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記游

  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有機會到美國首都華盛頓去了一次。華盛頓的周圍沒有多少風景勝地或者歷史遺迹,除了白宮、國會大廈等政府建築外,華盛頓的主要旅遊去處就是各種博物館,其中以史密斯森博物館為首。詹姆士·史密斯森是一個英國的礦物學家,父親是諾森伯蘭大公,母親是巴斯地方的貴孀。史密斯森雖然出身名門,但他是一個私生子。史密斯森在學術上的成就不太清楚,但年輕輕的就進入了英國皇家學會,想來也是有點本事的。史密斯森很有斂財的辦法,聚起大筆財富,但沒有後嗣,所以把財產留給侄子,不過有一個條件:若是侄子也沒有後嗣,那所有財產全部捐獻給美國政府,用作傳播科學和文化。可巧,侄子還真沒有後 嗣,在1836年,這筆按當時面值50萬美元(按2005年面值高達9百萬美元以上)的財產就捐獻給了美國。當時的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向國會提議,成立史密斯森學會,作為聯邦的博物館機構,管轄的博物館都稱史密斯森博物館。副總統、最高法院大法官、三名參議員、三名眾議員、若干社會名流組成理事會,發明電話的亞歷山大貝爾曾是理事之一。史密斯森於1829年在義大利熱那亞病逝,貝爾在1904年將史密斯森的遺骸遷到華盛頓的史密斯森學會總部,也就是現在俗稱「城堡」的地方。

認識這是誰嗎?這就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無名之輩詹姆士·史密斯森,美國史密斯森博物館的捐贈人

認識這是誰嗎?這就是安德魯·傑克遜,the original Jackass

誰都認識這個方尖碑,誰都認識那一頭的國會大廈,可都認識中間綠地兩側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嗎?這就是一溜史密斯森博物館,右側「圓環」再往前就是航空博物館

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這其實是後門的方向;遠處是國會大廈,左前方是國家美術館東廳,貝聿銘的設計  說起來,史密斯森從來沒有到過美國,和美國也沒有什麼因緣,他為什麼把財產捐獻給新生的美國一直是一個謎。有人說他由於自己私生子的身份和遭遇對拘泥於正統的古板英國不滿,有人說他受法國大革命影響,仰慕美國的民主、自由理念。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史密斯森博物館一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以一個不太有名的人命名的博物館了。  說到傑克遜總統,他是最後一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打過仗的老兵總統。他的名氣比不上林肯、傑佛遜等人,但他的一生也是蠻有意思。他在競選的時候,被對手蔑稱為Jackass(罵人話,直譯為驢屁股),他還照單全收。以後他所在的民主黨就用驢作為象徵。他簽署了印第安人遷移法,將大批印第安人遷出故地,遷往當時尚在美國疆界之外的西部,好為白人種植園主騰地方。他還是第一個遇到暗殺企圖的美國總統,先是被一個受到懲處而心懷不滿的海軍軍官攻擊,還好這只是拳腳攻擊;但後來受到一個精神病人攻擊的時候,對方拿著兩把手槍,可巧兩把手槍都瞎火,傑克遜反而揮起手杖反擊,把攻擊者一頓暴打。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史密斯森博物館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國家美術館、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都集中在華盛頓的所謂The Mall兩側。在英文里,mall現在多作購物中心解,但過去這主要指市中心的步行林蔭大道。倫敦白金漢宮到特拉法爾加廣場這一段也叫The Mall,儘管這裡現在可以通行車輛。華盛頓國會大廈到林肯紀念堂這一段3公里長的綠地也稱National Mall,東端是國會大廈,西端是林肯紀念堂,中間是華盛頓紀念碑,白宮在華盛頓紀念碑以北,國家美術館、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則在東 段的兩側。  美國是飛機的發明地,又是現代航空技術最發達的國家,到美國看航空博物館和到法國看藝術博物館、到德國看汽車博物館一樣天經地義。史密斯森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分National Mall的老館和杜勒斯機場的新館,先去老館。和北京的中國航空博物館或者莫斯科的莫尼諾航空博物館相比,老館的面積不算大,比一個體育場大不了多少,但分上下兩層。

