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密約毛澤東訪問台灣之謎(組圖)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與蔣介石再沒有見過面。但這並不等於說二人之間再沒有任何接觸,只不過,他們之間的接觸是以特殊方式進行,蔣介石在晚年還曾密約毛澤東訪台。
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和蔣介石談判時合影蔣介石不想分裂中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第七艦隊開入台灣海峽。 6月27日,杜魯門以佔領台灣將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區安全為由,公開拋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當時的蔣介石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以他自己的兵力,不可能守住台灣,因此,他希望美國第七艦隊能長期停留在台灣海峽;另一方面他也看出美國人有分裂中國的陰謀,杜魯門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只是這個陰謀的一部分。
因此,在美國人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前和他商談此事時,他沒有同意,而且決定即使第七艦隊撤離台灣,他也要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所以,6月28日,經蔣介石授權,國民黨「外長」葉公超發表聲明,明確表示:台灣是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仍為各國所公認,國民黨接受美國防務計劃,但不影響國民黨維護中國領土完整之立場。他特意在聲明中表示:「台灣屬於中國領土一部分」,「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毛澤東看到葉公超這個聲明說,蔣介石還有一點良心,不想成為千古罪人。
「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
上世紀50年代末,在國民黨的眼皮下,出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情況:台灣有些人,包括國民黨內部一些人,也打出了民主選舉的旗號,要競選「總統」。原來,這背後有美國人的陰謀。
美國人見蔣介石對美國搞「兩個中國」不配合,就打算把蔣介石換掉,讓另外一個更聽美國話的人來當「總統」。在美國人的活動下,台灣政壇上出現了推舉「總統」候選人的活動。有人推舉陳誠,也有人推舉胡適。胡適是個親美派頭子,但他是個文人,沒有從政經驗,被選上「總統」的可能性不大。於是,美國人就傾全力支援陳誠。
美國人支援陳誠競選,是為了讓陳誠當選後,在政治上實現一種過渡,讓蔣放棄權力,他們也就便於挾持陳誠搞「兩個中國」了。蔣介石對美國人搞這一套陰謀很清楚。他表面上說同意搞民主競選,但實際上從來不打算放棄權力。
正當此時,毛澤東表示了這樣的態度:在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他在一次接見外賓時說了這樣的話:「台灣是蔣介石當總統好還是胡適好、還是陳誠好,我看還是蔣介石好。但凡在國際活動場合,有他我們不去。至於當總統還是他好……十年、二十年會起變化,給他飯吃,可以給他一點兵,讓他去搞特務,搞三民主義。歷史上凡是不應當否定的,都要作恰當的估計,不能否定一切。」
毛澤東是特意在外賓面前講這些話的。這些話也確實造成了很大國際影響。後來蔣介石能夠在所謂「總統選舉」中獲勝,再次當上「總統」,與毛澤東特意講這些話,給他一定程度上的支援,是有關係的。
首次派人互相溝通
上世紀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國共雙方都努力尋找能夠實現溝通的中間人。1956年春,在周恩來的具體安排下,章士釗帶著中共中央給蔣介石的信,身負重任來到香港,會見了國民黨駐香港負責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時報》的許孝炎先生。許孝炎知道事情重大,即從香港飛往台北,親手將中共中央的信交給蔣介石,並將他與章士釗的會談情況向蔣作了報告。蔣介石聽後,再展開信件,反覆看了幾遍,長時間沉默無語,許孝炎只好默默退出。
蔣介石經過一年的認真考慮之後,於1957年初突然召許孝炎回台北,與他進行了長時間的密談。蔣介石說:「對中共發動的和平統一攻勢,決定派人到北平(當時已改名北京,但國民黨仍用舊稱)一行,了解一下中共的真實意圖。」並讓許孝炎推薦人選。
許孝炎考慮再三,提出三個人選。蔣介石反覆權衡後,選中了宋宜山,派他到北京打聽虛實。宋宜山是蔣的學生,曾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對蔣介石來說比較可靠。其胞弟宋希濂是國民黨高級將領,被解放軍俘虜後,關在戰犯管理所改造。宋宜山到北京,可以以探親的名義成行。
