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張廷模教授)視頻筆記(因邊聽邊記,日記會有不全之處)
07-22
- 解表葯中病即止不可過汗。發汗解表,平素汗多者不宜,津液耗傷者慎用,如淋症,瘡癰等。
- 回復 tree20072009-9-16 18:33
- 19,麻黃,色黃,纖維如麻。功效:發汗解表第一要葯(統稱發散風寒葯)。當代有名臨床專家薄輔周,就用麻黃+甘草,治療四季常見風寒感冒。麻黃往往需與桂枝方能達到發汗解表作用才理想,有汗患者不宜用。止咳平喘。張仲景,麻杏石甘湯,通過與石膏配伍,壓制其溫性,起到治療肺熱喘咳作用。與魚腥草配伍,治肺熱喘咳作用也好。麻黃本身無去痰作用。有一定利尿作用,但不強。一般水腫少用,主治水腫兼有表邪。袪風功效,由風邪引起的發癢,鼻炎等都可用。生麻黃,發汗效果好,蜜制麻黃,發汗作用減輕,平喘作用加強。使用注意:對高血壓和失眠症慎用。桂枝:主產廣西,越南清化的最好。發汗解表。發汗作用較麻黃溫和。桂枝暢旺營血,而麻黃是開泄腠理。桂枝能溫助陽氣。
- 回復 tree20072009-9-17 11:39
- 20,桂枝第二功效:溫經通脈(即溫經散寒)用於寒邪凝滯在血脈當中,血脈受寒則易凝成淤血,但本身不是活血化淤,有助消散血脈中寒邪,因而常用配伍活血化淤葯,增強其活血化淤功效。桂枝也不是去風濕葯,但是與去風濕葯配合,增強去風濕效果。溫助陽氣(即溫陽化氣),桂枝溫陽作用不如肉桂,與肉桂相比有強弱之分,無本質區別。桂枝,芳香葯,不宜久煎,汗多者,津液受傷者不宜用。長於入血分,若血熱妄行,則會加速出血,血分有熱,尤其不能使用。紫蘇:發汗解表,表證不重時用。兼有行氣消脹作用。與紫蘇子一樣有去痰止咳平喘作用,功效稍弱於紫蘇子。紫蘇梗只有較緩和的行氣寬中作用。生薑:生薑皮有利尿消腫作用。古人認為皮偏寒涼,待考。21香薷:現藥典將唇形科石香薷作為正品。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尿消腫。發揮其發汗解表作用時量小點,煎時短,作為利尿作用時量大,煎時應長。荊芥:溫性不明顯。用於外感表證,不管風寒,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驅風止癢。麻疹,中醫認為內蘊熱毒。荊芥可用於透疹。除麻疹,也可用於其他疹類疾病。荊介花穗,去風止癢功能更強。防風:關防風(山海關以外,質較好),傘形科植物。微溫,甘緩不峻,以治風寒表證為主,略可用於風寒表證。可止痛止痙。去風濕,勝濕止痛。一般熱證不宜用。羌活:發散風寒。古稱非時感冒之仙藥。兼有止痛作用。在大量發散風熱的葯中加一點辛溫的羌活,效果很好。勝濕止痛,其主用於上半身特別對項背效果最好,下肢則偏用獨活。白芷:根白氣芳香,傘形科,溫性不強,略強於防風。發散風寒作用不強。兼有止痛作作,作用於陽明經,前額,眉棱骨,牙齦處痛。鼻塞不通。主用鼻淵為主。急慢性鼻炎。燥濕止帶。與清熱解毒藥配伍,適用於早期的瘡癰腫痛,與扶正葯配伍適用於瘡癰後期。22,細辛,北細辛較好。止咳效果很好。與清肺熱葯配伍,用於止咳,效果也好。有小毒,單用不可超過1克,對呼吸中樞有作用。書中說3-6克使用量,但實際中有人用至15克,需久煎,不宜長期使用。蒼耳子:發散風寒,作用較弱。主功效:通鼻竊。一般風寒表證雖可用,但作用不強。治鼻科要葯。有微弱去風濕止痛作用。辛夷:無蒼耳子去風濕止痛作用,但其不似蒼耳子燥烈。
- 回復 tree20072009-9-17 16:40
