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樓 觀 行(原創)

樓 觀 行(原創)

樓觀台山門

樓觀景區大門

老子(姓李名聃字耳)塑像

游3000年道教聖地西安樓觀台有感:

秦嶺高聳入雲端,紫微浩氣鎖宇天。

西上崑崙縹緲路,東接扶桑碧海間。

遠括千座疊嶂峰,近囊萬頃米糧川。

自古神仙多居此,七十二洞山連澗。

太白峰東石樓山,霞光紫氣應道緣。

周令尹喜東行此,感氣觀天結草庵。

紫星西移現聖哲,函谷東聚至樓觀。

從此青牛翠嶺,五千道德降靈山!

說經台上老君殿,龍柱獸鳳飛檐。

殿前銀杏高千尺。台後萬年。

山門正對上善池,上善若水寓意酣。

參天古木蔽日月,接地翠竹清風甜。

彩粉蓮台蘭蒲座,童顏鶴髮綠袍裹。

善眼熟對世人問,慈眉笑說福與禍。

翠花門外臘梅盛,古碑曲廊坎坷

布施鐘鼓時時起,檀香渺渺過!

樓觀台宗聖宮大殿

樓觀台碑林

樓觀殿宇一角

樓觀台上善池

樓觀台側山門

終南山下的樓觀台宗聖宮

講經台老子殿

樓觀遊覽地理圖

三千年歷史之道教聖地—樓觀台

一、樓觀台簡介

樓觀台位於陝西省周至縣東南15公里的樓觀鄉終南山北麓,佔地面積5平方公里。它南靠秦嶺,北臨渭河,竹林茂密,古木成萌,素有「洞天福地」之稱,是西安附近一個風景秀麗的清靜遊覽之地。樓觀台得名於西周時期,古代聖哲、道教創始人老子曾在此修行,著有聞名中外的《道德經》,並在樓南筑台傳道授經。

道教是我國的「國教」。它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太上老君」。以先秦時期老子和莊子創立的道家思想為教義,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與和諧,反對無原則的內耗爭鬥和對生態無節制的破壞。這對平復社會日益浮躁的世態和緩和漸趨激烈的階級矛盾不無裨益,且又合中華民族傳統的心理認知和道德規範。道教的院、觀遍布全國各名山大川,而樓觀台卻是道教的唯一發源地,這不單是因為東漢人張道陵在此創立了道教,還因早在西周時期,大思想家李聃(老子)就在此著經立說,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傳世經典——《道德經》。

樓觀台歷史悠久。遠在公元前10世紀,周朝大夫函谷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觀測天象。故名樓觀台。此後,老子(李耳)來到達里,著述《道德五千言》(即《老子》),並說經講道。東漢順帝時期,張道陵創立了道教,推崇老子為教主,並把《道德五千言》作為主要經典。樓觀台從此成為我國最早的道教聖地,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地」。歷代帝王,如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晉惠帝、隋文帝、唐高祖、唐玄宗等都曾在此建祠或修葺道觀。遺留到今日主要遺景名勝有說經台、煉丹爐、呂公洞、化女皋、樓觀塔、老子墓,以及宗聖宮、會靈觀、玉華觀、延生觀、放生池等。

說經台,也叫「授經台」,相傳老子當年在這裡講經。說經台是樓觀台的中心,位於海拔560米 的一座秀麗的山峰上。煉丹爐位於一座荊賴叢生的山巒上,距山下約2.5公里,與說經台所在的山峰遙相呼應。煉丹爐由磚砌成,長3.6米,寬2.7米,室頂呈八棱形。象徵八封。化女泉是一個清澈見底的天然水池,位於說經台以西1公里處。傳說老子有一天拄著拐杖來到這裡、他把拐杖插在地上,用七香草化作一個美 女,藉以考驗他的弟子學道是否心誠,結果插杖的地方變成一眼水泉。稱之為「化女泉」。樓觀塔與說經台相距2公里,塔高7層32米,外觀呈八棱形。傳說中的老子墓,在化女泉以西3 公里處.墓家呈橢圓形;高4米,佔地約20平方米。自說經台西下北行約2公里,有幾棵蒼勁的古柏和古銀杏樹,傳為漢代所植。其中一棵古柏枝權藤結,似雄鷹翱翔,名「三鷹柏」。還有一棵古柏,名曰「系牛柏」。老子當年乘坐著一輛牛車入關,到樓觀台,他的牛就是拴在這棵古柏之上的。

二 、樓觀說經台區域歷史文化概述

樓觀經台位於陝西省周至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終南山北麓,山水秀麗,風景優美,素有「仙都」之稱。

西周穆王時(約前900年),這裡山青水秀,林深谷幽,故常有方士、神仙家、煉丹家出沒於此。周穆王也曾慕名西巡於此訪道求仙。因而春秋時此地便有「神就鄉聞仙里」之名。

相傳春秋晚期周康王時,天水人尹喜,來此修道,結草為樓,觀星望氣,精思至道。所以叫做樓觀。後來老子李耳,去周西行,過函谷關,尹喜迎他來到這裡,執弟子禮,老子乃在說經台講授道德五千言,於是這裡便成為道教的發祥地。今說經台即當年老子授道之壇,乃《道德經》之誕生地。第二年,老子卒,葬於說經台西就峪 口之大陵山,山頂「吾老洞」為老子修鍊飛升之地。這裡留下了「說經台」、「古銀杏」(雌雄兩株)、「系牛柏」等為道教最古的聖跡,為後人景仰朝拜之地。因此在《終南山說經枱曆代真仙碑記》里說:「樓觀為天下道林張本之地」,也是道教最早的教祖聖跡,而且道教宮觀的「觀」字,也是從這裡沿襲下來的。

1、開創時期:

這 里老子廟的建修,是從秦始皇開始的。據《混元聖跡》記載,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禪泰山後、在草樓之南建廟祀老子,叫做清廟,殿閣恢宏,並躬行饗祀。漢武帝慕黃老,好長生,於草樓北建望仙宮親臨祈禱。其時,道家學者,隱逸求道之士,方術神仙家,煉丹家紛至雲集樓觀,研習道法,於是樓觀規模逐漸形成。

2、興盛時期:

《樓觀傳》說:「魏元帝咸熙初,道士梁諶事鄭法師於樓觀」(約公元264年)。這是(樓觀)一詞初見於載笈。晉惠帝永興二年(公元305年)太和真人尹軌降於樓觀,授道士梁諶《日月黃華上經》、《樓觀先生本起內傳》等。傳說尹軌是尹喜的從弟,所以梁諶自稱得尹喜道系的真傳,於是道眾雲集,聲望日隆。晉惠帝敕令擴建祠宇,植樹萬株,並給戶三百,以供洒掃。

南 北朝時,後魏太武帝致香燭於樓觀道士尹通,供其建齋行道,自是四方請謁不絕。道士牛文侯、尹通、尹法興等四十餘人在此敷道。孝文帝太和中,道士王道義自姑射山攜帶門下弟子六、七人來此,大修觀宇,除秦始皇所建老子廟因仍舊宏麗未加修飾外,其餘全部鼎新。道義還購集真經萬餘卷,置於觀內。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於晉陽起兵反隋。樓觀主持歧暉道長以隋氣已盡,李氏將興,故派樓觀道眾八十餘人迎義軍於蒲津關,又以觀中草糧資助,受到李淵讚賞,詔封歧暉為「金紫光祿大夫」。同年十一月又遣使來樓觀設醮祈福。

唐武德二年(619年),高祖李淵為抬高門第出身,尊老子為其遠祖,極力推崇道教。並敕令設專官在草樓觀大修土木,擴建觀宇,歷時七載告竣,建成一座規模空前,金壁輝煌的宮殿群落,又賜田十頃。並令岐暉主持觀事。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高祖親詣樓觀老君祠庭,降詔改樓觀為宗聖觀。賜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修補。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十月,帝又來親謁。武德八年二月,建《大唐宗聖觀記》碑,命歐陽詢撰書(碑尚存)。高宗李治更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親至樓觀祭祀,敕封樓觀主持道士尹文操為「銀青光祿大夫」。開元二十九年(714年), 玄宗以夜夢老子真容為由,命人尋至樓觀,掘得老子玉像一尊,迎至興慶宮供奉,並在說經台東側建會靈觀,以志其事。有唐一代,樓觀被尊為皇家祖廟,致於鼎盛。其時,老子廟遍布全國,《道德經》為朝野所誦。京城設崇賢館,規定道選制度,以《老子》等道家經典,開科取士。並以道士、女冠隸屬宗正寺(掌管皇家宗 教事務的機構),視道士為皇族宗室。因之常有朝臣、皇親棄官辭宮,入觀修持。唐睿宗兩公主玉真、金仙來樓觀修持,均受詔封。武宗時,更取締佛、景諸教,獨尊道教。樓觀地位崇隆,無與倫比。