1957年4月,宋宜山經香港、廣州,乘火車抵北京。周恩來在北京東興樓飯店會見了宋宜山。宋宜山坦言,台灣派他來的目的就是了解中共關於和談的意向。周恩來聽後意味深長地說:「我們都是一家人嘛!抗戰勝利後在重慶談判時,蔣先生就說,大革命時代,國共兩黨的同志們曾在一個屋裡開會,共一個大鍋吃飯。希望我們還會在一起合作。」周恩來一席話,使宋宜山如沐春風,過去對共產黨的種種疑慮一掃而光。
不久,在周恩來的安排下,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出面與宋宜山商談,李維漢提出了中共關於合作的四項具體條件:(1)兩黨可以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2)台灣可以作為中央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3)台灣地區的政權仍歸蔣介石領導,中共不派人士參與,而國民黨可派人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權的領導;(4)美國軍事力量撤離台灣海峽。
宋宜山回到香港後,寫了一篇1 萬多字的報告交給蔣介石。由於宋宜山的報告對大陸的成就頗多讚揚之詞,蔣介石大為不悅。再加上大陸此時已開始了反右鬥爭,蔣介石認為國共談判的時機並不成熟,從而中止了進一步接觸。
曹聚仁接過國共密談穿針引線接力棒
曹聚仁是個有一定政治活動能力的文化人,過去與國民黨的上層人物有密切接觸,國共兩黨都把他視為上賓,他本人對國共兩黨也表現出一種不偏不倚的態度。按照蔣介石的旨意,蔣經國於上世紀50年代中期兩次找到曹聚仁。曹聚仁答應接受蔣介石的委託。
1957年曹聚仁與妻子鄧珂雲在廬山 曹聚仁於1956年7月到達北京。周恩來在聽了曹介紹的蔣介石的意願之後,提出了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方針。周恩來說,第三次國共合作的目的,就是實現祖國統一。對於台灣,「只要政權統一,其他問題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10月3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了曹聚仁,對國共第三次合作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打算。毛澤東表示:蔣介石在中國現代史中起的積極作用是應該肯定的。
毛澤東制定「一綱四目」
炮擊金門不久,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北京會見曹聚仁。
在這次談話中,毛澤東告訴曹聚仁:「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台、澎、金、馬都可由蔣管,不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台、澎、金、馬要整個回來。」當在場的有人提出,美國人一走,美國對台灣的軍援會斷絕時,毛澤東說:「我們全部供應。他的軍隊可以保存,我不壓迫他裁兵,不要他簡政,讓他搞三民主義,反共在他那裡反,但不要派飛機、派特務來搗亂。他不來白色特務,我也不去紅色特務。」
曹聚仁問:「那麼,台灣人民還可以保留原來的生活方式嗎?」毛澤東答道:「照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
上世紀60年代初期,毛澤東把曾經提出的給蔣氏父子的寬大政策,加以細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形成了和平統一祖國的總體構想。後來周恩來把毛澤東的這些構想概括為「一綱四目」。毛澤東、周恩來都向曹聚仁談了「一綱四目」。他們怕蔣介石不放心,還於1963年通過過去與蔣介石、陳誠二人關係都比較好的張治中致信陳誠,在信中轉達了「一綱四目」的基本內容。
「一綱四目」的具體內容是:「一綱」:只要台灣回歸祖國,其他一切問題悉尊重總裁(指蔣介石)與兄(指陳誠)意見妥善處理。「四目」:第一,台灣回歸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事安排等悉由總裁與兄全權處理。第二,所有軍政及建設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第三,台灣之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總裁與兄意見協商決定,然後進行。第四,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