- 23,桑葉:一般 秋末冬初,有霜時採為佳,又稱冬桑葉或霜桑葉。發散作用不強,外感風熱或是初起兼有肺熱燥熱咳嗽用,表證若重時,功效不明顯。清肝明目。常和滋補肝腎葯配伍。與它除清肝熱,兼有滋養肝腎作用有關。可平肝陽,涼血止血。密制桑葉,潤肺功效更好。菊花:與桑葉功能相似與其相須而用。對燥熱咳嗽,涼血止血功能菊花沒有。菊花可清熱解毒。可通利血脈,常用來治心腦血管病。蟬蛻:發散風熱典型葯。單用不多,特徵可利咽開音。除眼翳,息風止痙,蟬蛻有寧心安神作用,用於小兒驚風。蔓荊:疏散風熱中兼有止痛作用的葯。葛根:解表退熱。風寒風熱兼可用。可治項強。透疹。生津止渴。升脾陽。
- 回復 tree20072009-9-18 11:25
- 24 葛根:能破瘀血,在跌打損傷治療中常用。抗心機缺血,擴張血管。柴胡:品種多,主用根。解表退熱。從古至今,柴胡解表不分風寒,風熱。不分寒熱,只要是外感發熱,都可用柴胡+甘草。舒肝解郁。昇陽舉陷,常與補氣葯,特別是黃芪,配伍,增強補氣葯之補脾作用。葛根也可昇陽,偏重治泄瀉,而柴胡偏重器官下墜。醋制柴胡,更合適舒肝解郁,酒制更適用昇陽舉陷。升麻:偏重於治清陽明熱解毒溫熱病發斑,於解表作用不大。可升舉脾胃陽氣,常與柴胡,補脾葯配伍。淡豆豉:微弱解表作用。用於初起與蔥白配伍。25清熱葯:以清里熱為主要功效。虛寒證慎用。溫熱病的氣分熱症與清臟腑熱。石膏:治療溫熱病的氣分熱症的主葯。與知母相須為用。清肺,胃熱。除煩止渴。煅石膏收濕斂瘡。知母:形芽白,如昆蟲幼體在母親身上。清氣分,肺熱,胃熱。滋腎陰。退虛熱,虛火。石膏用於實證,知母虛實可用。滋膩,潤腸通便,便溏不宜用。
- 回復 tree20072009-9-22 18:39
- 26蘆根:蘆葦的地下莖。古方也用地上較嫩的莖,稱葦莖。生津止渴,清胃熱止嘔。清泄肺,去痰排膿。利尿。鮮用更好。天花粉:瓜蔞根。清氣分熱作用。明顯的生津止渴作用。清胃熱。清熱化痰。有文獻,天花粉劑可引產,但其會產生過敏作用。瓜蔞與烏頭相反,但根是否反不清楚。淡竹葉:現指30-40分高的草本植物,最早出片本草綱目。而更早是指竹葉而有一種竹稱作淡竹。本草綱目之前淡竹葉,指淡竹之葉。清熱瀉火,清氣分熱。有稍弱清胃熱肺熱作用。尤偏重於清心熱。利尿通淋。古之淡竹葉清心除煩偏強,現之淡竹葉利尿通淋,偏勝。梔子:苦寒,清氣分熱。溫熱病氣分熱症,心熱盛,心煩不安。清臟腑熱,通泄三焦之火。涼血止血藥。清熱解毒,促瘡癰紅腫疼痛消散。清利濕熱。雖無活血化淤之效,但是生梔子打粉在局部外傷卻確實有效。炒後苦寒作用下降,而焦梔子有止血作用。夏枯草:可用全草,但是帶花序效用更強,即花效用更強。不用於溫熱病氣分熱症,可清肝火而治目赤,清肝明目。前人於目赤腫痛,肝火內盛時,強調使用夏枯草,有觀點認為可能夏枯草有降壓作用而降眼壓,有觀點認為可能是加了當歸,活血而產生的復方功效。清降之性可用於肝火上炎引起的眩暈頭痛。用於痰火鬱結的痰核腫塊如瘰癘,乳癖(即乳部增生等)。清熱散結。稍有清熱消癰之效。決明子:豆科。肝腎陰虛,常用於潤腸通便,常用作保健用。降低血脂,保護血管。日本人將其炒過後作飲料用,據說味同咖啡。27清熱燥濕:濕溫病,濕熱白帶。。。。兼有清熱瀉火作用,清熱解毒作用。典型之苦寒葯。苦能清泄。前人認為苦是火之味,濕溫以中焦為中心,可能會上升至上焦肺。黃苓:枯苓,子苓。黃芩相對另二味葯,在濕溫病中更多用,因其主作用於中上二焦,其能退壯熱(即高燒,高熱)有好退燒作用是一退熱良藥,其清氣分熱作用最好,清肺熱。涼血止血,清熱安胎。黃蓮:黃蓮是中醫治痢疾的常用藥,重在胃腸,以大腸。