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藝術美總述

《藝術美總述》

第一章 藝術及其分類

第一節 什麼是藝術

藝術是塑造具體而生動的感性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現象及其本質,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審美評價的社會意識形態。

藝術是對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被反映者,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是第一性的;藝術是反映者,是藝術家反映生活的產物和成果,是第二性的。

藝術是用形象反映生活的,這是它與科學理論最明顯的區別。比如科學家在科普著作中介紹馬,就可脫離馬的具體形象,用概念化的語言寫出馬的種屬、體征、構造、習性、繁育、分布等等;而藝術家反映馬,就必須依靠具體可感的形象。如徐悲鴻筆下的馬,或迥立,或狂奔,或成群,或獨鳴,或強實,或雄健,風格粗獷有力,形象栩栩如生,若離開具體的形象就無從表現了。

藝術是能動地反映生活的。藝術雖然要以現實生活為反映的對象,但它不能像機械照相那樣被動地反映生活。藝術家在反映生活時,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認識、評價,這就必然要滲入自己的意志情感、生活理想和審美觀念。如羅廣斌、楊益言在《紅岩》中,不光再現了山城地下黨和獄中革命志士可歌可泣的歷史,而且在字裡行間飽含著對堅貞不屈的革命者的景仰和歌頌,對陰險毒辣的敵人的憤慨和鞭撻,激勵人們崇敬英雄,仇恨敵人,為正義的事業而獻身。從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它的美學意義和能動作用。

藝術對生活的反映有時可以是間接的和曲折的,但不能是歪曲的。現實生活是豐富多樣的,而藝術家所處的時代條件及社會環境又是紛繁複雜的,有時藝術家不便於直接反映現實生活,而通過一些神話故事,採用誇張、虛構的手法,對現實生活加以曲折的反映。只要這樣的反映影射、暗寓了生活的哲理或本質,能給人以啟迪和教育,就可以是優秀的藝術作品。如《西遊記》、《封神演義》等。

相反,如果只憑作者主觀臆造,瞎編一些背離生活本質的所謂故事,或只抓住生活中的只鱗片爪,將生活中一些偶然的、片面的、非本質的現實加以拼湊,即使是描述的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也是背離生活規律的,只是對生活歪曲的反映,就根本算不上藝術品,只能是精神鴉片,是我們應堅決摒棄的。

綜上所述,藝術是對生活形象的能動的反映,有時可以是曲折的反映,但不能是歪曲的反映。

第二節 藝術的分類

藝術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是由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和人們審美需要的廣泛多樣所決定的。根據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段的不同,藝術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造型藝術

造型藝術又稱空間藝術或視覺藝術,它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藉助線條、色彩、形態等手段,在一定空間中塑造直觀的平面或立體的可視形象,反應生活和表達藝術家情感的藝術。

造型藝術塑造的形象既是可視的,又是靜態的,存在於一定的空間中,是選取的生活的某一個瞬間來加以反映,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暗示性。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造型藝術是最為古老的文化現象之一。比如舊石器時代的山洞岩畫: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

造型藝術伴隨著人類的文明演進,從簡單的上古岩畫逐漸地豐富和發展,衍變成了由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建築藝術和工藝美術等藝術形式共同組成的一個龐大的藝術家族。

1.繪畫

繪畫是造型藝術中歷史最為悠久和最為重要的形式。它是一種使用色彩、線條、形體等藝術語言,通過構圖、明暗、造型等藝術手段在平面空間中創造能夠表現作者追求的靜態視覺形象的藝術。根據工具、材料和技術的不同,可分為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壁畫、素描等;根據表現的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風俗畫、歷史畫等;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宣傳畫、漫畫、年畫、插圖等;

2.雕塑

雕刻是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並可觸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根據雕塑面的多少,雕塑分為圓雕和浮雕。根據材料不同,雕塑分為石雕、銅雕、木雕、牙雕、泥塑等。根據所起作用的不同,雕塑還可分為紀念性雕塑、架上雕塑和園林雕塑。

3攝影

攝影藝術是運用畫面構圖、光線、影調、線條和色調等造型語言來構築攝影藝術的美。攝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根據目的不同,攝影可分為實用攝影和藝術攝影;根據技法不同,攝影可分為普通攝影、航空攝影、顯微攝影、立體攝影等;根據反映對象不同,攝影可分為人物攝影、風光攝影、建築攝影、廣告攝影、舞台攝影等。

4書法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漢字的用筆用墨、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來表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從而達到美學的境界。中國的書法藝術歷史悠久,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書體:如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等等。