   還有首先突破音障的X-1和SpaceShip One

這個嘛,就是林白單人首闖大西洋的「聖路易斯精神」號飛機  一進門,前後左右上下掃一眼,內容已經夠寫幾本關於航空航天史的書了。左面是SS-20和「潘興II」中程導彈。SS-20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適合於機動發射,三彈頭具有分導能力,可以同時命中三個目標,精度和威力比老式導彈大幅度提高。「潘興II」比SS-20小巧很多,同樣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和機動發射,但更重要的是,「潘興II」採用雷達制導,在再入前對大地掃描一遍,然後精確修正再入彈道,可以達到50米的圓公差,這對中程導彈是聞所未聞的精度。這兩種導彈都太厲害了,是20世紀80年代美蘇在歐洲戰術核威懾的核心力量,也是歐洲和平的巨大威脅,以至於成為里根和戈爾巴喬夫結束歐洲冷戰時首先著手拆除的對象。在歐洲中導協議簽署之後,儘管都剛服役不久,這兩種導彈都全部拆毀,只有在這些博物館裡才有所留存。  頭頂上,第一顆蘇聯人造衛星「伴侶」號在悄悄地反射著華盛頓的陽光。就是這麼一個比籃球大不了多少的小東西,引發了一場瘋狂的空間競賽,美蘇兩國傾盡國力後,以美國搶先把 人送上月亮而告終。「伴侶」號里除了無線電信號機,沒有多少有效載荷。今天的衛星載荷從通信中繼到大地勘測到空間望遠鏡到地球和空間氣象無奇不有,更不用說軍用的光學偵察、電子偵察、導彈預警、導航授時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  空間競賽的最新篇章也在這裡,好在這不再是劍拔弩張的超級大國之間的競賽,而是民間開發空間旅遊的競賽,這就是著名飛機設計師伯特·魯坦設計的「太空飛船一號」。魯坦是一個航空奇人,在飛機設計日益公司化和依賴大兵團作戰的今天,他是一個惹人注目的單幹戶,而且頻出佳作。「太空飛船一號」是一架奇怪的飛機,炮彈頭一樣的機身和粗短的機翼是為大氣層邊緣的亞軌道飛行而設計的,可以把有錢的空間旅遊者送到離真正的空間飛行只差一步的11萬2千米的空前高度。這不是魯坦在這裡唯一的傑作,這裡還有「漫遊者」,這是一架翼展特別寬的飛機,33.8米的翼展甚至超過U-2間諜飛機。「漫遊者」可以不著陸、不經空中加油作環繞地球的飛行,1986年12月14日,伯特·魯坦的哥哥迪克·魯坦和女飛行員吉娜·耶格(和著名試飛員恰克·耶格沒有關係)用9天時間連續飛行了42432公里,環繞地球,打破了B-52在1962年 創造的航程記錄。有意思的是,「漫遊者」採用不同尋常的串列翼,也就是說,前置的鴨翼不僅用於配平,還在正常飛行中產生升力。

      耶格和他的「妖艷的格蘭妮絲」

想知道格蘭妮絲有多妖艷嗎?這就是  1947年10月14日,美國著名試飛員恰克·耶格首次用貝爾X-1研究機在平飛中突破音速,航空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和「太空飛船一號」分享榮光的正是耶格的X-1「妖艷的格蘭妮絲」號。耶格是個藝高膽大的傢伙,二戰期間在法國上空被擊落後,借道西班牙逃回英國。當時條令規定,逃回的飛行員不再到佔領區上空作戰,大概是擔心飛行員有心理障礙。耶格直接向艾森豪威爾請求重返歐陸上空,獲得特許。以後曾在一天內連續擊落5架敵機,戰爭結束時總戰績11.5架(半架的戰績是因為他和友機共同擊落了這架敵機),包括一架當時最先進的德國Me-262噴氣式戰鬥機。在向音速衝刺期間,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約燃料,X-1是用B-29帶到空中投放後再點火飛行的。X-1的火箭發動機點火成功率不怎麼樣,萬一點火失敗,滑翔是不可能的,飛行員只有很短的時間可以跳傘。更糟糕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小重量和阻力,X-1的飛控特性非常不穩定,簡直就像插上一對小小翅膀的鐵杵,但這樣一匹藍天烈馬硬是被耶格降服了。除了從事研究性試飛外,耶格也是美國空軍作戰飛機試飛和評估的主力,朝鮮戰場上叛逃到南方的米格-15就是他首先試飛的。在1947~54年期間,耶格平均每月要飛100小時以上,有一個月竟然飛了27種不同型號的飛機。名氣大了,規矩也就大了。耶格從二戰時就開始把他的座機命名為「嬌艷的格蘭妮絲」,格蘭尼斯那時還是女朋友,後來成為妻子。格蘭妮絲死後13年,耶格和比他小36歲的一個女子結婚,子女把後媽告上法庭,說她純粹是為了名利。耶格一世英雄,到老了反而攤上這麼一攤爛事。

   林白和他的「聖路易斯精神」號

    林白的浪琴錶現在還在市面上,4700大洋  不遠處就是大名鼎鼎的「聖路易斯精神」號。查爾斯·林白是20世紀20~30年代美國最著名的飛行員,1927年5月20~21日間,林白駕駛著「聖路易斯精神」號單座單發飛機,孤身一人從美國新澤西的羅斯福機場直飛巴黎布爾歇機場,完成了橫跨大西洋飛行的壯舉。林白成為美國英雄,飛行中使用的浪琴手錶也因此沾光,林白從此成為浪琴的形象大使。但林白在政治上傾向法西斯主義,反對美國參加二戰,在1941年辭去美國陸軍航空隊上校的職務。珍珠港事變之後,林白轉而支持戰爭,但羅斯福總統拒絕恢復林白的上校軍階,林白只能以文職身份飛行,支援戰事。

