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十大拷問:大學觀眾眼中的中國電影痹症

數據,如何看待票房,電影的成功為哪般?  一部電影,該如何認為其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票房,大家都知道「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部電影,好壞與否,觀眾說了算。可惜現在中國電影票房的數值已顯得很虛,幾乎表明不了什麼。  觀眾都有嚴重的從眾心理,而且近有每一部國產電影,還在籌劃的時候,就已經有許多媒體慕名而來,名曰:「探班」。事實上,這是加大一部電影知名度的推動力,然而畢竟只有中國的媒體,所以國產電影多能在大陸及港澳走紅,一旦想殺入海外,卻是沒門,因為老外根本不知道中國又拍了什麼電影。西方電影的宣傳只用兩種:海報和預告片,西方媒體更加關注政經新聞,所謂「電影探班」,只是中國媒體們的創舉。  大陸電影年年更上一層樓,不是中國電影人的更上一層樓,是中國媒體的更上一層樓。  觀眾都在媒體神乎其神的傳鬧中走進了電影院。  看一部電影有多賺錢,個人覺得至少要看看它的票房成本比,就像消費市場常常強調的性價比,下面大家看一看所謂「票房成本比」的最簡單的演算法:  以《瘋狂的石頭》、《赤壁》為例:《瘋狂的石頭》內地票房為2300萬,互聯網上《赤壁上》的票房有許多個,大體相當,但也有些差異,因為它後面的單位較大,能找到的最高的是3.21億,《赤壁下》為2.6億,上下兩部合58000萬;《瘋狂的石頭》成本僅200萬,而《赤壁》對外宣稱是投入了7000萬美元,合6億(60000萬)人民幣,所以同樣是香港導演的王晶就曾暗示《赤壁》成分恐難回收,好在,它的內地票房已經勉強可以填補成本,加加上海外的收入,《赤壁》好歹是賺了一把。  而從表面上看,兩部《赤壁》票房相加可問鼎中國大陸歷史票房總冠軍,超過了《泰坦尼克》(3.6億)甚至《變形金剛2》(4.28億),這應該是《赤壁》們最值得炫耀的戰績了。  但是眼下算算以上兩部電影的票房成本比,《瘋狂的石頭》為2300/200≈11,《赤壁》為58000/60000≈1,就此可見,表面上轟轟烈烈大張旗鼓的《赤壁》被一部小成本的搞笑喜劇襯得黯然失色。  另外,從口碑上看:《瘋狂的石頭》算是當年最強悍的一匹黑馬,觀眾被描述為3分鐘一波掌聲,5分鐘一次大笑,可謂備受歡迎;《赤壁》則被罵為惡搞,「雷人」、「大跌眼鏡」之類的詞語頻頻出現,算是吳宇森最豪爽卻又是最失敗的作品。  央視CCTV6,粉飾太平?  前面已經講過了中國媒體的事兒,這裡先再補充一點。  其實從上下兩部《赤壁》的票房也大致可以看出端倪,大多數的電影,一般續集的票房較前部來得高,而《赤壁上》的票房卻比《赤壁下》的高。這可說明:《赤壁》號稱全亞洲投資最高的電影,可惜,看完後的人都明白了,《赤壁》不是歷史劇,是惡搞,《赤壁上》的票房之好,因為媒體們對這部最貴的電影過分的關注,以致觀眾們信以為真,真以為有多棒,而當看完上部之後便大為失望,就不願意再掏錢去看下部了,於是《赤壁下》票房走低。  平心而論,吳宇森《赤壁》劇組拍攝這部商業大片也算是盡心儘力,據說為了拍攝最後一場火燒赤壁,光場景就走訪了十多個省,可謂用心良苦。誠然,許多觀眾所公認的,《赤壁》並沒有達到預先的效果,上部中「八卦陣」、「迴光返照」幾乎把人下了一大跳,軍事迷便要認為「瑜亮二人簡直就是白痴,這麼打仗等於找死」;下部中「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雖然挑不出什麼大錯誤,但場面也沒有觀眾們預期中的好看。  對自己的東西總難免不滿意,相信劇組也在事後看到了《赤壁》的不足。  然而媒體們還是大言不慚,給《赤壁》響噹噹地來一個「史詩巨作」,又雷了人一把。