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理念:分享錯誤

教學「新」理念:分享錯誤

周志發

(北京師範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100875)

摘要:「從錯誤中學習」是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目前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其教學實踐側重於學生從自身的錯誤中學習,較少有機會從教師所犯的錯誤中學習。本文提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主動與學生分享自身合理性錯誤。通過考察孔子的教育思想,發現其亦包含了「分享錯誤」這一教學理念。結合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分析了「新」理念在實踐和理論中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實踐上述理念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孔子;教學理念;分享錯誤;教學建議發表於《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1期

一、教學實踐中的盲區

廣大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即使沒有理論的指導亦充分重視錯誤的價值,鼓勵學生從「錯誤中學習」。一方面,教師對學生作業本中所犯的錯誤,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努力暴露學生的錯誤,[1]通過正誤之間的對比使學生更為牢固地掌握知識。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故意錯誤」,[2]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活躍課堂氛圍。

但在探討「錯誤教學法」的過程中,基本上關注學生所犯的錯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較單一,主要扮演真理代言人或仲裁者。於是,我們要問,既然「從錯誤中學習」如此重要,學生除了從自身錯誤中學習,能否從「教師的錯誤」中學習呢?

從西方引進的教育思想,比如,赫爾巴特的教學法,是教師中心論的代表;杜威的實用主義及相應的五步教學法,是學生中心論的代表,然兩種教學理論均未觸及教師的錯誤對學生的教育意義。至於當前新課改的基礎理論「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等舶來品,也主要是關注學生層面,教師的錯誤對學生的啟發性,竟成了眾多教學理論的「盲區」。因此,在具體教學實踐之中,教師當著學生的面,不掩飾,不逃避,真誠地和學生分享自身的錯誤,勇敢地分析之。這樣的教學方式和態度,會給學生日常學習,身心發展,以及情感等方面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這方面的研究,在目前我國中小學及高校教學實踐中嚴重缺失,也是一塊亟待探索的教育「新大陸」。

下面從「教師也是學習者」的視角,分析孔子的教學實踐,兼談具體的教學案例,提出了研究「教師主動和學生分享錯誤」這一課題的必要性。

二、孔子的教學思想:分享錯誤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順應當時「學術下移」的大趨勢,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宗旨,創立了規模頗大的私學。孔子也是最早闡述了教師也是學習者的思想,即「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孔子在教學法方面頗有建樹,其中首推「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其次是因材施教。其由朱熹概括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3]是儒家重要的教學原則。而教學相長則體現了孔子教學的民主思想。

的確,對孔子教學思想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三種教學法也頗受世人稱道。但是,本文認為,孔子教學思想中體現出來的「分享錯誤」的理念,尤其是「教師主動和學生分享自身錯誤」,卻被後人所漠視。

本文認為,孔子「分享錯誤」的教學思想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情境:

(1)老師不說,無論學生是否在場,他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老師犯錯了。老師該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孔子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從錯誤中『學』」,但他提出了通過嘗試並發現錯誤,然後獲得新的見解。比如,孔子談到「學與思」的關係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孔子教育學生時,直接把這句至理名言說出來,豈不更顯得老師有權威,像個「聖人」,「生而知之」?(《述而》)但孔子沒這樣做。他得出這個結論前後,告訴學生,他嘗試過「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憑空胡思亂想,是錯誤的做法,還「不如學也」。(《衛靈公》)

所以說,「思而不學則殆」是孔子通過嘗試,發現錯誤之後悟出來的道理。同時,他願意把做錯的全過程和學生分享。那麼,孔子嘗試過「學而不思」嗎?《論語》中未見直接說明。只知「學而不思」的後果很嚴重。假如書上說什麼就信什麼,「盡信《書》」,[4]缺乏「慎思」、「明辨」,那又如何能「溫故而知新」呢?(《為政》)也就談不上為人師了。

(2)師生均在場,學生通過辯護說明自己是對的,老師是錯的。老師該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子游在武城做父母官時,孔子帶領弟子前往。到武城時聽到弦歌之聲,孔子莞爾而笑,說:「割雞焉用牛刀。」(《陽貨》)言雞乃小性,割之乃用小刀,何用解牛之大刀,以喻治小何須用大道。子游辯解說:「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游所引的,正是孔子日常所說的話。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學,故武城雖小,亦必教以禮樂。

