大師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美國文學新神話

威廉·福克納是歐洲現代主義小說創新的潮流轉移到了美洲大陸的新象徵。在此之前,歐洲小說在精神和形式的創新上,都佔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自從福克納在美國出現之後,20世紀現代主義小說創新的因子就開始在北美洲大陸生根發芽,並逐漸向南美擴展。不過,福克納的文學價值首先是由法國人認定的,美國人一開始並不認識福克納的巨大價值。福克納師承詹姆斯·喬伊斯,並將美國南方的歷史和人的生存景象納入他所創造的類似當代神話的小說中,形成了一座新的文學高峰,還影響了馬爾克斯寫出了《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作品後來又影響了莫言等很多作家,使一團文學創新的火種在各個大陸的傑出作家之間不斷地被傳遞。

福克納最早的文學啟蒙老師,或者說,給予了他決定性影響的人是作家舍伍德·安德森。1925年,28歲的福克納在新奧爾良拜見了他,親耳聆聽了安德森的教誨,安德森勸他去寫腳下土地上的人和歷史。在安德森的幫助下,福克納於1926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士兵的報酬》。這部小說直接取材於福克納參加軍隊作戰的經歷,描繪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青年士兵的幻滅感和他們的痛苦經歷。這是福克納在30歲之前書寫自我經歷的一次嘗試。這部小說沒有引起大眾的注意,因為小說在題材上和寫作技法上都顯得很一般。1927年,福克納又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小說《蚊群》,這是一部藝術家小說,在小說里,福克納塑造了帶有1920年代繁榮時期的美國病的藝術家群像,描繪了藝術家們的肉體活躍和他們的精神迷茫。這個時期是福克納寫作上的練習時期,他需要不斷地尋找自我,而美國讀者和文學界對青年作家福克納的出現也並不重視,好像他根本就沒有出版過這兩本小說一樣。

1929年,福克納出版了他的第三部長篇小說《薩多里斯》,這是福克納苦苦尋找到了自己的寫作資源和敘述方式的第一部真正的開端之作。於是,從這部小說開始,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系列小說正式誕生。《薩多里斯》這部小說,描繪了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的大種植園自蓄奴時代以來的歷史,其中,塑造了一個重要人物薩多里斯上校,講述了包括上校在內的整個南方種植園主階層逐漸衰落的故事。因為,福克納發現,「自己家鄉那塊郵票大的地方很值得一寫,而且永遠也寫不完。」後來,他接連寫了16部長篇小說和70多個短篇小說,從小說的題材上和地理背景上看,全部都是和他的家鄉有關。他根據家鄉的地理和環境虛構了一個叫做「約克納帕塔法」的地方,為此,還專門繪製了一張「約克納帕塔法縣地圖」,在地圖上,他標明了山川與河流,家族和人物,傳說和習俗等等元素。福克納的整個「約克納帕塔法」系列小說,從敘述時間上,要追溯到美國獨立戰爭之前,然後一直到「二戰」結束之後。在他創造的長達100多年的小說時間裡,一共寫了600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這些人物往往在這篇小說里成為主角,在下一篇小說里可能就是配角,在這篇小說里消失了,在另外一篇小說中又出現了,從故事、人物、情節來看,每一部小說都是獨立存在的,但它們又都是主題統一的一個大整體的一部分。?

1929年福克納出版了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從此進入到他創作的全盛時期,一直到他的小說《去吧,摩西》(1942)的出版,這十多年的時間裡,是福克納小說創作最輝煌的時期。《喧嘩與騷動》與他的第三部小說《沙多里斯》一樣,都反映了美國南方白人種植園世代家族的衰落過程。那麼,《喧嘩與騷動》講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首先,這部小說以多個視點和敘事的角度來結構作品,它講了一個可以拼合起來的完整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需要你去把他們拼接起來,需要你親自去復原小說的故事情節。在這部小說里福克納在敘述時間的運用和結構的多層次以及意識流和內心獨白手法的運用上,都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喧嘩與騷動》作為福克納經營了一輩子的「約克納帕塔法」系列小說的最重要的作品,它的書名的來源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麥克白》。在莎士比亞這出和復仇有關的戲劇中的第五幕第五場戲中的主人公麥克白的有一段獨白:「……我們所有的昨天,不過是替傻子們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道路。熄滅了吧,熄滅了吧,短促的燭光!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台上指手劃腳的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個傻子所講的故事,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朱生豪譯)。從情節主幹來看,這部小說講述的是美國南方種植園主康普生一家的故事:小說的時間背景大約在20世紀初期,作為種植園大地主家族的後裔,老康普生已經喪失了創業的鬥志,家族產業到了他的手裡開始衰敗,這個家族過去曾經彪炳歷史,幾代人中間出過州長和陸軍將軍,他家的莊園望不到邊,阡陌相連、黑奴成百上千。可是,自從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南軍失敗,伴隨著大勢已去的蓄奴制度的瓦解,康普生家族也開始衰落了。到了老康普生的手裡,只有一幢十分破舊的大宅子和一戶黑奴幫傭了。因此,老康普生整天就是酗酒、瞎逛。他的老婆是一個自私勢利、眼光短淺的女人,將家族衰敗的怨氣都發泄到他身上。他們有一個長子昆丁,是小說中比較正派的角色,希望家庭能夠保持穩定,恪守南方保守的文化傳統。他的妹妹凱蒂則是一個多情的女人,和男人有婚前性行為,被大家認為辱沒了康普生家族的榮譽,最後不得不跳水自殺。康普生夫婦的次子是傑生,他是一個壞小子,冷酷無情、自私貪心,凡事都為自己考慮,對家庭造成的羈絆感到惱火,渴望尋求自己不羈的生活。而康普生的最小的兒子班吉則是一個白痴,在小說的敘述時間裡,他都33歲了,卻只有3歲兒童的智力水準。班吉還打算強姦鄰居家的一個女孩,未遂之後受到了懲罰,被割掉了生殖器。整個康普生家庭中,只有黑人女傭迪爾西是忠心耿耿的,相信這個家族還有希望。她不僅擔負起康普生家族的大量家務,還擔當保姆,從很早開始,就一直護佑著幾個孩子們的成長。這是小說中最主要的幾個人物,正是這些人物的意識活動構成了小說的核心內容。