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中國第一電視台,CCTV6的《中國電影報道》同樣是煞費苦心地誇耀,事實上,每一部國產電影問世,該台均有報道,不光是介紹電影的內容和拍攝宗旨,主持人還笑容可掬地對影視明星在片場的打情罵俏多加渲染,令人心裡發毛。  央視電影頻道真的就在粉飾太平胡說八道,作為中國文娛媒體的最大代表尚且如此,還指望地方的小媒體不八卦么,中國電影因為媒體的瘋狂而變味。  曾經老牌,功夫電影何去何從?  中國電影得以享譽世界,最大的功臣無疑先是中國功夫,李小龍和成龍,都算廣為世界熟悉的中國人了。在此之前,老外們從來沒看過中國功夫。  但是這點需要客觀的看待,少林寺固然神奇,功夫電影卻遠沒有傳說中的神奇。  李小龍英年早逝,他向世界宣傳中國功夫,也便半途而廢,而事實上,李小龍在美國拍的僅僅是電視劇,而且只有《青蜂俠》是主演,其餘大多數只是配角或客串,諸如像《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比較知名的電影,都是正宗的港貨(當時香港還是殖民地),而大家也清楚,美國的電視劇是很吃力不討好的,有見過好萊塢大明星演的美劇么,沒有。  至於成龍,誠然,他在中國影界享有「老大哥」的聲名,他新近演的電影(諸如《寶貝計劃》、《新警察故事》、《神話》、《功夫之王》)也都很賣座,然而,當成龍遭遇好萊塢,拍攝法國科幻小說《八十天環遊地球》,演的是一個僕人,配角。  由此可見,歐美卻並不看好中國演員。自1982年李連杰《少林寺》大獲成功後,中國媒體對功夫片的贊耀向來不遺餘力,但事實是,中國功夫並沒有讓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中國演員的國際地位,也沒有真正地提高,一切都是媒體們自欺欺人的自我陶醉。  胡亂搬弄中國元素,中國走向世界,還是將中國文化推向死坑?  好萊塢,數年前的《花木蘭》,當下的《功夫熊貓》,都捲走了許多中國人的錢,這對於中國電影意味著什麼,其實算不了什麼,兄弟們多慮了。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走向世界。人家拍電影用點中國的東西怎麼啦,這也正說明中國正為世界所接受。另外,公平的說,無論《花木蘭》還是《功夫熊貓》,雖然有些美國人式的個人英雄主義,但都還算不錯,正給中國文化一個好的宣傳。  而中國人拍的電影,當然也會有蘊涵濃濃的中國文化,可惜用的手段似乎不及好萊塢的高明。好萊塢玩弄中國元素為何,真為宣傳中國,這個兄弟們也多慮了,好萊塢拍電影從來就是為了錢,老外喜歡東方的魅力,那就中國吧,《花木蘭》、《功夫熊貓》應運而生。  中國電影何來中國元素?有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來判斷,如果能讓老外只看畫面,就能看出這是部中國電影,而非韓日之流,那就算有中國元素了。這挺起來像是一種扯淡,韓日的電影跟國產的這麼分辨不出來呢,國人經常接觸中國電影,自然容易分辨,但是,問題是老外可以么,這就好比,大家能否一眼就能看出來某外國電影是瑞典的還是芬蘭,或是印度的還是伊朗的,想必很多人並不能,同樣,老外也不能瞧出中國和韓日的區別。  所以中國電影,必須透射出所謂的「濃濃的中國文化」。  怎麼做?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中國電影是怎麼做的了:在《色·戒》叫湯唯拋幾個中國式的媚眼;在《機器俠》中憑空給機器人安裝一個孫悟空的金箍,不倫不類;在《白銀帝國》里的晉商家居布景全用價值連城的山西古董,可謂不擇手段;這些還不夠,還要將幾個中國女人活生生地脫掉給人看,中國元素轟轟烈烈。  