孔子意識到自己剛才說錯話了,當場便呼其弟子,「二三子!」提醒學生專心聽他下面要講的話。他說:「偃之言是也。」做老師的,要告訴學生的,不是他的「至理名言」,而是當眾承認子遊說得對呀,前提卻是承認自己剛才說的不對:「前言戲之耳!」孔子不僅實踐了「過而改之」,且當場「分享錯誤」。而認錯之快,其心之誠,溢於言表,堪稱楷模。

今天的教師,在教室里回答學生問題時,發現自己錯了,會不會馬上走向講台,「同學們」,要求大家注意老師下面說的話,然後告訴學生,剛才老師說錯了,怎麼錯的,以及某某同學怎麼對的?

(3)當別人指出其幾乎不能「過而改之」的重大錯誤時,老師該如何應對?孔子所處的時代,同姓不婚被視為基本的禮法。但身為君王的魯昭公卻娶了同族的女子為妻。所以陳司敗問孔子:「昭公知禮乎?」孔子卻說:「知禮。」孔子退後,陳司敗還有話要說。他就和小孔子三十歲的學生巫馬期談:「吾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把陳司敗的話帶給老師。孔子竟然沒有替自己的言語辯護,而是承認自己的過錯,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述而》)

孔子本有多種選擇,為自己開脫或避而不答,但他選擇了當著學生的面承認錯誤。有感於孔子的認錯,繆協對此評價頗高,說:「諱者非諱。若受而為過,則所諱者又以明矣,亦非諱也。」[5]

從上面分析可知,孔子的錯誤,主要通過前兩種情境和學生分享,第三種情境是孔子和其弟子一道完成了「分享錯誤」的理念。

那麼,為什麼孔子「分享錯誤」的教學理念會被長期漠視呢?本文粗淺地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孔子的政治思想與教學思想彼此矛盾。孔子書寫《春秋》,遵循的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6]替君王、親者、賢者掩蓋錯誤,確實談不上「分享錯誤」。整個封建王朝主要體現了孔子的政治思想,而教學思想中的「分享錯誤」被邊緣化了。歷代大儒亦實踐「過而改之」, 但不側重於表達錯誤,與人分享。

三、反思自身的教學實踐

本文之所以特別關注孔子「分享錯誤」的教學思想,源於筆者在中學從事物理教學實踐過程中,在學生面前傾向於隱瞞自身所犯的錯誤,但又常反思自身的行為:「當學生因犯錯誤而遭遇學業上的挫折,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作為教師,有時是否應該承認『我也犯了類似的錯誤?』」這一問題困擾筆者多年。為此,筆者重新研習了《論語》,試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解答疑惑。正是在分析孔子對待自身錯誤態度、方式的基礎上,本文總結出其「分享錯誤」的教學理念。

下面將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說明促使「分享錯誤」這一理念形成的動因。該案例是筆者擔任中學物理教師期間經歷的。教學內容涉及計算電動機消耗的電功率:

我們知道,靜止的電動機消耗的能量全部轉化為熱量,電功率P=U×I=I2×R,U是電動機兩端的電壓,I是通過電動機的電流,R是其電阻;轉動的電動機消耗的能量分兩部分:電阻消耗的熱能和轉子消耗的機械能。此時,電功率P=U×I≠I2×R。因為電動機轉動時,歐姆定理I=U/R不再成立。

學生解題過程中,很容易忘記歐姆定律的適用條件。A教師(即筆者)做學生時,也常忽視之。所以,他就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的計算方法。實驗誤差在5%以內。

B教師仍舊將電動機轉動時消耗的功率用I2×R計算。即,只計算電動機電阻消耗的功率,忽略了電動機消耗的機械能。結果,實驗誤差達到40%以上。B教師在課堂上將誤差的產生歸因於實驗儀器不夠精密。