左上為NASA的升力體研究機,下面就是阿波羅聯盟對接體

  這是約翰·格蘭(左)和尤里·加加林(右)的宇航服

  「哈勃」軌道望遠鏡,和旁邊觀眾比較一下尺度

早期Corona間諜衛星上的照相機,兩個圓形軌道上兩台照像機按相反方向轉動,一方面掃描地面,另一方面互相抵消陀螺效應,避免震動。右面的架子是膠捲托架  這裡還有X-15火箭飛機,在50年前就實現了大氣層內的7倍音速的載人飛行,為美國的宇航計劃鋪平了道路。館內還有其它航空史上著名的飛機和宇宙飛船,甚 包括「阿波羅」和「聯盟」號的對接模型。這是美蘇空間競賽時代為了「緩和」而上演的公關秀,1975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8」號(正式編號到17為止,18是非正式編號)和蘇聯的「聯盟19」號在軌道上對接了52小時,雙方共同進行了一系列空間實驗。館裡還有天空實驗室的實體模型,這個「永久性」空間站曾經給憧憬空間生活的人們以極大的鼓勵。這裡還有火箭先驅戈達德的火箭,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有V-1、V-2。  V-1和V-2都是希特勒的奇蹟武器。V-1首先研製成功,採用脈動式噴氣發動機推進。這實際上可以看成一端開放的內燃機氣缸,通過間隙地向缸內噴注燃料,燃燒膨脹產生推力。脈 動式噴氣發動機結構簡單,但開放的一端在燃燒膨脹期間已經開始「漏氣」,效率很低。把開放的一端用控制閥封閉起來,在封閉的燃燒室里完成燃燒膨脹後,再打開閥門產生間隙推力,這樣可以在很大的速度範圍內極大地提高推進效率,同時不受渦輪類噴氣發動機的很多局限。這就是航空發動機最前沿的脈動爆轟發動機(Pulse Detonation Engine,簡稱PDE)的基本概念,有望超過渦噴的高速性和渦扇的經濟性,成為未來噴氣發動機的主流。第一架PDE推進的飛機已經在2008年1月31日在美國莫哈維沙漠試驗成功,使用的是一架專門改裝的魯坦飛機。

 當然也少不了V-2導彈  V-2是人們熟悉的液體燃料火箭,這也是第一種彈道導彈。V-1儘管威脅巨大,但英國皇家空軍的「噴火」式戰鬥機還有可能攔截。在現代反導系統出現之前,對付V-2則根本沒有任何攔截手段,所以V-2在政治上、軍事上和心理上產生更大的威懾。V-2成為戰後美蘇第一代彈道導彈的基礎,從此軍備競賽進入了空間時代。領導V-2研製的馮·勃勞恩在戰後為美國工作,領導了美國的火箭研究,包括發射「阿波羅」飛船的「土星5」號火箭,這在40多年後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老館裡還有最新的無人機,包括一架波音X-45,機腹的彈艙耀武揚威地打開,機身上塗滿標誌著實彈試驗的符號。還有一架掛載「地獄火」反坦克導彈的「捕食者」無人機,曾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中用於獵殺游擊隊。無人機並不是新生事物,瑪麗蓮·夢露在還沒有出道時,就在二戰時代美國製造遙控靶機的工廠做女工,是一個美國陸軍攝影記者在車間里拍的一張戰爭宣傳照造就了這個一代美國人的夢中情人。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空軍大量使用無人偵 察機,其中不少侵入中國領空,被中國空軍擊落。但現代無人機已經超過了傳統的靶機和戰略偵察,在戰術偵察、火力引導、戰場監視、對地攻擊、防空壓制、電子 對抗、反雷達、車隊護送、通信中繼甚至反直升機、爭奪制空權等方面全面影響戰爭的面貌。美國陸軍正在悄悄地組建幾千架之多的無人機隊,侵入了美國空軍的傳 統地盤。美國陸軍也使用軍士而不像美國空軍那樣使用軍官作為無人機的「飛行員」。無人機正在從戰略戰術和軍隊文化上悄悄地改變著戰場,將成為未來幾十年航 空界最重要的動向。

  三發動機的Ford Trimotor和道格拉斯DC-3代表了過去

有誰能想到,這張戰時的宣傳照預示了世界上兩個重要事件呢?  兩層樓面的大小展廳里還有很多航空史上著名的飛機,如開創載客民航的福特三發(Ford Trimotor)、開創民航商業化時代的道格拉斯DC-3、前掠翼的格魯曼X-29、美國第一架噴氣飛機貝爾P-59等,還有「戰斧」巡航導彈、多種洲際彈道導彈、「阿波羅」登月艙、「哈勃」軌道望遠鏡、約翰格蘭和尤里加加林的空間服等。這裡還有著名的二戰戰鬥機,如日本「零」式、德國Me-109(也 稱Bf-109)、英國「噴火」,還有德國Me-262噴氣式戰鬥機。Me-109和「噴火」一反30年代戰鬥機只能在高速和機動性中兩者選一的慣例,融合單翼機的高速、高爬升率和雙翼機的高機動性為一體,改變了空戰的面貌。Me-109在西班牙內戰後期的勝利迫使斯大林改組蘇聯航空工業,米格、蘇霍伊、 雅克福列夫、伊柳申、拉沃奇金等響亮的名字得以誕生。日本「零」式是日本航空技術的頂點,此後日本再也沒有研製成功過一架可以傲視同時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飛機。噴氣式的德國Me-262則開創了航空的噴氣時代,使蘇聯得以利用航空技術重新洗牌之機跑步跨入世界前列。

