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經 | 《心經》(八)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解:色受想行識,是五蘊;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合稱十二處。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稱為十八界。蘊、處、界在佛教中稱為三科,是對宇宙人生一切現象所作的三種不同形式的歸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主要揭示了世間的現象差別,作為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如何觀照世間呢?《心經》中這一句,是說對世間現象我們都要認識到它是不實在的、是空的,目的就是想要破除我們一般世俗人心理上的認無常之物為實在常存的錯誤觀念。其實,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只是暫時的假相、暫時的存在而已,佛教中經常講到的「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就是這個意思。現實生活中,以自我為中心,執五蘊為我,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種種煩惱。就如執身為我來說:有的小姐因為相貌平平而煩惱,有的女士因為身寬體胖而煩惱,有的小夥子因為身體矮小而煩惱,有的老先生因為體弱多病而煩惱……總之,人類一切煩惱都是以執我為根源。因此在修習菩薩道時修「無我」成為最重要的因素。世人想超脫,希望瀟洒走一回。很多人以為有錢,一擲千金,是瀟洒;有人以為穿名牌,是瀟洒;有人以為一餐飯吃上幾萬元,就瀟洒。其實這是風光,不是瀟洒,瀟洒是建立在超脫基礎上的。倘若我們能夠處處以般若智慧去觀照人生,不住於相,隨緣自在,不為物役,那才是真正的瀟洒。因此,要想超越自我,首先必須放棄我執,由通達無我始能超越自我。《心經》這段文字,是以破除凡夫知見為目的的。佛的慈悲心重,希望凡夫能從執著這十八界為實有的迷誤中醒悟過來,認識到六根、六塵、六識,根本就是空無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從而覺悟真如實相,當下見性。這無疑是佛以慈心悲願救度凡夫脫離迷情的諄諄教誨。編輯 | 素嫻插畫| 智渡責編 | 慧弘
推薦閱讀:
※(九)慾望是無意識的慾望
※《直覺》心理學大師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相信無意識的直覺
※心理障礙的核心在無意識中
※揭秘無意識間的8件尷尬事
※2-5歲孩子無意識的「謊言」,家長不要信以為真,值得所有家長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