中國電影是該走向世界,中國文化卻被中國電影拖得傷痕纍纍,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民族用這種方式向外國介紹自己的文化,這無異於另一場「焚書坑儒」。而且,儘管如此,宣傳的效果也並不佳,在美國,「由於大量中國現代電影的湧入和本土媒體的負面報導,使美國的青少年對現代中國誤解很深。」  其實不止是青少年,大多數老外也都在誤解。早年中國功夫片風靡世界,老外以為中國人好打打殺殺,現今呢,《色·戒》一出,看功夫片長大的老外們下一大跳,中國男人這麼生猛,跟打打殺殺一樣啊,只是表現的方式變了。  中國的國家國民形象也被中國電影一手糟蹋。  國學貧弱,民國才會興起國學熱潮,然而只是杯水車薪而至於適得其反,國學熱僅僅是被《開心辭典》的一男一女宣揚為「開心學國學」,然後在民間,國學淪落為另類奧數。而又有幾個無聊的專家跳出來要仿照繁體字的寫法去改44個簡體字,中國文人又在沒事找事干,那當年,又為何將繁體字改成簡體字,難道,「哥玩的不是文化,是寂寞?」  文化是什麼,誰也不知道,但是沒有文化,中國就失去了立國之本。  原來國人含蓄內斂的形象無影無蹤。  80後叛逆,90後的頹靡,可能已成事實,但這些是誰之過,誰來負責?中國大學生的公眾形象跌入三十年來的最低谷,大學生有何錯?這樣的質問不會有人回答,也沒人敢站出來回答,因為色情暴力的宣揚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中國電影的無知,華夏大地時不時地冒出一個「這個門」事件「那個門」事件,都在無形地影響著中國大學生的心神。  中國社會呈現出了一點病態,但是大學生還是像五四運動那樣清醒,所以叛逆。  國人早該需要反省這一系列過火宣揚和變相熱潮背後的種種,鄭淵潔曾曰:「中國作協有點"足協』。」現在呢,中國文化有點「中國足球」。如果不加緊制止這種自殺方式,中國文化遲早是要想中國足球一樣,成為全地球的笑柄。  改編作品,中國作家沒有脾氣嗎?  電影是文化的附屬品,電影必然需要文字基礎,域內人士稱之為「劇本」。  劇本何來?多為編劇原創,其他的,還主要改編自作家的作品,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世界名著幾乎都被改變成過影視作品。文豪大作編濫了,已無新意可尋,所以當代電影多是根據某某作品改編。  當然這些某某裡面,還是有強人在。先舉一例,張愛玲女士,什麼作品,想必大家已經猜到,《色·戒》,這一部當代中國電影中最耀眼的明星。張愛玲這部不算長《色·戒》,故事大家都看得懂,但傳達了什麼精神,鬼也讀不出來,可是李安讀出來了,所以他很有資格把它拍成電影,然後進軍這個獎那個獎。  只是,張愛玲已經過世,《色·戒》的版權也已失效,隨便拍。  同樣是李安的作品,《卧虎藏龍》,也改編自民國時期的同名小說,獲得的是200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應該是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影在海外獲得的最高榮譽;而《色·戒》的結局是什麼,別的不說了,就連老脫的湯唯也被附帶著封殺掉了,好像至今尚未解禁。  事實上,張愛玲的作品是有保證的,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也大都深得中國百姓之讚賞,而如今李大導演先破先例,《色·戒》全敗,除了票房尚可令投資方滿意。  中國大學生們喜歡開玩笑,同學之間捉弄一下某君的風花雪月之事,便要嘲笑李安忒沒眼光,怎不請某君去拍呢,《色·戒》早成了色情的代名詞。最近的一本書,名曰《中國不高興》,大討論現今中國和世界,一談及中國文化,就會將《色·戒》提溜出來一頓搞。  作家的作品被導演的電影毀滅,這是悲哀。  