在小說的結構上,《喧嘩與騷動》如同堅固完美的建築那樣,清晰地由四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的敘述者不一樣,前三個部分都是第一人稱的獨白敘述,第四部分則是第三人稱的全知全能的敘述,構成了補充性說明。小說的第一部分,是由家族的小兒子、傻子班吉來講述,敘述時間為1928年4月7日。因為,這一天是白痴班吉的33歲生日,女黑佣迪爾西的外孫帶著班吉去玩耍了。於是,班吉就開始用斷斷續續的意識和白痴特殊的思維,回憶了這一天的全部經歷。班吉對時間的感覺等於零,他尤其無法對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時間上的區分,因此,這一部分的意識流就像是天書,福克納用文字的最大可能性來表現班吉的白痴意識,他的內心獨白看上去雜亂無章,沒有邏輯,但是在小說史上卻最為有名。於是,在班吉所回憶的很多場景中,在大量的家族生活、人與人關係產生糾葛的片段中,我們逐漸分辨出班吉眼中的家族故事:他的童年、某年聖誕節的快樂、姐姐凱蒂隆重的婚禮、父親康普生的去世、大哥昆丁的自殺等等,這些家族中的重大事件在班吉凌亂的回憶里如同波光水影,在意識流過的瞬間全部顯現。在班吉的眼中,姐姐凱蒂是他真正的保護人,一個帶有母性色彩的保護者,姐姐凱蒂如何呵護班吉,是班吉的意識流中最溫暖的部分,因此,班吉很喜歡凱蒂,也依賴和崇拜她,並且為凱蒂後來的不貞潔遭到了大家的唾棄感到難過和不解,更為她的自殺而疑惑和痛苦。自此,小說的第一部分就結束了,我們從中基本上了解了這個家族的悲劇命運和人物之間的關係。

小說的第二部分的敘事人是長子昆丁,敘述時間是1910年6月2日。在這一天,昆丁自殺了。昆丁當時在哈佛大學念書,早晨他醒過來,發現寢室里就他一個人,手錶的滴答聲十分急促,好像要催促他去做某種決定。他憤怒地砸碎了手錶,趴在桌子上寫了一份遺書,決定去尋死。他走出大學校園,坐上電車,橫穿城市,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哪裡。這一天,昆丁遇到了很多不順心的事情。他先是去購買打算跳水自殺用於自沉的熨斗,結果被人誤認為一個誘拐犯而遭到了警察的逮捕。在警察局,他的解釋無法說服警察,昆丁只好聯繫朋友,被保釋了出來。出來之後,他又與朋友發生了口角,兩個人打架了。造成他心緒不寧的主要原因,還是妹妹凱蒂的不貞潔,對此他難以接受,耿耿於懷,因為,他作為家族長子,十分珍愛家族榮譽,是一個十分保守的南方人。他想起妹妹凱蒂、她的丈夫和她的情人之間的糾葛,以及他和他們的兩次會面帶給他的糟糕感覺,他的心情就越來越壞。昆丁對她十分惱怒,但是他又不能去懲罰她,心情萬分沮喪。就這樣,到了1910年6月2日的晚上,昆丁就投水自殺了。在這個部分,昆丁的意識是激動和緊張的,因此語言語速十分快捷,而昆丁又是哈佛大學的學生,他的思緒帶有強烈的理性色彩,呈現了他對人生的基本態度。但是,他的精神恍惚與迷離,也造成了這個部分內心獨白的混亂與繚亂、激昂與頹廢。

