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章草—書體演變與章草

章草—書體演變與章草(轉)(2011-01-07 21:02:49) 魏晉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時期,這「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畫,戴逵和戴顯的雕塑,嵇康的《廣陵散》,曹植、阮籍、陶潛、謝靈運、鮑照、謝眺的詩,酈道元、楊銜之的寫意,……一無不是光芒萬丈,前無古人,奠定了後代文字藝術的根基和趨向」(宗白華《美學散步》)。  魏晉及其後的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大動蕩、大變化時期,這期間我國長期處在南北分裂,頻繁的戰爭使得生產遭受巨大破壞;而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這個時期既是書體演變的歸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文人書法流派大發展時期。更為重要的是:由此中國書法走向了完全自覺的階段。近人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這樣評價:  書以晉人為最工,亦以晉人為最盛。晉之書,亦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尚也。夷考其故,蓋有三焉:一則時接漢魏,諸體悉備,無煩極慮,便可兼通。擇要而從,尤易專擅,不獨為之華藻也。……一則隸親草聖,筆跡多傳,服凝有資,師承匪遠,酌其餘烈,自得心裁。……一則俗好清談,風流相扇,志輕輕晃,情騖皋壤,機務不以經心,翰墨於是假手,或品極於峰杪,或賞析於豪芒,至乃父子爭勝,兄弟競爽,殫精以赴,疲神靡辭,以此為書,宜其冠絕後古,莫與抗行矣。  關於這一時期的書法特徵,具體表現在:  其一,從東漢開始形成的草、楷、行各體至晉已完全成熟,各種書體交相發展,相互影響,一方面在民間書法圈中仍然殘存著些許書體演化尾聲的痕迹,從中可明顯見出不同書體的交叉變化,這在敦煌殘紙及南北朝石刻墓誌中尤為顯著;另一方面是在文人書法圈中,對於新出現的書體,不斷地對之進行改造和完善,二王父子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其二,隨著各種新書體的完善,尤其是楷、行、今草三種書體在二王手上融會貫通,脫去以往的滯重用筆,創造出一種俊逸、雄美的新風。其精美的筆法、高超的技巧成為後世學書的不二法門。至此中國書法技法體系基本形成,在這基礎上後代有個別書家儘管有所變化和豐富,但已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因此,也可說,魏晉時代書法為「集大成」,它正是時代的產物。  其三,此時的中國書法已走向藝術自覺的嶄新階段,它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書法在社會各層面上已普遍形成一種有意識的欣賞對象,欣賞書法已形成風氣,如史載師官宜在酒店作書,觀者紛至沓來,致使酒店生意興隆,便是一例。二是理論已成形,出現了大批書法理論專文,這些理論包括技法論、書家論、風格論等,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國書法理論的基本構架,對後世書法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也是書法藝術走向完全自覺的必然產物。三是此時出現了最早的文人書法類型,這是與當時九品中正制的門閥意識分不開的,許多著名的家族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均家學淵源,又是書法世家,由此書法藝術師承祖述相遞成線,成·為中國書法史特有的現象。四是魏晉時期頻繁的戰亂與夷禍使得社會意識形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兩漢以來佔主流地位的儒家煩瑣經學受到嚴重衝擊,文人崇尚風流倜儻,玄學風行一時,除崇尚道教蔚為風氣之外,佛教思想也相繼輸入。具體表現在書風上,便是對書「韻」的不懈追求,所謂「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如梁·袁昂《古今書評》中云: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有一種風氣。庾肩吾書如新亭傖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便音態出。陶隱居書如博興小兒,形容雖未成長而骨體甚駿快。  完全以抽象感覺作為品藻人物賞鑒書法的標準。五是這時出現了中國書法史上劃時代的書法大師——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王以其爽健、俊秀的新書風領一代之風騷,以其獨有的創造天材成為古往今來學書人的止仰高心。這些都是魏晉時期書法藝術徹底自覺的顯著標志。  魏晉時期如前所述,是各種書體交叉發展時期,從東漢開始逐步形成的楷、行、草各體至二王時代已完全成熟,草書經章草時期發展為今草,楷書逐漸發展完善,隸書繼續延續漢末老路,行書在隸楷的遞延中走向成熟。  這一時期的新書體,如楷書、行書、今草,其實在漢末已在民間普遍存在,進入魏晉後在文人書法圈中進一步得到長足的完善與純化。文人書法家對於新書體的筆法不斷進行加工完善,使其脫去漢末以來程式化影響,如鍾繇之於楷書,二王之於今草、行書等都是顯著的明例。在文人書法圈新書體風靡一時相映照的是,民間書法圈由於文化、地位的滯後與隔閡在新書體的運用上相對保守,基本上仍是延續舊體,尤其是在「銘石書」等傳統刻石形式上仍殘存著許多隸、楷舊體筆法與新體用筆交叉融合的痕迹,如在著名的郭沫若、高二適「蘭亭論辯」中引起爭議的南京《王興之夫婦墓誌》中便是帶隸意的楷書,用筆多方,結體古拙,風行於當時的新體草書與行書幾乎完全沒有印記。  我們不妨可以從以下三條線索中看出魏晉時期書體演變歸結的軌跡:  楷書:新莽楷書殘紙魏晉殘紙——鍾繇《薦季直表》、 《墓田丙舍帖》——東晉I羲之苧黃庭經》、《樂毅論》。  今草:東漢簡牘中今草——毫縣曹氏墓少數刻字墓磚——西晉《平復帖》——東晉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十七帖》。  