萊特兄弟的「萊特一號」飛機有自己的專用展區,連Hall of Fame都不夠面子

人類的第一次有動力飛行看似業餘愛好之徒的遊戲之作,但這一躍改變了世界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萊特兄弟的老本行:自行車  這裡當然還有一切飛機的老祖宗:後人稱之為「萊特一號」的萊特兄弟的飛機。萊特兄弟從1896年開始對飛行著迷,1899年5月30日,哥哥威爾伯·萊特寫信給史密斯森學會,索取和航空技術有關的資料。此後,萊特兄弟開始自己製造滑翔機,並最終在1903年12月17日,成功地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動力的飛行。萊特兄弟的貢獻不僅在於發明飛機,他們還發明了飛機研製方法。在機翼升力不足的時候,兄弟倆不是盲目試驗,而是造了一個風洞,用縮比模型測試升力係數。然後他們從滑翔機入手,首先解決無動力飛行時的飛行控制問題,然後再進軍有動力飛行。100年後的今天,風洞加飛行試驗依然是設計飛機的基本方法, 計算機只是把部分風洞和飛行試驗虛擬化了。  自行車的龍頭在前面,製造自行車出身的萊特兄弟「自然而然」地把俯仰操縱面放在機翼的前面,實際上是第一種鴨式飛機。更重要的是,萊特兄弟解決了飛行控制問題。德國航空先驅李林達爾用移動身體導致重心移動的辦法,來實現滑翔機的橫滾控制。萊特兄弟則用牽引索和滑輪系統,利用機翼的彈性,將翼尖後緣扯下或者掀起,通過扭曲機翼來產生不對稱升力,控制橫滾和轉彎。萊特兄弟的時代有很多航空先驅都在試驗有動力飛行,但萊特兄弟成功地發明了基於空氣動力而不是飛行員身體移動的飛行控制技術,使飛機可以大型化、高速化,得以書寫歷史。  不過即使在萊特的祖國,對於誰最先發明了飛機也不乏爭議。史密斯森學會在20年代曾拒絕承認萊特的發明,而堅持另一個航空先驅薩繆爾·蘭利才是第一個實現有動力飛行的人。蘭利本人也是史密斯森的理事,他的飛機早於萊特,但在波托馬克河上沒有起飛成功,是萊特兄弟成功首飛一年後才由航空先驅格蘭寇蒂斯飛起來。奧維爾萊特(哥哥威爾伯在1912年去世)一怒之下,把「萊特一號」送到倫敦帝國科技博物館展出,但史密斯森依然不為所動。在二戰的倫敦轟炸中,「萊特一號」被送到鄉下防空洞庫里保存。1942年,史密斯森新館長考證認定,寇蒂斯對蘭利飛機作了一系列關鍵改動,才使蘭利飛機飛起來,改而認定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 1943年,奧維爾萊特和史密斯森商定,把「萊特一號」交給史密斯森展出。1948年12月17日,在人類首次有動力飛行的45周年紀念日(假定世人對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一事從此再無爭議),「萊特一號」終於在史密斯森展出,如今享有一片專用展區,和萊特兄弟的自行車做伴。不過奧維爾萊特和史密斯森的協議規定,史密斯森不得三心二意,再稱其他人發明了飛機,實際上限制了學術自由,製造了新的爭議。  萊特兄弟對爭議不陌生。萊特兄弟不僅是發明家,也是生意人。他們把自己的飛控概念申請了專利,並把專利定義得很寬,幾乎所有改變機翼幾何特徵以產生非對稱升力的方法都囊括進去了。萊特兄弟依賴結構彈性的方法其實並不理想,寇蒂斯發明的副翼要優秀得多,但萊特兄弟和寇蒂斯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專利戰,兩家互相訴訟,同時訴訟一切採用類似技術的其他航空先驅,極大地扼殺了美國的早期航空工業,以至於一戰爆發時,美軍被迫購買英國和法國的飛機。羅斯福時任海軍部副部長,在他的主導下,美國政府規定所有飛機公司必須加入一個產業公會,繳納政府規定但低於萊特和寇蒂斯開價的專利使用費,然後可以自由使用成員公司的所有專利。這個規定只適用於戰爭時期,不過戰後那些專利也過期了,萊特和寇蒂斯也沒有幹勁再打專利戰了。看來知識產權作為雙刃劍由來已久啊。  說起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通常都指在National Mall的那一個,這裡也確實是史密斯森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老巢。隨著展品越來越多,場地越見狹窄。這還不比《蒙娜麗莎》或者《斷臂的維納斯》那樣的藝術品,相對不太佔地方。再小的飛機也比最大的畢加索畫作要大。正好有一個名叫史蒂芬·伍德瓦·哈奇的有錢人捐獻了6500萬美元,促成了美國政府進一步投 資,在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開設了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新館。伍德瓦·哈奇是美籍匈牙利人,他是國際租賃財務公司(ILFC)的創始人之一,專門把昂貴的大型民航飛機長期租賃給世界各國的大小航空公司,免除航空公司昂貴的初始投資負擔,並容許航空公司在盈利高峰低谷期間靈活調整機隊規模,既不放過市場機會,又降低固定資產負擔。航空租賃已經成為民航經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IFLC的頭號競爭對手GECAS擁有更多的飛機(達1800多架),但ILFC的機隊總值更高,超過480億美元,包括900多架各種波音和空客飛機。ILFC是波音和空客最大的買家。相比之下,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美航只有625架飛機。

史蒂芬·伍德瓦·哈奇是美籍匈牙利人,創建了ILFC,捐贈一筆錢,籌建了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杜勒斯機場新館

這裡原本是杜勒斯機場的一個機庫,改造成為博物館。博物館是免費的,門前的停車場是宰人的,要爬上那個觀察塔,那就要再挨一刀

杜勒斯是艾森豪威爾的國務卿,當年在日內瓦拒絕和周恩來握手,要是他能預測後來世界的發展,不知道是不是悔青了腸子  伍德瓦·哈奇新館所在的杜勒斯機場是以艾森豪威爾時代的國務卿約翰·杜勒斯命名的,就是在日內瓦拒絕和周恩來握手的那個杜勒斯,而不是中央情報局長艾倫·杜勒斯。杜勒斯機場離華盛頓市區有一段路,在不算高峰時間的外環路上也要爬行也要許久才能來到這裡。伍德瓦·哈奇新館所在地原來是一個廢棄的機庫,被史密斯森接管後,改造擴建成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新館。這裡還別出心裁地建造了一個瞭望塔,可以登上去遠望杜勒斯機場的跑道和停機坪,觀察機場的操作。