5建築藝術

建築是一種特殊的造型藝術,它的特殊性在於它體積龐大,位置固定,與環境融為一體。建築藝術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通過各種建築語言,如體積、比例、尺度、色調、質感、形態、空間組織等,構成獨有特色的建築藝術形象,給人以豐富的美感。

建築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使用的角度的不同,可分為住宅建築、文化建築、園林建築、紀念性建築、陵墓建築等;根據建築所體現的民族風格,可分為中國式、日本式、義大利式、英吉利式、俄羅斯式、伊斯蘭式、印第安式建築等;根據建築的時代風格,可分為古希臘式、古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

6工藝美術 工藝美術是以美術技巧製成的各種與實用相結合併有欣賞價值的工藝品。特點是物質生產與美的創造相結合,以實用為主要目的,並具有審美特性。 工藝美術品的類別比較複雜,按其適用性來分,可分為日用工藝和陳設工藝;日用工藝,即經過裝飾加工的生活實用品,如一些染織工藝、陶瓷工藝、傢具工藝等;陳設工藝,即專供欣賞的陳設品,如一些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裝飾繪畫等。

二、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是通過表演者的活動來反映生活表達情感、展現藝術形象的藝術。表演藝術以審美化的聲音和動作為表現手段,塑造的形象有的只訴諸聽覺,如音樂;有的既訴諸聽覺又訴諸視覺,如舞蹈。它們都是動態形象,存在於流動的時間中,是表演過程與欣賞過程的統一。表演藝術主要包括音樂和舞蹈。電影、戲劇中演員創造角色的表演,也屬於表演藝術。

1.音樂

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媒介,以時間為存在方式並且訴諸聽覺的藝術。音樂在時間中展開並完成,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和流動性。人們對音樂的欣賞主要是靠聽覺來完成的,音樂又稱為聽覺藝術。音樂按藉助的物質媒介可分為:聲樂、器樂。按體裁可分為:歌曲、歌劇、奏鳴曲、交響曲、進行曲。按社會功能可分為:漁歌、牧歌、情歌、讚歌、軍樂。按風格類型可分為:民間音樂、藝術音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等。

2.舞蹈

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它通過有節奏、有組織和經過美化的流動性動作來表情達意。舞蹈以高度虛擬化和程式化的動作來表達含蓄的情感,這使舞蹈藝術境界具有某種空靈感與不確定性,有利於人們在觀賞舞蹈時拓展想像的空間,獲得較大的審美愉悅。根據舞蹈的不同風格特點可分為:古典舞蹈、民間舞蹈、現代舞蹈和芭蕾舞。根據舞蹈表現形式的特點可分為:獨舞、雙人舞、群舞、組舞、歌舞、舞劇等。

三、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也稱文學,是用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語言藝術的表現手段是語言,這是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段,它使語言藝術具有兩個重要特點

一是表現的廣泛性:語言使用方便,自由,不受任何時空條件的限制,不管現實的還是非現實的,過去的、現在的還是未來的,宏觀的還是微觀的,古今中外,海闊天空,它都能表現。二是形象的間接性:語言塑造的形象是非直觀的,不可視的,它要藉助讀者閱讀、思考、理解、想像,在頭腦中將作者提供的語言「還原」成可感的藝術形象。「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它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再創造」的餘地。語言藝術包括詩歌、小說、散文、影劇文學等。

1.詩歌

詩歌是指句子分行排列,具有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是最古老的一種文學樣式,早在文字產生以前的遠古時代,它就伴隨著勞動產生了。根據詩的內容,可將其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根據詩歌的時代特徵和格式,可將其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等等。

2.小說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的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小說描繪的生活圖景最接近於現實生活,最容易吸引讀者。按照反映的內容,可將小說分為社會小說、言情小說、武俠小說、倫理小說、偵破小說等。按照作品容量的大小,可將其分為長篇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微型小說等。

3散文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不受拘束的文學體裁。它可以敘事,可以狀物,可以寫景,可以抒情,可以議論,比之其他文學作品更為自由活潑,能更迅速地反映生活。散文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按主要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

四、綜合藝術

綜合藝術是融合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徵,採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塑造綜合性藝術形象的藝術,主要包括戲劇、電影、電視劇等。綜合藝術綜合運用各種藝術手段來塑造形象,但各種藝術手段不是獨立地發揮作用,而是服從於綜合藝術形象塑造的總體需要。綜合藝術使被反映的生活畫面逼真地展現在欣賞者面前,從聽覺、視覺多方面作用於人的感官,使人們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它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綜合藝術主要包括戲劇、電影、電視劇等。