這一時期,共計六百四十三年(公元264——907)是樓觀的興盛時期。中間唐高祖武德三年,改樓觀為宗聖觀。

3、興衰交替時期: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詔改「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觀」,並賜匾額一面。

金哀帝天興年間(公元1232——1234),樓觀在嚴重戰亂中,累代宮宇,焚毀殆盡。

元大宗八年(1236年),全真掌教大宗師清和真人尹志平由大都至樓觀,見祖庭一片廢墟,為之愀然,遂任命李志柔為主持,對殿宇進行修復,歷時七載告竣。後又刻古篆《古老子》碑豎於說經台(碑尚存),樓觀基本恢復至唐時規模。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 詔敕樓觀複名「宗聖宮」。至是,樓觀道派歸入全真道,樓觀成為全真道重要基地。重建後的宗聖宮主要建築有文始、三清、玄門列祖三殿,紫雲、景陽、寶章三樓,真宮、齋心二堂及下院宮、觀、館、圃、亭、台、池、洞四十餘處,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一派繁盛輝煌的景象。至元二年(1265年),朝庭又三下錫書爐持樓觀,至正元年(1314年),又批准在宗聖宮設立五品道教提點所,頒發銅印一枚。

元至順二年(1331年),山洪暴發,樓觀受災慘重。洪妙庵,會靈觀蕩然無存,宗聖宮被泥沙淤塞,面目全非。

這一時期共計四百六十年(公元908——1368年)樓觀是盛衰交替階段,中間有金哀帝天興年間大破壞;又有元太宗端拱年間的大興復,重修後的規模,不減於唐朝興盛時期。

4、衰落時期:

明初重修樓觀一次。明寅宗成化年間(1465——1487),皇家宗室秦簡王曾倡導對樓觀進行整修,雖規模略具,但未完全復舊。明嘉靖乙卯年(1556)關中地震,宗聖宮三清殿,說經台上靈官殿、救苦殿等被震殘,主持仵明宮道長率道眾募資復修。明萬曆元年(1573年)太峰秉杉,長清秉祥,永清秉宗等皇親協同周至縣令,繼續修復地震致殘的殿宇,並新建了玉皇閣六楹,內鑄銅像三尊,增建雷神殿、三官堂、靈寶殿、演化庵、八卦亭、七星閣等建築。

清初,樓觀道教產業被當地不出家的伙居道士佔據。他們接受香火布施,經營地產,娶妻生子,全家都為道徒。使著名的道教祖庭淪為一般社廟。

雍正三年(1725年),全真派梁一亮真人由北京來樓觀,目睹祖庭淪落,發願恢復樓觀道業,與伙居道士力爭,遭到群起反對,以致被歐傷半死,後返回北京白雲觀,此間遇一親王來觀閑 游,梁一亮乘機稟告了樓觀祖庭之情況及自己為恢復祖庭道業險遭斃命的經過,親王代為不平,本奏雍正帝。雍正帝敕命大將軍年庚堯率部前來樓觀,血襲伙居道,死傷百餘人,奪回樓觀產業。

事後,梁一亮再來樓觀並主持觀事,廣招四方道侶,建立較為嚴密的管理體系及道教規法。又整修殿宇,歷時八年,墾荒種田,誦經祈禱,展開講習道法的宗教活動。雖廟宇難復舊觀,然宗教活動恢復了正常。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周至縣知事章泰捐俸對說經台又補修一次。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宗聖宮的紫雲樓,說經台的藏經閣,在兵燹中遭受破壞,道光初年,道士朱還虛募化重修,經營數年,始告竣事,所有殿宇及下院如吾老洞、化女泉、顯靈山、呂公洞、宗聖宮、玉華觀、全部修補一新。此後八十餘年,未再徹底修葺。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監院雷明物募資,重修說經台大殿、山門,補修兩廡四子殿、十方堂和顯靈山、呂祖洞,但宗聖宮已無法修復,僅存遺址。這一時期,共計五百八十年(公元1369——1949)樓觀漸趨衰落。

5、樓觀現狀:

樓觀自周代到今天,已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經歷了二十多個朝代。歷代遺留下來的碑碣、石刻還有七十多件,其中如唐歐陽詢、蘇靈芝所書的碑文,宋米蒂、蘇軾、薛紹彭所題詩詞的刻石,元趙孟頫、李道謙、高翀書寫的碑碣,都是珍貴的文物。歷代文人學士如唐之李白、岑參、盧綸、溫庭筠,宋之蘇軾、蘇轍、王禹 以及元明清各代的詩人名士留題的詩篇,經過搜集整理,還有六七十篇。這些文物,不僅是研究道教歷史的重要資料,而且在文學藝術上也有很高的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樓觀的名勝古迹和歷史文物,極為重視。一九五六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樓觀台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次撥款修復。十年動亂,又遭摧毀,下院建築,均已無存。碑碣石刻,亦多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拔亂反正,在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關懷及大力支持下,一九七八年由當時的文 物管理部門負責整修了說經台山門前東西兩碑亭、彩繪了老子祠正殿及兩廡和門房。一九七九年修葺了說經台山門和東西二碑廳,為老子祠後院修起圍牆和門樓,在老子殿後遺址上依原式重建了藏經閣,並修建兩旁走廊。一九八四年任法融道長出任監院後,組織合台道眾,對說學台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艱辛三年,對老子殿, 太白殿、四子殿、靈官殿及山門、東西碑廳進行了徹底修復,在老子祠大門兩側又增建了種樓和鼓樓,經台下東坡新開石階盤道一條;重修了顯靈山廟宇群,並修建了上山青磚台階踏步路。一九九四年道觀又修建了希聲堂大院、呂祖殿及兩邊迎旭閣、留雲館。一九九五年修建白雲仙庄。一九九七年在希聲堂大院北又增建八仙亭 廊。一九九八年修建王理仙方丈塔並對說經台上的山道路進行了全面整修,用青石更換了舊磚台階,增加了青石圍欄。2002年又建中韓文化交流金可紀紀念碑。並將大規模建設以說經台前院為中心的道教文化活動中心。

樓觀說經台西約3公里有大陵山,位於就峪西樓區域,據《水經注》載:老子指山為陵,老子卒後葬於此山。現遺迹有老子墓、吾老洞、王母宮、琵琶洞。每年古歷二月初十至十五日與說經台共同慶祝老子聖誕大型法會,延續至今。是西安地區人數達10餘萬人規模最盛大的古廟會。

唐以來的各代文人學士,都曾到樓觀台遊覽賦詩,並立有許多碑石。現存有70餘塊,是一批很有價值的珍貴文物,為研究我國書法和樓觀台的歷史,提供了可貴的資料。樓觀台不僅因歷史古迹而聞名,其景色也十分秀麗。特別是自然森林植被冠子終南、主要森林樹種就有100多種,珍貴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等30餘種。1982年,國務院決定在此設立國家森林公園。

樓觀台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整修了說經台、老子祠,重建了藏經閣和迴廊,在呂祖洞到聞仙洞的天塹間飛架起一座跨度5.3米的鐵索橋。登橋俯視,雲霧繚繞,瀑布懸掛,景色宜人。從上善池到主蜂煉丹爐的狼牙石道,已用青磚砌成,遠望宛如雲梯,直插雲端。

近三千年來,樓觀以道家祖庭,人間仙寰,吸引了眾多的帝王朝臣、文人墨客、著名道士,或禮謁憑弔,或棲止潛修,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迹,詞章典冊,史話軼聞。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人們之所以景慕樓觀,追本窮源,乃是由於古聖人老子在這裡講述了《道德五千言》這一博大精深,奇偉玄妙的經 典,堪稱華夏哲學之宗,推動了華夏文明的發展,並滲透於民族心靈。春秋時期,它導引了諸子百家爭鳴,在科學文明昌盛的今天,它依然富有生機,指導著人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實踐。目前,研究老子,已成為時尚,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也步入這一殿堂,探索老子思想底蘊,追溯人類文明的淵源,尋求拓進科研的新契機。 鍾靈毓秀的古樓觀,作為人文遺迹,已成為研究中華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國際思想界的極大興趣。