行書:東漢《寶雞漢墓陶書》——樓蘭「九月十一日」等帖殘紙——王羲之《喪亂帖》、《蘭亭序》,王獻之《鴨頭丸帖》等,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從漢末至晉代這三種書體基本上是交叉運行的。  具體說來,魏晉承漢制,隸書仍作為正式的書體,而且程式化傾向愈趨嚴重,如魏《公卿上尊者刻石》、《受禪表刻石》、晉《皇帝三臨辟雍碑》等都是此類隸書的典型。楷書在漢代已見雛形。,西漢時期某些隸書和楷書便很難區分,故《宣和書譜》雲「西漢之末,隸字石刻間雜為正書」,魏晉時期是楷書發展成熟期。以往一般記載認為楷書是漢王次仲所創,其實這種書體不是楷書而是隸書,明人孫廣《書畫題跋》中曾雲「余嘗謂漢魏時,隸乃正書,鍾、王小楷乃隸之行」,這是極精闢的見解。 應該指出,儘管楷書在漢魏之際就已形成,但在整個魏晉時代,使用楷書的人卻不多,主要對象是一些文人學士。當時一般人所用的仍然是新隸體或介於新隸體和早期行書之間的書體。如目前所發現的大量東晉碑刻所用字體,大都是新隸體,它是魏晉早期書法書體發展的一大特徵。故鐘王楷書與新隸體同時並存一點也不奇怪。  魏晉書法發展的另一個成就是草書,漢趙壹《非草書》中便曰「蓋秦之末,刑峻綱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而且草書在東漢已風靡一時,《非草書》中還這樣描述:   「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游手於斯。後世慕焉。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疲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丸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座,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腮出血,猶不休輟。」  草書最初階段是草隸,當時為了「趨急速」便將隸書寫得簡易些,我們可以從早期西漢墓出土的簡牘中得到其中消息。到了東漢,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這是草書的第二階段。所謂章草,也就是筆畫帶隸書波磔的草書。章草的波磔一方面是受隸書波磔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美觀、規範化,漢末隨著魏晉玄學的興起,人們審美趣味發生變化,隸書因過度程式化已喪失活力,故章草也不可避免地向今草轉化。  今草刪除了章草的波磔,有時對筆畫還有減省,加強了用筆的使轉變化。由於結字、用筆、章法的豐富變化,使得草書藝術發展到一個更高的藝術層面上。對於今草的正式形成,二王無疑是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此時的章草基本退出實用舞台。作為今草的母體,許多文人書家仍然將它作為學習傳統的重要手段,如文獻記載王羲之也善章草,其早期《姨母帖》便有著較濃厚的章草意味。  在王羲之等人手上,隨著楷書、今草的逐步形成,行書也相應演變成為介乎楷書和今草之間的一種書體,面貌與以往早期行書也有了巨大的不同。衛恆《四體書勢》云:「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劉德升,而鍾氏小異,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於世。」可見行書在漢已有之,相傳鍾繇有「行狎書」,恐怕就是此類行書。當時行書的體勢我們可以從與大王同時代的西域長史李柏文書及許多敦煌殘紙中窺見一斑。王羲之應該說是站在幾代人的肩膀上開創了一代新風,使行書成為文人士大夫中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脫盡了魏晉以來滯重的用筆,創造出俊逸、瀟洒、流美的新書風,對中國書法史功莫大焉。  以上我們粗略地梳理了魏晉時期書體演變的大致軌跡,從中我們可以見出章草在整個書體演變歸結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可以說它是一個紐帶,既延續了漢代隸書、隸草的遺軌,又開啟了楷書、今草、行書一代新風,是書體演變中的一個關鍵書體。歷代章草大家有漢之史游,杜(度)、崔(瑗)、張芝,吳之皇象,西晉索靖等。章草在張芝之後便迅速衰落,東晉雖有二王研習,但傳世大量作品仍為今草,到了唐代,章草已泯然滅跡,宋黃伯思在《東觀余記》中云:「(章草)至唐絕罕為之,近世遂窈然無聞。」章草書遺存的墨跡有《流沙墜簡》、《居延漢簡》中章草簡書,紙書《索靖出師頌》等,其中最有名氣的當數陸機的《平復帖》了。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華亭(上海松江)人。曾任平原內史,人稱陸平原,為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之子,少有異才,文章冠世,與弟陸雲並稱「二陸」。孫皓時為牙門將,吳亡,十年不仕。晉武帝太康末(289),與其弟俱人洛,造太常張華。華素重其名,如舊相識,曰:「伐吳之役,利獲二俊。」陸機天才縱逸,辭藻宏麗,善行草書,唐韋續《墨藪·九品書人論》列其書下之上品。王僧虔稱:「陸機書吳士書也,無以校其多少。」《宣和書譜》卷十四云:「陸機能章草,以才長見掩耳。」傳世墨跡《平復帖》為現存文人書家最早的真跡作品。  《平復帖》,紙本,無名款。明董其昌曾有跋云:「蓋右軍以前,元常以後,唯存此數行為希代寶。」《宣和書譜》稱此帖為章草體,但與我們通常所謂的章草、今草俱有差異,倒與樓蘭晉人殘紙墨跡頗為相近,顯現出當時草書由章草向今草演變轉化的軌跡。此帖已脫去章草波挑用筆,風格樸拙,儘管紙質灰暗,字有傷缺、仍能看得出為禿筆中鋒直下,較少頓挫,給人一種滯重古樸之感。張丑《清河書畫舫》云:「《平復帖》最奇古,與索幼安(靖)《出師頌》齊名,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平復帖》是否為陸機所書,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但不管其真偽如何,它依然是我們研究魏晉書法發展史的寶貴資料。
推薦閱讀:

漢字演變過程詳解
女性胸罩的神奇百年演變史
袁世凱家族:全景展現袁氏家族六代人的演變(全文)2_在線閱讀_圖書連載_嗨!歷史
論涇渭清濁的演變
中國茶王賽的起源與演變

TAG: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