1.戲劇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綜合藝術。戲劇按作品的內容分,有悲劇、喜劇和正劇;按表演方式分,有話劇、歌劇、舞劇、詩劇、啞劇、戲曲、木偶劇等;按劇情反映的時代分,有歷史劇和現代劇;

2.影視

影視,即電影和電視劇,是由文學、音樂、美術、戲劇、攝影等藝術有機構成的綜合藝術。電影和電視劇按題材、內容的分類比較相似。按題材可分為歷史片、現代片、農村片、體育片、科教片等;按內容可分為故事片、紀錄片、新聞片、戲曲片、音樂片、科幻片、動畫片等;

第二章 藝術美及其特徵

第一節 什麼是藝術美

藝術美指藝術作品藝術形象的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藝術形象中的感性顯現。藝術家在正確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的指導下,按照「美的規律」,將現實中的美如自然美、社會美、科技美等加以概括和提煉,集中地表現在作品中,就成了藝術美。藝術美是現實生活與藝術家審美理想相結合的產物。一切藝術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如音樂美、舞蹈美、戲劇美、繪畫美、雕塑美、建築美、詩歌美、語言文學的美等都稱為藝術美。

藝術美與藝術是緊密聯繫的。藝術美存在於藝術中,存在於藝術作品及其藝術形象中,而藝術是孕育藝術美的搖籃,是蘊含藝術美的載體。藝術美與藝術又是有區別的。由於藝術家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廣度和典型性總是有差別的,所以藝術作品藝術形象有層次高下之分,有美與不美之分。可以這樣理解:所有的藝術作品藝術形象都應該是美的,但並非所有藝術作品藝術形象都美。如果藝術家反映社會生活深廣度不夠甚至很差,表現的藝術形象典型性較差甚至沒有典型性,那麼,其藝術作品或其中的某些藝術形象就是不夠美的,甚至是不美的。所以,我們下面講的藝術美,是指藝術中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質,具有高度典型性的那些作品或形象的美。

第二節 藝術美的特徵

藝術美的第一個特徵是「直觀性」。直觀性就是具體生動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夠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在大腦中產生感覺、知覺和表象,並進而產生聯想或想像。

任何藝術美總是由形象的美決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觀的,所以藝術美具有直觀性。在有些藝術作品中,藝術美的直觀性表現得十分明顯。

例如繪畫,當我們欣賞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時,我們可以直接看到一位美麗的女性,神態安詳,端莊典雅,像浮雕一樣給人以立體感,彷彿活生生地就在面前。又比如音樂,音樂藝術美也具有直觀性。人和各種樂器的聲音組成旋律、節奏、和聲作用於人的聽覺,在人們的腦中形成音樂形象。音樂形象與可見的形象不同,它主要是一種飽含感情的形象,當然欣賞者可以通過想像和聯想在自己腦中形成與感情形象相應的圖景。

我們欣賞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時,那如泣如訴的曲調、若斷若續的節奏,舒緩而剛直,純樸而執著,使我們聆聽到藝人內心的傾訴,深深得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悲憤而壓抑的情感,領略到置身於夜深人靜、冷月凄泉的境地。這便是音樂形象美的直觀性。這種直接可見的直觀性,在雕塑、舞蹈、戲劇和電影等藝術作品中同樣十分明顯。

藝術美的第二個特徵是「典型性」。所謂典型性,就是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並寄寓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感。藝術美是典型形象的美,這是由藝術美的基本內容決定的,它是人對於美的理想的追求和體現。藝術形象的個性越鮮明,揭示的社會生活本質越深刻,個性與共性越統一,典型性就越強,而藝術形象就越美。

法國的孟德斯鳩提出「美在典型」的觀點,用典型來包容所有的美,這是不夠恰當的,但是藝術美則必須具有典型性。

我們說巴金的小說《家》中高覺慧這個人物形象是美的,這是因為他富有「五四」時代先進青年的熱情和理想,反映了封建舊家庭內部新生力量的成長過程,是受新思潮衝擊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又如宋代畫家張擇端的國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都市及近郊眾多的人物、車馬、船舶、屋舍、河街、樹木……反映了都城清明時節熱鬧繁華的景象,是一幅頗具代表性的都市生活畫卷,同樣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在一切藝術美中,都具有這種典型性。又比如舞蹈。解放初期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創作的《荷花舞》,既有鮮明的個性,又反映了我國廣大人民在解放後的新中國所過的那種和平幸福、欣欣向榮的新生活。在藍天白雲下,在翠柳環繞的荷塘中,荷花仙子們身著粉紅舞衣和淡綠舞裙,手執長巾,輕盈安詳地婆娑起舞,創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靜意境,深深激發著人們對大自然、對祖國、對和平的無限熱愛的美好感情。所以,藝術美是藝術作品藝術形象的美,而藝術作品藝術形象越具有典型性就越美。