三、樓觀台的竹

樓觀台百竹園是全國聞名的「南竹北移」實驗基地,漫步其中能看到很多在北方難得一見的竹子。樓觀台國家森林公園對百竹園進行了整修擴建,使百竹園融山、水、竹和道教文化一體,更顯得生機勃勃、清新秀麗。

百竹園有150多個品種的竹子,高節竹挺拔向上,竹竿光滑竹節突出,竹梢上幾枝竹枝傲然翹首,稍有微風它就徐徐而動,是對「高風亮節」一詞最好的寫照。 湘妃竹和筠竹乍看相似,都是碧綠的竹竿上鑲有黑色的斑點,細瞧才發現湘妃竹上的斑點如同淚珠均勻的灑在上面,呈橢圓形,彷彿在提示人們要永遠記住那個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而筠竹上面的斑點如同雀斑一般細密並且分布雜亂無章,隨著竹齡的增長斑點連成一片,把竹竿都染成黑色了。五月季竹和黃金竹特別引人注目, 五月季竹的綠色像水一般深,黃金竹的黃像太陽一樣耀眼,兩片竹林連成一片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金枝玉葉」這個詞語。羅漢竹基部的竹節膨大突起,真的像極了 羅漢的肚子。拐棍竹的基部有一個自然的彎曲,之上卻筆直,如同一個天然拐棍,不過這隻有在陝西留壩縣張良廟才能看到,引到樓觀台以後,新發的竹子全部變異,拐棍不見了。金鑲玉竹的竹竿金黃竹槽碧綠,好像黃金鑲了碧玉,對應的又有玉鑲金竹。高大挺拔的毛竹粗如碗口,最粗的直徑達13厘米,而同為毛竹的金絲 毛竹纖細多姿,像婀娜的少女一樣。白紋東根屜竹、大明竹是從日本引進的名竹,竹枝輕如飄帶,竹葉細如柳絲,專供觀賞。箬竹、巴山箬竹來自陝南山區,竹質細而堅硬,葉子寬大,枝可做鼓槌,葉用來包粽子。

竹子四季常青,雖勁風不能撼其節,霜雪不能奪其色,以獨特的氣質成為我國傳統美德的物質載體。百竹園裡每走一處,就能看到各種各樣描寫竹子的詩畫,尤其以鄭板橋的最多。

看著百竹園內新修建的300多平方米的臨仙池倒映著翠竹和名山,向南望道教聖地說經台香火繚繞,向北看滿眼翠綠,顏色各異、形態不同的竹筍與風姿綽約的秀竹相映成趣,讓我們差點忘了回家的路。

四、煙雨檬檬樓觀台

「白雲如有約,涼雨喜相迎」。春雨好像專愛和遊人戲嬉,途中便伴著白雲悄然而下,落在人們的頭上,臉上,好親熱!

雨細細密密,隨風而下。同路沒帶雨傘的人以包遮頭而埋怨,為何下雨就怨天呢?雨天自有它的妙處,渴望的心正求之不得呢!

瞧,,淡綠色的終南山沐浴在靜謐的春雨中。雲霧繚繞,時隱時現,似海市屋樓,欲近還遠,再加上往昔的「洞中開日月,窗里發雲霞」的誘惑,就更能激起人跋涉覽勝的衝動。

這裡是竹的海洋,人走入其中似乎太渺小了,就像林海中間一根青皮竹子。

山已沒了影子,但路仍忠實地為人們指引著方向。竹林中,霧氣似纏綿的輕紗,飄逸於翠竹之間。是它把整個山林扮成一個朦朧而神密的世界,春天的神韻就藏在其中,不信,你瞧,那麼多遊人不正在全神貫注地探首尋覓么!

久居鬧市的我們來到這溫馨的清靜之所,飄然於這幽雅的氛圍之中,一種超然的空闊感把人帶到對遠古的思索中。看,同行的幾位時而望著煙波浩蕩的竹林發痴,時而對著不見其蹤的大山忘情感慨,似乎有留而不返之意。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山林之腹地—說經台。

只見雄偉的山門頂懸著一塊黑匾,上有三個姿金大字「說經台」,為石魯所題。筆法氣勢昂然,雄勁而有力。

山門前的幾棵大樹中間有一六角水池,池壁上有石雕龍頭,一股清泉從龍口叮咚流下。池上有欄,合圍成六角形,欄的正面刻有詩文、花、蟲、魚、草,背面為八卦太極圖。詩、畫、圖三者相間,給人一種神秘之感。

池邊有亭,亭中有元趙孟頫隸書「上善池」石碑一通。池名源於《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一文,池是水的匯積之所,既然「上善若水」,那麼這池就必然有這樣的名字了。

山門兩側為碑亭,它和山門均為明代所建。亭左右各三間,碑均高一丈有餘,下有可以坐三四個人的贔屓馱著。碑頂雕有盤龍,猛一看則有些怕人。

過了山門,拾級而上,道旁儘是古木,有的三四個人才能合抱。樹龐大的枝幹朝四周延伸,形態各不相同。枝葉密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形成綠色的屏障,為樹下的生物和遊人遮風擋雨,人以新奇和感嘆的目光看它,樹以它博大的神韻給人以慈善的賞賜,樹和人在這和諧的氣氛 中融合在一起。

說經台,又名樓觀台,是東周天文學家尹喜觀察天體運行之所。尹喜迎老子來此,執弟子禮,請講學,老子遂以《道德五千言》授之。尹喜在這裡結樓習經、學道,觀星望氣,所以取名「樓觀」。

沿著鵝卵石鋪成的路上行,不到五分鐘便遇一殿,殿前豎立著繪有巨龍的杏黃旗,門兩側有副雕刻楹聯曰:「存心邪辟任爾燒香無點益;持身正大見吾不拜又何妨。」體屬行書,無一點迷信色彩。

殿內有一巨像,貌似古代將軍,甚為威武。他手持鋼鞭,虎目圓睜,似乎要驅除天下一切罪惡之徒。此殿名曰「靈官殿」,是整個大廟的門神之殿。

左行而上,道旁山坡鑲有石碑,上面鐫刻著清朝桂林人吳熙筠撰的「洞天福地」四個大字。體屬正書,字若斗大,用筆有力,洒脫不凡。

再向上,面前豁然開朗,綠色的屏障把灰濛濛的天重新交給了人的視野。但見腳下全是大青磚和青石條鋪成的開闊地,外圍青石欄、欄柱與欄壁上雕有青天、白雲和花草,雖寥寥數筆,卻為鏡中之實物。

背北向南的便是樓觀台的核心—老子祠,前為鐘鼓樓,左面架鼓,右面懸鐘,鍾之大,令人吃驚。每年初一鳴一通,聲音響亮,十里皆聞。樓內兩側各樹兩碑,均為《道德經》石刻。左為篆書,右為正書。

前面就是老君大殿了。殿脊兩端均為形態逼真的龍形脊獸。中間有高一丈有餘、鐵制的類似古代兵器戟,極其精巧。脊頂有形態各異的小石獅,或蹲、或卧、或翹首回望、或行走如飛,天真活潑,玲瓏剔透,使人一見就有要把它抱入懷中的念頭。尤以殿外的雕樑畫棟、飛檐斗 拱以及雕花的大門最為雄偉壯觀。

殿內正中,道教的教祖老子端坐於蓮花寶座之上。他身披綠袍,手捧太極圖,鶴髮童顏,慈祥的神態給人以肅穆之感。喜笑的遊客此時也彷彿被感化了似的,悄然無聲,肅然起敬。

殿內兩側為屏風,高丈余。屏面皆為古畫,每幅一個典故,「幽林覓道」、「渭濱垂鈞」,「函關迎祖」等。畫面景色清幽,山林、水涯、雲峰……,給人以一種虛靜之美。

殿後高而粗的古柏下有一石,名曰:碾藥石。相傳為女蠍補天所遺,老子在其上碾過葯,故有其名。以棒擊其中則聲音渾厚,擊其邊則聲音錚錚,為高山流水,令人回味不絕。

過了月亮形的翠華門,沿級而下,但見道兩旁有兩處小花圃,冬青做籬笆,裡面有風雪中獨開不敗的臘梅,葉子寬大的枇杷和少女秀髮一樣的龍鬚柏。其為台上道眾的閒情逸緻之所在。在清靜的宮觀內養花種草。閑暇之餘澆水鬆土,在勞動之中修養身心,不也具有獨到之樂嗎!