新館的主廳,在這裡很容易忘記時間,每一架飛機都有一噸故事  新館有一個巨大的T形大廳,展品只能說是嘆為觀止。很多老飛機需要對早期航空史有很多的了解才能看出其中的奧妙,但有些飛機是任何航空迷都耳熟能詳的。  一進門就面對一架烏黑的SR-71,無光澤的黑色塗裝實際上是第一代雷達吸波材料,這也是有人把SR-71稱為第一代隱身飛機的原因。SR-71那兩台巨大的發動機也大大超前於時代,這不是簡單的渦噴發動機,而是在加力燃燒室的位置增加大型輔助進氣門,可以繞過核心發動機直接向加力燃燒室進氣。在高速狀態下,進氣調節錐基本把前進氣口堵住,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處於怠速的風車狀態,進氣由輔助進氣門進入,全部推力由實際上相當於衝壓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產生,所以也有人稱SR-71的J58發動機為第一代變循環發動機。這架全鈦制飛機的機身油箱密封很糟糕,在地面上全身到處漏油,一直要到空中高速飛行氣動加熱後,蒙皮膨脹才能密封。

「協和」式則是不懂飛機的人也一看就知道的超音速客機

另一架改變了航空歷史的是這家更加不起眼的達索「隼20」公務飛機改裝的運輸機,這是FedEx的第一架飛機,從此航空快遞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大廳里顯眼地停放了一架完整的潔白的「協和」式。除了短命的圖-144外,這是航空史上唯一的一架超音速客機,在大西洋兩岸穿梭了30年後,在人們依依不捨的目光中光榮退役,剩餘的飛機立刻被世界各地的航空博物館所瓜分,史密斯森也搶到一架。「協和」式的歷程可算是民航史上最耀眼的一段彎路。在「更高、更快、更遠」的50~60年代,超音速被看作民航的未來,波音747在最開始是作為貨運飛機研製的,是超音速民航落空之後才偶然登上民航王座的。但超音速客機的油耗、雜訊太大,除了偶然的特許,「協和」式只有在大西洋上可以超音速飛行,最終成為花瓶。也因為如此,「協和」式上只有頭等艙,沒有商務艙,更沒有經濟艙。紐約到倫敦的單程票價高達8000美元,來回票則是11000美元,而同一航線的波音747上頭等艙(比商務艙更高一級)的來回票不到6000美元!  「協和」式旁邊停放了一架不那麼耀眼但遠為重要的飛機:第一架波音707。波音707的開始有點偶然。波音公司在研製成功B-52轟炸機之後,提出研製速度相匹配的噴氣式加油機,以取代螺旋槳的KC-97(公司代號為波音367),使B-52達到全球攻擊的能力。為了掩人耳目,新型噴氣式加油機被命名波音367-80,好像是KC-97的改進型一樣,所以第一架波音707通常也被稱為「Dash 80」(館內飛機機尾上的波音707是後來塗上的)。KC-135加油機研製成功後,波音再接再厲,研製成功噴氣式客機,這就是開闢了民航的噴氣時代的波音707。雖然英國的「彗星」式更先投入使用,但波音707對「彗星」就好象福特T型汽車對卡爾·賓士的三輪汽車一樣,前者是改變世界的大工業產品,而後 者只是一個新奇的發明。嚴格來說,C-135和波音707略有不同,C-135的機身截面接近一個倒立的葫蘆形,波音707的機身截面略為飽滿,更像一個倒立的鴨蛋。  更加不起眼但具有別樣重要意義的是一架法國達索「凖20」。這原本是一架雙發公務噴氣機,這是達索公司為了拓展VIP專機市場而研製的。但這架「凖20」拆除了豪華內飾,改裝了大型側門,用於裝載貨物。1973年5月4日,這架飛機第一次做快遞貨物飛行,這是聯邦快遞 (FedEx)的開始,從此航空服務開始了新的一章。今天,以聯邦快遞和聯合包裹服務(UPS)為代表的航空快遞成為世界性的物流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到了史密斯森,不看「埃諾拉·蓋」就白來了,這是歷史上第一架在實戰中投放過核武器的飛機

