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倪註:傷寒論》

P.149倪註:傷寒論前言:在難經中有「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否?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傷寒這兩字,就廣義的定義來說,應該說是「傷於寒」以上五種病,廣義地來說,都是傷於寒之後所引起的。另一種外感病我們稱為時疫,也就是不管體質如何,男女老少感染時疫之後,都是同一種癥狀,所以我們可以分為傷寒、時疫這兩類,在治病的時候,處方用藥的思路略有不同。醫聖張仲景為集經方之大成者,以內經熱論中六經辨症的思路,很適當地將古人傳下的經典湯方,用六經辨症的法則,來讓後學者都能很精準地使用經方。在講六經之前,我們用一個圖來給諸位一個概念,所謂的五運六氣中的六氣,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我們分為六氣,如圖下所示:

如果是一般常人正氣的運行,是順時針運行,這是無病的狀態,醫生必須知道什麼健康狀態,中醫是健康專家,不像西醫是疾病專家,病人如果得到肝病,去找西醫的肝病專家,結果病人與醫生都死在肝病。如果是病情在惡化,往內傳,則是由太陽進入陽明或少陽;若進入陽明則不再傳,停在陽明;若是進入少陽,則可能進入太陰、少陰、厥陰。學傷寒論必須學好條辨;傷寒論的條辨是「言簡剛中」,中國的相書上講到「言簡剛中」的人是君子、是人才,講話扼要有條理。張仲景就是一位「言簡剛中」的人,也因為他的「言簡剛中」,讓很多人看不懂傷寒論。因此學完傷寒論的條辨以後,必須做整理,而我的工作,就是已經幫諸位做好整理的工作,不然學完傷寒論,就算整個背下來,沒有整理的功夫,還是不會用。如果是一般常人正氣的運行,是順時針運行,這是無病的狀態,醫生必須知道什麼健康狀態,中醫是健康專家,不像西醫是疾病專家,病人如果得到肝病,去找西醫的肝病專家,結果病人與醫生都死在肝病。如果是病情在惡化,往內傳,則是由太陽進入陽明或少陽;若進入陽明則不再傳,停在陽明;若是進入少陽,則可能進入太陰、少陰、厥陰。學傷寒論必須學好條辨;傷寒論的條辨是「言簡剛中」,中國的相書上講到「言簡剛中」的人是君子、是人才,講話扼要有條理。張仲景就是一位「言簡剛中」的人,也因為他的「言簡剛中」,讓很多人看不懂傷寒論。因此學完傷寒論的條辨以後,必須做整理,而我的工作,就是已經幫諸位做好整理的工作,不然學完傷寒論,就算整個背下來,沒有整理的功夫,還是不會用。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法上篇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對於太陽,可以代表經絡中的太陽經,也可以代表全體陰陽狀態的太陽。八綱辨症中表裡的「表」,在這裡指的就是太陽。太陽為寒水,所以常人皮膚表面是冰涼的,手腳是溫熱的,體表有這太陽的寒水,可以保衛我們不受外界寒熱的影響,調節體溫。這寒水不是停滯的,是不斷的代謝更新的。張仲景的觀念:人身體很虛弱的時候,就是體力不夠,免疫系統較差的時候,平常素體虛弱,本身就很虛弱的人,它的原因就是腸胃不好,因為腸胃是後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風寒一進來,免疫系統馬上出去相抗,因為風寒從表面進來,所以免疫系統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膚表面上抗爭,所以摸到的脈是浮脈,浮在表面上。何謂浮?手指頭輕輕的碰,就摸到脈就是浮脈,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證的時候,摸到的脈就是浮脈。為什麼在表?因為血裡面的免疫系統在表上和濾過性病毒相抗產生的現象,所以第一個癥狀叫作脈浮,就是脈會浮出來,人平常不會脈浮的。為什麼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為他腸胃好,所以後面治療的方劑都是從腸胃下手的,西醫說感冒是濾過性病毒引起的,西醫的藥物學說,濾過性病毒沒有抗生素可以殺它,但是感冒的時候,西醫開抗生素的葯,來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裡面,腸胃第一個受到損害,本來就是腸胃不好,才會表不固,才會抵抗力差,才會得到感冒,所以西藥吃下去,腸胃會越來越差。張仲景的脈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遲數,浮脈與數脈是陽,沉脈與遲脈是陰。在針灸學中教過,浮脈就是輕輕地摸在皮膚表面就摸到脈。初病如果脈是浮脈,或加上一點「大」「動」、「滑」、「數」,這是陽脈,代表陽病;若病久了,變成沉脈,或加上一點「澀」、「微」、「弱」、「弦」這是陰脈,代表陰病;就是病勢在進、在惡化中。若反之,原來是陰脈,後來變成陽脈,則是病勢在退,在恢復中。正常人的脈是「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就是常脈。張仲景的脈診只是輔助,望聞問切中,有些中醫若單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結果開藥方出來七、八十味葯,這不是正統中醫,治不好病。張仲景很擅長於望診、聞診、問診,不是只有診脈,因此不需要把脈法分的很細。張仲景的觀念中,認為陽有病、不可以看到陰脈,有病當見陽脈。只有經方的力量,才可以很快地把陰脈的病,才幾天就變成陽脈。在一些感冒或者心臟病的案例,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為什麼頭項強痛而惡寒,人身上的穴道,風池、風府、風門,都在背後,後腦是受風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話說「神仙也怕腦後風」,不要臉對著冷氣孔吹,第二天會面部中風口歪眼斜,脖子後面對著吹,第二天項脖子強硬,因為這個地方就像免疫系統的開關一樣,這地方一受到寒,溫度就低,溫度低,寒則縮,縮則血管、神經就被綁到了,血管變小了,血過不去,病人就會感到酸痛,痛在皮膚表面,在經絡學上可以看到。張仲景當年雖然不知道有冷氣,但是處方是一樣的,理論是一樣的,所以經方還是能夠通用。為什麼惡寒怕冷?惡寒就是一直發抖,因為人身上的水道系統,皮膚表面上都有一層水氣在上面,人身上的汗水,是經過汗腺到皮膚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經離開汗腺了,但是還沒到皮膚毛孔,這時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閉起來,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下,水一離開汗腺,汗水就變成冰的,所以會有惡寒的現象,只要出現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些癥狀,就是太陽證。我們不管他裡面是什麼病不管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陽證來處方用藥就對了。如果病人原來是厥陰病,治療了以後,最後變成太陽證,就是快好了。如果反過來,太陽證的病人,治療後變成厥陰證,你當醫生的就要反省檢討了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的中風證,就有下面的癥狀,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如果腸胃功能很好,體力很好,也會有得到感冒的時候,如果不動,不會得,如果運動後,汗大量流失的一剎那,突然受風、受寒,感冒了,就會摸到很浮的脈,浮的脈,就是有外證,有表證。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緊的脈,就代表這病人的身體很好。所以如果摸到浮緩的脈,就代表這病人的身體素虛。為什麼會發熱,免疫系統產生相抗的時候,會有熱能散發出來。這裡的『汗出』是主證,是一種「病汗」,平常沒事,天氣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個人流汗,也是一種「汗出」的癥狀。這裡的發熱,有時候會發熱、有時候沒有發熱;中風證的發燒,一般不是高燒、溫度不是很高。所謂的風,並不會把皮膚毛孔收斂起來,寒,會把皮膚毛孔收斂起來。有一種濾過性病毒,會引起病人的皮膚毛孔收束起來,病人完全沒有汗,嘴巴講好冷,摸身體是滾燙的,熱能散不出來,但是病人感覺是冷的,這種就是。有一種是病人會流汗,但是汗流出來,病人的癥狀並沒有抒解。怕風,就是不喜歡吹到風,就是惡風。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暫且不管,「必」,就是一定有的癥狀,一定有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這就叫作傷寒。或已發熱,或未發熱,這在臨床上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因為人的體質不一樣,體質好的人,得到傷寒會發熱,體質不好的人,看不到發熱,病直接進到裡面了,但一定有的癥狀是惡寒,怕冷的現象。水停在表面上,會感覺到冷,水停滯,造成溫度下降,人的神經,血脈系統,都是一直在循環、突然這部份被寒束到,產生障礙,神經沒有好的營養去供應,病人會感覺到痛,這個痛就是因為壓力而且冷,所以要把水排掉,如何把水排出去,同時把病毒排出去?因為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份,如果攻的太過,結果感冒好了,人也脫水了,所以在排水的同時,要把喪失的津液同時補足。為什麼會「嘔逆」?一般來說,當病情進入少陽的以後,會有嘔逆的現象,但在這裡並不是進入少陽,而是病人本身腸胃有問題的人才會產生的現象,或平常腸胃很好,而大飽大飢之後或吃壞肚子上吐下瀉的時候,感冒進來,才會嘔逆,嘔逆就是東西吃不下去,並不是每個人得到傷寒都會有嘔逆的現象。脈陰陽俱緊,陰陽脈,過去有兩派說法,一說左手為陰,右手為陽;左手為血,右手為氣。一說輕輕摸到表面上跳得緊數強,重按到骨邊,跳的更強,表是陽,里是陰,這二說法皆可。現在我們來做個總結,所謂陰陽脈,所謂寸為陽、尺為陰,這在臨床上是最有用的,所以臨床上摸到寸脈與尺脈都是又浮又緊,就是脈陰陽俱緊。太陽病,有一種會流汗,沒有惡寒,但風吹的很難過,病人會發熱、發燒(中風),有一種沒有流汗、惡寒、怕冷、全身骨節酸痛,這是因為水排不出去(傷寒)。中風為什麼不會骨節酸痛,因為水排得出去,所以濾過性病毒千百種,只分這兩種就好了,按症處方,就是辨症論治。若以節氣來看,「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所以在霜降到春分這段期間,被寒氣所傷,就稱為傷寒。因為寒氣乃是冬天的正氣,所以被冬天的正氣所傷而產生的傷寒,並非疫病,所以不會傳染。在南方一樣有傷寒證,在美國佛羅里達很多,例如長時間在冷氣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進冷水中,可能出現傷寒證。如果是身體很強的人都,吹了冷氣,可能只是皮膚癢一下就好了,所以平常要保養身體,除了食物選擇以外,就是要把腸胃保養好;人體要清靈、天是虛靈,人是清靈的意思,就是食物進入身體,二十四小時就要排出去,新陳代謝很好,就是「清」而能夠「靈」動。我們臨床使用麻黃或桂枝,就是看病人有汗或是無汗,就是中風與傷寒這兩種病症的區別。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靜者,為不傳也;若脈數急者,為傳也。一開始初得病,是在人體的表面,也就是太陽,如何知道病有沒有入里,如果是進入陽明,就是腸胃,陽明無死證,也就是病進入陽明就停住,不會再進,到此結束。如果是進入少陽,就可能繼續進入太陰、少陰、厥陰。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確算起來,足足六天,為什麼六天?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中醫的觀念是天人合一,在風水地理上,有節氣,從立春到雨水,這中間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天當定數,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數,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此累積起來,在易經八卦來講,這是宇宙間的東西,在節氣上也可以看到,颱風來的時候,沒有連吹五天的颱風,也沒有連熱五天、到第六天還沒改變節氣的。大寒,也沒有連冷五天的,到第六天一定會熱起來,陽會回復過來,這是自然界的現象,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在轉變中間,超過六種轉變,所以易經是六個爻,所以一候,是陽六,人的陽數回復回來了,人也是這樣反應。脈靜者,為不傳也,脈靜就是脈沒有變化,如果摸到脈是浮緩,到第六天還是浮緩,這病不會傳經,一直停留在太陽上面,不會再進入裡面了,靜就是脈沒有變。若脈數急者,為傳也,如果脈本來是浮緩的,突然跳的很數很急,就是往裡面傳了,傳到少陽或陽明或少陰,不一定的,為什麼不一定?臨床上絕大多數都是心臟受到影響而使病情傳經,例如情志受到影響,因為人的情志不一樣,如果正好感冒,卻遭小偷,被嚇一跳,恐傷腎,就進入少陰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傷肝,就進入蹶陰了;這就是傳經,傳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還有一種是被西藥所傷,例如吃了抗生素,結果舌苔變成地圖舌,就是心臟功能受損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藥,就算病進來了也只能在表,「百病風之始」,所有的病剛開始的時候都是風引起的。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頗欲吐,若煩躁者,為傳也。太陽癥狀,分「中風」和「傷寒」,太陽病進入身體的時候,有的時候是進入少陽再進入陽明,有的時候是進入陽明再進入少陽,陽明證主要的癥狀是「但熱不寒」,在太陽少陽的時候,有時候還會覺得冷、寒,進入陽明的時候就看不到寒證了,全部是熱證。少陽,就是「往來寒熱」,好像打擺子一樣,忽冷忽熱,一下冷一下熱,這是主證。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一進入一條經的時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經過了二三候,本來是傷寒無汗關節酸痛,看不到陽明證和少陽證,代表「表證」還在,並沒有傳經,頗欲吐,若煩躁者,為傳也,很想嘔吐、煩躁,少陽證的時候,胸脅苦滿,如果想嘔吐,有吐的癥狀、噁心感覺的時候,這就是少陽證才有的癥狀。