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放緩別急著給樓市鬆綁
統計局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3%,創下近六年來的最低增速。聯繫到上半年7.4%的經濟增速,今年要實現7.5%的全年增長目標壓力重重。
房地產業是中國經濟的主要拖累。今年前九個月住宅銷售額下降10.8%,商品房庫存繼續增加。摩根大通經濟學家朱海斌指出,房地產部門對GDP的貢獻度佔整體的五分之一。而如果考慮到鋼鐵、家電等相關行業,房地產對GDP的影響更大。
目前的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宏觀經濟增長指標略好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但製造業增速顯著低於2008年危機時期,經濟內生動力不足。
在此形勢下,近期許多城市放寬了住房限購政策,央行還放寬了部分首套房和二套房的購房首付,並降低了購房貸款利率。鬆綁樓市提振經濟的呼聲雖然越來越高,現在卻並非「救市」最佳時機。
現在並非救市最佳時機近年來房地產的飛速發展給經濟帶來巨大拉動作用,也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帶來房價飛漲,開發商槓桿率不斷提高,閑置房產大幅增加等問題。此時不僅不應救市,還應讓房地產市場自然降溫。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指出,過去房地產繁榮留存的嚴重過剩的重工業產能將長期制約中國經濟。只有等待產能逐漸出清、風險暴露乾淨之後,經濟才有可能迎來長周期繁榮。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雖受房地產所累,但還沒到非救不可的地步。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由於一些經濟活動未計入GDP統計,中國的實際GDP已被低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為推動經濟轉型,中國經濟增長的底線可低至6.5%。政府高層近期也不時強調,7.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大概數值,經濟增長略低於該水平也是可以接受的。
解決當前經濟問題不能遵循「頭痛醫頭」的簡單邏輯,如果靠樓市提振經濟,不僅無法重回過去的高增長,還會妨礙結構調整,降低經濟增長的質量。
穩增長功夫應在樓市之外目前看來,穩增長的功夫應在房地產領域之外。財政政策方面,可進一步加大政府支出,重點投資於基建和保障房領域,財稅制度調整將成為政策突破的重點,而預演算法修正也將有助於地方政府通過公司合作、市政債等新型融資渠道籌集資金,緩解地產下滑對經濟的壓力。
低通脹也給了貨幣政策更大的餘地。例如年內可以繼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包括有針對性地下調存款準備金,下調央行向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利率,採取更多靈活的貨幣政策工具來降低融資成本。
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作為核心主題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於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釋放新的改革紅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通過降低市場准入門檻、簡政放權、改革社會保障體系、加快落實三四線城市戶籍改革等舉措釋放新的增長動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