藝術美的第三個特徵是「協調性」。協調性是指藝術美的內容和形式並重,協調統一。各種形態的美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不同形態的美,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面又各有側重。例如自然美是形式重於內容;社會美、科技美是內容重於形式,形式美則是可以不依賴內容而從抽象的形式中顯現的美。藝術美的內容和形式是並重的,構成美的這兩個方面在藝術美中達到了最和諧最完美的統一。

比如優美奇特的黃山勝景以其山、石、泉、樹的形態色彩等形式因素給人以美感,但如果以詩或畫的藝術形式來反映,那就不但要有優美的形式,而且要有深刻的思想內容或優美的意境,達到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人們才樂意欣賞。

我們再看元代馬致遠的小令《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一幅什麼圖畫?詩人在前三句用九個名詞,九種事物,構成一幅層次清晰、對比鮮明、構思精巧的蒼涼羈旅圖,最後通過「夕陽」的統攝,表達了漂泊天涯的遊子悲秋懷鄉、難以言喻的惆悵心情。它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意義正在於它的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

書法的藝術美同樣具有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協調性。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充分體現了美的協調性。《蘭亭序》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了好景不常、死生無常的感慨。根據這樣的內容,《蘭亭序》的書法圓轉自如,流動如生,變化繁多,在平整安穩之中顯示出自然而多樣的變幻,給人一種明媚、溫潤而委婉的美感,形式與內容十分協調。 四、純凈性、集中性、永久性。藝術美比之現實中的各種美,具有更純凈、更集中、更永久的特性。在現實世界裡,美的事物總是與不美的事物甚至丑的事物並存的,這就決定了現實美是比較蕪雜和粗糙的。藝術美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物化反映形態。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造的過程中,總要對現實生活現象加以改造、加工、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掉不美的部分,使創造的藝術作品更符合美的規律,所以藝術美具有更純凈的特性。

存在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美,雖然多彩多姿,儀態萬千,但是往往是孤立的和零散的,相互之間缺乏內在聯繫和協調性。而藝術家將這些零散的美加以集中並進行理想化的創造處理,塑造出的藝術美,比之現實美就顯得更加強烈和集中,所以,藝術美又具有集中性。

現實生活中的美雖然生動豐富,但它畢竟是變動的和易逝的,即使是處於核心地位的人的美,也不可能永葆其青春。藝術美則不同,它一旦被創作出來,就能夠跨越久遠的年代而不衰。我國的遠古神話,比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至今仍能給人們以豐富的藝術享受,這就說明藝術美具有永久性的特點。

第三節 生活丑與藝術美

現實中的各種事物,是美醜混雜的,既有美的事物也有不美的和丑的事物,甚至同一事物中也既有美的方面又有不美的、丑的方面,美與丑總是在比較中存在的。正因為如此,藝術家才能既表現現實中的美,又表現現實中的丑,並通過加工、概括、提煉,將生活中的丑轉化為藝術美。

丑是一種背景,用以襯托美的麗質。 生活丑與藝術美從字面上看似矛盾看似不相關,然而在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中生活丑與藝術美又是密切相關的。生活丑在藝術領域中可以通過藝術表現手法成為一種擺脫現實的藝術美。生活丑在作品中也因為其他對於美的表現而更加突出,使得形象更加豐富、更加真實,達到化丑為美的境界。

例如雨果筆下《巴黎聖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這麼一個集生活丑和藝術美為一體的藝術形象。他雖然相貌醜陋,但是有一顆美麗、純潔、善良的心靈,這使得我們在欣賞《巴黎聖母院》時,更在意卡西莫多的「美」,而不是「丑」。

醜比美更能揭示內在的真實,更能揭發深刻的美感。很多藝術創作的美學價值都來源於現實生活的丑,正是這種丑造就了這些作品中不朽的藝術形象和永久的審美對象。同時,這些藝術美的價值已經超越了現實生活,達到了善美與真美統一,化丑為美的境界。比如羅丹的《歐米哀爾》雕像就是「化丑為美 」的上乘佳作。

對丑的揭露、譴責和批判是令人愉快的。例如舞劇《白毛女》中的黃世仁,是兇狠毒辣的惡霸地主,是現實中丑的代表。劇作者和演員在塑造這一反面的典型形象中,深刻地表現了其反動本質,把這個形象塑造得太像、太典型了,不但與現實中的惡霸地主毫無二致,並且表現出了這一類人的內在實質和共同特徵,引起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反應,以至於一戰士義憤填膺地舉槍向扮演黃世仁的演員射擊。黃世仁這個藝術形象是美的,就在於這個形象達到了反映生活本質的深刻性和高度的典型性。這裡要注意的是,生活丑轉化為藝術美,是指這個生活丑的對象通過藝術創造具有了審美意義,而並不是說這個丑的對象本身就是美的了。