陽明證,因為是但熱不寒,病人一定會煩躁,煩就是心情郁,心情很不好,壓力很大的感覺,躁就是情緒很不穩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容易發脾氣,動作上沒有辦法定下來,情志上沒有辦法安定下來,晚上失眠反覆,通通可以稱為煩躁。所以看到頗欲吐,就是少陽證看到的煩躁,就是代表陽明證。六:「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所以溫病跟時疫有關係,譬如夏天的霍亂瘧疾,在中醫再推衍到因此冬天傷於寒,冬天本來是要保護收斂的,結果不小心傷於寒,病沒有好,到春天就變成溫病,這是內經上講的。如果我們用二十四節氣來計算,從霜降到來年的夏至之前,這一段時間發出來的有熱證的病,是因為傷於寒所產生的溫病;如果是夏至以後所發出的有熱證的病,才能算是熱病、或濕熱病。臨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時候,例如運動完或工作環境大量流汗的,在這身體水份很少的時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溫病,像小兒感冒多是如此,因為病的來源就是太皮了,小兒好動所以津液流失很多。所以張仲景治療溫病的處方,一定都加上很多生津液的葯、把津液補足,病人發熱而渴,不惡寒者,自身津液本來就不夠了,濾過性病毒進來的時候,殘餘的津液都跑到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們的抵抗力,為什麼發熱而渴?因為津液跑到表面來和病毒相抗的時候,體內津液不夠就會令人覺得口渴。為什麼不惡寒?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之三十的血,人的體溫都是在血裡面,所以如果失血過多的時候,會發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時候,會怕冷,如果血裡面的水不夠,病人會發熱,就不會惡寒了。所以太陽病分三種,一為「中風」,一為「傷寒」,一為「溫病」。七:若自汗出,身灼熱者,名曰「風溫」。如果人一直流汗,體液一直在喪失,摸他的身體很燙,這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就是「風溫」。過去環境不同,是因體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個案例,一個木工在傷寒快痊癒的時候,結果因為工作出汗很多,於是得到風溫。現在看到的風溫,多是醫生開給病人發汗去水的葯太重了,補足津液的葯太少了,才會看到這種脫水的現象。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語難出,若發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陰陽脈都浮起來的時候,代表病在表,是風溫,病人津液本來就比較少,血比較多,在水份少的狀況,病人會出現表熱,所以陰陽脈俱浮的時候,左右手的脈都浮緩,病在表上面,而且是熱;人的水源,當吃了食物到胃裡面去的時候,因為胃很熱,所有的水會氣化掉了,胃是土,土生金,肺主皮毛,水氣到了肺,馬上就發到表面了,所以喝水、喝熱湯的時候會流汗,另外成形的食物會到小腸去,食物中的水到達小腸之後,才能被吸收成為血液循環系統中的養分。身重,為什麼身體感覺到很重?脾臟主四肢、主肌肉、身重是脾臟受到影響了,水和血是同源的,身體裡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要由水來帶動血裡面的營養,到身體的關節組織末稍去,如果水不夠、血的循環速度就會減緩,人就會感覺到身體很沉重,精神下好,睡覺會打鼾,話都懶的講了,這就是為什麼多眠睡。西醫只有驗血報告、沒有驗水報告,所以光看驗血報告不是很准。中醫如果看驗血報告來看病,也是不對的。傷寒論里有汗、吐、下三法,當病在表的時候,屬太陽證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時候,取下法,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時候,才會採用吐法。若發汗者,小便不利,如果這時候再發汗、病人的水本來就已經不夠了,汗流太多,當然津液不足,尿就少了。若被下者,直視,失溲,張仲景傷寒論的精神是,病人有表證的時候,一定是先解表再攻里,發表發太多的話,津液會傷到,攻里攻太快的話,津液也會傷到,沒先解表卻先攻里,結果把胃、小腸、大腸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清出來,營養頓失,一下子身體裡面的營養都沒有了。保持在身體的食物一直在消化,一直在提供我們能量,人的身體在慢慢用它的能量,一下子清出來,源頭沒了就會沒有體力,病人眼睛就直了,小便流出來,失溲,這小便,不是小出來的,是漏出來的,肝主血,肝藏神,肝在管眼睛。我們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裡面,這血不是固定在裡面,而是一直在循環的,突然源頭沒有了,肝血就枯掉了,眼睛能看到,都是靠肝臟的血供應的,結果眼睛就直直的不會轉動了,很危險的。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北方的人睡在炕上,如果生病了沒有用藥,用火烤一烤讓汗出來,烤出來的汗和用藥攻出來的汗是不一樣的,用火烤出來的汗。只有津液出來了但是病毒還在裡面,所以不要用烤的,火一烤,病人的皮膚表面發黃色,看起來是黃色,其實是血的顏色,血管里看血液是紅的。經過一層皮膚,看到的血液的顏色會是黃的,這就告訴你血裡面的水沒有了,透過皮膚看到的是血的顏色?所以這種發黃,不是肝膽病的發黃,不要弄錯了,這種是失水導致的發黃,嚴重的話,津液喪失太多的時候,腦裡面得不到正常的血來滋潤,會發驚癇。肝主筋,筋也靠血來養,沒有充份的血來供應,就會抽筋,會時瘛瘲,抽搐一下又鬆開來,抽搐一下又鬆開來,瘛就是筋鬆開來,瘲就是收緊。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錯了也罷,還可以救,如果再用火去烤他,血裡面的水如果完全沒有就完了。打點滴,只能暫時緩解,水還是會從小便流失,一定要從嘴吃下去食物中的水,由腸胃吸收後人體才能受用。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如果白天得到的病,就是發於陽,過一個晚上,就是第二天了,所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後,也就是第七天的白天會痊癒,所以說「七日愈」。如果晚上得到的病,就是發於陰;到白天了,才開始算天,所以得病的隔天才算是第一天,足足六天之後,也就是第六天的半夜,會自己痊癒,所以說「六日愈」。不管是陰病或陽病,得到感冒,正常的話,六天一定會好,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藥,一個禮拜會好。「陰陽」二字釋義頗泛,以寒熱分「陰陽」,寒為「陰」,熱為「陽」。以表裡分「陰陽」,表為「陽」,里為「陰」。以臟腑分「陰陽」,臟為「陰」,腑為「陽」。以上下分「陰陽」,上為「陽」,下為「陰」。以左右分「陰陽」,左為「陽」,右為「陰」。以氣血分「陰陽」,氣為「陽」,血為「陰」。以實虛分「陰陽」,虛為「陰」、實為「陽」。其它以身體組織之內分泌液、水份、血漿等有物質者謂之「陰」,身體之抵抗力、細胞之新陳代謝力、各臟腑之自然機能等無形者謂之「陽」。十:「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頭痛,如果自己會好,一個星期就好了,感冒到第七天還沒好,就要趕快去看醫生了。太陽病,有時候傳陽明或少陽,或從陽明進入少陽,或從少陽進入陽明,不一定的,如果太陽病,在還沒到足陽明之前,先扎足陽明本穴「足三里」就不會傳了,在還沒到足少陽之前,先扎膽經的本穴「臨泣」就不會傳了,如果到了第六天滿第七天還沒好,可能傳陽明或少陽了。如果小孩到了第七天還沒好,變成噁心嘔吐就是傳少陽了。陽明熱就是大腸經,因為津液幹了,大便會堵在大腸里,如果小孩變成煩躁、不吃、東西亂丟、晚上發狂奔走、捻衣摸床,就是傳陽明了,陽明壯熱其實就是大便的濁氣跑到腦子裡面去造成的。十一:「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因為病在陽,六天足盡,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實是足六天,就是巳時到未時,中午的時候解掉,所以開給病人處方的時候,如果是太陽病,晚上九點吃藥下去,十點的時候,癥狀都去掉了,還有一點頭昏,到了明天中午的時候,精神完全恢復回來,就是病完全好了,如果是病在陰,譬如少陰證,到晚上三更半夜,開始找東西吃,就是好了,如果是病在陽,到第二天中午,胃口大開猛吃,就是好了。十二:「中風」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如果得到傷寒中風,吃了葯,表證去掉了,病人還不了了,也就是精神萎靡,很不爽,精神還沒完全恢復,如果不吃藥,十二天會好,如果吃開心湯,心情好,病馬上就好了,所以情志上要注意一下。十三: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此條就是中醫在辨症「寒」與「熱」,如果摸病人,身體很燙,病人還要穿衣服,就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是「真寒假熱」,表面上是熱,其實裡面是寒,表示病是往裡面走的。人的身體裡面是純陰,純陰裡面有陽,六天以後,陽會復出,所以純陰中間還有陽在裡面。如果濾過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體裡面,元陽就會往外散了,造成裡面會更冷,因為體力往外散,外面就成為熱的。人的身體能保持一定的恆溫,就是陰和陽協調,簡單說陽多陰少就會發熱,陰多陽少就會發寒,這是「陰陽」的觀念。如果寒在裡面,裡面的陽會往外走,因為陽被擠出來了,所以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所以這時候摸病人會身體很燙,而病人還要穿衣服,這是因為冷在裡面。如果身大寒,摸病人的身體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脫掉,就是熱在裡面,這就是「表寒里熱」,熱在骨髓,「真熱假寒」的現象。鑒別真寒假熱:面色:兩顴色紅,界限分明,紅部雖鮮艷,而不紅部則白中帶青。口鼻氣:呼出氣不溫,且不急促,氣亦不臭。舌形:舌雖干而質淡,或紅而質潤。脈象:脈雖浮數,則按之無力。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熱,久按不如平人,不覺甚熱。真熱假寒:面色:面色表雖冷,面色雖滯,兩目則炯炯有神。口鼻氣:呼出氣必溫,且急促,或有不臭。舌形:舌雖干而質燥,苔雖薄而根必厚,或黃而疏鬆,或潤而齒枯脈象:脈雖沉細,必兼數急。按胸腹:四肢雖寒,胸腹必熱,久按且蒸蒸有熱氣感。以後我們會常看到「上寒下熱」,而不用「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看到「上熱下寒」,就是告訴你去熱和去寒的葯必須同用。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不談陰虛內熱,他用的是陰盛、陰亡,陽盛、陽亡,所謂的陰盛就是陰實,陽盛就是陽實。溫病派的醫生看到每個人都是陰虛,都想到用補藥,但是張仲景治病的時候不用補藥。他治病的時候小補的時候用炙甘草,中補用大棗、白芍,大補的時候加人蔘,補陰的葯頂多就是這樣,反而陽藥用的很多。所以治病的時候不用補藥。那什麼時候吃補藥?身體健康的時候才吃補藥。這與溫病派的觀念完全不同。十五:「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傷寒金匱中的方劑,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處方都是用桂枝湯做加減,經方家認為桂枝湯是調和陰陽的第一方,這個湯方是古代聖賢歷代相傳的經方,張仲景將它歸經到治療太陽中風來使用。讀傷寒金匱的時候,會遇到三種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什麼時候用湯劑、散劑、丸劑?湯者『盪』也,就是說掃蕩的力量很強,取它的迅捷之性。當我們要滌盪五臟六腑的病邪的時候,通關活絡的時候、陰陽不平衡的時候,這些情況都用湯劑。怎麼知道陰陽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陰陽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也是陰陽不平衡,例如十個人吃蝦子,結果九個人沒事,一個人有事,那一個人就是陰陽下平衡。如果倒過來,吃了蝦子,九個人都拉肚子,一個人沒事,那就是蝦子有問題,或者是那一個人做了什麼事。學中醫跟偵探一樣要有commonsense。還有,病情沉重的時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時候、皮膚乾枯的時候、要增益氣血的時候,都用湯劑。例如桂枝湯,如果做成桂枝丸,結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會發汗,桂枝湯一喝下去就發汗,不一樣的效果。煮湯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氣」,小火煮取其「質」,發表的葯,例如桂枝湯要用大火煮,所有發表的藥方都用大火煮。攻里的葯、溫里的藥用小火煮,取其「質」。散劑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風濕的痹症、或者表裡遊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劑。丸劑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積聚,或者不進飲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況下,可以用丸劑,丸劑葯緩力專,效力緩慢但力量專一,可以集中於一處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擴散全身的時候,就要用湯劑才有辦法。例如要打蟲的時候,用到烏梅丸,集中攻擊一個定點,引誘蟲來吃,如果做成烏梅湯,烏梅是用醋泡過兩天,烏梅湯又酸又辣又苦,怎麼喝?勉強喝下去結果蟲沒吃到,只有你吃到,蟲沒事只有覺得很爽。以後會慢慢介紹方劑的運用,有很多技巧在裡面。