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銀聯和VISA的利益之爭

 文_特約記者 劉英麗

  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的英文名稱為China UnionPay Co., Ltd.,簡稱為「CUP」。這個「CUP」最近是真「杯具」了。

  VISA國際組織日前向全球會員銀行發函要求,從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國海外(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受理帶VISA標識的內地雙幣種信用卡時,不論是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都不得走中國銀聯的清算通道,否則將對收單銀行進行重罰,第一次將罰款5萬美元。如果收單銀行再犯,每月將罰款2.5萬美元。

  中國銀聯很快做出回應:「對於VISA、銀聯聯名信用卡的持卡人而言,雙方公司都有責任和義務為他們提供海外交易服務。」接著有媒體報道,銀聯正在積極推廣銀聯標準PBOC2.0晶元卡(IC卡),單幣卡不僅不再受VISA的制約,還有力阻止了後者在中國市場的拓展。

  事態在進一步的擴大化和白熱化,鷸蚌相爭很難雙贏,不難想像,VISA和中國銀聯最終會坐下來協商解決之道。果然,6月8日事情出現了一定的緩解,VISA中國區新聞發言人表示,香港、澳門屬於中國範圍內,因此在港澳刷卡不算海外交易,仍可走銀聯通道。

  據VISA年報得知,2009年VISA交易總額4.4萬億美元;而中國銀聯官方網站上顯示銀聯2009年的交易總額才7.7萬億元人民幣。不過在整個事件中,中國銀聯不僅不畏懼VISA這個巨無霸,而且最終贏得談判地位。

  

  銀聯的蛻變

  回溯到2002年3月中國銀聯成立之前,那是銀行間各自為政的「戰國」時期。每家發卡行發行自己的借記卡和信用卡,給銀行間的貨幣往來造成了困擾。儘管那時VISA早已於1993年進入中國,但一直在做著開拓者的工作,比如建立中國第一家銀行卡研究培訓中心,投資數百萬元設立VISA獎勵基金,培訓數以千計的中國內地銀行卡系統員工等等。

  在銀聯成立之前,VISA未能真正切入中國銀行卡市場,無法將各行的卡聯網通用。後來,金卡工程在全國18個城市設立了人民銀行結算中心,這就是銀聯的雛形。在銀聯成立之初,VISA甚至派了一個專家在銀聯辦公室常駐,在外卡收單、晶元卡推行、晶元卡標準、銀行卡解決中心和國際認證等多方面給銀聯出謀劃策。3個月後,銀聯主動加入VISA和萬事達,成為兩大支付巨頭的收單機構,這也是雙幣種卡的由來。

  可以說今天的銀聯的很多技術都是從VISA那裡引進的,是VISA從觀念上締造了銀聯。它把國際化的信用卡市場拓展帶到了中國,比如給商業銀行高額的營銷費用;不惜成本地拓展信用卡市場的規模;數據轉接備份等等。甚至連銀聯的規章制度,也都是按照VISA的英文版本直接翻譯而來的。

  於是銀聯迅速長大。據銀聯的官方網站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境內聯網商戶達157萬戶,聯網POS機具達241萬台,聯網ATM機21.5萬台,分別是銀聯成立前2001年的10.5倍、10.5倍和5.7倍。2009年全國銀行卡跨行交易金額達到7.7萬億元,是銀聯成立前2001年的83.7倍。

  伴隨著成長的並非只有快樂,也夾雜著煩惱——銀聯與VISA的合作關係受到了很大挑戰。從2003年後半年開始銀聯希望借著VISA在海外的龐大網路走出去,遭到了VISA的拒絕。從VISA的角度來看,雙幣種卡在國內走銀聯的網路,既然這是VISA的標準卡,在境外理所當然應該走VISA的網路,否則自己在中國境內外就都無手續費可收。而銀聯則認為雙標識卡不是個純粹的單品牌銀行卡,「任何一方都沒有單方面限制持卡人選擇海外支付渠道的權利」。

  這種矛盾一直存在,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VISA相關人士稱,過去幾個月,始終本著積極、建設性的態度與銀聯磋商雙幣卡事宜。「遺憾的是,雙方直到今天仍無法達成一致。我們將繼續推進與銀聯的對話,希望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導致VISA最終發布了限制令,這也許是不得已為之的做法。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在日前舉辦的「長沙銀行財富論壇」上評論「VISA真是很傻很天真」。因為直接觸及持卡人的利益,新浪網上進行的「你如何看待VISA與中國銀聯之爭」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八成的人「支持銀聯」,超過六成的人認為VISA的舉動對自己的海外消費「有影響,成本增加」。

  

  戰略與戰術的成功

  2006年,業內就熱傳中國銀聯已上書央行、銀監會,呼籲叫停雙幣卡。銀聯稱國內發行的雙幣卡95%僅在內地使用,大部分的雙幣卡實際上只起到了單幣卡的作用,VISA、萬事達卡在雙幣卡上賺了錢,用的卻是銀聯網路。但由於銀聯這一做法被指責侵犯客戶利益,最終並未獲得銀行和輿論的支持。