再舉一例,一部挺紅的網路小說《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同時被兩個劇組看中,分別要拍電影和電視劇,不需要了解太多的細節,只需知道《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中的女主人公是個美麗端莊的都市女性,而電影和電視劇,分別用起王洛丹和姚晨擔當女主演,且不管這種角色選擇合理與否,但已有大批的讀者甚至作者本人都在反對這二人出演。  然而,招拍不誤,中國平民階級太軟弱了。  同樣,《杜拉拉升職記》,小說變電影,由徐靜蕾來導演,事先徐靜蕾接受採訪時還說得好好的,說要找一個二十齣頭的清純女孩出演女主角杜拉拉,而後某年日月,徐某突然變卦,說要自己親自出馬來演了,一個快奔四十的人去演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白領,記者問起徐某是否擔心年齡的問題,徐笑曰:「你們覺得我老嗎?」  幸好,記者們還算給足了面子,沒當場將隔夜的飯菜吐出來。  中國的作家太軟弱了,眼見自己的作品如此被影視搞得頭不是頭腳不是腳,也沒吭聲,難道為了賣齣電影版權,或者說為了錢,中國文人的幾千年來的執拗早已一乾二淨。  轉個型,尋求挑戰,還是風格口碑盡失?  章子怡拍了一部瘋子電影《非常完美》,號稱第一轉型。  但這裡筆者不想討論圈內轉型,有幾個其他的形式。大家看過《赤壁》、《葉問》,都是誰演的,兩個女的,林志玲和熊黛林,原來是幹什麼的,模特。  模特能當演員么,先聽聽媒體們的說法:「相信電影上映之後,林志玲(熊黛林)會給觀眾們一個答案,她能演好電影。」  說得很好,可惜,這是一種狗屁說法。林志玲演小喬,一個經典的中國古代美女,演得卻大有西式高頭大馬的樣子;熊黛林演葉問之妻,卻比葉問還要高出一截,這種搭配也明顯不相稱。筆者對這種「跳槽」持懷疑態度,二位模特在劇中的表現,雖然媒體們說得照樣是非常不錯,但筆者大致將其的表演風格概括為:「目光獃滯,台詞生硬,演得還是模特。」  此外隨便提一句,另一種轉,轉國籍。  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年了,張鐵林、顧長衛、蔣雯麗、斯琴高娃、鞏俐,改中國籍為他國的影視演員也已經一火車接著一火車了。  陳凱歌因為《無聊》而差點身敗名裂,好在最近拍了部《梅蘭芳》略略撈回點尊嚴,獲得了(好像是)華表獎最佳導演獎,頒獎典禮上他說他為自己擁有中國國籍而驕傲,這不禁令人肅然起敬。筆者對此不多言論,畢竟國籍為公民的自由選擇,大家看著辦。  電影和電視劇,水火難容?  大明星有很多人有或者企圖能有這樣的聲稱:從此不拍電視劇。  這令觀眾有些費解,其實只用考慮一下電影和電視劇的區別,就可大致看出點門道,有人說,電影是藝術,電視劇是娛樂;奧斯卡,是為電影設的,沒電視劇事,除此之外,哪怕拍的電影垃圾,上不了大雅之堂,也可去參加些級別較低的典禮,混個名聲不在話下;電影一部最多兩三個小時,電視劇數十集,拍電影明顯要比電視劇輕鬆;再者,電影的片酬往往要比電視劇高出許多。所以,從此不拍電視劇,是許多演員的追求。  而有些已經混出些名堂的人物便公開宣稱,不拍電視劇。  典型代表,鞏俐和章子怡,這倆女人就是不拍電視劇。  於是高希希導演火了,大罵:「這就是對電視劇的攻擊,是她們的自身修養不夠和素質不高,才這麼說!其實電影和電視目標都是一樣的,為什麼要相互排斥呢?」  電視劇並不比電影差,大學生中,有很多同學(特別是女同學)還對電視劇(可能韓劇據多)向來情有獨鍾。張藝謀陳凱歌等雖是以電影大導演示人,可他們也不敢說自己沒拍過電視劇。大導演都不敢放此豪言,那麼,這些演員何來這等魄力,直道拒絕電視劇?  大家都可以看到,無論鞏俐還是章子怡,作為中國影壇最強悍的人物之一,都在拚命往世界範圍進軍,如果叫她們去拍部電視劇,她們如何甘心?