胃熱善飢。認為熱毒瘡癰,黃蓮力更繦 。黃柏:一指來源於芸香科黃柏樹,關黃柏,色淡些。川黃柏色黃些。三黃常相須為用。黃柏主重下焦,黃疸,帶下,體表瘡疹,濕熱痹症,淋證也可用,婦科帶下症。解相火(主指下焦,肝腎之火),退虛熱。清熱燥濕之是共性。都可清熱解毒,都可用於熱毒瘡癰。龍膽草:其味如膽。清熱燥濕葯。多種濕熱病,主歸肝膽。苦參:豆科植物。更多外用,治皮膚,痔瘡,陰道病因其藥性峻厲,較少用煎服。清熱燥濕之力相當強。普遍服用後睏倦,古人認為是傷氣,現人因其這一特點,用其治清心熱,針對治失眠。長於清心胃之火。苦參可殺蟲,介蟲,陰道滴蟲,蟯蟲等。穿心蓮:清末從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傳入中國的。痢疾,淋症用得多些。清熱,燥濕,瀉肺熱,清熱解毒,瘡癰腫痛,毒蛇咬傷。很苦,又稱苦膽草。煎湯服不多,難吃,有作成糖衣片劑或注射劑。秦皮:白鮮皮:主要是外用,局部洗。白是色,鮮是氣味,有羊膻味。28,清熱解毒藥一般而言任何一種清熱解毒藥都可治瘡癰腫痛。諸諸痛癢瘡皆出於心。所以一般 而言與心有關,但也有肺癰之類。金銀花:山東濟南的金銀花質量較好。對溫熱病的各個階段衛,營,氣,血,衛分階段,散風熱,可清氣分,臟腑熱,在營血分階段,可入氣分,血分,有清微涼血階段,味甘寒,無明顯不良反應。瘡癰腫痛,肺,腸,體表癰紅腫疼痛都可減輕,可配些活血化淤之葯。清暑熱。清熱,解表。連翹:與金銀花功效相似,兩者相須為用。也可用於溫熱病各個階段。只是沒有清熱涼血作用。治瘡癰腫痛,長於入心經,認為是治瘡癰聖葯,強於金銀花。板藍根:一來自十字花科菘藍之根,過去在北方,稱北板,一來自馬藍,稱南板,一般認為北板優於南板。沒有發散風熱作用,基本就是清熱解毒作用,但長於利咽喉。也能涼血消斑。可治丹毒,炸腮。大頭瘟疫,即顏面丹毒。大青葉:可來源於菘藍,也可來自馬藍,一般認為爵床科的馬蘭優於菘藍。大青葉更長入血分,涼血消斑作用比板藍根功效更好。青黛:清肝火,本身不息風止痙,但因肝火旺,引發肝風,所以小兒驚風時也配伍。清肺,青黛與海蛤配伍,清肺熱。不溶於水,常用作散劑。貫眾:過去是驅蟲葯,但因其做為驅蟲葯時,藥量不好掌握,葯輕了無法驅蟲,葯重可產生副作用,可能致盲,所以不常用。可涼血止血,最好是應用於婦科出血,可使子宮收縮,減少出血。品種混亂,植物,綿馬,紫萁貫眾。已收集到可能有100多種。
- 回復 tree20072009-9-23 10:27
- 29,主用於瘡癰腫痛的清熱解毒藥。長在體表或體內,初期紅腫熱痛,有一定瘀血阻滯第一階段及時清熱消散,活血化淤,若無法在第一階段察覺,就會形成膿,就須除膿,最後斂瘡生肌。瘡癰本身是一種細菌感染為主。魚腥草:三白草科。西南地區多喜佐餐用,有保健作用。熱毒瘡癰,內服外用都可,長於清肺熱,排肺膿,痰,是治肺癰首選葯。該草作為注射劑,使用需慎,因其作用是芳香發生,在質量方面難於控制,會有過敏及其他不良反應。除了明顯的清利濕熱,濕熱淋證,不可久煎,以免破壞芳香成分。蒲公英:古稱地丁,葉片布地而生,根於丁子樣釘於地上。區別於紫花地丁,有時又稱黃花地丁。內服外用各種內外癰,但更適用於乳癰,是治乳癰一要葯,產婦乳房不通時,易得。認為乳房歸肝胃經。現認為可通乳腺管。配伍疏肝理氣,活血化淤葯時治乳癰功效方強。肝熱引起的目赤腫痛,可是耳道流膿可用其內外用。現在治胃熱引起的急性炎症,潰煬。腸癰,清利濕熱。肺熱都可用。也是甘味之葯,因而也沒有明顯不良反應。可以作保健食品,健胃不傷胃,大量使用有滑腸作用。