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檢查,診斷
常規化驗方面並無特殊發現,至少不能據以診斷胰腺癌。血、尿、糞常規檢查可能為陰性,也可能出現貧血、糖尿、糞便隱血陽性或有未消化的脂肪和肌肉纖維。血、尿澱粉酶指標在胰管初有梗阻時可能升高,但至晚期,因胰管長期梗阻而致胰腺組織萎縮,澱粉酶可重新降至正常範圍,因此其對胰腺癌診斷的幫助不大。血脂肪酶則30%的患者可有升高。肝功能檢查中轉氨酶可超過500U,但在血清膽紅素升高的過程中,血清谷丙轉氨酶呈反向波動。血糖在40%的患者有升高,為胰島細胞被破壞的結果,葡萄糖耐量試驗則有57.4%的患者異常,認為對診斷胰腺癌有參考價值。十二指腸引流有時可發現腸液中的胰酶減少,但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可有同樣發現。如引流液中有血液及癌細胞發現,則對癌的診斷幫助極大,尤以壺腹部癌最為可能。
隨著雜交瘤技術的發展,腫瘤相關物質的單克隆抗體日趨增加,其在腫瘤的體外診斷價值受到重視。與胰腺癌相關的腫瘤標誌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糖抗原(CA19-9、CA242、CA125、CA50)、胰腺腫瘤胎兒抗原(POA)、胰腺癌相關抗原(PCAA、Span-1)、胰腺特異抗原(PaA)及K-ras基因等,臨床常用的指標為CA19-9、CA242、CEA及K-ras。各種標誌物對胰腺癌雖有一定的陽性率,但均不具備高特異性,僅能供臨床參考。
1.CA19-9 正常胰、膽管細胞,胃、結腸和唾液腺上皮細胞均可表達。血清正常值小於37U/ml。是由單克隆抗體116NS19-9識別的抗原成分,即涎酸化的Lewis a血型抗原(sialosyl-fucosyl-lactote-traose),為迄今為止報道的對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標誌物,是目前臨床上最有診斷價值也是應用最多的一種腫瘤相關抗原,其血清正常值<37U/ml。大部分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顯著升高,研究報道CAl9-9診斷胰腺癌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81%和90%。提高診斷標準將使特異性升高而敏感性降低。一般認為以70U/ml為界比較實用,其敏感性與特異性分別為72%和92%。CA19-9水平與腫瘤的階段有關,有報道認為CA19-9<1000U/ml的胰腺癌55%可以切除,而>1000U/ml的病人89%無法切除。術後CA19-9降至正常者其生存期長於未降至正常者。腫瘤複發時CA19-9可再度升高,且常發生在影像學能做出診斷之前,因此CA19-9還可以監測腫瘤複發,術前CA19-9水平對預後也有一定的價值,CA19-9較低者預後較好。儘管CAl9-9敏感性高,能監測病情和反映預後,但由於其特異性欠佳,尤其是與膽系疾病的鑒別診斷困難,且在胰腺癌早期有時正常,因而單獨應用CA19-9不能對胰腺癌進行診斷,但仍可作為胰腺癌的篩選檢測指標。CA19-9明顯升高時,首先應考慮為胰腺的惡性腫瘤,但應注意除外膽、胰的良性病變。
在胰腺癌的早期或腫瘤較小時CA19-9可以正常。膽管細胞癌(67%)、肝細胞癌(49%)、胃癌(41%),以及結腸癌(34%)、食管癌(22%),甚至胃腸道外的其他惡性腫瘤(肺癌、乳腺癌)時CA19-9也可升高;肝硬化(60%)、暴發性肝功能衰竭(57%)、急性胰腺炎(100%)和慢性胰腺炎(10%)可出現假陽性。據認為CA19-9可能經肝臟代謝和膽汁排泄,因此在肝功能不全與肝外膽管阻塞時CA19-9也會升高,另一方面,因CA19-9是Lewis a血型抗原的一部分,一些患者由於遺傳原因缺少Lewis基因(約佔人群的5%~10%),即使發生胰腺癌也不能合成CA19-9而產生假陰性。目前,CA19-9主要用於胰腺癌的篩選檢查,對CA19-9陽性者可再作CT和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以明確診斷。