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代表病在表,脈浮在表面上就是熱自發,代表身體的免疫系統出來和病毒相抗,陰弱者汗自出,陰弱就是身體素虛的人,本身身體常年不好、瘦瘦的、腸胃不好,身體的固表能力不夠,就不能保持身體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來的就是汗,汗是從血裡面的水出來的,血因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體裡面跑,來供應身體裡面的能量,表不固的時候水散出去了,相對的血液循環就會受到影響,病人就感覺到嗇嗇惡寒,一陣一陣的冷,淅淅淅惡風,風吹得很難過,翕翕發熱,一陣一陣的熱,要發燒也是一陣一陣的熱,鼻鳴、乾嘔者,這些副證,桂枝湯主之,張仲景的第一個方劑。為什麼設計這方子?因為仲聖知道病人津液不斷的在喪失,所以桂枝湯證一定有汗,「桂枝湯」的主證是病人有汗而且惡風,如果無汗,病人感冒發燒高熱且完全沒汗,就不是「桂枝湯」證,因為有汗,所以體液一直在喪失,要趕快利用紅棗補足,腸胃裡面有很多黏液,體液一直在耗散的時候,胃、小腸、大腸的黏液都會跟著出去,紅棗表面是紅的,裡面是黃的,火生土,而且紅棗煮出來的湯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後,等於是腸胃的津液,舉凡在腸胃的津液快乾掉的時候,要趕快用紅棗補足。為什麼用「甘草」?「本草」裡面寫甘草解百毒,但解釋不清楚,病人得到傷寒可能已經一段時間了,在感冒的這段時候里,胃口一定不好,因為本身的能量跑去抵抗外邪,能量減少了,腸胃的蠕動就減緩,有很多食物就會壞死在裡面,而甘草可以解百毒,可以把食物分解掉,好的留下來壞的分解掉。為什麼用「生薑」?因為腸胃蠕動的能源都跑到表面了,生薑下去馬上刺激腸胃所以生薑有發陽的功能,陽就是動能,它能讓腸胃馬上蠕動,這三種大棗、甘草、生薑下去,跟感冒沒有關係,只是固本。桂枝這葯可以壯心陽,所以心臟病的葯一定會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時候,心臟的陽,也就是心臟的動能會加速,血一加速,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全部出去了,把濾過性病毒趕出去。但是不能光讓動脈加速流動,還要讓靜脈加速回來,所以為什麼用「白芍」,在「神農本草經」裡面說:白芍輕用的時候,可以補血,重用的時候,可以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張仲景只要病人有腹痛,肚子痛,婦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藥重用的時候可以活血化瘀,所以芍藥在靜脈裡面走,可以讓靜脈的血加速流回心臟。「桂枝」、「白芍」這兩味讓血液循環加速,一加速把免疫系統帶出去,很快的把濾過性病毒趕出去,但是加速產生的後遺症是排出汗來,為了怕津液喪失掉,後面又加了三味葯同時補足它,並可以同時把腸子中已經壞死的食物分解掉。因為人身上的動脈和靜脈是等長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錢,桂枝白芍等量,都用五錢,瘦子用三錢,小孩子可以開半錢。如果陽不足加重桂枝、陰不足加重白芍,所以可以調陰陽。生薑開兩片,不用開三片會太辣了,桂枝已經很辣了,不過辣些也無所謂,辣一下讓腸胃的蠕動加強起來。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點,五錢,如果只兩三天,就用二錢,甘草盡量少些,因為甘草會把其它葯的藥性減緩下來,甘草在「本草」里寫有緩和的作用。所以有時候為了讓葯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過,甘草炙過後「性」很熱,所以甘草炙過後可以增加發汗的力量,就會進入胸陽,胸是諸陽的通路,所以炙甘草馬上跑到肺上面,馬上把陽氣發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湯」太辣了,紅棗可以加個十枚,讓它甜一點?如果不用紅棗,吃完桂枝湯後容易便秘,因為汗都發掉了,腸胃裡的津液不足,所以後面三味完全是為了保持腸胃功能而設計的。根據清代名醫王朴庄的考證、漢制的八兩約等於現在的六錢,所以漢制三兩約等於現在的2.3錢。漢制的一升王朴庄說是「.六杓七杪」,約是現代的五錢。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劈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後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用七碗水,用大火煮,古時候升柴火煮湯藥,柴火的「微火」等於現在瓦斯爐的大火、煮成三碗渣拿掉,等溫了再喝,一次服一碗。服了以後,等一下再喝熱稀飯一碗,來幫忙藥力。然後,被子蓋起來,躺一時,差不多二個小時,全身微發汗。最好,把感冒病毒從汗排出來了,但是沒有傷到體內的津液,這樣最剛好。如果葯開太重,一下子大汗出就不好了。汗出了以後,不能當風,也不能烤火,都不好。如果第一碗下去,好了就好了,不要把剩下的葯喝掉。如果不流汗,再喝一碗,還不流汗,服後小促其間,就是縮短服的時間,就是三到四小時。半日許,令三服盡,十二小時喝三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就是每四小時喝一次,日夜都服,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再去煮,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喝桂枝湯中間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臭惡就是腌制的東西、臭豆腐腐等,為什麼要禁?「桂枝湯」是恢復胃陽、脾臟功能的葯,就湯劑來看,桂枝壯心讓動脈的血流出去,白芍讓血流回心臟,所以心臟的力量加強,火生土,土就是脾臟,所以桂枝湯喝下去,脾就充滿了血,脾在胃的下方,脾一充血,胃下面很多血管,一充血,胃就開始收縮,就肚子餓,想吃東西,所以桂枝湯是讓胃口恢復的葯。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這些東西都是容易腐敗的。吃了肉類,會有浮熱產生,對病情恢復有影響;如果吃了生冷的東西,會抵消陽葯發汗的效果,因此都要避免。喝完桂枝湯,為什麼喝熱稀飯?在中醫的觀念認為稀飯、白飯是最好的營養,腸胃最能吸收的是稀飯。平時吃蕃薯稀飯可以保護脾胃,蕃薯與稀飯各一半,對養生很好。桂枝湯最明顯的表證就是有汗,代表皮膚毛孔沒病的,是濾過性病毒在肌肉裡面,因此桂枝湯是解肌的。如果濾過性病毒在皮膚毛孔,皮膚毛孔就封閉起來了,就會沒有汗。紅棗:「朱雀」,就是保護胃的,紅棗的加減很重要,紅棗是甘飴的東西,很甜,平常肚子(中焦)濕熱比較盛的人。如果加了紅棗會增甘加膩、遇到這種情形,把紅棗拿掉。十六:「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桂枝湯證就是這四個癥狀頭痛,發熱,有汗,惡風,風吹得很難過,為什麼?因為病在肌肉上面的時候,肌肉被束縛住了,皮膚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沒了,所以吹了風會很難過,風的「性」是「陽」的,陽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時候病人會頭痛,人正常的陽氣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枝湯證,肌肉被濾過性病毒束縛住,使正常的體溫無法往外散,陽出不去就往上沖,所以會頭痛發熱,是一種本身的抵抗力和濾過性病毒相抗的現象,這四個癥狀出現肯定是桂枝湯,兩個癥狀出現就可以了,如果臨床上聽起來是桂枝湯,但裡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癥狀是這樣,桂枝湯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癥狀一樣,湯劑都行得通。十七:「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及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項背強几几脖子綳得很緊表示此處的代謝循環系統不是很正常。平常感冒進來的時候,桂枝湯就可以了,管裡面是熱的,離開血就變成冷的,肌肉裡面有一定的水,表水有時候沒辦法排出去,就會陷在肌肉裡面,等於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會硬綁綁的,感覺背後到項部冰冷冷的,這時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來,然後靠桂枝把水排出去變成汗,這樣子肌肉中的水就能正常代謝出去,於是項背強几几就解除掉了。葛根這葯可以升水,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發汗發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從腸胃裡面一路通出來,還有喉嚨很乾燥的時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讓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來。「本草」寫葛根可以通痹、發癰;通痹、肌肉麻痹沒有感覺,用葛根;發癰疽,可能是長腫瘤在裡面,可能只是發炎在裡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膚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來,所以葛根很好用。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頭面上來,所以面部中風、口歪眼斜、肌膚麻木不仁,處方裡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讓肌膚活絡起來,把肌肉抒解開來,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頭、面、頸、脖子的部份。葛根有升引水氣,解散凝滯之力,故葛根有通痹、解毒、排膿、破血諸功。如果用針灸,下「後溪」、「申脈」,「大椎」放血去熱,上下強硬處再拔火罐。只下「後溪」、「申脈」也可以。桂枝加葛根湯方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劈葛根四兩右六味,以水七升,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將息,及禁忌法。不需要喝稀飯,因為葛根發陽的力量很強,所以就不用稀飯來加強發汗。桂枝和芍藥等量,葛根要加重,所以如果桂枝三錢,葛根就要用四錢,如果桂枝五錢。葛根用六錢。如果葛根用的比較輕,葛根就無法發到背部,就被桂枝芍藥帶到四肢上去了。如果要葛根到臉部就要重用,譬如面部中風、口歪眼邪、在對側「合谷」下針先麻醉,再「地倉」透「頰車」,矯正後,針「人中」、「承漿」定位,再開「桂枝加葛根湯」給病人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吃下去,第二天全部回正,麻感會全去掉的。臨床上,小孩子的感冒,常常都見到桂枝加葛根湯證,因為小孩子很皮、很好動,流汗很多的情況下吹到風,因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還有一種情形,體力勞動工作的人,冬天勞動的時候,汗出的同時傷於寒,到了來年夏至以前,發為溫病,可能用到桂枝加葛根湯或是葛根湯。臨床上,看到扁桃腺發炎,針灸用少商、商陽放血,扁桃腺點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湯藥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加上連翹、銀花、浮萍、蟬蛻,這裡的葛根用到四錢就好。十八:「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下可與之。張仲景立法:第一原則,有表證時不可攻里。張仲景講的汗、吐、下、和,有表證的時候,就是剛開始感冒,病還在表的時候,也就是在「太陽」的時候,要解表用汗法,有表證的第一禁忌,絕對不可攻里,也就是不可攻下,所以太陽病解法是發汗,下之後,就是醫師誤攻下,本來是桂枝湯證,如果誤用了承氣湯,在大下時候,血會往下集中,也就是血往下的力量會很強,往下的力量很強它回頭的力量也會很強流回心臟的力量也會很強一流回心臟氣就往上衝下去很快回來也很快,就代表心臟的力量很強,腸胃很強,體力很強,再給桂枝湯,沒關係,此誤下未傷也。第二,如果不上沖,被下而氣不上沖,此誤下成傷也,這時候就不可以給桂枝湯了。但是在臨床上的情形,有時候,發表與攻里可以同時使用,例如病人現在有表證需要發表,但是已經便秘了兩三天,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開兩個藥方給病人,告訴他先吃這帖葯,等表證去除之後,再吃另外一帖葯把便秘治好,省得病人舟車往返。如果遇到病人已經一個禮拜沒有大便,現在有表證,也許是中風證或傷寒證等等,我們也可以把發表的葯與攻里的葯同時開在一個藥方里,發表與攻下同時進行。張仲景誤下的必辨證:一、表寒下陷,如果表面是寒證的時候,誤攻下,會造成利下不止二、表熱下陷,就是表陽下陷,會造成脅熱痢,就是大便很膿稠很臭,就是病往腸胃裡面跑了。三、寒熱並下,表同時有寒熱,攻下的以後,造成大小結胸,用陷胸湯。四、表寒,攻下後沒有痢下不止,就停在胃的地方,心下就是胃,造成心下痞,用瀉心湯。十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視其脈證,,隨證治之。一般的原則來說,當病邪在表,例如有頭痛、項強、脈浮、惡風、惡寒、發熱等,我們用汗法,當病在上膈,例如吃壞東西、胸腔痰涎很多、鼻黏膜痰很多,我們想要把病邪清掉,用吐法;當病邪堵在下焦,我們用承氣湯類攻下,也就是下法。如果是太陽中風,給桂枝湯了,已發汗以後,如果醫師再誤用吐法、下法、溫針,結果病人病一直不解,此為壞病,桂枝湯就沒用了,這時候要看它的脈證,到底有什麼問題,照理原本桂枝湯就可以解掉了,但被吐、被下、被溫針,所以這時候桂枝湯證已沒有了,隨證治之,隨所變之癥狀依法治之。臨床上,有時候處方與治法是對的,但是病人的癥狀沒有解掉,這時候要想到可能有別的問題在裡面,要做到「,隨證治之」,就要熟悉金匱治療雜病的原則。二十:「桂枝湯」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需識此,勿令誤也。中風束肌的狀況,就是病人有惡風,有流汗的現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湯證。