紫花地丁:根同蒲公英樣有深根。清熱解毒作用較局限。可用內外癰。估計與其形有關,古人喜用其治疔瘡。土茯芩:清熱解毒可治眾多的瘡癰腫痛,內外癰,更長於治梅毒,汞毒。治梅毒要葯。現治梅毒一般用化學葯,作用更強,其作輔助作用。清利濕熱。熊膽:作用極好。清肝,肺熱,可直接息風止痙,對痙攣,小兒驚風,息咳平喘。不作湯劑。野菊花:散風熱,清肺熱作不如菊花。認為清熱解毒,瘡癰腫痛,優於菊花。其實作用頗相仿。紅藤:藥典中稱大血藤。古方沒有大血藤這一名稱。清熱解毒,用於任何瘡癰,更多用於腸癰,相當於急性化膿性闌尾炎。該葯可清熱解毒,也可活血化瘀止痛,舒經通絡。腸癰早期紅腫,跌打損傷,瘀血阻滯的痛經,月經不調,風濕痹症。敗醬草:常於紅藤配伍。紅藤清熱解毒不如敗醬草,活血化淤不如紅藤。根據現代研究,多急性炎症多用此葯,如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呼吸道,泌尿道,肝膽感染多用此葯。很好鎮靜,催眠作用。30主用於咽喉腫痛的清熱解毒藥,治急性咽,喉炎。牛蒡子,板藍根,大青葉,也可用,不過是其他證也可用。山豆根:越南槐。有書說其大苦大寒。咽喉紅腫疼痛,單服,效果也很好,配伍其他如板藍根,大青葉,金銀花,黃芩,牛蒡子,功也強。用量一般不要超過6克,因其除味過苦外,且有不良反應。射干:消腫利咽不如山豆根。但其長於去痰。活血化瘀作用不強。馬勃:清熱解毒作用很平和。可止血,撕成片壯,壓在出血處,可起止血作用。用於痢疾的清熱解毒藥白頭翁:毛茛科。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溫熱病的熱入血分不用,雜病的血熱妄行也不用。是治痢專用藥,用於其它病不多。常與黃連,黃柏配伍。原蟲痢,又稱休息痢,屢發屢止,經久不好,此類痢,白頭翁功效強,而黃連,柏於此類痢無法。馬齒莧:葯食兩用。主用於熱毒痢,不用於原蟲痢,作用緩和,可用於食療。近年來,其清熱解毒應用擴大,涼血止血,可收縮子宮。孕婦不可用,會引起流產。鴨膽子:用於休息痢,即原蟲痢,冷痢久瀉。但是細菌性痢不可用。其有毒性。可用腐蝕疣,鳮眼。口服,對胃腸,肝腎有損傷。傳統用法,是破外殼,將籽包在龍眼肉中,每次5-10顆,現在有的是裝膠襄內。清熱涼血葯:熱入營血。歸心肝兩經。清熱涼血葯較為滋陰,配伍些健胃藥方好。
- 回復 tree20072009-9-23 11:35
- 31生地:晒乾後,清洗,浮於水面質較差,沉於下的質較好。主產河南。溫熱病在營分階段,生地可涼血止血,養陰生津。可與配伍清熱解毒或瀉火藥用。生地除有涼血引起的間接止血作用,還有直接止血作用。五臟六腑之陰虛,生地都可用。玄參:清熱涼血葯,作用稍次於生地。也可養陰。無止血作用。可以清熱解毒,生地不能。也可利咽,常與麥冬配伍,白喉常用玄參。生地補陰為主,玄參降火為主。可解毒消腫,滋陰降炎,可化痰,去瘰。也有稱元參,因玄諱帝王名。牡丹皮:用於溫熱病的熱入血分,活血化瘀。寒凝作用不明顯,寒熱可用。退虛熱。歸心,肝,腎經。赤芍:與牡丹皮功效相似,一起相須為用。但其不可清虛熱。可用於瘡熱腫痛,因其涼血化瘀功效,便須配伍解毒清熱葯。牡丹皮和赤芍都可止痛。赤芍可清肝熱,丹皮略弱。水牛角:有稱可退壯熱,可清氣分熱,可清臟腑熱,清熱解毒。紫草:脂溶性,浸在植物油中可提取,無毒性。清熱涼血作用不強。第一功效透疹。最好的植物油是香油,將其泡在油中,微微加熱,製成紫草油對於燒燙傷,疹有效。現研究其對腫瘤有效,尚在研究中。
- 回復 tree20072009-9-24 11:12