生活丑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只是這種生活丑的本質被藝術表現得越充分、越深刻、越典型,就越能給欣賞者以啟發教育,就越具有審美意義。

第三章 藝術美欣賞

第一節 藝術欣賞及其特點

一、什麼是藝術欣賞

藝術欣賞是指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其核心是欣賞藝術形象,是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具體把握與再創造。

藝術欣賞實質上是對藝術美的欣賞,是從藝術中發現、認識、感受美的過程,是人們審美活動的非常重要的形式。

藝術欣賞是藝術作品實現其審美價值的橋樑。無論是藝術作品發揮其審美教育作用,還是人們接受藝術作品的影響,都離不開欣賞這個環節。

通過欣賞,人們才能獲得美好的藝術享受,受到精神的愉悅和情感的陶冶,也只有通過欣賞,藝術家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才能起到它的社會作用,藝術作品才能實現它的審美價值。孔明、關羽、魯達、林沖、悟空、八戒……這些藝術形象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其重要原因就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作品數百年來擁有大量的讀者,為千千萬萬的人所欣賞。如果一件藝術作品無人欣賞,就不會實現自身的價值。

總之,藝術欣賞活動與實現作品價值有非常密切的聯繫,通過不斷的欣賞實踐,欣賞者的審美能力會得到逐步提高,同時能更深刻地感受藝術作品的美。而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感受越細緻、越深入,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也就會實現得越完全、越充分。所以,藝術欣賞是使藝術作品實現其審美價值的橋樑。

二、藝術欣賞的特點

藝術欣賞有四個特點:

第一,藝術欣賞是情與理統一的精神活動

藝術欣賞是在藝術作品藝術形象中尋找、體驗、感受美的過程,是運用形象思維去把握藝術形象認識生活本質的過程,是一種精神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情與理是有機統一的。

在欣賞之初,總是從感覺與理解開始的。欣賞者首先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感知藝術作品的外部形態,進而理解其蘊含的內容,這樣,藝術作品及其形象、意境就會引起欣賞者情感的激動和認識的深化。

在此基礎上,欣賞者憑著自己的審美能力、欣賞體驗和審美經驗,對作品及其形象加以分析,挖掘其蘊藏的思想意義、藝術特徵和審美價值,作出自己的評價。

從這個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藝術欣賞是情和理有機統一的精神活動。

第二,藝術欣賞是愉悅快樂的教育活動

藝術作品都是將社會內容和思想傾向融化在能夠激起人們美感愉悅的藝術形式之中,用生動的形象,真摯的情感,打動欣賞者的心靈。

這就決定了藝術欣賞的教育功能是通過愉悅活動來實現的。藝術作品的巨大感染力就在於它寓教育於愉悅快樂之中,寓教育於審美享受之中。

藝術作品的社會教育作用不是通過說教,更不是通過強制,而是藉助感興愉悅的審美活動,使欣賞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引起感情的升華、心靈的凈化,這就將教育與愉悅十分自然地結合了起來。

例如人們在欣賞小說和戲劇時,當看到李甲賣掉杜十娘,周朴園拋棄魯侍萍,達爾丟夫欺騙他的恩人,海爾茂容不下救他性命的妻子時,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會喚起人們的正義的情感,激發出對道德淪喪者的唾棄和譴責,不知不覺中就受到了生動的道德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將藝術欣賞當作是人生的樂趣和享受,即使是悲劇,明知看了要傷心落淚,,仍然樂意去看。可見藝術欣賞寓教於樂、寓教於美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

第三,藝術欣賞始終離不開形象,始終伴隨著情感

藝術作品是以形象感人,以情動人的。只有不脫離藝術形象,用心去感受藝術形象,去體驗藝術家融注到作品中的情感,才會受到陶冶,獲得教益,否則,就談不上藝術欣賞。也就是說,把握形象,體味情感是與藝術欣賞的整個過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如欣賞潘鶴的雕塑《艱苦歲月》,我們不但觀賞到一老一少兩位戰士的形象,那襤樓的衣褲,那吹笛和遙望遠方的姿態,那陶醉和嚮往的神情,而且通過聯想和想像把他們吹笛神往苦中尋樂的前因後果聯繫起來,能體味到他們在艱苦歲月嚮往光明的情感,堅信勝利的信心和頑強樂觀的性格。