如果病證在肌,就會有汗,如果病證在皮膚表面上,寒束到表面了,這時候一滴汗都沒有的。這就是寒證,若其人脈浮緊,浮就是表,緊代表寒,寒就代表痛。脈分上、中、下,上就是皮表,就是診他浮,中就是皮肌,皮和肌肉之間,下就是肌骨,骨和肌肉之間。按到骨邊了,就是沉,如果按到骨邊,就是沉,如果按到骨邊,發現脈很緊,這就是沉緊,沉就是里,緊是寒,就是里寒。若這人脈浮緊,就是表寒,不是表風,因為表風會有汗且脈浮緩,表寒,發熱,汗發不出來,病人感覺冷,寒都在表,這是「傷寒」,應用麻黃湯,誤用桂枝湯,桂枝湯是解肌的,讓血液循環加速,桂枝的力量達不到皮膚表面,力量只能達到肌肉,結果血只到達肌肉,不但汗不能出來,病人會增逆,會更煩躁。因為血出去更多,血都集中在四肢上,胸口的血液減少,病人會覺得胸悶甚至氣喘。二一: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所謂酒客,就是平常喜歡喝酒的人,酒喝多了,胃的神經都被酒麻痹了,成了習慣以後,吃飯之前一定要先喝酒,等酒精濃度夠了,胃才會開始蠕動,所以酒客一定先喝酒才吃飯。酒客一定不喜歡吃甜的,因為酒本身表熱里寒,酒喝下去的時候感覺很熱很熱,這是當時感覺起來熱,實際喝到身體裡面酒是寒,這就是酒的「性」。陽熱跑到上面,就是胃陽跑到上面了,造成胃陽不夠,當化水的力量不夠的時候,水會停在胃裡面,水停久了,就變成濕,桂枝湯裡面有紅棗,紅棗黏黏甜甜的會增濕增膩;酒客喝酒多傷到胃以後,吃到桂枝的時候胃會感覺到很不舒服,內經中有蒼朮加澤瀉可以解酒,治酒客病;那如果酒客得到中風證,能不能把蒼朮、澤瀉加到桂枝湯來治療?還是不行。因為他已經傷到胃了,桂枝湯加上蒼朮、澤瀉還是會讓胃不舒服。所以喜歡喝酒的人,最好不要用桂枝,這裡的『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這裡的『甘』指的是桂枝,不是炙甘草。酒客的病人,一喝桂枝湯會吐出來,喝桂枝湯會吐的一定是酒客病或是有胃癌、胃長腫瘤人或胃潰瘍,所以喝桂枝湯會吐的人,胃一定有問題。酒客不給桂枝湯,可給「葛芩連湯」,黃芩黃連化濕熱,酒量的大小,可看舌苔,如果舌苔濁膩,烏烏濁濁的,又黃又厚,這種不用桂枝湯,正常的舌頭的顏色是很紅清很亮,很新鮮的感覺,舌頭上一層薄薄的白苔,舌苔薄白就是胃消化能力比較強的。平常桂枝湯可做補藥,張仲景認為葯就是葯,所以張仲景的處方,大多開的是「葯」,因為人的「陰陽」是平衡的,「陰」不足的時候,不用滋「陰」要壯「陽」,陽一壯就把「陰」拉起來了,「陽」不足的時候,也是要壯「陽」的。所以張仲景都是在「陽」上面治療,不管病在哪裡,開的大多是用陽葯。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仁」。厚朴、杏仁的量和桂枝一樣就可以了,杏仁可以加多,李子和杏子的果仁都可以用。喘家,就是本來就有咳嗽,喘包括咳,咳久就變喘。只要是主證是桂枝湯證,有咳嗽或氣喘。就先想到桂枝湯加厚朴杏仁。如果得到桂枝湯證,就是太陽中風、有惡風、有汗、頭痛,開桂枝湯吃,結果病人喘氣,咳得很厲害、就代表這人本來就是其它問題,這時候就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為什麼這樣?這病人的中焦素有濕熱,這濕熱是平常累積起來的、就像喝酒的人一樣,不用「葛芩連湯」,用「桂枝湯加厚朴杏仁」也可以。所以舌苔很黃就是很熱,熱就是發炎,舌苔很厚,口水很多黏黏的,就是濕,平常就有這種病的人,得到桂枝湯證的時候,桂枝湯喝下去。病人會喘,這時候的處方要同時開「去濕」、「去熱」的葯,有會喘就是肺有問題,所以這熱一定是熱在肺上面,咳嗽痰黃黃濃濃的,舌苔黃的,就是肺家太熱了,這時候加「杏仁」,杏仁的功能在【本草】上寫它可以去肺熱,第二能夠化痰,第三潤膚,杏仁會使皮膚變得很光潤,因為肺主皮毛,皮膚毛孔的潤澤是靠肺來的,杏仁潤肺,所以杏仁是很好的保養的葯。去濕葯「厚朴」,厚朴能去脾臟的濕,脾本身就主濕,脾有一定的濕度,濕太過了,用厚朴去收斂它。張仲景的意思就是,如果這人有桂枝湯證,吃了桂枝湯,桂枝湯證清除了,變成咳嗽有點氣喘,再拿桂枝湯給他吃,裡面加厚朴杏仁,就可以了。反過來說,如果有桂枝湯證還有氣喘咳嗽,且咳黃痰,就吃桂枝湯加厚朴杏仁,如果喝完酒回來,得到桂枝湯證,就是酒客病。於此可見仲景之治病,注重新病,其舊恙則兼及之而已。如果本身的舊病沒發現癥狀就不管它,以新病為主,吃藥後發起來了,就順便治。所以有「主證」、「兼證」同時出現的時候,以「主證」為主就好了。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湯」,其後必吐膿血也。吐家,沒事會嘔吐的人,常常會噁心嘔吐的,腸胃不好,沒事吃完東西會嘔酸的人,不要開桂枝湯,因為吐家可能是胃破了,桂枝湯一下去,桂枝芍藥發陽的力量很強,血液循環會加速,本來只是胃潰瘍的小洞,變成大洞,就吐血出來了,所以桂枝湯不要吃。有胃癌、胃潰瘍者,其平素會有胃痛欲吐之證,所以沒事胃隱隱作痛、噁心想吐的人要小心注意,不要給桂枝湯。二四:「太陽病」,發汗、逐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這些都是桂枝湯的變證,如果開藥量太過,或喝太急,應該二小時後才喝第二劑,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汗一直往外流,這病人有惡風,因為表虛,毛孔都開著,小便難,小便少了,因為水都被汗排掉了,所以病人脫水,津液不夠了,造成四肢微急,因為四肢都靠水份血液來營養它,一旦不足,就會有抽筋的現象,所以難以屈伸者,這時就用「桂枝加附子湯」。附子就是「玄武」,這裡的附子是「炮附子」,附子本身是在中藥里最黑最鹹的葯,附子是烏頭的根,平常三年採收的就叫做附子,附子是非常陽熱的葯,所以叫附子為「玄武」,附子入腎,生附,就是附子採收後,用明礬泡一下、晒乾就入葯;附子有毒,因為附子的表皮上黑黑的毛會黏在氣管,造成一直咳,所以要刮皮,或用棉布包住。「生附子」是通經溫里寒的,此經指的是全身的血脈神經的經,一吃下去,全身的血脈神經都會打通。「炮附子」專門溫腎陽的,腎陽不足,小便就會很清白、腰酸、遺精、臉色白黃得很虛弱。腎陰不足,就是腎水不夠,精子就不是很好,腎和膀胱相表裡,膀胱經是人身體中主「表」的最大的一條經脈,所以炮附子除了溫腎陽還能固表,所以一吃下去,皮膚毛孔馬上收起來,一滴汗都不流出去,汗會馬上止掉。但是單吃炮附子是不行的,必須加在桂枝湯中,靠桂枝的力量把炮附子帶到皮膚表面,才能發揮固表的作用。破八片大約三錢,這是救逆的,平常兩錢就夠了,像十歲小孩五分就夠了。炮附子就是生附子皮剝掉切片,直接在鐵鍋上面干炒。二四條這人就是發汗太過了,表裡兩虛,汗流不止惡風,就是表虛了,小便難,四肢微急,就是里也虛了,這時可用桂枝湯加附子。臨床上有一種情形,從北方寒冷地區來的病人,天生毛孔腠理比較密實,結果開了麻黃湯給他,他不會發汗,一直在小便,這個時候我們不必硬要發汗。桂枝加附子湯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後服。適寒溫。等溫了再服,若一服汗止,停後服,吃完一服後,汗停了就不要再喝了。二五:「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張仲景說「太陽病」就是「太陽中風」,就是「桂枝湯」證,發表就好了,如果醫生開錯了,開成攻下的葯,造成病人脈促,胸滿者,促脈就是搏動數時一止,就是一下跳得很快,突然沒了,脈摸不到,過一下又回來了,胸滿,因為攻下的葯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走,迴流的力量會增強,一迴流到心臟的時候,第一個會胸滿,就是心臟有脹滿的感覺。為什麼脈促,因為下去的速度很快。而心臟的血來不及噴,下面的血已經走了,這時候中間有間歇性的停下來,所以脈會跳跳跳很快,突然停一下,遇到這種情形,病人桂枝湯證還在,就把桂枝湯的芍藥拿掉,否則靜脈流回來的太快了,心臟噴出去的力量不夠,所以桂枝去芍藥湯,用桂枝加強心臟噴出的力量,拿掉芍藥讓血回來慢點,整個平緩下來。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如果病人除了剛剛的現象還有點怕冷,怕冷代表陽虛了,陽就是人身上的活動力,新陳代謝的力量、生命力,這惡寒,是從裡面冷出來的,病人身體裡面一陣一陣冷,就是心陽虛了,因為攻下,津液傷太多了,這時候加些附子下去、補心陽的葯,所以心臟病的葯裡面絕沒有芍藥,只要有胸滿的癥狀,張仲景一律去白芍。桂枝去芍藥湯方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若一服惡寒止,停後服。若一服惡塞止。停後服,吃完一服後,惡寒停了就不用喝了。脈法:一、胃:病人的脈摸上去,如何知道病人的胃氣,就是消化系統好不好,正常的脈一息四至,代表有胃脈,不管摸到表面或骨邊胃脈都是要一息四至,像癌症的病人脈一息九下十下,急數壯熱,就是胃氣沒了,所以第一要有胃脈。二、神:就是脈彈起來要有力,脈管是中空的,摸下去彈起來要有力量,摸脈的表面上就是摸「氣」,摸脈就像摸水管,要壓壓看,摸到脈裡面就是知道血足不足,如果摸到芤脈,感覺就像摸蔥,扁扁的中空的,就是貧血了,所以脈的彈性就是「神」。三、根:摸脈的時候,寸脈關脈都沒了,尺脈還有一點點,就還有救,病人還不會死。正常的脈,要常年的一息四至,冬天,如果摸到弦脈,而且是一息六至,肝有問題,弦脈多胃脈少,就是肝有問題,如果摸到毛脈,輕飄飄的輕按才有,重按就找不到了,像羽毛一樣,肺有問題了。如果摸到洪脈,很洪大速度很快,或一息二三至,心臟沒有力了,心臟有問題的時候,寸關尺的脈會變得很洪,脈形變得很大,但是如果是夏天摸到洪脈,且一息四至就是正常的。如果摸腎臟的脈,它是沉脈,結果春夏秋冬都沉在骨邊,如果跳的速度很緩,表示已經沒有胃氣了,如果一息四至,代表腎臟功能很好。如果一息六七下,腎臟有問題了,腎結石,尿毒…。二六:「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得到一段時間以後,如瘧狀,就是忽冷忽熱的現象,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發熱,又會怕冷,熱比較多,寒比較少,就是這人的抵抗力比較強,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病人不嘔,且大小便很正常,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言及病在剛開始的時候,所得的是太陽病,如果病進入少陽的時候,病人馬上會產生嘔,病進入陽明的時候,病人會便秘或燥渴。所以如果有嘔。病就是進入少陽了,如果口渴,大便有問題了。就是進入陽明了。所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就是這個病不在少陽,也不在陽明,病還在太陽。一日二三度發,有的時候一天兩三次發,突然發熱,突然發冷,如果脈微緩者,「脈」慢慢緩下來了,本來脈是浮弱俱緊,現在一息四至,為欲愈也,表示這人快好了。望診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開始黃,就是身體要恢復了,黃是脾胃的顏色,胃氣回來了,只有一點點黃,就不用吃藥,讓他慢慢恢復;如果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脈跳的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體的內臟功能消弱了,而且感到身體裡面一陣陣冷出來,這是陰和陽都虛,身體虛掉了,這個時候,千萬不可以發汗、或攻下,或用吐的。面色反有熱色者,就是臉色發紅髮赤,這病還沒有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條說如果要用汗法的時候,一定要先確定病人有足夠的津液,體力很夠,才能去發汗,病人脈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都沒了,本身身體很虛,再去發汗,他會更虛弱,面色反有熱色者,還有熱就是感冒還沒完全去掉,代表還需要服藥,為什麼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已經離開汗腺,但是還沒離開皮膚表面,停在皮膚下方,風吹一吹,皮膚毛孔封到了,就開始癢了。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沒事,風吹皮膚會癢的,其實在癢的時候,發微汗就可以了。張仲景設計「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湯發汗的時候,不會把正常的津液發掉,只把皮膚下面的多餘水排掉,所以會用到桂枝麻黃各半湯的,一定有發癢的現象,就是表汗沒有發透,光用桂枝湯,力量達不到皮膚,這是就把麻黃拿出來了,所以是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時候我們也用發汗的方式來利尿,就好像用吸管吸水,一旦把上端放開,下端的水就流出來了。發汗的時候都是用熱葯,更熱的葯例如說硫磺,消水腫的力量更強。麻黃又名「青龍」,麻黃在藥房中,拿出來是一節一節細細的,像牙籤一樣,青色的,麻黃有節枝的,麻黃的節可以止汗,節要拿掉,麻黃的枝可以發汗,所以用於發汗的時候,要去節,像當歸一樣,當歸的身補血,但是當歸的須是破血的。所以懷孕的人吃當歸身事補血,吃當歸須是墮胎。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生薑一兩甘草一兩麻黃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先煮麻黃一二沸,因為麻黃太強了,吃下去會陽亢,把上面的白沫去掉,上面的沫就是安非他命的來源,再把其它葯加上去,現在不用先煮去上沫了,白水煮服,取微汗。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就是分成三次喝。平常我們可以劑量加重一點,然後讓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療表證,隔三小時一碗,第一碗還沒發汗,才吃第二碗,依此類推。如果內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後第三碗隔天早上喝。這是桂枝湯裡面加兩味葯,麻黃和杏仁,桂枝比芍藥多。桂枝三,芍藥二。因為要加強心臟動脈噴出的力量,因為要發汗,麻黃和芍藥的量是一樣的。如果處方開給胖子桂枝用三錢,芍藥兩錢,麻黃兩錢,麻黃和芍藥的量相等,杏仁四五錢都無妨。桂枝和芍藥是一組,麻黃和杏仁是一組,麻黃入肺,在【本草】上寫麻黃可以宣肺,麻黃一下去,肺的氣管全部打開,肺是諸陽之會,所以心臟的力量會加強,因此麻黃有興奮劑的作用。為什麼加杏仁,麻黃宣肺,因為肺主皮毛,所以麻黃下去直到毛孔,毛孔打開的動能是靠肺。如果光用麻黃沒有杏仁,肺會幹掉,太熱,所以加杏仁把不足的津液補足。桂枝湯是解肌的,入脾臟的,入腸胃的,所以加生薑大棗來補津液,作為後援部隊,所以皮膚沒事會癢的人,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會微微的發汗。