- 32清虛熱葯,是用於虛熱中的陰虛內熱,因氣虛,陽虛也會發熱,但不適用於清虛熱葯。除骨蒸也是清虛熱的意思。一般 退虛熱葯只能治標,緩和,而無法治本,用於溫熱病的後期不僅配補陰葯,還需配清熱涼血葯。陳蒿:也可清暑熱因其清濕熱,其氣芳香,尤其肝膽脾胃的濕熱內盛,還因其是辛寒之葯,可發散,過去一些古代名家,常用其配伍解表治普通風熱感冒。青蒿是從古就是較高效的截瘧葯。但是加熱會影響其效,古人是新鮮搗汁用於截瘧。青蒿用生品較好,也不宜久煎。地骨皮:既可清虛熱,也可涼血。但是實踐中卻少用於溫熱病的後期。虛火上炎引起的牙痛,配伍滋陰降炎止痛藥使用。民間單方用枸地芽來煎鳮,鴨蛋用於治牙痛。也可清肺熱咳嗽。白薇:退虛熱,清肺熱,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但其功效一般,對溫熱病的氣分熱也有點功效。也可涼血,可用熱入營血和血熱妄行,但是功效都不強。總而言之使用廣泛,清熱葯的五個方面,除燥濕外都可用,但是功效不強。銀柴胡:和柴胡完全不同。來源於石竹花。因過去被誤認為銀州產之柴胡,是誤解。苦葉不明顯,以甘味為主不傷陰。除疳熱。胡黃連:不同於黃連。可退虛熱,但是偏苦燥,所以相對上面之葯,較少用。脾疳往往是久泄久痢,因而胡黃連適用。作用一般,葯源不豐富,價格無優勢,所以少用。補陰之葯,就是清補之葯,一般都可以去虛熱。
- 回復 tree20072009-9-26 11:26
- 33瀉下藥,以瀉下通便(引起腹瀉,滑利大腸,促進通便),便秘或是里實積滯症瀉下藥,最合配伍行氣葯。中病即止。達到了明顯的瀉下作用後,哪怕是只有一劑,也就不需服第二劑。攻下藥多不適煎煮。潤下藥湯劑的功效不好,多用丸劑。攻下藥往往苦寒,因而往往又稱苦寒攻下藥。攻下藥主治瀉下通便,主治便秘,熱病形成或是習慣性的。用瀉下藥治痢,或溫熱傷寒病的腹瀉,稱為通利通用。腸梗阻,急性闌尾,瀉下藥能清體內實熱,對於里熱盛,用清熱葯配瀉下藥,攻效更強,臨床稱腹地釜底抽薪。大黃:大葉大莖,登山者口渴,取其莖,酸,生津止渴。一般認為青海產西大黃瀉下作用好,川大黃稍次。明有名醫家張景岳,溫補派代表性醫家,擅用熟地,提到中藥四大支柱,附子,溫陽補陽,人蔘,溫補氣,熟地,溫補血,大黃。大黃是去邪要葯,古稱其為將軍,表皮里有菱形花,因而正品又稱錦紋大黃,錦紋也被稱為錦紋。生大黃稱生軍,酒大黃稱酒軍等等。徐靈胎很多文章很精彩。古今用大黃造成中毒的,幾乎未見,因人們用時謹慎小心。張錫純說大黃主攻邪氣,稱用多無妨,不會很傷正氣。34大黃是最主要一味苦寒攻下藥。一瀉下通便。是習慣性便秘的有效葯,用其泡水,8-12小時一般可以通便,但非理想治療便秘的葯,但因其苦燥,因習慣性需常服,常服引起苦燥傷津,反而常用不好。現認為大黃同時含兩味相反作用的萬分,一是瀉下,同時又含較多糅質,收斂,反而影響排便。很多急腹症(腸梗阻,腸癰,急性闌尾,急性胰腺,急性膽囊等)也用也大黃。二是瀉火解毒 ,能清氣分熱,可清心,肝,胃熱,清導溫毒熱邪。內服外用內外癰。加工成極細粉末,加麻油塗局部用於輕度燒傷效果很好。如果重度就不能用了,易引起肝中毒 。三涼血止血,不是因果,是並列功效。《血證論》大黃有良好止血作用。四清泄濕熱,但有些利尿作用。茵陳蒿湯是治黃疸的要葯,但有說若不加大黃,則藥效銳減,但若單用大黃,很多功效又不具用,因而其作用象是催化劑。作為攻下藥,清導實熱用生大黃,後下,或泡開水用,因其瀉下成分不耐高溫。熟大黃,可治上焦熱症。酒大黃用來活血化瘀。虛證不能用,孕服忌用,哺乳期忌用,因服了大黃後其乳汁也會有瀉下作用,少量會引起腹瀉。服用大黃後,因色素主要通過小便排出體外,會引起小便色會加深,會出現棕紅色,無需緊張,還能通過汗腺,因而汗也會變黃,也無需緊張。芒硝:含十分子結晶水之硫酸鈉。水溶性強,遇水則消。苦寒攻下。服用後,瀉下物含水量比大黃的多,有時接近水樣。清熱葯。外用時,紅腫疼癢痛有一定效果,張錫純一次治女子狂症時,用來清心胃火,就用芒硝煮羅卜,導心熱。不直接煎煮。