又如我們閱讀唐代詩人金昌緒的小詩《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首先在腦際浮現出的是一位情意纏綿、夢縈魂繞的少婦望夫不歸的煩悶愁苦形象,然後領略詩人融注在詩作中的情感因素,就會感受到少婦那傾述離情,不滿現實,怨恨戰爭的情緒,從而同情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憎惡窮兵黷武的統治者。

第四,藝術欣賞是藝術的再創造

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往往不是消極被動地感受藝術形象,而是積極主動地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去充實、豐富藝術形象,或通過聯想與想像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

欣賞者一邊欣賞,一邊感受和體驗,思維高度活躍起來,展開藝術想像,不光停留在藝術家描繪的圖景中,彷彿親眼看到一幅幅與此相關的、生動的、開放的生活畫面,體驗到人物複雜的思想感情,從而完全沉浸在藝術家塑造的藝術天地里,這個過程就是藝術再創造的過程。

例如欣賞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的油畫《自由引導人民》,畫面表現的是1830年法國人民反對復辟王朝封建專制主義的「七月革命」的情景。自由女神左手拿槍,右手高舉大革命的三色旗,處於畫面中心,犧牲的烈士和衝鋒的戰士分列女神前後。我們看著這幅畫,調動藝術想像,彷彿看到起義者奮不顧身地沖向敵陣,前面的倒下去,後面的又緊緊地跟了上來,彷彿看到那旌旗搖動、槍林彈雨的激烈場面,聽到那嘹亮的衝鋒號音和殺敵的吶喊,體驗到起義者們不怕犧牲、奮勇前進的昂揚精神。

又如詩人未央反映朝鮮戰場的詩歌《馳過燃燒的村莊》,何其芳在欣賞這首詩時說:「好像我們聽到了馬的急馳,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火光,並且感到了這個志願軍戰士的沉默和憤怒」。這就是再創造。

藝術欣賞時,欣賞者都可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和生活經驗去進行再創造。所以有人說,藝術形象是藝術家同欣賞者共同完成的,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節 藝術欣賞的一般方法

一、提高審美修養

馬克思說:「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具有一定的審美修養,是有效地進行藝術欣賞的先決條件,所以提高審美修養,就是欣賞者進行藝術欣賞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審美修養包括文化素養、藝術涵養、思想水平、知識儲備、生活閱歷、審美經驗和審美能力等,其中審美能力是其核心,它包括審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判斷力和想像力等。

提高審美修養,就是要在正確的世界觀、審美觀指導下進行美學知識的學習,加強審美實踐鍛煉,多欣賞第一流的藝術精品,豐富生活閱歷、知識儲備,逐漸提高思想、文化和藝術素養,提高審美感受、理解、鑒別和想像等能力。不斷深化和擴展已有的審美感悟。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審美活動中,逐漸由「看熱鬧」上升為「看門道」,由欣賞的「門外漢」逐漸變為審美的內行,變為一個具有一定審美修養的人。

二、採取審美態度

藝術欣賞是一種審美欣賞活動,要獲得真正的藝術享受,起到它的認識、教育作用,就必須用審美的態度、藝術的眼光去欣賞藝術作品。

審美態度就是主體對審美對象所持的態度,主要是心理狀態。它受時間、地點等客觀條件影響,也受心境、情緒等主觀心理因素影響。

欣賞藝術作品就要從日常現實生活中脫離出來,保持與實用功利無關的態度,要從藝術與現實的關係中把握藝術品美的特性。

藝術作為精神產品,主要是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一般來說,藝術不具有實際生活的實用性質。在欣賞過程中「藝術並不要求把它的作品當做現實」,藝術的美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經過藝術家的創造,不僅生活對象的本質特徵表現得更鮮明,而且熔鑄了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在藝術形象中為了表達藝術家的審美理想,並不拘泥於生活、自然中原型的某些細節。

另外要富有成效地進行藝術欣賞,就要避免採取一些不正確的態度。

一是單純為了消遣,在欣賞時只求消磨時光,消極地接受一些無聊的作品,或不去對真正的藝術品進行深入的分析體驗。

二是出於獵奇,單純追求情節的離奇、驚驗,整天沉湎於武俠、偵破、兇殺、言情等作品中,以尋求感官刺激。

三是抱著庸俗的態度欣賞,在欣賞中不是對作品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反而津津樂道於其中的消極成分,專門揀有些作品關於色情、暴力、墮落、權術等描寫加以欣賞。

這些都不是健康的藝術欣賞,這樣的欣賞,不但不能獲得審美享受,而且還會消磨其意志,萎靡其精神,毒化其心靈。所以在藝術欣賞中,採用審美的態度,保持審美的心境是十分重要的。