曹聚仁到台北後,向蔣氏父子講了毛澤東的這個意思。蔣介石、蔣經國、陳誠等國民黨高層領導人經過一番研究,決定提出他們的一些條件。曹聚仁帶著這些意見,往返於大陸與台灣之間,進行溝通。經過一番努力,雙方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基本達成了一致:1、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區,仍任國民黨總裁。北京建議撥出江西廬山為蔣介石居住與辦公的湯沐地(即封地)。2、蔣經國任台灣省省長。台灣除交出外交與軍事外,北京只堅持農業方面耕者有其田,其他內政完全由台灣省政府全權處理。3、台灣不得接受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照美國支援數額照撥補助。4、台灣海、空軍併入北京控制。陸軍縮編為四個師,其中一個師駐在廈門、金門地區,三個師駐在台灣。5、廈門與金門合併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北京與台北間的緩衝與聯絡地區。該市市長由駐軍師長兼任。此一師長由台北徵求北京同意後任命,其資格應為陸軍中將,政治上為北京所接受。6、台灣現任文武百官的官階、待遇照舊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晚年蔣介石密約毛澤東訪台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打斷了國共兩黨之間的聯繫。蔣介石聽到大陸方面發生一些極端的事情,對中共的疑慮更深了。
蔣介石的晚年 晚年,蔣介石經常想起他在大陸的日子,想到與大陸溝通的問題。就在他出任第五屆「總統」之前的一個月,即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在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時,竟把他稱為「老朋友」。這個消息在美國和香港傳了很久。蔣介石注意到,毛澤東對尼克松說:「實際上,我們同他的交情比你們長得多。」對毛澤東說的這句話,蔣介石思考了很久。
此時的蔣介石十分孤立。在國際上,中共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大,而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則越來越小,連美國總統、日本首相也都訪問了大陸。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對與中共聯繫有些猶豫。正在蔣介石猶豫之時,中共方面卻採取了一系列主動行動。在大陸,中共恢復了「二·二八」紀念活動。廖承志也出面發表講話,重新強調「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歡迎台灣各方面人員來大陸參觀、探親、訪友,保障他們安全和來去自由。」1975年,中共方面又特赦了國民黨數百名戰犯和特務,還給他們中的一些人安排了工作,願意去台灣或者香港的,也可任其選擇。
蔣介石得到這些消息後,心中佩服毛澤東胸懷之博大,但還是沒有採取主動行動。其原因,主要是他沒有找到合適的溝通人選(曹聚仁已於1972年去世)。
曹聚仁逝世後,骨灰運回大陸安葬,周恩來親擬墓碑碑文:「愛國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正在這時,毛澤東卻派人來了。毛澤東派的這個人,是章士釗。當時章士釗已經92歲高齡,且重病在身,但他還是接受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委託,願意承擔溝通兩岸的任務。為了保障章先生的健康,周恩來特意安排了警衛、醫生、護士、秘書、廚師、保姆隨侍。章先生於1973年5月乘飛機到了香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和國民黨方面聯繫上了。不料,章先生由於勞累,休息不好,於7月1日在香港去世。
1975年春節後,蔣介石秘密找來國民黨元老陳立夫,讓他通過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請毛澤東來台灣訪問。毛澤東得到這個消息十分高興。但1975年毛澤東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周恩來也重病在身,他們兩人都不能親自到台灣訪問。毛澤東找來鄧小平,親自向鄧小平交代:你可以代表我去台灣,兩岸可以以此為契機,儘快實現「三通」。陳立夫得知毛澤東打算派鄧小平來台灣的消息後,十分高興。為了配合這次溝通,陳立夫還在香港發表了一篇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文中說:「歡迎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到台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人民。」他說:希望毛澤東「以大事小,不計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國共兩度合作的前例,開創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但是,正當陳立夫積極努力尋求與大陸溝通之時,蔣介石卻因病於1975年4月5日去世。海峽兩岸的再次溝通又中斷了。(資料源於人物春秋、偉人軼事)
推薦閱讀:
※蔣介石故鄉溪口印象
※此人敢和蔣介石爭權,受周總理親自接待,想當副國級被毛主席拒絕
※顧順章為何突遭蔣介石下令槍決
※蔣介石兩次調兵,此人攔住!結果打出抗戰唯一全殲日軍一師團之戰
※蔣介石為何活到88歲還可以保持年輕時的體態?蔣宋美齡竟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