- 回復 tree20072009-9-27 10:37
- 35番瀉葉:瀉下通便,治習慣性便秘的要葯,優勢在於滋味,小劑量泡服,只有點苦味,相對大黃,糅質少,不會苦燥,難引起繼發性便秘。量5-6克足矣。蘆薈:庫拉索和好望角。苦寒攻下,比大黃苦,有異味,因稱臭蘆薈。類似大黃,小量用於習慣性便秘,量大用於清積導滯。刺激性強於前三味葯,一般不作攻下也不作為清積導滯,只是小量用於習慣便秘,沒有燥性。清肝火作用強,有一古方更衣丸。外用,美膚。不入湯劑,因水溶性難以控制劑量,且味極苦,有異味,一般適作丸劑潤下藥:潤滑腸道,促進通便,津血虧損,久病體虛,老年人,產婦,熱病傷陰,引起腸燥便秘,使用時常配伍補虛葯,主要是植物種子。火麻仁:古稱麻子仁。丸劑好,單用效不好。郁李仁:潤腸通便強度高於火麻仁,但是滋養性不如。因而不如火麻仁常用,輕微利尿作用。峻下逐水葯:用藥1小時後,就出現不適癥狀,很快出現腹瀉,大多數2-3小時,最多4小時,引起水樣排瀉物,且瀉下次數頻繁,且這類葯多有毒性。常用於消除體內水濕邪氣。一用於水腫一用於痰飲。臨床水腫一般用利尿,若水濕雍盛,二便不通甘遂:大戟科(結實一房三子,莖葉有白汁),水腫鼓脹,也單用也可配伍。外用消腫止痛。丸散劑不作湯劑,因有效化學成分不溶於水。每次用量0.5-1克。有時用少量甘草水煮可能會讓其毒性降低。大戟:本身是大戟科,紅芽大戟為正品。和甘遂功效相似,而其毒烈性不輕,遂水功效比不上甘遂
- 回復 tree20072009-9-27 16:47
- 36芫花:十棗湯,將此三味葯研粉吞服,再以十個大棗煮湯,服下,以緩此三味葯之毒 。前人認為此葯長於治胸脅水飲,現人認為或與此葯可去痰止咳有關。珍珠襄又認為長於治胸中水飲是甘遂。李時珍認為甘遂長於經遂,大戟長於臟腑。牽牛子:凡開深色花的如深紅,紫紅,紫色的種皮為深的稱黑牽牛子,淡色共,種皮較淡,稱白牽牛子。而過去認為黑牽牛子,藥效更強。而現認為好象區別不太大,就統稱牽牛子。因牛對應丑,就將黑白牽牛稱作二丑。基本功效,遂水退腫瀉飲,但其有較明顯利尿作用,對水腫,臌脹,痰飲都可用,對水腫功效更強。50年代,貴州有一老太一古方治水腫效極好,其主方就是牽牛子。重用是峻下遂水葯,用於治水腫,如用2克中等量,就是攻下藥,有明顯瀉下作用,但不到遂水作用。用小劑量,吞散劑1.5或小於1.5,就起緩瀉導滯,通便去積如小兒飲食無法控制,形成積滯。雖也有毒,相對以上之葯,毒性略小,在治水種時,有人用了較長時間,也沒副作用。能驅蛔蟲。牛榔丸即以檳榔為主葯,牽牛為輔葯,可用於多種腸道寄生蟲,因檳榔是一廣譜驅蟲葯。而單方用牽牛子時,只可驅蛔蟲。不能與巴豆配伍,毒性增強。商陸:遂水退腫。利尿作用很強,比牽牛好。常用於水腫,古方常用其作為食療,用其與赤小豆,豬肉或鯉魚同煮,但煮長點,有利毒性降低。因其滋味不太差容易食用。因其須與參須滋味有些相似。毒性會隨煎煮時間而減少。外用消癰腫。紅花商陸毒性強於白花,因而外用常用紅花,內用常用白花。巴豆:產於巴蜀地區。刺激性大,加工時,蒸氣若熏到或是巴豆直接與皮膚接觸,會紅腫,極峻猛,毒性極強。臨床安全性不高,臌脹時偶有人用。用於遂水有一優點。能代表溫下的,是巴豆,寒積便秘。張子和擅用巴豆。一般巴豆製成霜,散劑每次0.1-0.3,有去油一般0.3,沒去油的0.1。