三、注意點面結合

任何藝術作品在反映現實生活時,都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而是有關鍵之處、重點表現或點睛之筆。

如散文中的「文眼」,戲劇中的衝突或高潮,雕塑中人像的表情及眼神,繪畫中的重心、黃金分割點,相聲中的「包袱」,小說中的情節主線和典型人物等等。

這些是藝術品中的關鍵部分,對塑造形象,表現生活,表達情感,突出主題有重要作用,也是藝術欣賞中應重點分析和深入把握的內容。

同時要重視對藝術形象的整體把握。藝術的美在於整體的和諧,欣賞藝術要著眼於整體,要重在對意蘊的領悟,而意蘊的效果往往來源於多種角度、多種表現、多種形式的協調統一。凡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將社會生活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的整體來加以反映的。

所以欣賞藝術作品時,在注意把握重點的基礎上,還應注意分析其總體結構,把握其整體風貌,領悟其意蘊,將重點、關鍵內容放到作品整體構架和背景中去考察,這樣才能領略到藝術作品所賜予人們的完整的美感。

例如欣賞顧城的詩歌《弧線》:

「鳥兒在疾風中/迅速轉向

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觸絲

少年去撿拾/一枚分幣

海浪因退縮/而聳起的脊背。」

這首詩的標題就是「詩眼」,四種事物,形象各異,既不同類,也不相似,但這幾樣事物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特定情景下呈現出「弧線」的形態。「弧線」一詞正好比一根絲繩,將四種事物串在一起,如同串起粒粒閃光的珍珠,即刻熠熠生輝。但是,「孤線」這一「串珠之繩」正是在各種事物之間起作用的。如果只看到這「詩眼」的作用,卻看不到「鳥兒」、「葡萄藤」、「少年」、「海浪」這些事物及其形象,看不到整首詩的意境,就不能很好地領會其中的詩意美。

四、了解創作背景

各類藝術作品既然是社會現實生活在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它就必然要受到藝術家創作作品時所處的時代環境、社會地位、生活經歷、思想狀況的影響和制約。

了解藝術作品的創作背景,主要是了解藝術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和藝術家的創作意圖,了解藝術家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這對於正確領會作品的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欣賞大有裨益。

如魯迅的小說《葯》,敘述一個「人血饅頭」的故事,作品取材於1907年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革命者徐錫麟、秋瑾被殺等真實事件,小說中革命者夏瑜,就是以秋瑾為原型的。小說詳盡地敘述了華老栓夫婦用蘸滿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癆病的經過,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壓迫和思想毒害,也批評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脫離群眾的錯誤。作者寫這篇小說,就是要警醒愚昧麻木的群眾和脫離人民的革命者。

又如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以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的生活軼事為題材繪製而成,全畫分為「聽琴」、「觀舞」、「休憩」、「賞樂」、「調笑」五個部分。韓熙載雖受惠於南唐朝廷,但畢竟是北方人,世事難測,無意為官,為免遭厄運,便在生活上狂放不羈,縱情聲色,以此轉移同僚的視線。南唐後主李煜只以為韓熙載生活太放蕩,為「惜其才」,想以委婉的方式規勸他,就「命顧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以上之」(《室和畫譜》)。《韓熙載夜宴圖》就是顧閎中用以彙報韓熙載的夜生活情況,供李煜作為規勸韓熙載放棄聲色勤勉為政的形象資料。

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如若對上述創作背景無所知曉,無疑是不能夠深入發掘其審美內涵的。

五、把握藝術特徵

藝術是一個很大的領域,不同的藝術門類藝術語言各有特點,但也存在相通之處,比如形式美中的平衡、對稱、比例、和諧等,就是多種藝術門類的共同語言。

所以欣賞者的審美眼光要開闊一些,多涉及一些藝術門類,把握不同藝術的特徵,這對相近的藝術都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這一點具體要注意兩方面。

一是根據各類藝術的特徵進行欣賞

比如:

l 繪畫的可視性與瞬間性

l 攝影的紀實性與逼真性等,

l 欣賞文學藝術美,不同體裁的作品由於特徵不同,其欣賞方法就有所區別;

l 欣賞音樂藝術美,因其不同種類的音樂作品,如器樂與聲樂,中國民族器樂與西洋器樂,聲樂中的通俗唱法與美聲唱法等,均各有其特點,均應採取相應的欣賞方法,而不可能採用同一種方法來欣賞。

二是要注意分析具體作品的藝術特徵。

任何作品,哪怕是同時代同種類,甚至是出自同一藝術家之手的作品,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有獨特的個性,正因為如此,它才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欣賞時就要通過分析其獨有的特徵來領略其藝術美,這樣才會提高欣賞效果。當然,把握作品的藝術特徵,必須與對作品的全面賞析結合起來進行。