這架P-38的兄弟則在布干維爾盜上空把山本五十六的座機干下來了

  日本的神風敢死隊的飛機,像一個飛行的魚雷

採用獨特的「倒海鷗」機翼的沃特「海盜」則是二戰中美國海軍最給力的戰鬥機,這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後在實戰中打下敵機的螺旋槳戰鬥機,造就了1969年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的「足球戰爭」中的拉美唯一擊落過敵機的飛行員  T形大廳的中間,則是停放著名叫「埃諾拉·蓋」的B-29轟炸機,這就是當年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的那架轟炸機。美國是飛機的誕生地,也是空軍制勝論的誕生地,但飛行炮兵派和戰略轟炸派的鬥爭一直很激烈,B-17曾差點因為成本較高而沒有獲得准生證。戰略轟炸的威力最終在戰爭中得到了肯定,歐洲戰場的戰略轟炸主力是B-17,太平洋戰場上則是航程更遠的B-29。B-29一直使用到朝鮮戰爭,戰時在蘇聯因為機械故障迫降的B-29則成為蘇聯仿製圖-4的基礎,中國航空博物館的「空警一號」就是用一架圖-4改裝的。但B-29「火攻東京」和任何其他戰績都無法掩蓋「埃諾拉·蓋」,這架人類歷史上唯一在實戰中投放過核武器的飛機揭開了潘多拉之盒,核威懾成為力量對比公式中分子分母上的無窮大,徹底改變了戰爭與和平的遊戲規則。  「埃諾拉·蓋」的機翼下停放著幾種二戰中著名的戰鬥機,如美國的P-38、P-47,不遠處還有P-51。P-38「閃電」是唯一從二戰爆發前一直連續生產到戰爭結束時的美國戰鬥機,這也是二戰時代最重要的雙發美國戰鬥機,速度快、航程遠、火力強,機動性不是太好,但欺負日本轟炸機足夠了,其最大的戰績是在南太平洋布干維爾島上空擊落三本五十六的座機。P-47「雷電」是二戰期間美國產量最大的戰鬥機,雖說在P-51出現之後主要轉為對地攻擊,在優秀的飛行員手裡,依然可以和德國的Me-109、FW-190等戰鬥機一較高下,王牌的「詹姆基狼群」(第56戰鬥機群)裝備的就是P-47,戰績把裝備P-51而且又有不列顛之戰中美國志願人員「老鷹」中隊底子的第4戰鬥機群比了下去。說起來國民黨空軍接受了大量美援P-47,但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建樹平平。不過二戰中美國戰鬥機最出名的還是P-51「野馬」,北美飛機公司在大戰爆發之後,用117天設計和製造了第一架P-51,這樣的速度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P-51速度快、 航程遠、機動性好、火力強,不僅可以在歐洲戰場上為B-17轟炸機全程護航,還可以壓到德國空軍頭頂上爭奪制空權。從此,攻勢制空不再只是一個口號。起義的國民黨空軍P-51也組成新中國開國大典上的空中方隊,在新中國航空史上留下了一筆。館裡還有P-40「小鷹」,這是飛虎隊的標準裝備。  在海軍戰鬥機中,F6F-3「地獄貓」 和F4U「海盜」一起結束了日本「零」式戰鬥機的性能優勢,但F4U「海盜」或許是最有特色的二戰美國海軍戰鬥機。為了降低翼下起落架高度和保持上反翼的橫滾穩定性,沃特飛機公司很有創意地採用了倒海鷗形機翼,正面看起來像一個W,給「海盜」以很有特徵的外觀。這是美國歷史上連續生產時間最長的螺旋槳戰鬥機,從珍珠港後的1942年一直生產到朝鮮戰爭期間的1952年。在1969年7月的「足球戰爭」中,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之間打了螺旋槳戰鬥機之間的最後一場空戰。1969年7月17 日,這是宏都拉斯空軍將要永遠念叨下去的日子,因為這一天費爾南多·索托上尉用一架「海盜」擊落了三架敵機,包括歷史上最後一架在實戰中被擊落的P-51 「野馬」和另外兩架同宗的「海盜」,其中第二架「海盜」也是一個歷史之最,這是歷史上最後一架在實戰中被擊落的活塞式戰鬥機。索托上尉也因此成為中美洲國家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曾經擊落過敵機的飛行員。  館裡還有幾種日本飛機,包括神風敢死隊的「22型櫻花」小飛機,小東西像一個飛行的魚 雷,機翼很小,速度估計較快,但操縱性不會太好。這裡有世界上僅存的一架日本中島J1N1偵察轟炸機。另有一些孤版和珍版飛機,如同時採用推進和拉進螺旋槳以增加速度的德國戰鬥轟炸機多尼爾Do.335、世界上第一種使用加壓機艙的美國客機波音307「同溫層客機」、世界上第一種達到實戰狀態的德國噴氣式轟炸機阿拉多Ar.234、世界上第一個裝備彈射座椅而且裝備雷達的德國夜間戰鬥機亨克爾He.219(只有機身,沒有機翼)、世界上第一種專用的夜間戰鬥機諾斯羅普P-61「黑寡婦」(中國的北航博物館也有一架收藏)、美國第一種全金屬單翼戰鬥機波音P-26「射豆槍」等。  英國飛機有「颶風」式戰鬥機,這在「噴火」式戰鬥機大量服役之前是抵擋納粹空軍的主力。德國飛機在這裡也不是太多,有FW-190戰鬥機,名氣和數量不及梅塞斯密特 Me-109,出現稍晚,但性能更好。有意思的是,FW-190使用寶馬的星形氣冷發動機,在早期有散熱問題,尤其是降落之後缺乏空氣自然對流冷卻的時候 容易著火,所以德軍地勤看到FW-190一著陸,不由分說上去就是一頓消防泡沫噴上去,免得起火之後再救火的麻煩,弄得飛行員都像聖誕老人從雪堆里鑽出來一樣。

 諾斯羅普飛翼由於前後力矩很短,俯仰控制很不好辦  這裡還有諾思羅普的N-1飛翼和德國霍頓兄弟的飛翼,諾斯羅普和霍頓兄弟都是飛翼的先驅。飛機靠機翼產生升力,機身只是裝載人員和貨物用的。要是把人員和貨物直接裝進機翼,不僅節約了機身的重量,還避免了機翼和機身結合部受力集中的問題,大大降低飛機的重量和阻力。這就是飛翼的概念。可惜飛翼的縱向長度很短,使得飛機的重心和升力中心之間只有很小的控制餘地,早期簡單的飛行控制技術很難保證穩定的飛行,直到電傳飛控和放寬靜穩定度技術的成熟才使飛翼實用化,B-2轟炸機是第一種實用的飛翼。航空先驅們真是敢想敢幹,霍頓飛翼其實很小,一個人坐進去都緊巴巴的,個子大了都不行。館裡有一個霍頓飛翼的殘骸局 部,估計是拆毀的而不是墜毀的,暴露出內部的膠合板結構,非常簡陋,好像用室內裝修用的三夾板造起來的一樣。