小說的第三部分是二兒子傑生的敘述,敘述時間為1928年4月6日。這一天,傑生遇到了好幾樁不如意的事情。姐姐凱蒂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叫做小昆丁——看來是為了紀念哥哥昆丁而取的名字,小昆丁喜歡逃學,還和一些流浪藝人混在一起,不服從舅舅傑生的管教。在這一天,他還收到了姐姐凱蒂的一封來信,在信里,凱蒂詢問他,她寄給小昆丁的錢,他給小昆丁了沒有,這使得傑生很惱怒。同一天,傑生還收到自己的情人的來信,這也是讓他感到惱火的一封信。同時,傑生耽誤了在股市上發財的一個機會。於是,他把所有的不如意都發泄到家族成員的身上,認為他們都虧待了他。傑生尤其對姐姐凱蒂和她的女兒充滿著怨恨。這一天,他甚至向自己的母親提議,應該把傻子弟弟班吉送進瘋人院,把姐姐的那個不聽話的女兒小昆丁送到妓院里去。母親當然沒有接受他的這個想法。這個部分的敘述以顯現傑生的冷酷和偏執為重點。傑生的腦神經有問題,頭痛時常發作,這使他的內心獨白比較混亂,帶有間歇式的痙攣特徵,福克納模仿了這樣的人的語言和意識行為。

小說的第四部分是關於女傭迪爾西的,敘述時間為「1928年4月8日」。在這一部分中,福克納改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稱敘述。這一天是復活節,一大早,傑生就發現小昆丁偷了他的七千元錢逃走了,這些錢大都是他從凱蒂寄給小昆丁的生活費中剋扣的,因此,即使他報警了,也無法向警察解釋錢的來源,因此,傑生只能自己想辦法去找小昆丁。不過,他的找尋卻沒有結果。然後,小說描述了女傭迪爾西帶著自己的家人和傻子班吉一起,前往社區的黑人教堂去參加復活節禮拜的過程。在這個部分里,福克納通過對迪爾西的描繪,補充了前三個部分沒有交代清楚的一些家族恩怨和具體關係的細節。黑人女傭迪爾西以她的堅忍和忠誠、仁慈和愛心,幫助這個衰敗的家族走向了新的生活。這個部分的敘述紮實有力,與前三個敘述者的悲劇性的內心獨白相比較,迪爾西以見證人的身份,做了一個總結性的回顧和展望,給讀者帶來了希望。通過這部小說,福克納想告訴我們,那個由種植園家族所組成的美國老南方體系已經徹底瓦解,但新南方卻目標不明,充滿了混亂和絕望感。也許,只有像迪爾西那樣的人,以誠實、善良和慈愛的品質來體現出人性,才可能是南方的希望所在。小說中還有一個附錄,將康普生家族從1699年到1945年之間的家族主要人物和事迹做了一個介紹,成為本書的一個背景資料。

作為福克納最重要的小說,《喧嘩與騷動》的文學技巧十分精到成熟。他後來的小說大都沿用了他在這部小說中大量使用、幾乎到了爐火純青地步的意識流和結構技巧。從總體上來說,他的小說在運用時間、結構、意識流與內心獨白上,對小說史有著巨大的貢獻。

1930年,福克納出版了一部篇幅不大的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這是他的又一部小說力作。小說以非常緊湊的筆法,描繪了美國南方某個家庭的女主人艾迪·本德侖,從彌留之際到她死亡之後10天左右所發生在她家庭內部以及送葬途中的事情。這部小說有著一切偉大小說的基本元素:如何面對生存和死亡、大自然和人的關係、人性的善和惡、人如何面對上帝、人的家庭內部和外部的關係等等。死亡是小說的重要象徵,因為一具屍體貫穿了整部小說,它不僅折射了本德侖一家的遭遇和不幸,也藉助呈現安迪的私情、她的彌留之際、她的死亡和送葬的過程,描繪了美國南方文化的衰亡,這仍舊是福克納要表現的主題。

1932年,福克納出版了小說《八月之光》。這是他的一部力作,描繪了一個美國社會的悲喜劇。《八月之光》以這兩個平行的故事,以一男一女所遭遇不同的故事,呈現了美國南方特有的文化環境對人的影響:種族主義的幽靈、南方傳統的價值觀和新教倫理在每個人的行為上起作用,並支配著他們的日常行為。

他在1936年出版的小說《押沙龍,押沙龍!》是他的整個小說系列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小說所採取的形式,還是通過幾個人的敘述來表現南方種植園主托馬斯·塞德潘的歷史。它具有著宏大的氣魄和史詩的氣質,內容龐雜,情節曲折,敘述搖曳多姿,帶有濃厚的悲劇氣息。據說,《押沙龍,押沙龍!》也是福克納自己最滿意的一部小說,也是他的小說中主題和意義最豐富的小說。

除了19部長篇小說,福克納還寫有近百篇短篇小說,一些隨筆、演講和書信,以及《大理石牧神》等多部詩集和幾個電影劇本,去世之後,還出版了《沙多里斯》的原始文本——小說《墳墓里的旗幟》,以及《聖殿》的原始文本,這構成了他的全部寫作。從1957年起,福克納了擔任弗吉尼亞大學的駐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

推薦閱讀:

沉痛悼念太極大師馮志強先生
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的法緣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隋 灌頂撰
【國畫大師】「吳門畫派」的藝術魅力
設計大師 – 丹麥酋長椅之父 Finn Juhl

TAG:美國 | 文學 | 神話 | 大師 | 美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