大約過了一個禮拜,B教師跟A教師談起他的實驗誤差過大,學生紛紛質疑。A教師指出了其錯誤的根源。果然,B教師重新分析數據得出正確的結論,並在課堂上做了修改。

令人預料不到的是,一個月後的單元測驗,B教師的學生計算轉動的電動機消耗的電功率正確率達80%以上。A教師教的學生正確率僅為20%。

上面的教學案例令人困惑:為什麼A教師把正確的教給學生,教學效率高,學生反而不善於解決問題了?B教師明明教錯了,事後才去修改,為什麼其學生反而考得更好,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顯然,其中的主要差別在於,A教師雖然指出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卻隱瞞了其自身如何犯錯,如何通過思考錯誤,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說,A教師隱瞞了部分的思維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失了類似教師所擁有的錯誤經驗,故而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B教師則因不懂而暴露了自身的錯誤,無意間實踐了分享錯誤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更好。因此,有教師提出故意犯錯,[2]引發學生思考,是值得借鑒的。

但本文根據上述案例,所引發的思考是:教師不是在學生面前故意犯錯,而是呈現其真實的犯錯過程,那麼,課堂教學實踐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正是帶著這一問題,追問大家共同的老師孔子,他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的?從而提出了孔子「分享錯誤」教學思想。

上述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教師的錯誤對學生學習有重要的啟發性。這樣的分享即使從應試的角度來看,也有助於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因此,「教師分享自身的錯誤與否,以及深度與廣度的不同,對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影響是什麼?」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四、實踐「分享錯誤」理念的具體教學建議

就目前我國課堂教學實踐來說,主要關注學生的錯誤,而忽視教師與學生分享錯誤,這樣的教學活動只完成了一半教學實踐而已。此外,本文還認為,如果教師缺乏「分享錯誤」的精神,隱瞞對學生頗具啟發性的錯誤,那麼,實踐孔子三種教學法的過程中,很容易變成對其機械式的模仿。雖然通過故意犯錯,可以減弱這類模仿,但其沒有掌握孔子教學法的內在精髓。

那麼,具體教學過程中,如何實踐孔子「分享錯誤」的教學理念呢?本文粗淺地認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分享合理性錯誤的願望。教師需要有和學生分享自身合理性錯誤的意識或願望,認識到其中蘊含的價值。有了分享的意識之後,再考慮如何以適當的方式展示給學生;

(2)儲備新的教學資源。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所犯的合理性錯誤,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需要及時記錄、保存可能難以重複,也可能稍縱即逝的錯誤;

(3)建立新的評估體系,其核心思想是:交流失敗就是交流成功,分享錯誤就是分享正確。針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犯的合理性錯誤,不僅是任課教師自身,包括學生甚至聽課教師及領導,都需要對這種合理性錯誤可能存在的價值加以肯定。教學評估體系,比如各類優質課評比,可以考慮增加一項新的形式:教師如何通過自身所犯的合理性錯誤,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促進學生學業的進步。

(4)增添新的教學用語。針對合理性錯誤,教師可在課內分析,也可以課後分析。教學用語,或稱口頭禪,需要增添一句:「今天這堂課,老師所犯的錯誤開始講起。」這種上課方式,要求教師對自己充滿自信。建議對已經取得一定威望的教師,多使用這種方式的教學。考慮到具體教學過程中的「進度」問題,教師需要將自身的合理性錯誤系統化,分享的次數和頻率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己決定。

上面的論述側重強調教師和學生分享自身的錯誤。其實,對於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彼此之間,適當的「分享錯誤」都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金信高. 陳繼英. 暴露錯誤教學法在化學複習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 化學教學,2003(2).

[2]傅炳熙. 語文教學中的故意錯誤[J]. 殷都學刊,1997(4).

[3]論語集注[A]. 朱熹. 四書集注[M]. 湖南:嶽麓書社出版,1985. 153.

[4]楊伯峻等. 孟子·盡心下[A]. 孟子[M]. 湖南:嶽麓書社,2000. 246.

[5]李學勤主編. 論語註疏[M]. 十三經註疏[Z].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97.

[6]李學勤主編. 春秋公羊傳註疏[M]. 十三經註疏[Z].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92.


推薦閱讀:

90%男人床上會犯3錯誤 [圖]
養生:蔬果吃錯可致命! 21種錯誤吃法毀容又毀身【7】
為什麼女生不願意和你聊天?這5個致命錯誤千萬不能犯!
五大錯誤心理讓女人職場失意
80%的人吃雞蛋都會犯5大錯誤

TAG:分享 | 錯誤 | 理念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