   貝爾XV-15是V-22的先行者,採用傾轉旋翼  直升機不是這裡的重點,但還是有一些珍品。這裡有一架希勒(Hiller)的共軸反轉雙槳直升機,比蘇聯的卡莫夫還早。希勒的另一架直升機則用旋翼尖端的衝壓式噴氣發動機驅動旋翼,同樣消除了反扭力的影響,不過翼尖衝壓發動機的油耗和雜訊驚人,難以實用化。這裡還有一架卡曼的交替雙槳直升機,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設計,兩副雙葉旋翼你方唱罷我登場,看起來好像會打架一樣,實際上正好巧妙地錯開了。貝爾XV-15是傾轉旋翼的V-22「魚鷹」的前身,機翼兩端的旋翼豎起來就是直升機狀態,橫下來就是螺旋槳狀態,開創了具有直升機垂直起落和螺旋槳飛機高速飛行能力的新時代。但直升機歷史上最重要的還要數貝爾UH-1 「休伊」。這是直升機世界的福特T型汽車,超過一萬六千架的產量至今世界第一。這架把戰場帶入直升機時代但其貌不揚的東西實際上設計很是巧妙,那副雙葉旋翼像翹翹板一樣,在前行和後行中自然地起到揮舞鉸的作用,簡化了機械設計,也減少了磨損和阻力。

「阿靈頓·希蘇1A」是滑翔機航程世界紀錄的創造者,一口氣滑翔了1046公里

這架「格洛伯102」則創造了14899米的世界滑翔機高度記錄

最厲害的滑翔機當然是它:「企業」號太空梭,這架太空梭是用於大氣層內滑翔試驗的,從來沒有進入過軌道空間  滑翔機也不是這裡的重點,但這裡有在1964年7月31日一口氣滑翔了1046公里的「阿靈頓·希蘇1A」,有在1980年2月17日創造14899米世界高度紀錄的「格洛伯」102,還有一架採用V形尾翼的「斯坦利游牧人」。這個V形尾的來歷很有意思。這架1938年的滑翔機本來也是常規的三片尾翼,主人羅伯特·斯坦利在農田裡降落後,沒等回去把牽引車開過來,農民已經把木質的一片尾翼割下來偷走了。斯坦利一怒之下,把剩下的兩片尾翼做成V形,這就是V形尾的開始。不過最厲害的滑翔機要數太空梭了。這架再入大氣層後只能做無動力滑翔的太空梭原本是作為低成本、可重複使用的空間運載工具設計的,但事實上每次發射都需要消耗巨型火箭助推裝置,返回的滑翔對防熱層損壞嚴重,所以每次重新發射前都需要一億美元的大修,一點也不低成本。不過太空梭在技術上還是 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就拿再入後的滑翔軌跡來說,滑翔下降太慢,滑翔時間延長,氣動摩擦造成的累計升溫太高,要損壞太空梭結構;下降太快,氣動摩擦造成 急劇升溫,更是糟糕;所以只有一個很小的窗口可以達到最優。太空梭在再入初期的速度高達25倍音速,從夏威夷到佛羅里達只有20分鐘的時間。大氣層邊緣的高超音速飛行是航空的新制高點,美國通過太空梭的使用獲得了可貴的經驗。新館裡有「企業」號太空梭,這架太空梭是用來從波音747上投放做大氣層內的滑翔試驗的,從來沒有發射到太空中去。美國計劃在太空梭計劃終止後,把「奮進」號放到這裡來,那才是真正進入過太空的太空梭。站在太空梭下,看著那魚鱗一樣的防熱瓦,不難想像那成千上萬片防熱瓦中難免有幾片粘結不牢固,或者在發射過程中受到損壞,接下來就是「哥倫比亞」號那樣的慘劇了。  對於航空迷來說,戰鬥機或許才是重點。這裡有常規的F-86、F-4、F-8、F-105、米格-15、米格-21,但角落裡的F-14D才是重點。在第四代戰鬥機中,F-14的追隨者可能是最多的,這裡麵湯姆·克魯斯的電影《壯志凌雲》功勞不小。F-14通過可變後掠翼,可以在高速飛行中的低阻力要求和機動飛行中高升力要求中自動尋優,攜載的6枚AIM-54「不死鳥」主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可以同時攻擊160公里外的6個目標,使F-14成為廣大軍迷心目中的無敵戰機。但事實上,「不死鳥」導彈在美國海軍的使用中,一架敵機也沒有打下來過,包括兩次在伊拉克的空中獵火雞競賽。不過館裡的這架F-14有來歷。小布希總統一心模仿里根,想再創「牛仔總統」的神話,但里根實際上粗中有細。里根一面用強勢外交和整軍把美國從越戰失敗的陰影中拉出來,另一方面小心避開和蘇聯的直接衝突,於是蘇聯傀儡利比亞就成了敲打對象。在1981年的錫德拉灣衝突中,美國海軍的F-14戰鬥機擊落了兩架利比亞蘇-22戰鬥轟炸機,此後美利繼續衝突。1989年1月4日,「肯尼迪」號上起飛的兩架F-14前往攔截兩架利比亞的米格-23,屢次警告後,米格-23非但沒有掉頭脫離,反而用雷達照射F-14。幾番過招後,F-14主動攻擊,長機發射「麻雀」中程空空導彈脫靶,僚機的「麻雀」擊中目標,長機返身補射「響尾蛇」近程空空導彈也成功,擊落另一架米格-23。展出的就是僚機。這架F-14原先是早期標準的F-14A,後來改裝成最新標準的F-14D,不僅換裝最新電子設備,具有投擲制導炸彈的能力,還換裝了F110發動機,具有不開加力就能略略超過音速持續飛行的能力。  F-14旁邊,就是美國戰鬥機的未來:F-35。當然,這是X-35研究機,不是生產型的F-35。進入90年代,美國急需研製一架可以同時替代F-16、F-18、AV-8、A-10的 新一代隱身戰術飛機。按說美國有足夠的技術積累,研製這樣一架飛機不是難事,但替代AV-8的垂直/短距起落要求愣是把一鍋好菜攪成大醬湯。為了提供直接升力,洛克希德-馬丁不僅使X-35的發動機尾噴口可以向下偏轉,還在前機身單獨安裝了一台升力風扇,但驅動升力風扇的大軸和變速箱需要承受相當於驅逐艦推進功率那麼大的傳動功率,技術要求非常高。升力風扇和隱身所必需的機內武器艙使得X-35的機身臃腫,進一步增加重量,「輕型」戰鬥機的重量竟然超過了F-15C這樣的重型戰鬥機,翼載、推重比等對機動性至關重要的指標從第四代的F-16、F-18大幅度退步。這還不算超支、拖延帶來的巨大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麻煩。美國航空的下一章將怎麼譜寫,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史密斯森里還有一大批珍貴的歷史飛機沒有展出,像仿製Me-262的二戰日本中島「桔花」噴氣戰鬥機、英國「鷂」式垂直起落戰鬥機的原型「雀鷹」、美國康維爾「海標槍」噴氣式水上起落戰鬥機、機尾坐地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的康韋爾XFY-1螺旋槳戰鬥機、鼻子朝天騰空吊起垂直起飛的瑞安X-13噴氣式研究機等,還有一大批重要但不珍稀的飛機,像洛克希德C-130運輸機原型、 「卡塔琳娜」水上起落海上巡邏機、中途島之戰立大功的格魯曼TBM魚雷攻擊機等,也沒有地方展出。

