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心理防禦機制

常見心理防禦機制(1)否認—把已經發生但又不願被接受的痛苦事實加以否定,當作根本沒有發生過,以減輕心理重負,避免精神崩潰。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是親人的突然死亡,身患癌症,聽到消息後根本予以否認,很象鴕鳥遇見敵人後的反應。

(2)退行—當人遭遇危急事件或面臨心理壓力時,會放棄習慣化的成熟應對策略而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熟的方式應對環境變化。「退行」是為了爭取別人的同情理解和關心照顧,或者為了逃避責任或某些難以應付的事件。如大學生考試不及格就對老師哭哭啼啼,苦苦哀求,或者不吃飯,對自己賭氣。

(3)幻想—脫離實際的空想,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難以實現的願望或陷入困境時,以異想天開的方式在精神上自我滿足。「自我陶醉」和做「白日夢」就是對幻想機制的生動寫照。如受欺辱的男孩;失戀者對自己愛戀對象的「追求」毫不留情地予以的「拒絕」幻想。

(4)置換—由於某種原因,對某人或某事不能發泄自己的情感而將其轉移到其它比較可靠或者能夠接受的人或事物上去。平常所說的「遷怒於人」、「借題發揮」、尋找「替罪羊」就是轉移機制的表現。

例如阿Q挨了趙家的打,卻去欺負小尼姑;失戀學生轉而傷害多年愛戀自己的女友等。

(5)壓抑—把不能被意識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脅性的衝動、慾望、情感抑制到潛意識領域當中以保持心境的安寧。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將痛苦的事「遺忘」,別人問起來總說「不知道」、「不記得」。這種「不記得」不同於自然遺忘,其記憶內容並未真正消失,而是轉入了潛意識境界,從而避免觸及此事而引起痛苦。人們經常通過做夢將壓抑的願望和記憶表現出來。

(6)解脫—無論人有意或無意犯錯,都會感到不安,尤其當事情牽連別人,令別人無辜受傷害和損失時,會內疚和自責,倘若我們用象徵性的事情和行動來嘗試抵消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以處理自己的情緒,補救心理上的不舒服,稱為解脫。一位足球隊員在比賽中犯規讓對方的一位隊員受傷,他到花店買了一束花,送到醫院,心裡感覺好受一些。

(7)認同—人會用不同的方法來肯定自己。

(8)分裂—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時常出現矛盾與不協調的情況,在同一時期,不同環境下,有十分相反的行為出現,好象將意識割裂為二。如社會知名的慈善家、慈父,對自己的下屬十分苛刻,冷酷無情。

(9)投射—當一種內部的、本能的衝動太令人焦慮時,自我可能把這種衝動歸之於某個外部對象,用這種方式擺脫焦慮。

投射的本質是在別人身上看到實際上存在於自己心理上那些不能接受的情感或念頭。投射為人們提供了免於面對自己缺陷的一種方式。

(10)反向作用—通過採用某種與它本來面目完全相反的偽裝。

如一個怨恨自己母親的女孩因社會要求兒女必須愛雙親,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為了避免焦慮,這個女孩就會表現出相反的衝動——愛。但是她對母親的愛是不真實的。這種愛往往很做作,很誇張和過分。

(11)合理化—指一個人遭受挫折或無法達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時,常常會找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護或做出解釋以原諒自己而擺脫痛苦。合理化有很多形式,如丟了東西寬慰自己「破財免災」,不思進取謂之「知足常樂」等,就是一種合理化機制。最典型的是酸葡萄心理(吃不著葡萄說葡萄是酸的)和甜檸檬心理(吃不到甜葡萄而只有檸檬的時候認為檸檬也是甜的)。

(12)理智化—個體以把情緒移開的方式考慮威脅性信息。例如某人看電視看到足球賽發生了看台倒塌事件,一些觀眾或死或傷,這時他可能更多地關注看台建築結構的失誤,而不是傷者的痛苦。一些有著悲慘童年的人在回憶過去創傷性事件時,常常冷靜地好象在說別人的事情一樣敘述並分析。

(13)補償—指通過新的滿足來彌補原有慾望達不到滿足的痛苦。如學習成績平平,但體育成績突出,對高考失去信心,卻在網路遊戲中沉迷,並認為自己可以脫穎而出,成為高手,從而確認自己的價值。

(14)升華—將自己不為社會所認同的動機或慾望導向比較高尚的目標和方向。如科學的創造發明,文學藝術活動等,既能滿足自己的慾望,又能有益於社會和他人。有些人年輕時遭受失戀打擊,幾乎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但他從此全心投入事業,心無旁顧,付出比常人多出幾倍的努力,既克服了自己的頹廢情緒,又獲得了事業的成功。

(15)幽默—人處於尷尬境地時,常以說俏皮話等幽默方式進行自我解嘲,使自己擺脫困境。

幽默是一種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是健康、成熟人格的表現。

人在面對挫折時,心理平衡往往遭到破壞。在多數情況下,人會感到困擾、不適應,體驗到痛苦的折磨。出於人的自我保護本能,會自發地喚起心理防禦機制起作用,以達到緩衝心理挫折、減輕焦慮情緒的作用,並且可為人尋找戰勝挫折的辦法提供時機。在充滿矛盾、衝突、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沒有心理防禦能力,人很難適應環境。

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有消極和積極之別。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有助於適應挫折,化解困境;消極的心理防禦機制只能起到暫時平衡心理的作用,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還會埋下心理變態的種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積極意義上使用心理防禦機制,而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依賴心理防禦機制,其結果使適應能力日趨削弱,人格和心理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可以說,某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消極心理防禦機制過度使用的結果。

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

如果沒有能力接受生活給你提供的方式,就必須依靠心理自我防禦機制,給自己的生活強加一種定義,或者強加一種自己認為說得通的解釋。

如受欺辱的男孩幻想自己成為「超人」,在幻想的世界裡得到滿足,應對當前這個現實;被優秀的異性拋棄、拒絕,合理化的解釋就是「其實這樣更好」,或者「其實我並不需要你」;窮人說自己「知足者常樂」或者「我並不追逐金錢」;害怕孤獨,無法獨立的人,對於千瘡百孔的婚姻依然努力維持,解釋為「一切為了孩子」;自己因為嫉妒討厭某人,通過投射解釋為「他對我充滿敵意,早就想對我不利,我恨他理所當然」。

在解釋的過程中,如果環境被嚴重扭曲,如遭受嚴重家庭暴力的人說自己一切為了孩子,致使自己和孩子受到嚴重傷害,甚至失去生命;說自己知足者常樂的人不願付出任何努力,只等待別人的救助,選擇徹底放棄的生活方式,就屬於病態地運用心理防禦機制,病態的程度依次為:

精神病性心理防禦機制;(孩子遭遇車禍,母親堅決否認,家中一切活動照舊;或創傷性事件後失憶的人);

不成熟心理防禦機制;(一哭二鬧三上吊對付婚姻問題)「神經症性」心理防禦

機制;(如強迫症患者,把在大問題上的衝突轉變為洗手,吃藥等小衝突);

成熟心理防禦機制(如李亞鵬對離婚的解釋)。


推薦閱讀:

孩子膽小,防禦心理過強,家長要怎麼做?
中國式好人是在防禦內心的恐怖——《人物》雜誌專訪(上)
韓國首都沒在薩德防禦圈內 韓網友炸鍋|薩德反導系統

TAG:心理 | 防禦 | 機制 | 心理防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