花園左右兩側各有走廊,廊內牆壁上嵌有石碑。右面的刻有唐宋文人逸士之遺詩,正、草、隸、篆各不相同。

蘇翁的「此台一覽眾山小,不待傳經意已空」以其氣吞山河而感人,置身於幽境之中,以意而品景,我們似乎也超脫了許多。

「山近朔風吹積雪,天寒落日淡孤樹。道人應怪遊人眾,汲盡階前井水渾」。可見樓觀台在唐宋時香火就極其旺盛,是文人墨士積澱靈感,吟詩作賦的妙處。遊興之濃,雖寒冬而人眾多,以至於井都被攪渾了,更何況春夏呢!

一國之君的李隆基也慕名而來。有詩曰:「獨傷千古後,空餘松柏林」。看!這位富有四海之內的天子不也觸景生情嗎?可見他並不自在。

左側為花鳥石竹之刻。鄭板橋的竹剛勁有力,錚錚風骨,雖僅數筆,卻詩意盎然,情趣橫生。

走廊盡頭有一畫,一人赤足,披散著長發,服飾、容顏怪誕,肩挑一大葫蘆,昂首闊步,面目坦然,題名曰:東坡居士。就其雄渾慷慨,真摯感人的詩文,加上洒脫、超然的畫像,詩人「天馬脫羈,飛仙遊戲,窮極變幻,而適為其意中所欲出」的風格,就更加完備了。

此後又有斗姥殿和救苦殿,均為近幾年所建。

站在「說經台」的極頂,望雨中南山,但見雲霧鎖腰,翠柏、青松、綠竹相間的林海皆在雲下,眾山之巔探出雲端,遙相對應。此時一簾薄霧正飄肩而過,風簾翠幕的山韻就更顯得神秘莫測,山高路遠,欲進不能了。這裡古建築的典雅,自然風光的幽靜,怎能不使人觸景生情 呢,古人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和」興甚至哉,歌以詠志」的不同的覽物之情,此時也不無合諧之處,這也許是人修養身心的最佳志趣吧!古人就有先見之明,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既知如此,何不重遊呢?

五、文人墨客的老子情節

晚唐詩人白居易在官場失意時曾擔任周至縣尉,研修吸納老子的道家學說,有了近水樓台先得月的自然環境。他晚年崇儒尚道的思想觀念十分濃厚,但年輕時「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從未泯滅。關於道家學派他寫了兩首詩,其一是《讀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子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其二是《讀莊子》:「庄生齊物同歸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遙雖一致,鸞鳳終較勝蟲蛇。」白居易崇尚老莊學說,但毫不諱言不能苟同老莊思想的一些觀點和主張,公然提出質疑。白居易的政治理念和思想狀態極具典型性,很能說明道家學說對古代知識分子所產生的深刻影響。這種影響力保持至今,陝西作家賈平凹說:「莊子本身是一個大字,境界寬廣,狀態自然,非常好(我不願意勾心鬥角)。任何東西活到本質上才能成大器。」現在廣泛使用的成語、辭彙,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網恢恢」、「大巧若拙」、「無為而治」、「有無相生」、「自知之明」、「天長地久」等這些名言,都出自老子之口。由此可見,老子雖然已經作古,但他的大腦仍在思考,聲音仍在樓觀台回蕩。岑參《題樓觀台》寫道:「草樓荒井閉空山,關令乘雲去不還。羽蓋霓旌何處尋?空留葯臼在人間。」這首詩充溢空靈氣象,但有「空留葯臼在人間」的佳句耐人尋味。人去樓空,空山不空,因為那兒有《道德經》碑刻和老子普濟眾生的「葯臼」傳世。樓觀台被道教徒視為祖庭,聲勢日隆;古今中外的過往遊客,跋山涉水、虔誠朝聖,憑弔先哲遺址。  

蘇軾25歲時出任鳳翔簽判,正是躊躇滿志的錦瑟年華,辦理公務之餘,遊覽樓觀台,題《授經台》一首:「劍舞有人通草聖,海山無事化琴工。此台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深受道教文化熏陶的巴蜀才子登高望遠,不是寫景抒懷,而是以清新暢達的筆觸,整體感悟道家和道教的玄妙意境。樓觀台山水給予詩人獨特的藝術想像和聲韻,以及老子思想所啟迪的人生真諦。詩人雅興極高,又題一首《書樓觀》:「門前石碣卧斜陽,閱世如流事可傷。常有幽人悲晉惠,強修遺廟學秦皇。」蘇 東波這幾句詩,一詠三嘆,辭微旨遠,蘊含豐厚,既有老子思維的高度和情懷,惆悵回顧,茫然若失;又有史事典故的比擬觀照,體驗世態萬象的感傷和無奈,透露出瞭然徹悟的朦朧意象。誠如蘇軾所言,自尹喜草創樓觀台後,秦始皇續建老子廟,漢武帝增築老子祠,魏晉時期,北方名道雲集樓觀台,擴修殿宇,開創了樓觀道派。唐代大興土木,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宗聖宮。唐末五代,金丹派道士呂洞賓等隱居此處。金元之際,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在終南山修道,這裡又是道教全真派最早的發祥地。王重陽名王喆(1112—1170),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是陝西咸陽大魏村人。青年時修習儒業,又是武舉甲科出身,但官小職微,懷才不遇,辭官歸鄉。他心情苦悶,壯心不已,佯裝癲狂,皈依道教,棄家進入終南山修鍊,在山中鑿穴而居,自稱「活死人墓」。修行傳道八年後,自焚茅庵,東出潼關,前往山東一帶創建教會。「全真七子」之一的邱處機,大興全真道,開拓終南山道教宮觀,使道教由終南山延伸發展到華山等秦嶺主脈山區,走向鼎盛,終南山相繼建起了以重陽萬壽宮為中心的宮觀建築群。道教興盛景象持續至明清時期才漸趨低落。

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居於支配地位。孔孟學說是華夏正統文化,這一點已為炎黃子孫所認同。而道家或道教是傳統文化的主幹之一,再吸收改造外來的佛教文化作為補充,形成儒、道、釋鼎足而立的組合態勢。這就是中華文明的淵源和根基。其它如諸子百家之中的法家、墨家、兵家,傳入的伊斯蘭文化,景教文化等等,都是生長在主幹之上的枝葉。中華傳統文化猶如參天古木,根深葉茂,傲然挺拔,是世界文苑中一支鮮研的奇葩。

千古說道德,百世頌老莊。號稱天下「仙都」的終南山樓觀台,載負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藏,在唐、宋、明、清詩人的詩卷里盡顯風彩。溫庭筠《樓觀題詠》寫了它的早秋曉色:「紫氣氤氳捧半山,蓬萊仙掌共巉岩。廟前曉色連寒水,天外斜陽帶遠帆。」蘇軾的《書樓觀》寫了它的雪冬山景:「鳥噪猿呼晝閉門,寂寥誰識古皇尊。」「山近朔風吹積雪,天寒落日淡孤村。」蘇東波還寫了山中晚秋暮雨:「岩上蕭蕭疏雨過,山頭藹藹暮雲橫。陂塘水落荷花盡,城市人歸虎欲行。」溫庭筠和蘇軾眼前所見山中秋色冬景,曠遠,蕭然,閑淡,沉鬱,意蘊豐厚,尤其是蘇軾詩,融入了淡淡的閑愁,盛壯之年的憂國情懷見之于山色明暗之中。同樣是抒寫樓觀秋雲晚霞,《題樓觀南樓》這首詩卻顯得大氣、明快、豁亮,令人耳目一新:「紛紛塵事日嬰懷,一見南山眼暫開。好是晚雲收拾盡,半天蒼翠望中來。」明朝人胡松所寫《游宗聖宮上說經台》,詩中有畫,一幅山水圖,覽盡樓觀春色:「東南勝處歷游遍,選勝莫如此最優,層嶂依天塵自隔,廣川帶日翠仍浮,台疊三級若飛動,地僻群芳阻燕遊。秘旨不傳誰與知,野花山谷若余酬。」明代詩人王傳及其詩作,名不見經典,學詩謾有驚人句,但《紫雲樓》描摹樓觀台夏景,卻是難得一見的佳作:「幾度名山避暑游,早涼多在紫雲樓。峰巒雨過清於水,松柏風來爽似秋。睡起忽驚仙鶴舞,醉歸又被野雲留。翠微高處瓊滿枝,薄采還須在上頭。」樓觀盛夏,一季四景,一日四季的奇妙景色,似春、夏、秋、冬四幅畫軸,顯現在詩文的字裡行間,讀其詩,如同其人攜手仙游樓觀台,清爽快意,妙趣橫生。在清代詩人的作品裡,樓觀景物古貌依舊:「浮雲收渭北,初日照終南。」「人煙生浦樹,鳥語入晴嵐。」「遠近峰巒迎翠蓋,高低殿閣聚黃冠。」「古剎入雲霄,幽徑通玉台。」「仙台高與紫微連,縹緲天門鎖瑞煙。」「聳二仙台靄瑞霞,清虛宮殿伯陽家。」「曲山曲水環邑居,棠鋪綠野正扶疏。」隨著明清時期樓觀台道教漸趨衰落,詩人們的歌詠抒懷,顯露出景色的凝滯和意境的玄虛,失卻了唐宋詩作的昂揚宏大之氣,鮮麗曼妙之容。王正臣的《樓觀懷古》就是這一類詩的代表作:「紫雲樓閣回山菟,霜葉零落滿綠苔。矮柏系牛人不見,杖藜尋遍說經台。」樓觀風雨起蒼黃,經台雲霧變俄頃。可是始終沒有改變古木含天理,清風快客襟的人文歷史現狀。元代詩人潘淳極具眼光,他遊歷樓觀台後留下了「紫氣何年散?蒼蒼今尚存」的詩句。時至今日,當代人的終南情結、樓觀心緒仍然未能跳出潘淳的意境和視野