如果反著開,麻黃重,桂枝少,汗會大量出去。有沒有汗,在治病的時候很重要,例如治療腎臟病,我們由五行知道,必須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腎臟的功能就會漸漸恢復,汗為心之液,由能否正常流汗,可以判斷心臟的功能好了沒有,所以腎臟出問題的人,因為影響到心臟,所以再怎麼走路、天氣熱的時候,也不會流汗。二七:「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如果太陽病,開桂枝湯吃,沒好,結果病人反成煩躁,先刺「風池」、「風府」,再給桂枝湯就好了。為什麼會煩躁?因為病人本身就是虛的,虛在心臟,吃了桂枝湯之後,桂枝是發表的,結果發表的力量不夠,就停在這地方,頭是諸陽之會,所有的陽都會在頭部,身上所有的陽氣、動能出來的時候、一定先給頭部,到頭部之後,才會灌到四肢上去,到頭部的力量不夠,就停在胸口,扎「風池」、「風府」,就是通關活絡,讓它能通上去、讓桂枝湯能發表。湯劑內服,每見有煩、或悶、或眩、或驚惕、寒戰等現象,有兩種情形:一、為葯不對症而引起之變病。二、為服藥而起之「瞑眩」現象。所謂藥石不「瞑眩」,厥疾不瘳,此種「瞑眩」癥狀,為正邪相爭之現象,葯證相合。所以如果處方開得好,葯吃下去,頭不「瞑眩」,病不會好的,感冒,吃完葯,胃氣大多在白天恢復,如果是陰證,病人「瞑眩」的時候,大多在晚上半夜的時候,半夜胃氣恢復,「瞑眩」就像針灸引起的「暈針」,這種狀況出現時,表示一次就好了。二八:服桂枝湯,不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服了桂枝湯之後,沒有流汗,脈反而洪大的,這就是桂枝湯的力量不夠,病人心臟的力量不夠,要發發不出來,力量發不到肌表,還在胸腔裡面,脈管變大,血一直往外沖,遇到這種病人再給他桂枝湯吃,如果出現如瘧,就是忽冷忽熱的現象,就是風寒都有了,桂枝湯證是不會有忽冷忽熱的現象,桂枝湯的癥狀是有汗、惡風、頭痛、日再發者,一天發一次的,汗出必解,這時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如何區分:如果病人發熱發冷的時候差下多,發熱一個小時完就開始發冷一個小時,就是桂枝麻黃各半湯。如果病人發熱的時候比較多,發冷的時候比較少,代表病人的元陽很足(免疫系統足),這時桂枝加重,麻黃減少,所以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三,芍藥二,麻黃一。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杏仁二十六個去皮尖及雙仁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劈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二九: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服桂枝湯以後,病人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這就是由太陽證進入陽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湯證,喝第一碗時,就好了,結果把剩餘的葯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薑、大棗劑量不夠,造成津液喪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湯過量,產生之後遺症;也可能是病人太晚喝桂枝湯來發汗,結果病邪進入陽明而化熱,或是病人來找你的時候,已經快要進入陽明了,所以喝完桂枝湯,就轉成白虎湯證。桂枝湯利用腸胃的津液來發汗,因為裡面已經用炙甘草、生薑、大棗來補腸胃中的津液,因此不會使體內津液耗損而產生白虎湯證;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黃湯過量,或麻黃湯中的杏仁不夠,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較容易轉化成白虎湯證。陽明證分「經熱」和「腑熱」,經是血脈神經,腑是腸胃消化系統,如果力量過強於是發汗發太多,造成血管裡面的水不足了,便產生經熱,就是「白虎湯證」,如果發汗的時候,把腸胃裡面的津液都發掉了,造成大便幹掉了,就是腑熱,也就是「承氣湯證」。白虎湯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涼潤肺,陽明經熱的時候,用來退熱的,病人病進入陽明後,病人顯現的陽明癥狀一定是「但熱不寒」,持續的發燒,不會有冷的現象,不管是經熱或是腑熱,尤其是在黃昏的時候,下午三點到五點,病人開始發壯熱,看舌苔黃黃黑黑的,整個嘴巴乾的、如果沒有大便,就開承氣湯,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裡面沒有熱,熱在血裡面,就用白虎湯,所以血裡面的水不夠的時候,用白虎湯去滋潤。由於人身體的體熱在血裡面,所以手術失血的時候或大量失血的人,會發冷栗,一般狀況,如果發燒、嘴唇乾裂,白虎湯就好了,燒就退了。大汗、大煩渴、脈洪大,方書稱為「陽明經病」;謂「陽明」主里,「陽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實熱。故以「白虎湯」清高熱為主治,加「人蔘」防心臟之衰弱,補助津液之消耗。「陽明病」有「經證」,有「腑證」。經證者,熱在神經血液二系,腸胃未結實。經證以「白虎湯」為主方,本條是也。腑證者,病在腸已結實,則以「承氣」為主劑。白虎加人蔘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里甘草三兩炙粳米六合人蔘二兩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知母在在【本草】上寫是除煩止渴生津,因為白虎湯證的病人,嘴巴很渴,血裡面的水不足的時候,喝水都沒用的,這時候用知母來除煩,胸腔裡面沒有水氣的時候,肺就像雲,一旦雲沒了,太陽直射,當然煩,這時肺整個乾的,口會很渴,想喝冰水,喝下去的水一下就幹了,根本來不及,白虎湯吃下去的時候,有個特殊的現象,燒一退的時候,病人也是流汗,這汗是把病人的病毒排出來的。石膏是非常辛寒的葯,寒涼的葯一吃下去,馬上進入血脈,把血的溫度下降下來,當病人怕熱、壯熱、高熱的時候,用到白虎湯時,石膏就是至少一兩以上。【本草】石膏微辛而寒,於清熱中,具有散熱之性,為退熱之專品,惟宜生用。炙甘草主要是健脾健胃,當脾陽不足的時候,就是脾臟的蠕動太慢,壓迫到胃,胃口就沒了,炙甘草能讓脾陽恢復的很快。甘草清熱消炎滋液。粳米就是平常用的糯米,最主要是為了取它的黏液,肺上面有很多肺泡,在壯熱的時候,整個幹掉了,取粳米的黏液來保護它,讓它清涼下來,肺的津液靠粳米補足,腸胃的津液靠紅棗、人蔘。粳米、甘草滋潤各組織之黏膜。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四味合用成為清熱除煩生津止渴之專劑。張仲景在用人蔘時,都是腸胃不好的時候,所以人蔘是最好恢復腸胃功能的葯,人蔘很貴,可用党參、花旗參取代,現在的高麗參不純,是澆硫磺長大的,張仲景用的是野參,【本草】寫人蔘是甘苦微寒,味道一點甘一點苦一點寒,人蔘是比較涼的葯,所以白虎人蔘湯是生津止渴的專劑。有一種糖尿病,渴飲千杯不能止渴就是白虎人蔘湯證。所以上消糖尿病用白虎人蔘湯,所以大汗、大煩渴、脈洪大,方書稱為「陽明經病」;謂「陽明」主里,「陽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實熱。故以「白虎湯」清高熱為主治,加「人蔘」防心臟之衰弱,補助津液之消耗,當小腸火足夠,將大腸里的水氣化上去到肺,才能夠生津止渴,否則光是喝很多水不夠的,這就是人參與粳米的作用。病人發高燒的時候,但熱不寒,大便正常,我們用白虎湯退燒,不用人蔘。石膏胖子五到六錢,重用的時候用到一兩以上,石膏若用五錢,知母用三錢。粳米一湯匙,也就是兩三錢就可以,因為有粳米,所以白虎湯容易酸壞,所以一次開的份量,三碗熬一碗,每次喝每次熬,人蔘一二錢即可,党參可用到五六錢。北派有個說法:「麻不過三,桂不過五」,那是以前的葯,以前的葯很純,現在的葯都不純了,所以有的時候麻黃會開到五六錢。麻黃是青龍,石膏是白虎,附子是玄武,大棗是朱雀,容後詳述。三十:「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煩躁,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平常感冒不會有煩躁的現象,煩躁是因為肺裡面太熱,肺藏魄,魄主靜,所以肺陽很正常的時候人很靜,過熱的時候,魄就失守了,病人才會有煩躁的現象。一般肺很燥熱的時候,給的處方就是石膏,石膏色白專門去肺熱,肺熱去掉以後,胸陽才能回頭。而且這種煩躁的現象,都發生在半夜的時候,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表示病人有表證,脈微弱者,此無陽也,就是告訴你,小心點,張仲景在開處方,給病人發汗劑的時候,一定先檢查病人有沒有條件發汗,本來已經虛掉了,一發汗就更凶,如果病人有煩躁,脈微弱,就代表裡面虛掉了,也就是津液不足了,就是因為津液不足,所以病人才會肺過熱。腸胃的津液,土生金,津液就像雲霧一樣排到肺上面,當津液少了,摸到的脈就會變的微弱。陽的作用在於固守陰,陽氣要固而密,陰才會停在裡面,如果陽不足,又發汗,陽會喪失更多,會汗出過度。人的胃氣不動,正常的脈一息四至,代表胃氣很足,如果脈一息二三至,脈很弱,代表胃的功能沒有了。代表腸裡面的津液沒了,上面的肺像太陽一樣很熱,很燥熱,這就是無陽,不可以發汗,在給病人發汗的時候,先看看舌頭,很乾燥的就不可以發汗,舌頭的津液就是從肺上面來的,此條辨就是病人里虛的狀況,津液不夠,又有表證的時候,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是「桂枝二麻黃一湯」的變方。杏仁換石膏,「桂枝二越婢一湯」是麻黃和石膏在並用,石膏能清肺熱,讓上焦虛熱降下來,所以不會發汗。臨床上看,會用到「桂枝二越婢一湯」的,還有一種情形,憂能傷肺,心胸很狹窄,怕死,煩躁,嘴巴乾的,查又查不出病來,因為心裡有病,所以一種是外表看到運動過量或津液喪失掉了而無陽,一種是心裡胡思亂想的人。「桂枝二越婢一湯」前面是桂枝湯,麻黃少用些,桂枝用三,麻黃就不超過二。石膏可多用些,能去肺熱,這裡的煩躁最主要是脾土不生金,所以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可以解肌健脾陽,因為他的脾濕不夠,所以病人如果津液不足,病人有表證,就可考慮「桂枝二越婢一湯」。病人情緒煩躁,半夜不能睡覺,胡思亂想,就是標準的「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十八銖去皮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生薑一兩二銖大棗四枚劈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碎,綿囊右七味,?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沬,內諸葯,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三一: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服了桂枝湯後,或桂枝湯喝完後又攻下,病人仍頭項強痛,一陣一陣的發熱,沒有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張仲景講的心下滿和胸滿不一樣,胸滿就是胸部脹滿的時候,指的是整個胸,靜脈流回心臟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桂枝湯把芍藥拿掉,所以有胸滿要去芍藥。心下滿,張仲景講的是心的下方,就是胃,胃裡面難過,感覺胃不舒服,胃裡面脹脹滿滿的。此三一條就是桂枝湯的變證。平常人吃桂枝湯,吃下去就好了,有一種人不會好,就是他本身有中濕的人,中焦的地方太濕了,脾主濕,脾在胃左側,脾整個都是濕,白白的津液都存在脾臟裡面,中濕太盛的時候,脾臟會沒有蠕動且撐大,胃一蠕動就頂到脾,所以病人就會心下滿,感覺到胃脹的現象,實際胃沒問題、是胃的蠕動過不去,被脾臟壓到了,這脾濕是素有的,平常舌苔又白又厚,或是肚子比較大、或是大便比較黏稠,就是中濕。正常的舌苔是薄白的,桂枝湯裡面沒有去濕的葯,張仲景對中濕的病人,一定是利小便。為什麼加白朮?白朮這葯就是中藥裡面專門去濕的葯,而且還專門去中濕,所以在【本草】寫白朮是燥劑,所以白朮放著,一下就變成硬硬的,濕就是黏液,糖尿病的病人,四肢末梢如果有破洞,就不會收口,西藥都是用消炎的葯,中醫認為炎就是熱,石膏、黃芩、黃連都是消炎的葯,但是在消炎的同時,還加了去濕的葯,傷口流出來的膿,黏黏稠稠的體液一直往外流,臭臭的,就是壞掉的濕。如果把去濕的葯和消炎的葯並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外科敷劑,西藥只有去熱沒去濕,所以不會收口。身體的中濕在裡面,不能用發汗發掉,所以小便利掉,白朮是燥劑,但是濕不會憑空不見丁,用白朮集中,然後加茯苓,茯苓就是利尿劑,茯苓專門健脾整胃、把中焦的水消導出來的葯,所以茯蒼白朮等量,胖子茯苓開六錢,白朮就開六錢,如果白朮開太多,就會太幹了,如果茯苓開太多,會把正當的津液利掉了,所以白朮茯苓都是等量在用的葯。常常如果胃口不開,很可能是中濕太盛了,常常用茯苓白朮把濕用小便利出來,此方如果是去芍藥留桂枝的話,若桂枝用太重,這濕就不是從小便排掉,而是從汗發掉的,結果會使濕往上走,臉會紅得跟桃子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去桂枝而不是去芍藥,因為此處方是要利小便,所以只要芍藥就好了,因為芍藥可以止腹痛。茯苓和茯神,都是長在松樹的正下面,只要樹根有被山豬咬過的,它的下方就有茯苓,附在松樹主根的是茯神,附在松樹支根的是茯苓,很大黑黑的,剝開來裡面白白的,好的茯苓切開來,裡面可以看得到筋,拿到燈光下看,可以看到筋,茯苓用在消導利尿健脾的。茯神常常用在失眠睡不著、定心劑、寧心用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茯苓三兩白朮三兩大棗十二枚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三二:「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腳攣急,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得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傷寒,脈浮起來,代表病在表,自己會流汗,就是太陽中風的現象,如果小便數,心煩,微惡寒,照說流汗流多了,小便應該不多,只是中風證,不會有心煩,但是現在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此條在說給病人桂枝湯時要小心,病人裡面已經陰虛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喪失掉,代表里虛已經很甚了,怎麼知道里虛很甚,第一心煩,第二惡寒,體能一直在喪失,體溫跟著在下降,病人會感覺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樣,血水同源。