2.CA242 也是一種腫瘤相關性糖鏈抗原,雖然其抗原決定簇尚未完全闡明,但一般認為其與CA19-9、CA50的抗原表型有關而又不完全相同。血清CA242升高主要見於胰腺癌,其敏感性與CA19-9相似或略低。Kawa等系統地比較了CA242與CA19-9對消化系良惡性疾病的診斷意義,發現若以CA242大於30U/ml、CA19-9大於37U/ml作為診斷標準,兩者對胰腺癌的敏感性分別為79%和82%。對消化系統其他惡性腫瘤除結腸癌外,均以CA19-9的陽性率為高,特別是肝癌CA19-9的陽性率高達35%,而CA242僅7%,兩者差異顯著。在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和良性阻塞性黃疸,CA242的陽性率也低於CA19-9,並且CA242的含量很少超過100U/ml。尤其是對良性阻塞性黃疸,兩者的陽性率差異非常顯著。提示CA242水平幾乎不受膽汁淤積的影響。Haglund等又進一步證明了良性疾病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症,其平均血清CA19-9含量顯著高於膽紅素水平正常者(P小於0.05),而CA242則不存在這種現象(P=0.09)。可見CA242對胰腺癌的特異性要高於CA19-9。按照TMN腫瘤分期,屬於Ⅰ期胰腺癌者CA242的陽性率為41%,CA19-9為47%,具有一定的早期診斷價值。與CA19-9一樣,CA242也受Lewis血型系統的影響。
總之,CA242對胰腺癌診斷的特異性,尤其是在與良性阻塞性黃疸鑒別方面優於CA19-9,而敏感性並無顯著性差異。CA242可作為與CA19-9相匹敵的又一個有價值的胰腺癌標記物。
3.CA50 實際上,識別CA50的單克隆抗體與識別CA242的C242單抗均來自於同一種癌細胞株CoLo205,但兩者所識別的抗原決定簇卻並不完全相同。CA50也有部分抗原決定簇與CA19-9相同,亦含有涎酸化的Lewis a血型抗原(sialosyl-fucosyl-lactotetraose)。但除此以外,CA50至少還含有另外一種碳水化合物,能夠與CA50單抗發生反應。對胰腺癌的敏感性CA50接近於CA242。但在肝硬化,良性阻塞性黃疸和胰腺炎時血清CA50水平顯著高於CA242。CA50與CA242呈高度正相關,兩者聯合檢測並不能提高診斷的敏感性。
4.TAG72(CA72-4) TAG72是由Johnson等應用抗人乳腺癌肝轉移瘤的IgG型單克隆抗體B72-3,從移植於裸鼠的人結腸黏液腺癌細胞株(LS-174T)所形成的移植瘤中提取的抗原成分,是不同於CEA的一種新腫瘤相關抗原,屬糖蛋白。進一步的研究表明,80%以上的人體腺癌可在其細胞膜上檢出TAG72,而非上皮性的惡性腫瘤及良性增殖性病變均無該抗原的表達。因此,理論上與一些在正常組織也有表達的一些糖鏈抗原如CA125(見於胸、腹膜間皮)、CA50、CA19-9(存在於正常胰、膽管上皮)相比,特異性更強。對胰腺癌,血清TAG72的敏感性為44.8%(26/58),遠低於CA19-9的81%(47/58);對Ⅰ期胰腺癌也不能檢出,當TAG72大於10U/ml時,腫瘤大都已無法手術切除。對低分化胰腺癌TAG72的陽性率要高於分化好者。另外,測定胰腺囊性腫瘤液體TAG72水平對鑒別黏液囊腺癌與假性囊腫、漿液性囊腺瘤具有一定價值。如囊液中TAG72含量≥150U/ml,基本上可確診為黏液性囊腺癌,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達100%。
5.CA125 CA125是應用抗卵巢漿液性囊泡腺癌細胞單克隆抗體檢出的一種抗原,屬糖蛋白類。後來發現,凡體內非黏液性上皮細胞腫瘤包括子宮內膜、子宮頸內膜和卵巢上皮發生的腫瘤以及胰腺癌、胃癌、結腸癌和肺癌、乳腺癌等組織內均含有CA125抗原。胰腺癌時CA125的陽性率為75.5%(34/45),並且與胰腺癌的分期有關:Ⅰ期全部陰性,Ⅱ期陽性率7%,Ⅲ期陽性率70%,Ⅳ期陽性率84%。因此,無早期診斷意義。約半數的孕婦血清CA125可輕度升高。肝炎、肝硬化時可出現假陽性。據認為肝功能損害時CA125的代謝減少,加上正常腹膜內存在CA125,腹水時腹膜內抗原釋放可能是造成肝硬化時血清CA125升高的原因。約半數的孕婦血清CA125水平可有輕度上升。