六、走進「樓觀」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無極,

世界遼闊星轉斗移風雲會際。

……

德貴德、上善德、認知有序,

人生雄偉指點江山繁衍不息。

……

這 幾句小詩是我讀《道德經》後從心底飛出的歌。每每讀及這五千言千古絕唱,心裡總在想:距今約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人老子(李聃),為什麼會乘牛車越秦嶺千里迢迢暮年壯志、來到陝西周至樓觀台設壇宣道,在這裡凝聚生成一部東方神奇智慧的偉大經典?和著心中的歌,我曾幾次走進「樓觀」。

樓觀亦稱樓觀台,既是陝西周至縣城東三公里處秦嶺山腳跟底下的一處地域名,也是中國道教祖庭「樓觀」的道觀名。為了探究樓觀的真實面目,在麥菽將熟的收穫季節,我放棄了被樓堂館所遮目掩匿的旅遊專線公路,順便道向東折返約一公里路程,踏進一片金色麥浪,放眼樓觀。

大約二公里開外的秦嶺疊峰聳翠、蒼蒼莽莽,夏日的驕陽播灑在漫山遍野綠深碧淺的樹木枝葉上,跳躍在隨風蕩漾的麥浪上,折射出陽光變幻的叢叢翠點、粒粒金黃,藍天下彷彿煙嵐閃爍、斑斕飄逸,生靈享受著溫暖、享受著燦爛,空氣中洋洋洒洒地迷漫著大地山川、人文自然和諧共處的恬靜,給人滿懷成熟、對稱、均衡、繁榮的心靈激蕩。致虛極、守靜篤。正前方海拔約580米的說經台,扇形坡面上坐南面北以老君殿為中軸,錯落有序地、由高漸低地形成四個古建院落,如一軸山水潑墨古畫卷飄掛在秦嶺綠樹巨岩上。當我剛剛閉起雙眼想把這一切刻錄進腦海的那一刻,空中的陽光使我的目光漸漸迷惘,眼前的景象變幻了:樓觀台似乎朝秦嶺心窩凹進,像是綠蔭下秦嶺母親攬抱在懷中熟睡的嬰兒。

當我的目光逐漸從說經台向秦嶺山脊移動時,心裡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醒悟:此地何以稱樓觀台?原來秦嶺向關中平原過渡延伸時,在這裡形成了一層層樓梯狀景觀,緩緩扶搖雲海之上。近處秦嶺向平原凸突部分是說經台聳立的第一層高台,不遠處的煉丹峰是廣廈的第二重雕樑畫棟,再遠處稍顯矗立的秦嶺山麓上,星羅棋布著凸現的巨石和凹陷的平台,在潤澤清爽的綠樹裝扮下,形似一層層飛檐斗拱、飛彩琉璃的人居工程樓群。這是一組虛幻中的真實世界:天賦靈犀地藏博大,青山顯得雄偉靜謐,輕搖的綠樹掩匿著粉牆青瓦、吸引人們用目光搜尋世界「道法自然」的神秘玄機……建築是民俗觀念的物化符號,幾千年前本無多少民居的山蠻荒野之地,祖先山民們卻為它幻想創造出「樓觀」這樣美妙的地域冠名。一眼望去,群山烘托著古人對吉祥的期盼,滿目青山都是先輩們指向未來的符號!「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萬物」,這也許就是老子來此地設壇宣道、慧眼借得「樓觀」自然景象神奇變幻,為後人研習破解《道德經》這部超越經驗的立體思維巨著埋下的伏筆?

偶爾翻閱周至縣誌,才知道此地名叫「石樓山」。由於當年老子在此設壇講道,使《道德經》成為中華道教的聖經,從而確定了「樓觀」道教祖庭宮觀的地位,久而久之人們習慣地稱此地為「樓觀台」,呼其乳名者已絕少。

現今的「樓觀」被國家級森林公園簇擁包圍著,綠樹翠竹為伴,熊貓朱?結鄰。過千年老子手植柏,繞曲徑深處的藏經樓,越高低錯落的別院道舍,信步長廊庭院。從南坡登上「之」字形山道,站在說經台高處北望關中平原,金色麥浪一瀉千里、隋風飄蕩,渭河宛如一條黃色飄帶從中流過。古人云:「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 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為最隹。」據史料記載:老子來此地講釋《道德經》之前,有一名叫尹喜的人曾在此「結草為廬、觀星望氣、精思至道、不求聞達」,曾被周康王拜為大夫。這是我在樓觀所能找到的、最早出現的一個「觀」字,顯然它作動詞用,是「看」的意思。

我自鳴得意地品味著對「觀」字的感悟,喜形於色地仰首探路……大約在二百米開外的山道上,忽見一白衫老道手持木槳、足踩竹排,在山道上行雲流水般向山下飄來。待手遮眉頭定神遠望:年過七旬的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道長,著白海青衫、執蒲團扇、踏帛納鞋、別黃銅簪,健步走下山路來。只見道長紅顏、美髯、銀須、身板挺拔硬朗,雖不期而遇,卻也顧不得寒暄問候,急著討教對「觀」字的理解。任道長一手撫長須,一手搖蒲扇,像以往那樣用熟悉、親切、神情關注的眼睛盯著我,茲以通感、斯以達。隨後他說:「《周易》『乾』卦第五宮為『風地觀』,這應該是『觀』字之原始意義。『風』者為木,地代表坤土,樹木生長在大地上,茁壯茂盛,引人注 目觀望,故謂之『觀』也。」隨拱手話別離去。

從說經台南面拾級而上,大約攀秦嶺五里,登上翠微峰頂,在古鬆勁姿、宮觀青影的陪襯下,一葫蘆狀煉丹爐躍入眼帘,相傳老子當年曾在此升火煉丹,史稱煉丹峰。按照《道德經》的詮釋,世界本原由天道、地道、人道相輔相成,其中人道是根本之道,沒有人就無所謂大千世界。站在古煉丹爐前憑弔先人業績,心裡卻別有一股清風徐來的清爽舒暢,走進「樓觀」時產生的一些困惑,似乎已經有了些破解答案: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不僅把《道德經》視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理論依據,還把《黃帝內經》這部偉大的醫學著作奉為其人本理念的經典,進而創立了獨特有效的傳統養生術。在那個農桑文明的年代,青銅雕玉雖已進入社會日常生活,鐵器卻剛剛露出曙光,更不用說當代司空見慣的顯微鏡、X光以及精細化工等精密儀器和試劑,根本無從談起。中華先民的精英們僅憑歷代相傳的知識積累和 肉眼觀察,摸索出用火提取新物質增強人體功能的途徑,顯然是歷史的進步。