實際上這個冷是里虛引起的,所以這微惡寒,病人感覺從裡面冷出來的,這時候再用桂枝湯攻表,再發汗,津液會傷得更多,病人會更虛,如果這樣,得之便厥,病人手腳冰冷,所以如果給病人喝桂枝湯,會手腳冰冷的,原來這病人本來就是陰虛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夠的人,桂枝湯一發表,津液更不夠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干,津液都沒了,當然咽中幹了,煩躁,胸陽也沒了,吐逆,胃裡面的津液都沒了,會有反胃的現象,譫語,腳攣急,這時候知道里陽不夠了,就以「甘草乾薑湯」與之。「甘草乾薑湯」,就是誤飲桂枝湯的時候,救急的處方,甘草、乾薑這兩味藥專門是健脾陽的,馬上讓脾臟恢復功能,脾臟的陰虛掉了,陰就是臟,虛掉就是沒有力了,無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臟蠕動變緩,因為脾主四肢,這時候會手腳冰冷。腸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過以後,就變成厚味帶著苦味,除了會把腸的津液補足以外,也能夠入心,甘草、乾薑這兩味葯非常的陽性,乾薑和生薑是一樣的東西,生薑的水去掉後就是乾薑了,甘草、乾薑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乾薑開二錢就已經很重了,嚴重的時候,用到四五錢都可以,乾薑很熱是溫中的葯,可以強化肺陽,炙甘草用兩倍,是為了把腸的津液補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會把津液補足,肺就不會那麼燥熱,因此這兩味葯可以強心、強肺、健脾陽。若厥愈,足溫者,足溫而已,並不代表腳的功能回來,所以腳還會有攣急,這是因為桂枝湯津液發太多了,人的肌肉、筋都是要靠津液來供養的,「甘草乾薑湯」恢復脾陽,熱就會傳到肌肉上,可是津液還下足,所以肌肉還有攣急的現象,有點抽筋的現象,腳沒辦法踩在地上,這時候用「芍藥甘草湯」,當然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平常用的時候,炙甘草用二兩,芍藥用一兩,此「芍藥甘草湯」又名「去杖湯」,為什麼?老太太拄著拐杖走,喝了「芍藥甘草湯」拐杖就丟了,馬上會走路了,為什麼?因為芍藥可以讓陰,就是靜脈的血流回心臟的速度很快,炙甘草可以健心陽,因為炙甘草讓脾旺起來,土生金,就是進入肺,所以炙甘草可以壯胸陽,讓心肺功能加強,如果有靜脈瘤,可以大劑的吃,如果吃藥後有頭暈現象,是瞑眩反應,表示葯很對症,效果會很好,很嚴重的用二兩都可以,用湯劑比較好。藥行有白芍赤芍兩種,嚴格講兩種的功能差不多,大多開白芍來用。雙腳離心臟最遠,如果腳是冰冷的,就是製造血管中瘀血塊的主因,因此我們看腳是熱的,心血管中瘀血塊就會被化掉。用芍藥甘草湯可以讓腳熱起來,也就是可以去除心血管中的瘀血塊,加上附子更好,已經靠熱葯就把瘀血去掉了,不一定都靠活血化瘀的葯。如果只有手腳末端冷,那麼瘀血塊不會製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腳冰冷了很久,也還沒有發心臟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冶到手肘、膝蓋,那麼瘀血塊就製造得很快,就會造成心臟病。我們也可以由手腳冷的情況,來判斷病情的進步與否。如果每個人都曉得這種判斷的準則,就可以預防心臟病的發生;靠西醫的儀器是沒有用的,等到儀器檢查出來,病人已經死在儀器上面。如果當初開「桂枝湯加附子」就沒有此後遺症,沒注意到而造成,因為病人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病人陽虛的時候,自汗很多,明明是桂枝湯證,這時候應開桂枝湯加附子,有陽虛時應固表讓津液不發掉。因為津液不夠,大便就干在裡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腸的地方,食物磨碎後,本來要順著津液下去,可是津液被桂枝湯發掉了,結果就和胃壁纏在一起了,胃壁沒有黏液,當胃裡面的水沒了,臭氣就往上跑,順著血液跑到腦里,譫語,就是胡說八道,遇到這種情形,就給他吃「調胃承氣湯」,為什麼叫「調胃承氣湯」,胃把它當成腸,「調胃承氣湯」就是可以把小腸最上面的食物清出來,病人胸滿譫語的時候,壓病人胃的下方肚臍的上方,大約是「下脘」、「建里」的地方頂在這,壓會痛,就是實,就可以攻,這時候給他一點「調胃承氣湯」就好了。大黃在中藥里是屬於通便劑,是『去實』用的,芒硝,性味咸而苦寒,是『攻堅』用的,如果光用大黃,會硬把它拉出來,病人會很難過,會裡急後重,排得胃很難過,因為胃裡面沒有津液,胃會痛,所以先加些甘草下去和解,因為甘草解毒,把壤的排掉,好的留下,然後用大黃消導下來,食物有硬塊的,用芒硝打散掉,所以芒硝生用,芒硝放在碗里,煮完後,湯衝下去,這樣最強,如果要稍微緩些,把芒硝倒到湯劑里,和一和馬上關火,如果沒甘草,只有大黃芒硝,一吃下去,速度太快,葯還沒吃完,已經要跑廁所了,所以用甘草讓它慢一點。大小承氣湯沒有用甘草,就是取它的快速。臨床上看到皮膚紅疹,舌苔黃黃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還有大便,摸胃下,會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產生的濁氣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髮斑,所以誤食桂枝湯的時候,第一個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乾薑湯」,第二就是「芍藥甘草湯」,第三個是調整胃氣的,就是「調胃承氣湯」,調胃的意思就是把中焦清理乾淨,讓上下可以調和,讓病人重新再吃新的食物,再去治療。仲景立法,凡表證兼有里證之虛寒者,必先溫其里而後攻表,就是如果有表證兼有裡面虛寒的人,一定要先溫里再攻表,如果里證是實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里,如果里證是虛的,先把里寒溫起來,再去解表,如果病人身體素虛,體力津液不足的時候,不能用桂枝湯發表,因為津液不夠,這時候先把里陽壯起來,再去解表,像炮附子就是壯里陽的葯。溫里陽的「四逆湯」,攻表的「桂枝湯」,表裡兩治的「桂枝湯加附子」。陰虛還有很多望診可以看,譬如,舌頭伸出來,肥肥厚厚的,舌頭越肥越厚,身體就越虛。虛到命危時,舌頭會像氣泡一樣,遇到這種現象時,不要馬上開「桂枝湯」。三三: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就是重發汗後再加燒針的,燒針就是燔針,冰天雪地、凍瘡、關節的地方壞死掉的時候,把針燒的通紅,從「陽陵泉」對「陰陵泉」刺下去,可以把骨頭救回來,就是燔針術,所以燔針術刺完後,身上一個洞一個洞的。還有去膿瘍的時候,也會用到燒針,在針灸中已經教過。為什麼叫「四逆湯」,手腳都冰冷掉,到了手肘、膝蓋就是四逆,體溫急速下降,或失血過多的時候,會造成手腳都冰冷掉,所用到救逆的方子。四種用四逆湯的外證:一、骨節身體疼痛。二、四肢厥逆,手腳冰冷。三、小便清利,白白的沒有顏色溫度。四、下利清谷,吃到什麼就拉什麼,腸胃完全不會吸收,沒有蠕動。炙甘草、乾薑,針對脾陽,生附子對腎陽,所以四逆湯在用的時候,脾陽腎陽能夠恢復,先天之本再加上後天之本,就能恢復他的生機,所以腎陽不足的時候,精排出來很冷,生附子下去可以壯他的天癸水,使天癸水很熱,對婦科也很好。生附子在這裡用,完全在壯腎陽,實際上生附子下去的時候,心臟的力量就會跳起來,為什麼前條不加生附子,因為腎陽還很足。甘草乾薑湯方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炮右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乾薑就是生薑炒干,或生薑晒乾後再炒過,炙甘草在這裡可以壯胸陽,胸陽包括肺和心臟都能壯起來,肺的功能一恢復,就能將津液運到四肢,「甘草乾薑湯」也是吐血的神劑,大量吐出血的時候,就開陽葯,就是很熱的葯,就是「甘草乾薑湯」,「甘草乾薑湯」又名「二神湯」,中醫的觀念脾胃的功能一恢復,血會回到經絡裡面來,現在外面的醫生,以為吐血是熱,開寒涼的葯,犀角、生地、菊花下去,病人吐得更厲害,胃穿孔、胃潰瘍、會胃吐血的,都是胃家素有寒證的,所以用熱葯,就是「甘草乾薑湯」。【直指方】曰:「甘草乾薑湯」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行氣歸元,無力收約其血。芍藥甘草湯方白芍藥四兩甘草四兩炙右二味,?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又名「去杖湯」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芍藥甘草湯」可以止腹痛,痛代表有東西堵到,例:婦科的瘀血,還有腸子的表面有很多微血管,腸子的蠕動能源來自血,如果腸子上的血堵塞到了,這時候,腸子會套疊在一起,血液循環不好,病人會覺得絞痛。白芍破血,活血的力量很強。【古今醫統】曰:「芍藥甘草湯」治小兒熱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腹痛。所以小孩沒事會肚子痛的,可用芍藥甘草湯。調胃承氣湯方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甘草二兩炙芒硝半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大黃和炙甘草的比例是二比一,炙甘草不可以用太重,如果用太重,大黃和芒硝會停在腸胃裡面不走,因為炙甘草把它固住了,芒硝是破瘀的,先把大黃和炙甘草煮過,再放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放在火上面滾一下就好了,芒硝化了就好,如果要葯再強一點。芒硝開少些,用沖服的。芒硝在市面上買的時候、像鹽巴。上牙是手陽明大腸經,下牙是足陽明胃經,所以上下牙都是陽明證,陽明講的是消化系統,所以消化系統堵到的話,牙齒開始牙周病,牙齦紅腫爛掉,如果牙齦紅腫爛掉就是腸胃太熱了,有大便,只是沒有大小承氣湯證,有調胃承氣湯證,所以用調胃承氣湯把上面的東西輕輕的清出來,一清出來就是消炎,所以大黃是消炎的葯,芒硝是攻堅的葯。大黃用酒洗,使其具有升提之性,就不會攻下得太快,把小腸大腸的東西都清光了就不好。【活人書】曰: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葯,表虛里實者,若發汗開泄,則更斑爛,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證治準繩】曰:「破棺丹」治疔瘡之氣入腹而危者。有時候腸胃化膿了,梗在十二指腸的地方,調胃承氣湯下去可解。【玉機微義】曰:「調胃丸」止齒痛,血出不止,用調胃承氣湯為末,作蜜丸服之。【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痘瘡,麻疹,癱疽,疔毒,內攻衝心而大熱譫語,躁煩悶亂,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綠色者宜此方。為什麼大便綠色的,因為人身上的膽汁是綠色的,有時候小孩受到驚嚇,腸胃就凍結住了,小腸不會蠕動,所以膽汁就往外流,這時候就用「調胃承氣湯」。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真正在救逆的時候,是用生附,霍亂、瘧疾、上吐下泄都是四逆湯證。一顆生的附子,還沒有晒乾之前,大約五鐃;晒乾或烘乾以後,大約三錢。生附於表面有纖維很多,必須用棉布包起來煮,纖維才不會刺激到喉嚨。生附子專門去里寒,炮附子專治表虛。病人表虛而汗流不止,我們用炮附子,這時用生附子反而沒用,因為生附子不走表。如果是開刀或意外車禍,病人失血過多而且怕冷,有里寒的時候,我們用生附子讓陽氣回頭。喝到生附子,嘴唇舌頭會麻,雖然是一種中毒現象,但是因為病人需要這個葯,所以病人覺得很舒服。四逆湯又稱為『回陽湯』,麻黃湯稱為『返魂湯』。東澗翁曰:本方治四肢厥逆,身體疼痛,下利清谷,或小便清利者。【勿誤葯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於此方中加「烏梅」、「蜀椒」,名「溫中湯」,治蟲蚘厥。經方很多治療打蟲的葯,烏梅、蜀椒都是,蜀椒就是花椒巴椒,蜀椒取開口的才沒有毒。【醫林集要】曰:「乾薑附子湯」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及諸虛沉寒,這就是溺水,在水裡面昏迷了,救溺的時候,扎「公孫」、「內關」、「中脘」,然俊趴過來,扎「會陰」,讓心臟跳起來,水排出來了,可是體溫(四聖註:這裡缺內容。)附註:生附子如何泡?拿十比一的明礬,用冷水泡附子和明礬,泡一晚後,上面的鹽跑出來,水變成黑的,附子又黑又咸,咸入腎,黑也入腎,泡完一次後把殘渣衝掉,換水再泡第二次、明礬沒了再加,小心明礬會切手,泡三次,附於表皮的黑油都出來後再「晾乾」,曬到幹掉,約五天就可以了。這就是「生附」,生附去皮後切片,放在鐵鍋上干炒,就是「炮附」。三四: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項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溫熱,虛則兩脛攣,病證象「桂枝」;因未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溫,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病可愈。問:看起來像桂枝湯證,按法治之而增,結果四肢冰冷,咽中干,兩脛抽筋而譫語,張仲景說:夜半手足當溫,兩腳伸直,後如師言,為什麼?張仲景說: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浮在表面上代表風寒感冒進來了,大則為虛,脈應該是緩脈,結果脈卻很大,人虛掉了,脈很細是虛,很大也是虛,脈形變的很粗大,就是血虛掉了,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因為血不夠了,病證像桂枝,因為沒有加附子在桂枝湯,增加桂枝,結果汗出亡陽,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溫,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病可愈。