- 回復 tree20072009-9-28 11:34
- 37去風濕葯,以去風濕為主要功效,常用於治風濕痹症的葯。去風濕與去風除濕應區別。能去風除濕葯很廣泛。去風濕只可治風濕痹證,而去風除濕,則可用於一切與風邪濕邪相關的病症。中醫學認為腳氣是濕濁下注,也可用舒筋藥物。活絡:局部麻木,偏癱,口眼歪斜,面癱,也是通絡葯治。去風濕葯,多數偏溫,去風濕清熱葯,多數偏寒涼。一般去風濕葯,味辛苦,辛能發散,去風。苦可除濕,清瀉。風濕發生主要在關節,筋絡,主在筋骨,與肝腎有關。配伍;根據情況可配伍溫里,清熱,燥濕,活血化瘀葯,但是活血化瘀葯最常配伍,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風痹,濕痹,寒痹,濕熱痹,體虛兼肝腎虧虛。溫燥之葯對於精血虧虛要慎用。常用酒劑,服用方便,效果好。去風濕散寒葯,去風,燥濕,偏溫之葯。偏溫燥。獨活:去風散寒燥濕作用較強。溫性較明顯,濕熱痹證一般較不適合,少用。相對羌活,古代認為是一種葯,一般認為後者主要在上半身,肩背,上肢,而獨活在下半身,腰膝部,但只是偏向,並非指兩者只能獨用於上半身或下半身。兼有止痛,除濕,表濕,肢體酸楚,重濁,兩味葯常配伍。前人認為羌活,是治風濕感冒的仙藥。獨活,強於少陰疼痛,羌活長於治太陽疼痛,可能因太陽屬表,少陰屬里,羌活主要項背,但是還未有明確.兩葯都可用於外感風寒或外感風寒夾濕,有人認為獨活去風濕功效強於羌活,然尚無定論,但治表證時,羌活強於獨活。都可止痛,一偏太陽痛,一偏少陰痛。都可去風濕痹證。威靈仙:清以後用毛茛科,威言其峻猛,靈仙言其效好。但是毛茛科並不太峻猛,也不見其多靈仙。因現單用威靈仙可治許多熱症,所以其溫性強待考。現有單用其治膽襄炎,而此症多是肝膽濕熱。中風後遺症,常用其舒筋活絡。明清以來本草,常用其諸骨哽喉,鐵腳威靈仙,沙糖加酒煎或是用醋,鐵箭軟如綿,現研究對於較小的骨,確有效。但古品威靈仙與現品有差距,因古有菊科,有玄參科。川烏:大熱,長於散寒止痛,寒邪偏盛。適用寒痹。一般不生用,生用毒性大。內服要先煎,當煎至煎液滴在舌頭無麻感,一般認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蘄蛇:古稱白花蛇,劇毒。李時珍認為湖南蘄州白花蛇最好,就稱蘄蛇。去風濕作用很強,偏溫,一般去風濕元固,難治的,用它。有很好活絡作用,如久風濕出現麻木,或中風後,不遂,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與補氣養血,活血化瘀。可去風止氧,且其有抗過敏作用,常用於皮膚癢。麻風病典型癥狀是不知痛癢,古用其治麻風,認為其可以去風止癢,是一種傳染病,但是更主要是一種免疫系統其實更重要是此葯可強免疫功能,所以古以其去風止癢不太準確。金錢白花蛇,是銀環蛇幼蛇。現常用烏梢蛇代白花蛇,因其無毒,較緩和,易飼養。常用作丸劑作用比湯劑強。木瓜:溫和去風濕作用,不太強。長於除濕,溫性不強,去風作用也不強,長於舒筋,活絡作用不強,主要緩解關節曲伸不利,而治口眼歪斜等作用不強。或用於筋急項強,治腳氣等。可化濕用於濕阻中焦,但是化濕作用不強。
- 回復 tree20072009-9-29 11:27