落日餘暉灑落在斑駁殘損的古石碑上,表面蒼勁有力的鏤刻著「樓觀」兩個金石大字,像磁石般吸引著我的雙眼,像是要告訴我些什麼。在我轉身返程的一剎那,古碑上的「觀」字用無聲的語言反覆對我進行「觀」字是動詞還是名詞的心理識別測驗,使人不忍離去。是名詞?從《道德經》在「樓觀」形成那天起,天下道家叢林從此統稱為「道觀」是名詞!古漢語中「觀」與「厥」字同義,指皇宮(城)外的高台,老子或許借用了「觀「這個字的寓意,表達道家以辯證思維捍衛遠古以來中華民族 群體實踐認知應該是動名詞,我猜想:古人很早就總結出大氣環流對百姓生產勞作和居家生活的影響,他們在秦嶺山下結廬觀天、孜孜求索,應該說已經了解到了印度洋上空熱帶暖濕氣流對中國北方降雨的影響,同時也觀測到秦嶺對氣流的調節功能,「自古長安西風雨」,就是對越過秦嶺的暖濕氣流遭遇西北方向冷空氣生成雨水的真實寫照。誠然,當代人依靠衛星和雷達描繪出大氣環流的態勢,比前人對世界的認識前進一步,但時至今日,仍被很多天體自然和生命現象困惑,對許多涉及事物本質問題的探索仍舊與古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諸如破解夜空中閃電雷鳴的秘密,準確地預測地震、海嘯、暴雨等毀滅性天氣,破解生命奧秘等等……周易 「乾」卦中的箴言早就告訴我們,生命之樹長綠!老子選擇樓觀來完成《道德經》這部不朽巨著,在這裡創立了神州道教教派,規範了天下宮觀稱謂,進而深入至歷史演進、社會發展、人生教化等基礎學科原理,是心悅誠服地接受了秦嶺的感召,是細緻入微地記錄了大自然的運行機理,他在這裡用心血激活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寶庫。

走進「樓觀」,豐厚的自然人文景觀會情不自禁地飛進眼帘,同時啟示錄般的心靈感受也會悄然駐在心上。

七、蘇氏二傑的樓觀情結

1、鍾愛道教文化

現 聳 立 在 陝 西 省 周 至 縣 樓 觀 說 經 台 碑 廊 里 的老子 顯 見 碑陰 面 ,有 蘇 東 坡 題 字 之 記 , 原 文 如 下 :

章 子 厚 自 長 安 來 終 南 , 會 軾 西 還歧 下 , 因 同西 游 南 山 。 軾 三 年 連 三 至 此 ; 然 與 子 厚 游 , 其 樂 如 始 至 也 。 甲 辰 正 月 十 一 日 , 趙郡 蘇 軾 子 瞻 題。

現 存 此 碑 行 書 四 行 , 共 5 6 字 , 字 跡 清 楚 。 碑 的 右 下 角 鐫刻有元 佑 丙 寅 九 月 二 十 有 六 日 太 平 宮 主 張 景 先 題 , 太平宮 道 士 竇 清 刊等 字 。 從 此 碑 所 記 事 跡 與 清 王 文 誥 《蘇文 忠 公 詩 編 注 集 成 總 案 》 對 照 , 事 實 可 信 , 但 書 字 題 刻 時 日 難 准 一 說 。

蘇 軾 、 蘇 轍 二 位 深 得 蜀 地 道 教 文化 傳 統 的 熏 陶 , 精通 老 庄 玄 理 , 對 老 子 說 經 講 道 的 故 地 當 然 情 有 獨 鍾 。 宋 嘉 佑 七 年 ( 1 0 6 2 ) 二 十 五 歲 的 蘇 東 坡 躊 躇 滿 志 , 任 鳳 翔 府 簽 判 , 在 理 案 公 事完 畢 後 , 從 鳳 翔 出 發, 游 覽 終 南 山 , 朝 謁 了 以 樓 觀 為 中 心 的 太 平 宮 、 授 經 台 、 延 生 觀 等 道 教宮 觀 , 並 寄 棲 於 太 平 宮溪 堂 研 讀 道 書 。 在 這 里 寫 下 《 和 子 由 聞 子 瞻 將 如 終 南 太 平 宮 溪 堂 讀 書》 、 《 讀 道 藏 》 等 十 幾 首詩 詞 。 蘇 轍 對 道 教 的 崇 信 更 甚 其 兄 , 雖 遠 在 京 城 開 封 作 官 , 聽 說 其兄 在 鳳 翔 辦 事 畢 後 , 游 覽 樓觀 仙 都 道 府 , 遙 想 盛 唐 雄 風 的 宗 聖 觀 及 太 平 興 國 宮 的 皇 家 氣 象 ,加 之 兄 長 作 詩 以 記 的 當 時 喜 悅和 詩 意 , 蘇 轍 即 以 唱 和 , 寫 下 《 次 韻 子 瞻 減 降 諸 縣 囚 徒 事 畢 登覽 》 、 《 次 韻 子 瞻 延 生 觀 後 山 上小 堂 》 、 《 樓 觀 》 等 詩 。

隨 後 蘇 軾 為 歧 下 大 旱 而 到 樓 觀 西邊 的 太 白 山祈 雨 , 蘇 轍 由 京 師 往 返 蜀 地 , 途 經 關 中 作 短 暫 的 漫 游 , 便 與 其 兄 同 游 樓 觀 , 親 臨其 境 , 感 受 終南 山 仙 都 福 地 道 教 情 趣 。 和 兄 長 一 唱 一 和 , 寫 下 《 和 子 瞻 讀 道 藏 》 、 《 樓 觀 次韻 》 等 , 乘 著 興緻 兄 弟 二 人 同 游 上 清 宮 , 兄 題 《 上 清 辭 》 弟 和 之 。 隨 後 又 游 覽 唐 時 的 玉 真 公主 別 館 , 宋 時 已 成延 生 觀 , 並 登 山 上 小 堂 而 吟 詩 。 後 再 游 授 經 台 。 接 受 宮 觀 住 持 之 請 , 蘇 軾把 自 己 所 題溪 山 愈 好 意 無 厭和舍弟 之謝 公 行 意 未 能 厭的同韻 異 詩 句 題 刻 於 碑 陰 。 第 三 年 ( 1 0 6 4 ) 即 宋 英 宗 治 平 元 年, 也就 是 蘇 東 坡 所 題 :甲 辰 正 月 十 一 日, 他 再 次 由 子 由 ( 蘇 轍 ) 約 商 州 章 子 厚 ( 蘇 轍 曾 任 商 州 軍 事 推 官 ) 一 同 再 游 樓 觀 , 又 留 下 蘇 東 坡 《 仍 書 樓 觀 》 , 蘇 轍 《 和 子 瞻 三 游 終 南山九 首 》 。 他 們 因 文 化 素 養 、 藝 術 造 詣 和 宗 教 情 感 , 每 一 次 的 到 來 都 有 新 發 現 ; 每 一 次 的 觀賞 尋覓 都 有 新 感 覺 。 樓 觀 的 景 象 和 傳 說 使 蘇 東 坡 靈 感 激 發 , 便 即 興 吟 詠 起 :

"劍 舞 有 人 通 草 聖, 海 山 無 事 化 琴 工 ,

此 後 一 覽 秦 川 小, 不 待 傳 經 意 已 空." 的 千 古 絕唱 。

2、詩 詠 授 經 抒 妙 理 從 蘇 軾不待傳 經 意 已 空( 《 授 經 台 》 ) 的詩句 中 , 我 們 可 以 看 出 , 這 位 深 受 老 庄 和 道 教 文 化 熏 陶 的 才 子 , 在 道 教 的 洞 天 福 地 , 不 是 因感 嘆於 奇 麗 的 風 光 而 寫 景 抒 懷 , 而 是 由 整 體 的 感 受 印 象 而 體 悟 出 來 的 一 種 新 的 玄 妙 意 境 。 也許 有 道人 的 舞 劍 和 彈 琴 讓 他 聯 想 到 一 系 列 組 合 意 象 : 公 孫 大 娘 舞 劍 、 杜 甫 的 詩 作 , 王 羲 之 、張 旭 的 草書 , 其 中 的 神 韻 ; 以 及 俞 伯 牙 高 山 流 水 得 知 音 的 琴 曲 之 妙 意 , 就 是 老 子玄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的道 蘊 所 在 。 這 重 玄 之 道 的 意 在空、無的 那 種 玄 妙 之 境;一 種 得 意 忘 象 , 得 象 忘 言 , 無 意 之 中 是 真 意 的 審 美 哲 學 , 是 蘇 東 坡 在 樓 觀 的 感 受 玄 機 的 藝術 思想 , 是 整 體 對 老 子 《 五 千 言 》 的 印 象 ; 一 種 成 竹 在 胸 , 像 蓬 萊 學 琴 、 像 公 孫 舞 劍 、 像 張旭 之 狂草 , 凝 神 專 一 、 忘 我 齊 物 的 意 境 , 都 得 益 於 老 子 神 靈 的意空之 境 界 。 亦 即 凝 神 至 一 , 而 豁 然 開 朗 的 一 種 道 的 絕妙 意 境 。這 樓 觀 的 山 水 靈 氣 不 僅 給 了 他 藝 術 想 象 , 和 獨 特 審 美 韻 味 ; 而 且 由 老 子 思 想 啟 迪 他安 身 立 命 人生 哲 學 的 逍 遙 真 諦 。