三五:「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張仲景在太陽篇出了三個代表方,第一是桂枝湯,第二是葛根湯,第三是麻黃湯,為什麼會有葛根湯證,所謂的中風,中寒,平常中風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的,中了風或許都不知道,摸脈才知道的,因為風吹的很舒服的。中寒的時候有感覺,有警戒心的時候,就是麻黃湯證了當中風的時候,恰逢汗流很多,津液都傷掉了,就變成葛根湯證了,所以葛根湯可以說是溫病的方子,因為只有南方比較熱,才會大量流汗,津液才會傷到,這時候感冒的話,項背強几几,人背後是太陽經,几几像鳥羽毛豎起來,背後太陽經整個冰冷的,可以刮痧,或葛根湯就可以了,葛根湯的癥狀就是無汗,惡風,因為是中風,所以風吹的很難過。或是用桂枝湯,桂枝湯加一些麻黃再加葛根,稱之為葛根湯,這時候重用葛根。葛根湯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劈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葛根是桂枝的兩倍,處方的時候葛根用四錢,麻黃用三錢,桂枝用二錢,芍藥用二錢,以下是桂枝湯的方子。為什麼用葛根湯?因為桂枝湯的時候,本身沒有失掉很多津液,體能很好,葛根湯的時候,表就很虛了,尤其是小孩子,常常跑來跑去,汗流很多,風一吹,就得了葛根湯證,因為他在運動的時候,毛孔開著的,汗就流出去了,流汗的同時,濾過性病毒進來,一進來就很深了,剛開始從背後進來,造成部份的水已離開汗腺但又不出毛孔,所以項強,水滲在肌肉裡面,會很痛,所以背部強硬。原本津液就不夠了,如果光靠桂枝湯把腸的津液發表發出來,困為津液不夠,力量會不夠,這時候重用葛根,葛根原本就是提升津液的,把水份發散到皮膚表面上來,為什麼加麻黃?麻黃用的比葛根少,不能太多,皮膚表面沒有汗,代表有中寒的現象,如果有汗,光是桂枝加葛根就可以了,沒有汗,就是被表寒束到了,要發表發出來,但是光靠桂枝沒力量,這時候加麻黃在桂枝上面。張仲景在寫處方的時候,先寫葛根,麻黃,桂枝,麻黃走表,很輕。張仲景在用麻黃的時候,一定先把麻黃煮一下,白沫拿掉再用,如果不先煮一下,麻黃的性輕而且性往上升,它一下子就進入腦部,就是安非他命,所以先煮一下,把它的「輕」去掉,讓它不要走太快,光吃麻黃不會走到皮膚表面,所以單味吃麻黃,不會流汗的,要靠桂枝把它推到肌肉,然後麻黃再到皮膚表面,把病毒排出體外。葛根是升水的,感冒喉嚨痛,咽干,就是葛根湯證,葛根是生津止渴的,所以重用葛根,葛根可以用到四錢,不需要喝粥,光靠葛根的力量就夠了。腸胃因為有炙甘草、大棗,所以津液很足,葛根直接把津液從腸胃帶到皮膚表面去,到頭上、喉嚨去了。葛根發散的力量很強,譬如小孩發「水痘」,水痘就是胎毒,小孩在媽媽的肚子里,喝了羊水,到大的時候會發水痘,發起來是一顆小小的一粒,表面上是一粒,結果小孩發高燒,小孩的腸胃的壁表面全部是一片水痘在上面,這就是胎毒,服葛根湯,葛根湯能把所有髒的水排到皮膚表面,喝了葛根湯後,小孩早上起來,會發的滿臉全身都是水痘,但是小孩很有精神,不要刺破,讓它慢慢消掉就好了,一劑就夠了。朮附湯,白朮附子等量,能夠發癰膿,在身體裡面的瘤,在很深的地方、在子宮或淋巴結裡面,一直無法發到表面上,如果能發到皮膚表面,變成大的膿瘡,像青春痘、癤子,把膿頭去掉就好了,但是在很深的地方或在骨邊出不來,就靠白朮附子。為什麼加附子,因為深的地方一定接近骨邊,所以加附子,附子壯里陽,把裡面的膿瘡往外推,白朮有乾燥的作用,所以把葛根湯裡面加這兩味葯下去的時候,可以發全身性的膿瘡。須知如果身上的硬塊表面上是平滑的,就沒關係,粗糙的是癌,赤小豆當歸散也稱為排膿湯,那是排痔瘡的膿,用法不一樣,在金匱中會介紹。舉例來說,如果遇到一個病人,糖尿病足、腳上有傷口化膿,偏偏又得到葛根湯證,我們就要靈活運用,可以用葛根湯加上白朮附子排膿,因為在腳上,所以加重白芍,把腳的血液循環加速。經方是絕對處方,比例是黃金比例,運用之妙存乎—心。【方機】曰:鼻淵、腦漏、鼻癰、鼻中息肉等之臭膿滴瀝,或濁涕不止,不問香臭等,皆由同中郁毒之所致,腦漏尤為惡證,若不早治之,則或至不起,俱宜本方加「朮附湯」,癰疽初起,壯熱憎寒,脈數者,以「葛根湯」發汗後,轉以加「朮附湯」而促其釀膿,膿成者,速可刺破。腦漏,腎主腦,鼻子不好的頭定痛,這時候加強腎,讓排膿的力量加強,所以加附子,加白朮。這樣鼻黏膜就會越來越干。鼻涕如果說是黃、黏稠的,這是濕熱,就改成加些黃芩等去熱的葯在裡面。三六:「太陽」輿「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無汗、惡風、項背強、喉嚨痛、咽干、口渴,就是葛根湯證。「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也可以治療下利,為什麼叫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太陽代表「表」,陽明代表「里」,表被寒束到了,水到表面出不去,就迴流,水出去再回來,溫度就不夠,水就到小腸,小腸是火,小腸本身不是受水的,水一到小腸就聽到咕嚕咕嚕的拉出來了,中醫叫作「熱利」,病人的大便濃稠、散的、很臭,如果有表證又兼有了利,這時候也是葛根湯證,就是「太陽」、「陽明」並病。靠葛根把腸胃中的水拉上來,下利就止掉了,「葛根湯」為下利初起兼有表證之特效良方。這是一種治痢的方法;以後還會教到其它方式,例如和解的方法,還有利尿的方法等等。用葛根湯治療表證兼有下利,有一種情況要注意,遇到中焦很濕熱的人,舌苔黃而濕膩,用了葛根湯,結果臉都紅起來,濕熱都被升提上來了;所以素有中濕之人,喜歡吃油膩的東西,比較胖的人,應該加茯苓下去,讓濕熱從小便排出來。治小兒驚風角弓反張,屬於剛痙,就是小孩腦膜炎、昏迷、抽筋,這時候葛根湯重用到六七錢的,麻黃用四錢,桂枝用三錢,大劑的下去。凡表裡兩病皆實者,當先解表而後治其里,如果表實里虛的時候,先解表再治里,臨床上,有的時候一起用,有的時候病人已經三四天不大便了,又得到葛根湯證,一起攻出來沒有關係。後面我們會學到,太陽與少陽合病,就是用小柴胡湯;少陽與陽明合病,就是用大柴胡湯。三七:「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但下利,而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有下利的現象,有嘔吐的現象要加半夏。有嘔吐的現象要加半夏。【本草】寫半夏止嘔去水,所以半夏也是一種利尿劑,茯苓不能止嘔,所以往往有水飲的時候,用半夏,嘔吐的時候,半夏是很好的止嘔的葯,所以婦女妊娠嘔吐的時候會用到半夏。臨床上看狀況,如果是葛根加半夏,是婦人懷孕得到這癥狀,半夏就要用到八錢一兩的,順便把害喜的噁心止掉。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面,所用的半夏是「生半夏」,因為半夏生用有毒,所以現在在藥行買的都是「姜半夏」,所以如果開半夏,生薑就不用加了,生薑是解半夏毒的。生薑和半夏煮過後再晒乾性就下一樣了,生半夏在用的時候,可以治「至高」的水,水最高到腦積水,如果用姜半夏就沒效了。因為醫聖張仲景用的是生半夏,沒有晒乾的,我們買到的半夏是晒乾的,所以我們不能參考他的劑量,一般來說,用乾的生半夏三錢。葛根加半夏湯方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湯泡去黃汁,焙乾秤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劈生半夏半斤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勿誤葯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不僅治合病之嘔,平素有停飲〈胃內停水也〉,服本方,為什麼有停飲?平常運動後,很口渴,拿水灌,一次兩次沒關係,多次後就會造成停飲,水灌太快,因為胃火來不及燒,水就停在胃中間,在胃胸中間的橫膈膜上,就像海綿充滿了水。又云:「葛根湯」,動則害胃,往往食機不振、致噁心、嘔吐等,故若胃不健全,有噁心,嘔吐之傾向,或認為有胃內停水,則不宜單用「葛根湯」,而用「葛根湯」,「小半夏湯」合方之本方,可預防服「葛根湯」之弊。實際上葛根對胃沒有影響的,是桂枝。三八:「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表未解也「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原本有桂枝表證,被醫生攻下,或不小心吃壞肚子造成下利,結果利下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表末解也,也就是病人被攻下,血都往下跑,血往下力量很強,脈會跳得很快稍微停一下,這時葛根湯沒用,要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有表證,誤下,造成表邪,就是表面的病毒滲透到汗腺里,進入腸子,血往下走,病毒跟著下來,像阿米巴痢疾,可以用「葛根黃芩黃連湯」。黃芩、黃連是非常寒涼的葯,所以它能去熱,熱就是炎,所以也是消炎的葯,黃芩黃連不僅可以內服,還可以外敷,如果皮膚破,可用黃芩黃連。如果化膿,可以加去濕的葯,黃芩殺菌的力量很強,阿米巴痢疾的時候,大腸的壁都破洞了,下利都是血,下利久了人會脫水,所以用葛根升水,用炙甘草,把腸子的津液補足,用黃芩、黃連解毒,黃芩、黃連等量,小兒之痢疾熾熱難用下劑之證多效。表邪未陷者,重於解表,已陷而成為里熱者,重於清里,本來是桂枝湯證,結果下利,這時候要重於清里,改成「葛芩連湯」,虛寒者為脈微無力,實熱者為脈數有力,為什麼摸到脈數?就是裡面有東西堵到了,發炎了,病人會發燒。虛寒者舌苔淡白,實熱者為舌紅苔黃,實熱者為舌苔黃的,黃的再進就紅,再進就黑了,就是壯熱了。虛寒者為下利不熱,色黃淡,實熱者下利熱灼,色黃赤而臭熱,肛門沒有灼熱的感覺,就是不熱,實熱的大便很臭,而且肛門有灼熱的感覺。葛根黃芩黃連湯方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苓三兩黃連三兩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葯,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阿米巴痢疾的時候,大劑的用,葛根可以用到六七錢,如果不大量的用葛根,病人下利不止會脫水,如果沒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寒利可以灸肚臍,熱利的時候針「曲池」、「合谷」、「天樞」、「關元」、「三陰交」。有臨床上的案例西醫所謂的腸病毒的案例,其實就是表邪下陷,到了腸子變成熱利,所以有葛芩連湯證的時候,結果病人喝到葛芩連湯,病人覺得不苦,反而覺得很甜很好喝。三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講到「傷於寒」,就是「麻黃湯」證,又名「還魂湯」,為什麼?就是人死了,脈都沒了,下「回陽九針」後,再灌「麻黃湯」下去,所以「麻黃湯」可以從陰間回到陽間,過去有很多傷寒重症麻黃湯一下去就救回來了。不需要用到大劑四逆湯。有些中醫師用炮附子幾百克去回陽救逆,實際上不需要,用麻黃湯就好。張仲景這條辨沒寫脈證,一般來說,傷寒病在表,抵抗出來和病毒相抗,脈浮且緊,浮代表「表」,緊代表「寒」,所以麻黃湯證需解表發汗,如果只有脈浮緊才用麻黃湯,張仲景早就寫在裡面了,葛根湯、桂枝湯都有寫,為什麼麻黃湯沒寫,就是當遇到危急的時候,病人氣息都快沒了,照樣可以用到麻黃湯。病毒趁人身體改變的時候進來,人身上的熱度,一直都在調節,汗發不出來的時候,就會發熱,為什麼頭痛,免疫系統就是陽,陽會往上沖,而頭是諸陽之會,所以會頭痛。水到皮膚表面排不出去,這水就滲到肌肉,就感覺身疼,腰痛,骨節疼痛,全身關節都會痛,有時嚴重到像是被鞭打一樣。為什麼惡風?就是表寒怕冷的程度,這種,可以在夏天的車子裡面,不開冷氣,關上窗戶,穿著大衣躲在裡面。為什麼無汗而喘,肺主皮毛,皮膚毛孔肺在管,現在皮膚毛孔被寒束到了,就是肺也受寒了,肺在身上的功能是布施津液到五臟六腑及全身上下,現在肺一受到寒,肺的津液散不出去,肺也被束到了,肺的呼吸自然受到影響,而有喘氣的外證,所以得到麻黃湯證的人,可以說皮毛和肺俱閉,不能宣洩了。我們在問診的十問里問到汗出情形,就是要知道他的腸胃系統、心臟功能、腎臟功能;例如說,心臟功能好,才能正常出汗,如果心臟功能不好,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出不了汗,一種是沒事盜汗很多。腎臟有問題的人,也不會出汗。水腫的病人,治療以後只要有汗,就不會有水腫。麻黃湯證不是疫病,不會傳染的。一般來說,麻黃湯證是被冬天的寒氣所傷,冬天的正氣是寒氣;但是現在的人可能吹冷氣、或者是突然跳到游泳池中,只要傷於寒就可能出現麻黃湯證。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麻黃用三錢,杏仁等量用三錢,桂枝少些二錢,炙甘草再少些一錢。傷寒論裡面還有在少陰證的時候用到麻黃,就是「麻黃附子細辛湯」。一般人認為吃了麻黃就會發汗,所以不能亂吃,所有的藥典都講麻黃會解表,而實際上在用的時候,麻黃是發陽的葯,把陽氣發出來,壯里陽用的,所以不只是太陽證可能用到麻黃,在少陰證與厥陰證都可能用到麻黃。經方的觀念是,把「陽」強起來以後,「陰」就會自己回頭,因此張仲景的觀念是,當病人很虛弱的時候,我們用陽葯恢復病人的胃氣,病人自己會從食物中攝取營養,然後自己痊癒,這才是真正恢復健康。張仲景在用麻黃湯的時候,要讓病人流汗並把病毒排出去,桂枝湯能解肌,所以桂枝湯是入脾臟的,而麻黃湯入肺的,把肺解表,所以如果麻黃湯的病人,開成桂枝湯,結果發汗發在肌肉上,還是發不到皮膚表面上的,結果病人會更增膩、更煩躁,所以麻黃湯裡面為什麼要有桂枝、甘草,就是利用桂枝、甘草,把麻黃先推到皮膚表面上,後面桂枝沒力了,就靠麻黃了,用麻黃來解表發汗。如果沒桂枝、甘草,麻黃就待在裡面,所以少陰篇的第一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就看不到桂枝、甘草,其因就是怕麻黃在皮膚表面發散太過,這時候用了麻黃不會發汗,這裡麻黃是發陽的效果。加杏仁在裡面,杏仁和麻黃是表裡,如果只有麻黃、桂枝、甘草也會發汗,但是發完汗後,病人會大渴,所以加杏仁,杏仁潤肺,把肺的津液補足,杏仁就像是麻黃的後備部隊,所以麻黃湯用來解表解肺的,因為桂枝湯是利用腸胃的津液輸送到表面去,而生薑、紅棗是生腸的津液,所以桂枝湯用生薑、紅棗。如果麻黃用生薑、紅棗不用杏仁,結果腸的津液很足,肺幹掉了。如果肺的病、氣喘、咳嗽不用麻黃,就治不好的。所以張仲景治療肺的時候,一定用麻黃,至於是肺發炎、肺積水另外再開了。四十:「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ー、太陽證的時候,寒水在背後是冰的,如果滲入腸間,引起下利,處方就是「葛芩連湯」。二、水氣侵入心下,就是胃』在胃的外面的淋巴上,病人會嘔逆,處方「葛根加半夏湯」。