而事實是,每一名成功的演員都是在電視劇上起家的,因為電視劇在於電視播出的特性,它特別親民,中國百姓看的電視劇肯定比看的電影多,老百姓評論一個演員,是通過電視劇,而並非在電影院。  這裡羅列出所謂的「四小花旦」:周迅、趙薇、章子怡、徐靜蕾,外加一個鞏俐。  周迅、趙薇,在大量參與電影製作之前,都有相當讓人滿意的電視劇作品出爐,所以其形象也一直在深入民心,與此對比,哪怕鞏、章二人有朝一日封得奧斯卡影后,高興的只是中國媒體,至於中國百姓,還需面面相覷地問著:「奧斯卡,奧斯卡是什麼東西?」  可能這種說法還不全面,畢竟看電視劇的主要是中老年人,而非青年人。鞏、章二人不入那些中年人老年人的心也罷,只要中國的年輕人喜歡就行。對此,這裡還有另一種說明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年輕人喜歡上網,截止2009年9月16日,百度貼吧會員統計若下:周迅吧2393人,趙薇吧22265人,章子怡吧1881人,徐靜蕾吧257人,鞏俐吧545人。  本來還想看看諸人博客的人氣,考慮這撥人都已經老大不小,可能不太喜歡上網,博客統計並不合適,博客中徐靜蕾肯定排第一,因為她號稱「才女」,營生太多太雜。  老徐不能完全算一個演員,且先不論。餘下四人:百度貼吧,趙薇、周迅明顯較章子怡、鞏俐人氣高,如此,中國的年輕人更喜歡哪幾位,可見結論。  蘇東坡曰:「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像怕鞏、章二人踏在國際舞台上,卻不為國人所稱道,這是相當奇怪的,好萊塢的巨星名聲在外,同樣在其家鄉也有相當多的支持者。這就是鞏、章二人看似如日中天,卻遲遲拿不出絕對權威的成績的原因,學習蓋房子都非常講究基礎紮實,而這二人高高在上,又不能與好萊塢的人物匹敵,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甚是危險。  從此不拍電視劇,這是一句有點讓人咬牙切齒的口號,而且娛樂圈中很容易出現追風的潮流,有一隻出頭鳥,就會飛來幾隻跟班的。  林志玲的經紀人還爆料出林志玲也要學鞏、章之輩,不拍電視劇了,這真是快讓人笑掉大牙,就憑一部《赤壁》,且先不論《赤壁》的劇情爛到何種程度,林志玲其人,公眾還沒承認她是演員,哪兒輪得到她就說拍不拍電視劇,就是想拍,也不見得有人要,搞笑?  說三道四的,中國的藝人真是越來越幽默了。  想像匱乏,創意不好,水準下流,能力不高,何以解憂,唯有性交?  這個題目非常扎眼,筆者只求押韻才用最後那兩個字,不然可以勉強表達得含斂一點。  這個問題很讓人不恥,《色·戒》就不多說了,只是《色·戒》之後,又有《色·戒》,一部《色·戒》被文化部解決掉了,千千萬萬部《色·戒》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  近世之中國電影,從早先的《英雄》、《十面埋伏》到新近的《赤壁》、《投名狀》、《白銀帝國》,不管是「含蓄」一些的,還是超級「野蠻」的,都無一例外涉及到了這種鏡頭,這雖可令觀眾們「大飽眼福」,但享福之餘,卻又滿腹狐疑,電影為何這麼拍?  導演們的水平變低了,抑或演員們早已將「什麼什麼」置之度外了,脫,有多少人鋌而走險情願為偉大的電影事業獻身,而使國人看到這種場景的泛濫,暴力情色,再不是好萊塢的強項,中國人大有獨佔鰲頭的勢態。  電影是藝術的,這太藝術了。一個演員拍這個,跟一個無名的模特拍封面雜誌又有什麼區別,頂多是向公眾展示自己身體的平台不一樣罷了。如果這也能稱為藝術,那麼世界上又有什麼東西不是藝術呢。生理學和心理學都可對此作出分析,情色場面的本意就是藉以喚醒人類的原始慾望而達到嘩眾取寵的效果,這一點,各國的電影都可通用,只是,從效果上來看,這樣的把戲除了能造出一點刺激外,實際上毫無功用可言。  儘管電影人企圖將含蓄打破,創造野蠻,但是中國的觀眾還是內斂的據多,應該,不會有人去稱道某某導演某某演員,這場戲演得真是太精彩了。  