嗟 予 亦 何 幸 , 偶此 琳 宮 居 。 宮 中 復 何 有 , 戢 戢 千 函 書 。

盛 以 丹 錦 囊 , 冒以 青 霞 踞 。王 喬 掌 關 龠 , 蚩 尤 守 其 廬 。

乘 閑 竊 掀 攪 , 涉 獵 豈 暇 徐 。 至 人 悟 一 言 , 道 集 由 中 虛 。

心 閑 反 自 照 , 皎皎 如 美 蕖 。 千 歲 厭 世 去 , 此 言 乃 口 遽 。

人 皆 忽 其 身 , 治之 用 土 苴 。 何 暇 及 天 下 , 幽 憂 吾 未 除 。

蘇 東 坡 這 首 《 讀 道 藏 》 感 嘆 多 么 幸 運 到 樓 觀 太 平 宮 來 讀 書 , 這 里 宮殿 琳 琅 , 藏 書 千 萬, 藏 經 閣 有 神 像 在 外 , 排 放 保 管 甚 好 , 珍 貴 得 用 錦 布 霞 衣 包 裝 。 這 情 形 可 想當 時 樓 觀 及 太 平宮 規 模 宏 大 庄 嚴 隆 重 , 另 建 有 溪 堂 讀 書 屋 , 蘇 東 坡 像 當 年 白 居 易 在 仙 游 寺 寫 《長 恨 歌 》 一 樣在 這 里 寫 《 和 子 由 聞 子 瞻 將 如 終 南 太 平 宮 溪 堂 讀 書 》 等 十 幾 首 詩 。 此 時 的 蘇 軾 ,已 是 受 早 年道 教 的 教 育 和 影 響 , 看 到 這 些 道 書 的 情 景 , 一 定 激 動 得 愛 不 釋 手 而 浮 想 聯 翩 , 並 由道 家 的 美學 思 想 , 道 教 的 持 修 方 式 來 表 達 自 己 讀 書 的 感 想 , 此 時 的 他 風 華 正 茂 , 奮 進 求 取 功 名及 天 下的 壯 志 未 酬,且幽 憂 吾 未 除。雖有 心 悟 道 求 道 , 體 會 到 至 人 修 道 , 中 虛 而 道 集 , 心 閑 而 自 照 的 求 道 真 法 , 但 對 用 世 處 世 蘇東 坡也 能 自 處 統 一 。 他 由 道 書 的 體 悟 , 並 沒 有 把 厭 世 而 出 世 與及天下對 立 , 而 由 道 書 中 所 汲 取 的 道 教 養 生 功 法 , 在 他生活 的 修 持 中 起 了 很 大 作 用 。 在 吟 詩 作 文 和 日 常 修 養 上 , 都 表 現 一 種 自 然 恬 淡 , 少 思 寡 欲 的生 活情 趣 , 清 凈 虛 明 , 無 思 無 慮 , 或 者 曠 達 任 性 、 逍 遙 自 在 的 心 理 境 界 , 以 及 神 清 氣 爽 , 健康 樂 觀的 生 理 狀 態 。

蘇 轍 曾 雲 :少小本 好 道 , 意 在 三 神 州。其 兄 蘇 軾 深 知 其 性 , 故 每 有與 道 教 相 關 的 好 去 處 以 及 靈 異 功 法 和 修 煉 感 悟 , 都 告 訴 其 弟 , 樓 觀的 例 子 只 是 他 們 道 誼 生 涯的 一 個 縮 影 。 蘇 轍 在 寫 樓 觀 詩 中 更 表 露 出 深 刻 的 好 道 情 懷 。

老 聃 厭 世 入 流 沙, 飄 盪 如 雲 不 可 遮 。

弟 子 憐 師 將 去 國, 關 門 望 氣 載 還 家 。

高 台 尚 有 傳 經 處 , 斷 壁 空 留 駕 牛 車 。

一 授 遺 書 無 復 老 ,不 知 何 處 服 胡 麻 。

一 首 《 題 記 樓 觀 》 , 反 映 蘇 轍 對 道 教 典 故 之 熟 知 程 度 , 而 且 駕馭 自 如 地 由 傳 說 到 現 實和 議 論 相 結 合 , 虛 實 相 間 地 表 達 一 種 追 懷 老 子 的 誠 情 , 同 時 也 坦 誠 求 學服 食 胡 麻 的 方 法 問 題, 表 現 出 求 道 之 志 , 從載 還 家為授 得 經 書 而 不 顧空留 牛 車以及飄蕩 如 雲的描 寫 , 突 出 類 似古殿 神 仙 深 杳 杳 , 香 爐 煙 翠 起 纖 纖( 蘇 轍 《 玉 真 觀 次 韻》 ) 老 子神 奇 瑰 麗 的 傳 說 和 仙 人 遺 跡 的 現 狀 , 同 時 也 從厭 世,憐 師,無 復 老的 感 情 傾 向, 體 會 蘇 轍 對 老 子 的 尊 崇 和 樓 觀 情 愫 。 因 為 當時 蘇 轍 是 少 年 得 志 , 為 官 尚 儒 , 在 沒 有 一 點 消 沉而 通 達 階 段 , 懷 老 崇 隱 之 作 是 很 可 貴 的 。

神 仙 避 世 守 關 門, 一 世 沉 埋 百 世 尊 。

舊 宅 居 人 無 姓 尹, 深 山 道 士 即 為 孫 。

天寒 游 客 常 逢 雪, 日 暮 歸 鴉 自 識 村 。

君 欲 留 身 記 幽 寂, 直 將 山 外 比 羌 渾 。

這 首 《 樓 觀 次 韻 》 更 突 出 對 老 子 的尊 崇 , 蘇 轍 知 曉 樓 觀 道 派 的淵 源 , 吟 詠 崇 尹 喜 為 樓 觀 道 宗 師 的 道 教 後 人 子 孫 的 生 活 情 趣 。 由一 種 現 象 的 點 化 來 隱 理 寓 於 象。 對 這 個 深 山 道 士 的 點 畫 , 引 出 樓 觀 道 派 的 緣 起 、 變 遷 和 當 時的 認 識 。 特 別 是 描 繪 游 客 於 天 寒中 逢 雪 , 歸 鴉 於 日 暮 之 時 本 能 而 熟 悉 地 辨 別 村 落 , 回 到 自 己巢 穴 的 景 象 , 組 合 成 樓 觀 台 一 幅 獨特 的 畫 面 , 讓 人 容 易 有 類 似 :柴門 聞 犬 吠 , 風 雪 夜歸 人、枯藤 老樹 昏 鴉 , 小 橋 流 水 人 家 … …的味 道 。 但 這 種 感 覺, 不 是 那 樣 悲 愴 , 而 是 平 淡 中 的 一 種 清 新 , 蘊 含 了 一 種 人 生 哲 理 , 即 人 生 旅途 歸 宿 的 獨 特 認識 。 寓 意 人 從 那 里 來 到 那 里 去 的 宗 教 性 思 考 , 人 、 鳥 、 自 然 的 那 種 與 宗 教 ( 終 極 關 懷 ) 相 聯 的 體 驗 和 溝 通 。深 山 道 士的幽 寂,暮 歸而自 識。 只 有 詩 人 的敏感 和 神 靈 的 溝 通 , 才 有 這 神 遇 而 跡 化 的 意 象 認 識 。 這 人 生 心 靈 深 處 的 感 悟 , 由 這 樓 觀 的 景象 ,老 子 思 想 和 詩 人 自 己 的 生 活 體 驗 , 由 感 而 發 , 到 情 感 升 華 。 蘇 轍 超 凡 的 心 靈 悟 性 , 正 是在 老 子隱 世 避 俗 和 樓 觀 道 士 修 道 的 啟 迪 下 , 詩 人 找 到 人 生 旅 途 的幽寂、暮 歸與山 外 、自 識的 統 一 生 存 方 式 。 從 而 使 詩 更 具 有 豐 富 的 藝 術 審 美 價 值 。

道 書 世 多 有 , 吾 讀 老 與 庄 。 老 庄已 雲 多 , 何 況 其 駢 旁 ?