- 39去風濕清熱葯。用於風濕痹證,關節紅腫疼痛發熱。辛苦寒。防已:粉防已(漢防已),粉質較重,馬兜玲科木防已。苦寒傷胃,吃後的不良反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苦寒,去風濕和止痛效果較強。作為止痛藥,除風濕痹痛,還治牙痛,常配伍清胃熱葯,石膏升麻治牙銀腫痛。苦寒清降而清降性較強,此刻肝陽肝火用其較多。利水退腫,明顯利尿作用。張仲景時治脾虛水腫,有少量配伍補脾葯使用。但這並非最佳應用,只是可用。利尿退腫功效漢防已明顯強於木防已,木防已由於屬馬蔸玲科,近年來多有傷腎功能的事發生。秦艽:偏於苦寒,但不如防已苦寒。止痛,舒筋活絡效果好,治風濕痹證,不問寒熱新久,風葯當中的潤劑,與去風濕葯羌活,細辛相比,燥性比較不強,但與桑枝,絡石藤相比,此潤劑說法就不成立。可清濕熱,有單用其治黃疸的例子。退虛熱。絡石藤:去風濕作強一點,強度不如防已,秦艽,舒筋活絡,清熱解毒,但其功效多不強,只起輔助作用。比較適合熱痹。雷公藤:有同名異物。貫葉蓼不是現所指雷公藤。較適合類風濕關節炎。有類似於激素的作用,但不良反應又比激互不少些。作湯劑少,如作湯劑,根要去皮,毒性會小些。有強毒性。治療上用於免疫抑製劑,如治紅斑狼瘡。有生殖毒,令男女不育。豨簽草:菊科開小白花,有類似於豬身上的不良氣味。又稱肥豬苗,但非指令豬肥。舒筋活絡,無不良反應,從唐宋時就應用廣泛。煎服15-30克。用其治中後遺證,此葯可經常服用。可作保健品,生用時有些不良反應,有些苦寒,可能會造成胃部不適,停用就會消失。用黃酒制後服會好些。據不同需要選生品或泡製品。臭梧桐:與豨簽草功效相似。桑枝:作用很平和,可以去風濕通絡。40去風濕強筋骨葯:既去風濕也補虛。藥性偏溫,骨質疏鬆,關節疼痛,因能補虛,甘味。五加皮:現來源於五加科植物,五個小的葉片組成的掌狀植物,細柱五加是主流品種。辛苦溫,適用於風濕寒痹,配伍補肝腎,可治筋骨委軟。兒科五遲五軟,屬肝腎虧虛,五加皮可用。成年人骨關節退化,骨質疏鬆可用,另五加皮也可利濕退腫,有一定強心利尿作於,用於心性水種優於腎性水腫,介腎性水腫也可用。前人更強調其強筋骨作用。古人使用五加皮品種更多,特別是刺五加,因50年代發現刺5加很多功能與人蔘相似,就將其獨立成一個品種。唐代有一說法,不要金玉一車,寧要五加一把。現五加皮,又有一種北五加,其來自磨蘿科杠柳,有芳香,又稱香加皮,北五加,但香加皮有毒,且無強筋骨作用,但其有去風濕,利水退腫功效。桑寄生:一源桑寄生,一源斛寄生作同一味葯使用。桑寄生在補肝腎強筋骨方面強於斛寄生。與五加皮相比,五主用肝腎虧虛的筋骨委軟,桑寄生用於肝腎虧虛方面的應用更廣泛,不許可權筋骨委軟。近年用桑治冠心病,有降血壓,降血脂,心律失常等。狗脊:類似於貫眾,橛類。主要增強脊椎功能。溫陽固腎,夜尿頻,白帶等可用。化濕葯:以化濕為主功效,常 治濕阻中焦,常有芳香作用。以氣用事。據中醫理論,濕入人體後,脾主運化。胃喜涼潤,脾喜溫燥。木瓜,蠶砂雖不芳香,也可化濕。都有辛味,化濕有行散特點,偏於溫燥,只佩蘭較平和。歸脾經,胃。
tree2007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中醫中藥網( 滬ICP備06038856號 )
GMT+8, 2013-11-17 14:03
Powered by Discuz! X3.1
推薦閱讀:
※門店實用藥學知識精選題庫系列(1)
※藥師筆記--軍醫版習題--專業知識
※藥學人員必學:緩和醫療
※中醫用藥學問(九)*
※藥師筆記—醫學基礎知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