「弗里茨」是無線電制導滑翔炸彈,現代制導炸彈的前身,曾為防止投向盟軍而擊沉義大利的「羅馬」號戰列艦

X-4則是歷史上第一種空空導彈,納粹空軍用於攻擊嚴密防護中的盟軍轟炸機

     ASAT是從F-15上發射的反衛星導彈  新館裡有很多導彈。這裡有二戰末期德國較少為人所知的「萊茵少女」(Rheintochter)地空導彈,彈翼是木製的,沒有在實戰中使用過。但「弗里茨」 無線電制導滑翔炸彈在實戰中擊沉了義大利「羅馬」號戰列艦,試圖阻止義大利艦隊向盟軍投降。德國的X-4則是第一種空空導彈,這種有線制導的空空導彈本打算用於攻擊盟軍的轟炸機群,但製造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寶馬工廠被盟軍搶先炸毀,1000枚X-4導彈只能望天興嘆。這裡當然有更多的美國導彈,比如「響尾蛇」、「麻雀」、AMRAAM等人們熟知的空空導彈,還有從F-15戰鬥機上發射的反衛星導彈ASAT,更有「海神」潛射洲際導彈等大傢伙。

        飛虎隊的飛行皮夾克

二戰時代的航空照相機,有趣的是,很多美國照相機使用的還是德國蔡司的鏡頭

杜利特的勳章,從實際戰績和對戰爭的影響來說,陳納德的功勞要更大,但杜利特就是名氣更大,人比人,氣死人  這裡還有一些紀念品,像飛虎隊的皮夾克,背後有「來華助戰洋人軍民一體救護」字樣。國會大廈的老館那裡還有陳納德和杜利特的大堆勳章。說起來,陳納德的飛虎隊在中國的實戰功勛遠遠大於杜利特的象徵性的東京轟炸,但杜利特對美國軍心民心的鼓勵作用太大了,所以名氣和勳章遠遠超過陳納德,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很多軍用航空照相機也陳列了出來,有意思的是,即使是很多戰時美國的航空照相機,除了少數使用柯達鏡頭外,大多還是使用德國蔡司鏡頭,不知道戰時美國是如何獲得那麼多德國蔡司鏡頭的。  美國是飛機的誕生地,也是戰後世界上航空技術領先的國家。這一點在史密斯森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裡有充分的體現。2010年底史密斯森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出版了一本2011年的年曆,每月一張精美大圖不說,每天都有一張小圖,描述館內某一藏品,或者和藏品有關的歷史 時刻。每一張曉小圖都描繪了航空航天史上一個或大或小的里程碑,而這些里程碑大多來自美國,這就是實力。希望有一天中國航空博物館也能出一本這樣的年曆,充滿了出自中國的航空航天里程碑。
推薦閱讀:

國家博物館春秋曾仲斿父青銅方壺
世界博物館之旅(十一)——盧浮宮裡的雕塑們(下)
上海博物館(瓷器) 2
【工裝】在創意大國荷蘭,居然是這麼設計軍事博物館的!
哈利·波特的電影博物館

TAG:航天 | 國家 | 博物館 | 航空 | 航空航天 | 博物 | 華盛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