演員們所謂的「突破尺度」,事實上並不能迎合觀眾的心境。情色場面的唯一好處就是增加青少年的犯罪率及中國「少女媽媽」的成數。  醫學院的老師多也在附屬醫院工作,每每看到有年輕女孩偷偷來醫院墮胎,醫生們望聞問切,發現女孩們很單純也很無知,回到醫學院,便對自己的學生們說了:「看到她們,真的是很心痛。」殊不知,中國電影還會在醫學院老師的心口敷上鹽巴。醫學生辛苦學醫,而前方等待他們(她們)的卻是中國電影給國民帶來的種種後遺症。  藥物和手術不為了疾病,而是為了人類尋求刺激的傷痕。  戰爭片,真的難得聽一回集結號?  先列出幾部戰爭大片:《赤壁》、《投名狀》、《夜襲》、《集結號》。  影評界說,中國戰爭片的製作手段日新月異,與美國大片相比,也毫不遜色。誠然,這似乎有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意思,但從效果上來看,能夠得著上面的話的,也不過是馮導的《集結號》,至於在國內相當受好評的《夜襲》,由於戰爭場面不夠長,而且在「火爆」的展現上也顯得力不從心,與歐美片相比,實有差距。  從道理上將,《赤壁》和《投名狀》以其投資規模,是足可以與歐美片拼一場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赤壁》自不必說了,燒錢最多,全給了大牌明星,古代戰爭場面不但沒有震撼力,反而因為「戰術問題」成了軍迷們的笑話,屬於財富浪費型;陳可辛《投名狀》尚可一看,可惜作為一部戰爭片,講述的人性卻遠遠不夠,裡頭那群瘋子為什麼打仗,引用一台詞「搶糧、搶錢、搶地盤!」俗不可耐,若不是靠三大男星撐著,《投名狀》必無好口碑。  說來說去,還是喜歡《集結號》,網評曰:「《集結號》為國產戰爭片推開一道門縫。」是挺中肯,那麼是什麼樣的門的縫呢,那就期待更多的戰爭集結號吧。  所謂「高成本電影」,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大製作下大片何在?  關於高成本大製作的電影,這裡就不需再拿《赤壁》開涮了,因為中國不乏這種電影。  其實前面說得也很多了,中國經濟發展,錢多了,當然拍電影的腰包也就足了,近期中國電影,幾乎都要被媒體描述為:「由某某公司投資多少多少錢的大手筆」,滿地儘是大製作。  大陸導演界最牛逼的三大金剛: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尚且還能拍出像《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和《夜宴》這樣的「超級好看」的大製作電影,可見大製作電影正在風生水起,只是,中國電影人一下手握這麼多經費,可能有些哆嗦,一哆嗦,就亂了手腳,一亂手腳,電影搞得一塌糊塗不說,到後來還弄出一個《饅頭血案》,叫人啼笑皆非。  火候不夠,大製作電影由於投資巨大,所以備受關注,所以期待越大,所以失望越多,所以幾乎所有的中國大製作電影都被批惡批臭。  大製作,是電影的質量保障,還是勞民傷財?似乎在觀眾的笑罵之中得出了答案。最近剛剛上映的《白銀帝國》,聽說也是大製作,聽說還要衝擊奧斯卡,聽說咱的中國電影又在雷人了。大製作,其實就是雞肋,因為《瘋狂的石頭》說明,拍出好電影,主要靠的是人的腦子,而並非靠砸錢。大製作下,大家看到的真正的大片並不多,大製作下,大家只能靜待中國電影之未來。
推薦閱讀:

全球十大最名貴的木材,個個都是寶貝,你們家有嗎?
嫁入豪門卻不張狂的十大幸福女星
明朝十大名將都有誰 抗倭英雄戚繼光排第二 第一無可非議
九十大壽祝酒辭
歷史上的十大名妓真的都很有錢嗎?

TAG:電影 | 中國 | 大學 | 中國電影 | 觀眾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