所 讀 嗟 甚 少 , 所 得 半 已 強 。 有 言 至 無 言 ,既 得 旋 自 忘 。

譬 如 飲 醇 酒 , 已 醉 安 用 漿 ? 昔 有 惠 子 死 , 庄 子 哭 自傷 。

微 言 不 復 知 , 言 之 使 誰 聽 ?哭 已 輒 復 笑 , 不 如 斂 此藏 。

脂 牛 雜 肥 羜 , 烹 熟 有 不 嘗 ! 安 得 西 飛 鴻 , 送 弟 以 與 兄 。

這 首 《 和 子 瞻 讀 道 藏 》 充 分 體 現 對 老 庄 的 嗜 好 。 詩 中 說 , 只 要 在 老 庄 那 里 懂 得 一 點 的道 理 , 足 以 自 慰 平 生 。 這 種 贊 譽 老 庄 之 意 和 得 意 可 忘 憂 的 感 慨 , 也 正 是 由 道 家 道 教 經 籍 典 故聯 系 自 己 心 態 而 大 發 議 論 。有 言與無 言, 點 論 老 子 名句 , 敘 說 庄 子 與 惠 子 的 寓 言 。 把 這 些 老 庄 及 道 教 的 思 想 和 印 象 , 都 如 痴 如 醉 地 領 悟 , 都 給蘇 轍 人 生 生 活 的 借 鑒 , 不 失 為 蘇 轍 對 道 教 及 樓 觀 懷 想 的 真 實 寫 照 。

3、夢 吟 老 庄 思 樓 觀

蘇 氏 二 傑 除 早 年 受 道 教 教 育 外 ,在 日 常 生 活中 , 交 接 黃 冠 羽 客 , 研 讀 道 經 藏 典 , 游 覽 廟 宇 宮 觀 , 習 修 養 氣 丹 道 , 甚 至 仙 詩 青詞 , 多 有 可 為; 符 法 燒 煉 , 亦 有 涉 獵 。 正 因 日 有 所 思 所 見 , 故 常 夜 有 所 夢 。 蘇 轍 在 三 游 樓 觀台 後 , 回 到 京 師, 一 次 在 夢 中 回 到 樓 觀 , 進 入 三 清 殿 , 與 老 子 對 話 。 殿 上 老 子 像 能 與 人 言 ,對 蘇 轍 說 : 唐 楊 綰好 殺 而 不 至 上 壽 , 高 郢 、 嚴 震 皆 不 嗜 殺 耆 艾 乃 死 ( 《夢 中 見 老 子 言楊 綰 好 殺 高 郢 嚴 震 皆 不 嗜 殺 》 ) 。 可 見 樓 觀 台 和 老子 在 他 的 印 象 中真 乃入 夢 三 分。熙寧 十 年 ( 1 0 7 7 ) 他 夢 入 道 教 洞 天 , 其 地樓觀 巍 然 , 朱 碧 晶 瑩 , 叢 以 奇 花 香 草 , 雜 以 丹 霞 紫 煙( 《游 仙 夢 記 》 。 以 至 後 來 年 過 五 十 , 還 記 得 寫 《 風 翔 府太 平 宮 修 殿 告 遷 太 宗 皇 帝 神 御 祝 文 》 等 。蘇 轍 六 十 二 歲 時 即 元 符 三 年 ( 1 1 0 0 ) 特 授 大 中 大 夫 提 舉 鳳 翔府 上 清 宮 , 作 青 詞 多 首 均 言 道 事 , 祈 禱 老 君 神 靈 保佑 國 泰 民 安 , 足 見 宗 教 感 情 的 進 一 步 深 化 ,以 至 全 心 投 入 注 解 《 老 子 》 , 寫 《 抱 一 頌 》 對 老子載營 魄 抱 一的贊 揚 。

二 蘇 在 風 雨 人 生 幾 經 坎 坷 , 政 壇宦 海 幾 度 沉 浮 , 身處 錯 綜 復 雜 的 社 會 矛 盾 之 中 , 總 感 覺 出 一 種 欲 進 ( 高升 、及 天 下) 不能 , 而欲 退 ( 隱 退 、憂 吾未 除) 也 不 成 的 深 沉 苦 惱 ; 一 種 面 對 現 實 企 圖 超 脫 而又 無 法 真 正超 脫 的 感 傷 情 緒 ; 一 種 對 人 生 試 圖 解 脫 而 事 實 上 不 可 能 完 全 解 脫 的 悵 惘 心 理 。 於是 只 有 在 老 庄那 里 尋 找 答 案 。 他 們 把 儒 家 的 精 神 、 老 庄 的 處 世 哲 學 和 道 教 的 修 行 方 術 糅 合 在一 起 。 特 別 是 受貶 遭 謫 之 時 更 親 近 老 庄 , 懷 念 那 廟 堂 的 清 靜 和 神 靈 的 公 正 。 老 子 的 重 生 輕 物思 想 是 他 們 對 身 外之 物 藐 視 的 心 理 支 柱 ; 淡 化 做 官 心 理 ,無官 一 身 輕 ,有 子 萬 事 足, ( 蘇子 瞻 《賀 子 由 生 第 四 孫 》 ) 是 他 們 困 苦 失 意 時 的 慰 藉 。 庄 子 逍 遙境 界 也 給蘇 東 坡 一 種 跳 出 圈 外 而 背 負 青 天 朝 下 看 的 氣 派 。 ( 《 行瓊 》 儋間 肩 與 睡 , 夢 中 得 句 雲 , 千 山 動 鱗 甲 , 萬 谷 酣 笙 鍾 。 覺 而 遇 清 風 急 雨 , 戲 作 此 數 句 ) 蘇 東 坡 的 夢 中 樓 觀 是 跟 神 仙 和 道 教 修 煉 功 法 連 在 一 起 的 。

析 塵 妙 質 本 來 空,更 積 微 陽 一 線 功 。 照 夜 一 燈 長 耿 耿 , 閉 門 千 息 自蒙 蒙 。

養 成 丹 灶 無 煙 火,點 盡 人 間 有 暈 銅 。 寄 語 山 神 停 伎 兩 , 不 聞 不 見我 何 窮 。

( 《 十 一 月 九日 夜 夢 與 人 論 神 仙 道 術 因 作 一 詩 八 句 即 覺 頗 記 其 語錄 呈 子 由 弟 後 四 句 不 甚 明 了 今 足 成 之 爾 》 )

這 首 詩 是 描 述 閉 門 煉 氣 , 打 坐 煉丹 的 表 象 和 感 覺 。也 許 是 神 仙 煉 氣 的 典 故 和 傳 說 , 也 許 是 他 練 功 方 法 和 經 驗 的 寫 照 。 即 說 明要 修 成 內 丹 , 必 須 忘念 俱 空 , 垂 簾 留 線 微 閉 雙 眼 之 法 , 徐 徐 運 氣 而 氤 氳 蒙 蒙 , 甚 至 守 息 養 丹, 排 除 外 界 各 方 干 擾 及假 象 迷 惑 , 清 靜 忘 我 而 不 聞 不 見 地 綿 綿 若 存 地 堅 持 練 功 。 這 些 道 教 煉養 之 術 清 靜 之 法 , 正 是 道教 丹 鼎 派 老 子 之 傳 承 , 也 是 關 尹 傳 樓 觀 派 的 特 色 。 道 教 中 有 內 丹 之法文始 最 高 , 少 陽 最 大之說 。 而 樓 觀 正 是 這 一 派 的 發 祥 地, 像 呂 洞 賓 、 譚 峭 、 陳 摶 、 張 伯 端 、 張 無 夢 等 正 是 那 前 後 時期 在 樓 觀 一 帶 活 動 的 內 丹 術 傳 播 者。 加 之 宋 時 道 術 的 盛 行 和 蘇 軾 本 人 對 佛 道 功 法 的 修 煉 和 融通 , 以 至 在 他 的 很 多 詩 詞 中 都 留 下 道教 修 煉 的 印 跡 , 遂 以 抒 解 追 述 老 庄 懷 念 樓 觀 的 情 結 。

文靜2008年01月15日於西安


推薦閱讀:

[套頭衫] 【心暖花開】原創---粉波淡淡
原創|等待的公主
從八字看職業(原創)
常用成語中容易讀錯的字(原創)
原創| 他的西遊世界你不懂(4),天蓬元帥不可告人的秘密任務!

TAG: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