  經過這次挫折,銀聯改用迂迴戰略,不再與VISA正面衝突,但加快了對海外市場的布局。一方面更積極地將境內商業銀行的服務通過銀聯網路延伸到境外,截至目前,銀聯卡受理網路已經延伸到了境外9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2009年一年,就拓展了32個國家和地區,銀聯卡境外交易大幅增長,同比增幅達62%;同時還在境外推廣自有品牌——銀聯標準卡(即卡號62開頭的卡),目前也已經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機構正式在境外發布了當地貨幣的銀聯標準卡。除了戰略,還有戰術——凡是在境外刷卡走銀聯的網路,就免收貨幣轉換費。

  以消費1000歐元為例,如果刷銀聯卡或者刷雙幣卡走銀聯通道結算,會直接將1000歐元轉換成人民幣,約合8170元;如果刷雙幣卡走 VISA通道結算,1000歐元將首先轉換成1200美元,再轉換成人民幣8194元,加收1.5%貨幣轉換費,需還款約8317元。兩者相差147元。

  所以現在大部分國人在海外以及香港、澳門消費的時候,都選擇走銀聯的通道。這個戰略布局對VISA的打擊是很嚴重的。因為VISA前些年在中國市場發行了大量雙幣種信用卡,境內境外都可以刷。但它在境內刷卡走的是銀聯的網路,中間收入歸入銀聯,VISA的盈利主要依靠境外刷卡這一項,就是國人在海外消費時走VISA的通道,只有將這個市場先佔領了,未來有機會才可以擴大盈利。

  隨著中國海外消費能力的逐漸遞增,這塊蛋糕的誘人美味正在散發出來。法國政府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儘管去年中國來法遊客數量較2008年下降了17%,但中國遊客卻超過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所有其他國家遊客,成為了購物支出最大的群體。另有數據顯示,出國旅遊的中國遊客總數量也並沒有因為全球經濟危機而減少,2009年反而增加了5.2%,達到4220萬,遠高於2001年的不到700萬,同時,總支出較2008年增長16%,達到約420億美元。

  在尚未享受勝利果實之前,這蛋糕卻在被中國銀聯不斷蠶食,所以VISA日前採取這樣的行動也在情理之中。而且,VISA的此次行為應該也暗含另外一個意思:藉此為談判增加籌碼,希望中國政府會允許其發行VISA人民幣卡,允許其建設VISA的清算轉接網路。

  

  誰在壟斷

  但是VISA的算盤應該很難實現,儘管它已經在中國市場謀划了17年,仍然無法進入核心的結算市場。「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就是加在VISA頭上的一道緊箍咒,也是中國銀聯的強勢所在。

  一直進行銀行卡研究的聶俊峰撰文指出,VISA和銀聯的糾葛無法脫離中國內地銀行卡市場的獨特歷史,原因在於銀行卡組織市場依然處於行政壟斷的局面。儘管中國銀行業已全面開放,且銀行卡已成為整個銀行業最為市場化的領域,但在銀行卡組織市場,中國銀聯繼承「金卡工程」獨家運營銀行卡信息交換網路和支付清算,甚至將觸角伸向商戶收單、信息系統以及同支付寶競爭的網路支付等領域——在整個行業居於至高無上地位。

  VISA以及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與中國銀聯的競爭可謂是「非對稱」的,這與雙方的實力無關,而在於「中國特色」——中國銀聯是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的、由80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制金融機構。

  中國銀聯在自我介紹里寫道:「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需要強大、自主的銀行卡產業,一個強大、自主的銀行卡產業需要中國銀行卡產業界的共同努力。」這不是一句空話,細心的卡用戶會發現,近一年以來,銀行發行的雙幣種卡越來越少,而標誌為「中國銀聯」的單幣卡則在增多。

  而VISA的此次發難,也為銀聯進一步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一個契機,那就是大力發展自有品牌的銀聯卡。

  實際上,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就曾召集銀行人士進行研究,能否將中國銀聯發行的以「62」開頭的BIN號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並且動員各家銀行對此予以積極支持。

  如果不是發行新的IC卡面臨高額的成本負擔,根據容量大小,IC卡成本大約在幾塊錢到十幾塊錢不等,發卡銀行沒有更大的動力更換卡,近幾年推行緩慢的話,恐怕現在VISA更沒有與中國銀聯對話的資本了。

  當然,VISA這個國際銀行卡組織也具有「寡頭壟斷競爭」嫌疑,且一直為人所詬病,頗有銀行卡界「微軟」的意味。2004年10月,美國最高法院曾裁定VISA和萬事達的排他性競爭規則(不允許成員行發行除他們兩個卡組織之外的其他卡組織的卡)違法。

  多一種選擇比只有一種選擇強,因為出現了VISA,於是就有了萬事達,合理的競爭關係是銀行卡市場健康成長的保障。就中國市場來看,在VISA和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的壓力與扶持下,銀聯得以迅速成長,並且在客觀上給持卡人帶來了實際的利益,比如海外刷卡的雙通道選擇。

  但如今,銀聯的話語權在不斷增多。如果中國銀聯進一步採取反制約措施如停發與VISA合作的雙幣卡,設置新的標準壁壘,甚至可以將後者「逐出」中國銀行卡市場,這就有悖於公平競爭原則。


推薦閱讀:

不空摩尼供養咒的功德利益
【要點開示】你的施食,究竟利益了多少有緣眾生?!
談判中如何注重利益
臨終備覽--如何利益亡者
鄭永年:改革要克服既得利益集團的阻力

TAG: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