六、重視比較鑒別

比較鑒別,是進行藝術欣賞的重要方法。通過比較,能夠較為清晰地看到事物的相似與差異、聯繫與區別,能夠有效地把握作品的特徵與風格。

例如欣賞冰心與許地山的同名散文《笑》,通過比較,就可知道,兩者都將形象的生活圖景與真摯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起來,意境優美,生動感人。

但兩者又各有其特色,前者用詞精妙、語句流暢、富有詩意,後者則自然樸實、形象鮮明、情趣盎然。兩者既有相同的美,又有不同的美。

又如張煒的小說《古船》和柯雲路的小說《夜與晝》,兩部長篇都是對生活作宏觀的全景式的描繪,兩者又有顯著區別:前者表現膠東地區近四十年的生活風貌,是對生活作縱向描述;後者對首都一天一晚各個方面的生活作橫向描繪;前者筆力凝重,後者筆力雄渾,具有不同的審美價值。

對藝術作品加以鑒別,是藝術欣賞的重要方面。比較與鑒別往往是緊密聯繫的,鑒別離不開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很多情況下,欣賞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所接觸到的藝術作品進行比較,進而認識其優拙高下和成敗得失的。

毛澤東說:「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

我們將優秀的、平庸的、低劣的作品對比起來加以鑒賞,就會使優秀的作品更加光彩奪目,而使平庸的作品黯然失色,讓低劣的作品瑕疵自見。

第三節 重點問題示範分析

一、怎樣理解藝術美是現實生活與藝術家審美理想相結合的產物?

藝術美是現實生活的能動反映,現實生活是反映的基礎和源泉,是藝術美的第一要素。沒有生活便沒有反映對象,也便沒有藝術。

沒有生活經驗的作家,難於寫出深刻的作品;缺乏觀察功底的畫家,也難畫出富有藝術價值的作品。但是,僅有生活也是不夠的,還必須依賴於藝術家的主觀審美理想。

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理想,對現實生活材料和現象進行加工、處理、提煉,才能塑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才能創作出符合美的原則和規律的藝術作品。

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美是現實生活與藝術家審美理想相結合的產物。

例如:唐代偉大的詩人杜甫,35歲前經濟條件較好,主要是讀書和旅遊,由於生活底子尚不深厚,世界觀尚未確定,所以在創作上僅僅是準備時間。35歲後,政局動蕩,他開始挨餓受凍。他逐漸深入人民生活,也逐漸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和統治階級的罪惡。特別是「安史之亂」中,他與人民一起逃難,一起感受國亡家破的苦痛。正是在生活的磨礪中,造就了進步的思想,使他寫出了《哀江頭》、《春望》、《三吏》、《三別》、《洗兵馬》等一系列具有高度思想性、人民性和藝術美的詩篇。他同情人民,「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秦州雜詩》);他殷殷期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卓越的藝術成就,既與他的進步思想和進步的審美理想分不開,也與他深入人民生活實踐分不開。

二、為什麼說「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著名悲劇《哈姆萊特》中的主人公,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指的是不同的欣賞者欣賞同一部藝術作品所感受到的藝術形象會不完全相同,即藝術欣賞的審美感受具有不一致性和主觀差異性。

藝術欣賞是一種創造性的情感認識活動,它雖然要受到客觀的藝術作品本身的制約,但是它不是對藝術作品消極被動的感知,而是要在整個欣賞活動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是對藝術家創造的藝術形象的一種「再創造」。

在欣賞過程中,始終要伴隨主體的情感活動,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帶上欣賞者的主觀因素。藝術欣賞也要依賴於豐富的想像,總不免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加工、再現。

欣賞者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及他的生活條件、文化素養、性格氣質、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獲得的審美感受也就會不同,往往要帶上個人特點,這些因素決定了人們對作品的欣賞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決定了藝術欣賞具有明顯的主觀差異性。

魯迅在《看書瑣記》中寫道:「現代讀者看《紅樓夢》,對於林黛玉這個人物,恐怕會想到剪頭髮,穿印度綢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別的什麼模樣。」總之,和三四十年前讀者心目中的林黛玉,「是截然兩樣的」。這段話就是對藝術欣賞主觀差異性的形象說明。


推薦閱讀:

全球奇葩行為藝術:女子光著下身逛街
《女孩的第一本心理智慧書》正式出版發行了
何建良:楊萬里寫景詠物詩的藝術開拓
西藏唐卡 齊烏崗巴畫派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