三、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處方「麻黃湯」。太陽有病,代表有表證,有寒束在身上。陽明有病,就是熱發散不出來,集中在胸,往上沖,衝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滿者,不可下,絕對不可以攻里。如果「麻黃湯證」,表寒很厲害、怕冷,病人陳述很冷、全身骨節酸痛、沒有汗,如果攻下就會結胸,要確定病人沒表證,才可以攻里。如果感冒、有汗,往「桂枝湯」、「葛根湯」去想。如果感冒、無汗,就要想到「麻黃湯」,怕冷、關節酸痛,就是「麻黃湯」了因為,「麻黃湯」很強,所以特別要注意病人可不可以開「麻黃湯」。四一:「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太陽病,一段時間過了以後,脈浮細而嗜卧者,浮代表病還有一點點,但脈已經細下來了,就是沒有那麼強了,一般病人病情剛恢復的時候,會想睡一下,所以外已解也。如果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胸滿脅痛為「少陽病」主證之一,此為「太陽」轉入「少陽」之候,故用「少陽」主方「小柴胡湯」治之。如果脈還在表面,而且有胸滿的現象,因為肺要舒張,可是還是被寒束到,所以再給「麻黃湯」。四二、三:「太陽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潤,此為逆也。麻黃又名「青龍」,大青龍湯,實際就是麻黃湯的變證,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這些都是「麻黃湯證」,而煩躁,就改成「大青龍湯」了,就是麻黃湯裡面加了生薑、大棗、石膏。感冒的時候,身體會痛的,馬上要想到麻黃湯,而多了生薑、大棗、石膏就是為了「煩躁」,煩躁的癥狀就是代表「邪」已經化熱了,如果剛開始是麻黃湯證,病人不會煩躁,病人會很冷發抖,等到得了「麻黃湯」一兩星期,他可能證就變掉了,變到比「麻黃湯」還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喪失,肺太熱了,已經轉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涼潤肺,能去肺熱、降逆,把肺熱往下導,因為病人本身體能已經很虛,加生薑、大棗把腸胃的津液補一下。「麻黃湯」裡面,麻黃用三錢,「大青龍湯」的時候、肺熱高的時候,麻黃用到六錢,因為有石膏在裡面,所以麻黃可以用到六錢,六錢,因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兩錢。麻黃和石膏組在一起的時候,石膏會收斂麻黃,不讓麻黃髮汗,會把熱往下導。為什麼吃痲黃,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來?張仲景的意思,「大青龍湯」裡面一半的麻黃和杏仁走表,如果沒有增加麻黃的重量,麻黃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發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黃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腦褢面的病毒從小便排出去像「越婢湯」,裡面用麻黃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湯」小便一大堆,不是發汗,所以「桂技二越婢一湯」的時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湯」是傷寒論裡面第一個水腫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腫,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湯」。而「麻黃桂枝各半湯」的時候,是要讓病人微微發汗,而不要發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癢。凡是看到病人表寒里熱的時候,就用「大青龍湯」,病人曰喉嚨痒痒的,問病人有沒有咳歐?有咳嗽,問口有沒有渴?答有渴,問有沒有痰,答有痰且痰黃黃濃濃的,黃濃就代表病人裡面熱,問會不會怕冷?答有,且有鼻塞的現象,所以這病人表是寒的里是熱的,這熱是肺熱,所以用「大青龍湯」。為什麼喉嚨會痒痒的,因為水喝到胃裡面,正常的管道是水從胃的津液發散到肺,再到皮膚毛孔流汗流出去,有一天皮膚毛孔被寒束到了,這個水要回頭,可是水不會回到胃中,水順著三焦淋巴系統到胃的下方,這水氣已經離開汗腺,但又不在胃中,也不在消化系統中,水在橫膈膜中,一呼吸水氣就往上沖,就痒痒的。肺裡面太熱了,舌苔會黃的,所以開石膏,把水往下導,小便排出去。「麻杏甘石湯」和「大青龍湯」的分辨,如果咳嗽,胃口好不好?如果胃口很好,開「麻杏甘石湯」,咳嗽咳得都沒胃口了,開「大青龍湯」,所以大青龍湯就是病人的腸胃已經傷到了所以平常腸胃很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時候,「麻杏甘石湯證」。平常腸胃不好的人,得到咳嗽的時候,「大青龍湯證」。科學中藥的藥粉,在真正危險的時候,整罐吃下去,也沒用,因為湯者,盪也,熬湯劑的時候,可能一劑下去就好了,所以經方說「一劑知、二劑已」,指的是湯劑,因為湯的熱力,所以下去的力量很強有一種狀況不可以吃「大青龍湯」,就是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先不管什麼癥狀,如果他的脈很微弱就是里虛了,「汗出」就是津液不夠了,風吹得很難過,表示這人裡面已經很冷了,石膏一下去,就更冷,本來津液就已經不夠了,麻黃杏仁一發汗,這樣津液就會傷的更多,這時會造成病人貧血,因為血水同源,結果病人的手腳會冰冷掉,所以如果很虛的人絕不可給「大青龍湯」,這病人脈微弱,汗出,惡風者,是桂枝湯證,又因表虛里寒,所以應是「桂枝湯加附子」。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生薑二兩切大棗十二枚劈石膏如雞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沬,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石膏一般四到五錢,杏仁一般二錢多到五錢都沒關係。標準的黃金比例是,麻黃用六錢,石膏用四錢,杏仁用二錢,那麼杏仁加石膏等於麻黃的六錢,這樣子就不會傷到津液。當然臨床上要看病人的癥狀作加減,如果病人高燒與煩躁明顯的時候,我們石膏可以用到一兩,如果咳嗽頻繁或痰多,就多加杏仁。如果喝完「大青龍湯」,汗出太多,葯開太過了或運動流汗太多,用「溫粉」擦擦。如何預防發汗太過,就是慢慢喝大青龍湯,喝第一碗的時候,可以讓病人先喝兩口,看看如果沒有什麼感覺,再繼續喝兩口,慢慢地把第一碗喝完,感覺到快要發汗,就不要再喝,然後保暖幫助發汗。溫粉:牡蠣、龍骨(馬骨)、糯米,三味磨粉等量。臨床上,氣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龍湯」證,也就是寒喘;天氣熱才開始喘,天氣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龍湯」證,表寒里熱,里熱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熱進不來,被寒束到了,就是熱喘。大青龍湯是治療疫病的藥方,疫病就是氣候不正常的情況下,例如春行冬令,所發生的流行傳染病。現代的,只要是癥狀與大青龍湯證相同,就是用大青龍湯,因為中醫是同證同治。如果是四季分明,節氣交替正常的時候,就不會用到大青龍湯;只會用到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等等。四四:「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少陰證的人,也會脈浮緩身重,少陰證有一點最重要的就是但欲寐,脈浮緩就是外有表證,為什麼但重,就是病人素有濕在中焦,濕在中焦,肌肉關節都會感到重重的,身重,就是四肢很重,就代表濕很盛,如果濕只在脾胃裡面,用白朮茯苓,白朮是乾燥劑,茯苓利尿,把濕從小便小掉,如果這濕除了在脾胃中間,還有在關節上面,也可以用「大青龍湯」,如果光開「桂枝湯」、「麻黃湯」,解表的力量太快了,表去了,這濕去不掉,用「大青龍湯」來發,就是得汗解,全身的濕,用汗解,把這濕導到小便太遠了,直接皮膚出去比較快。所以大青龍湯除了治療疫病,也治療全身水腫沉重。如果單是中焦脾胃的濕,舌苔很白很稠很厚,用白朮茯苓,得小便解,平常白朮茯苓開等量,如果水比較多,就茯苓加重,如果濕比較多,就白朮加重。四五:「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是由麻黃、芍藥、乾薑、細辛、桂枝、半夏、甘草、五味子組成的,細辛是一味非常熱的葯,細辛是有毒的,臨床上,細辛只開一錢,細辛長得細細的一根,下面有很多根莖,用它的根部,細辛一根獨陽往上走,所以很熱。因為里寒很盛,所以開細辛和乾薑,把里寒去掉,讓裡面溫熱起來,把水氣去掉,心下有水氣,往上冒,所以會喉嚨癢。五味子葯沒有寒熱,五味子是止咳的,所以【本草】寫五味子潤肺,有時咳得很厲害的時候,氣管都會咳破,用五味子。有時候咳得太厲害,會嘔,用半夏,半夏會降逆也可以去水,所以胸腔的水,半夏也可以去,半夏還可以化痰,所以半夏與五味子合起來就能化痰止咳,張仲景的半夏是生半夏,半夏洗完就入葯,生半夏有毒,也就是靠這毒把水排掉,能解半夏的毒就靠生薑和乾薑,所以乾薑與半夏並用在裡面生薑是散胃中之寒,乾薑是溫中去肺中之寒。桂枝、芍藥、甘草此三味葯是從桂枝湯來的。「小青龍湯」的用法,就是表寒里寒的時候用的,開「小青龍湯」的時候,表裡雙解,所以表面上可以看到「麻黃湯」證,「大小青龍湯」都可以看到咳嗽,而且都有癢咳,都有水氣在裡面「小青龍湯」,一種是本身素體虛寒的人,得到「麻黃湯」證的時候用的,還有一種,「麻本來是黃湯」證的,沒服用「麻黃湯」,而從「麻黃湯」證轉成「小青龍湯」證,所以是「麻黃湯」證失治,而變成「大小青龍湯」證的,大或小則視病人身體的癥狀而變。本來身體就是里寒的人,舌苔伸出來白白的,平常不會口渴,想喝熱水,裡面寒很盛,就代表水很多,水發散不掉,停在裡面,自然不會口渴,小便白白的,里寒很盛的人,一得到「麻黃湯」證,就表寒里寒了,水停在裡面,呼吸的時候,橫膈膜會上下移動,水氣跟著一陣一陣往上沖,往上沖就會癢,所以咳一咳,會比較舒服。「小青龍湯」吐出來的痰是白色的泡沬,「大青龍湯」吐出來的是黃色的濃稠的,所以服「小青龍湯」會使里寒和水從表及小便解掉,所以「小青龍湯」下去的時候,會發汗發很多,用炙甘草把汗回逆回來,腸胃功能的恢復,就靠細辛和乾薑,所以病人吃了「小青龍湯」,好了以後會很餓,因為腸胃功能恢復了。小青龍湯方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三兩細辛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炙桂枝三兩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沬,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若噫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半夏本身去水的,所以有渴的時候,不會用半夏,因為病人的水飲不是很重是表寒水多,里水比較少,這時候半夏就拿掉,這裡的半夏半升,大約是三錢。栝蔞根和天花粉是不一樣的,但是現在藥行賣,栝蔞根和天花粉是一樣的,而實際天花粉是黃瓜的粉,真正的栝蔞根,就是栝蔞的根莖,栝蔞根能生津止渴;中藥裡面所有能夠止渴的葯,都是西醫所謂降血糖的葯,因為糖尿病的人會口渴。若微利,如果稍微下利,就是水跑到小腸裡面去了,把麻黃拿掉,真正在用的是加芫花,就是十棗湯裡面的芫花,用大約一克到二克。若噫者,就是打嗝,人身上的水如果沒排掉,就會停積在胸膈,停久了就變成飲,飲日久就變成痰,痰在胸膈就會噁心想打嗝,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把水利掉。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這是後人寫的,實際喘的時候,不會把麻黃拿掉的。了解方劑後,再看四五條,傷寒,表不解,代表還有表證,心下有水氣,心下就是胃脘的地方,因為有水氣,所以水氣往上的時候,會有咳嗽的現象。為什麼乾嘔?因為本身胃沒問題,但是水飲隔在這,產生的反嘔。發熱而咳,咳的很癢,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有沒有這些或都無所謂,只要有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這些現象「小青龍湯」都可以用。初期的肺稹水,當水氣還沒有盛的時候有三個湯方:剛開始積在皮膚表面的時候,肚臍以上積水用發汗,用「麻黃湯」下去把汗發掉。如果來不及,已經跑到裡面,剛開始肺裡面有一點積水的時候,咳得很厲害,這是「小青龍湯」證,到水積得很嚴重的時候,「小青龍湯」都來不及了,水已經積滿,病人但坐不得卧,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棗湯」證。凡有咳嗽喘急,每逢寒暑輒發,吐痰沫而不得卧,喉中如結者,即為因心下有「水飲」,氣喘的時候,天氣冷就開始喘,這就是標準的「小青龍湯」證,因為人身上的溫度和節氣是搭配的,寒很盛的時候,就開始喘,這就是「小青龍湯」證。吐出來的痰,清清白白的,就是「小青龍湯」證,如果吐出來的是濃濃稠稠的,或黏稠膠痰狀的,就是「大青龍湯」證。四六:「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所以小青龍湯證的病人,這時候有發熱的現象,但是不會口渴,表示裡面水很多,肺裡面有積水,水飲很多。小青龍湯用發汗的把水去掉後,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喝了小青龍湯會口渴的,就是水去掉了,常常病人嘔吐或有什麼病,病人吐掉或發汗發掉,病人開始口渴了,口渴就代表胃氣回來了,自己會痊癒,病自已會好。這個觀念我們也可以延伸到腎臟病的病人,腎臟病的病人,不流汗也不口渴,如果吃了葯以後,結果會發汗也會口渴,就是里寒去掉了。以上講的是太陽證上篇。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宜速攻。中者,受病較久,邪氣漸深,正氣漸弱,宜攻兼扶。末者,病已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宜扶正氣。


推薦閱讀:

傷寒論 總結
從《河圖》談《傷寒論》第七條
[回答備份]標準病案:苓桂術甘湯證
胡希恕講傷寒論356條~395條
自編《傷寒論》方歌括

TAG: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