6.組織多肽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antigen,TPA) TPA作為增生旺盛組織產生的一種蛋白質由細胞分裂時所釋放。因此,它主要反映了腫瘤的增殖率而非腫瘤的負荷。對胰腺癌的敏感性低於CA242、CA50,甚至CEA,但特異性卻較高。與CA50、CA242無相關性。Pasanen等通過多因素分析,提出CA50和TPA對胰腺癌具有獨立的預測價值,兩者聯合檢測可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敏感性。
7.CEA CEA是具有人類胚胎抗原特異性決定簇的酸性糖蛋白,作為廣譜腫瘤指標特異性欠佳,陽性率報告差異甚大。消化系腺癌和非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如乳腺癌、肺癌等均可出現CEA升高。發生肝轉移者增加更為明顯。綜合文獻報道,CEA對胰腺癌診斷的敏感性為30%~68%,胰腺癌胰液中CEA水平顯著高於胰腺良性疾病,對胰腺癌有診斷價值,但少數報道認為並無診斷價值,缺乏特異性。由於所採用的判斷標準和選擇的病例不同,對胰腺癌的敏感性也報道不一,59%~77%。與糖鏈抗原CA242、CA50無相關性。血清CEA大於15U/ml者生存期顯著降低,預後較差。但CEA水平與腫瘤大小、擴散及轉移有一定相關性,腫瘤複發時CEA可升高,對隨訪監測有一定意義。
8.胰腺癌胚胎抗原(pancreatic oncofetal antigen,POA)和胰腺相關抗原(pancreatic carcinoma associated antigen,PCAA) POA是從胚胎期胰腺中提取的一種糖蛋白,Gelder等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也提取出一種POA,並提出POA可以作為胰腺癌較特異性的標誌物。郭曉鍾等應用酶聯免疫法(ELISA)檢測28例胰腺癌血清POA,結果19例明顯升高,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P小於0.01)。對胰腺癌診斷的敏感性為67.8%,特異性為88.5%。部分肝癌、膽管癌和肺癌患者血清中POA亦可升高,與胰腺癌鑒別有一定困難。但良性胰腺疾病POA濃度大多偏低。胰頭癌出現POA升高者多於胰體部癌。PCAA是由胰腺癌患者腹水中分離出來的,也是一種糖蛋白。正常人血清PCAA含量小於16.2μg/L。有人檢測了152例惡性腫瘤患者的PCAA水平,血清PCAA的陽性率在胰腺癌為67%(29/43),肺癌為30%(11/36),結腸癌為27%(10/37),乳癌為16%(6/36)。組織化學研究表明在正常人胃、十二指腸、大腸、肝膽上皮組織內均有PCAA存在。上述各組織發生的癌腫,尤其是含有黏液的癌細胞內含量特別增多。胰高分化腺癌內PCAA的陽性率高於低分化腺癌。
9.半乳糖苷轉移同工酶Ⅱ(galactosyl transferase isoenzymeⅡ,Gal T Ⅱ) 半乳糖苷轉移酶(Gal T Ⅱ)主要存在於細胞膜和高爾基體膜上,催化UDP-Gal中的半乳糖基轉移至寡糖鏈受體,使糖鏈得以延長。用聚丙醯胺凝膠電泳分離血清中的Gal T,正常人只有一條酶帶,稱Gal T Ⅰ,而某些腫瘤患者則多出一條泳動較慢的Gal T Ⅱ。兩者的分子量、氨基酸組成、含糖量以及糖鏈組成和動力學都不相同,提示它們可能是由不同基因位點調控的原級同工酶。Gal T Ⅱ對胰腺癌的敏感性為67.2%~83.3%,但特異性不強,其他腫瘤時也可呈陽性。並且Gal T Ⅱ陽性的胰腺癌病例多半臨床癥狀已很明顯,無早期診斷價值。
10.其他 對胰腺癌具有一定診斷價值的標誌物還有彈性蛋白酶Ⅰ(elastase Ⅰ)、核糖核酸酶(RNase)、α1抗胰蛋白酶(α1-AT)、DU-PAN-2抗原等。彈性蛋白酶是胰腺腺泡分泌的一種肽鏈內切酶,分解彈性蛋白。可分為彈性蛋白酶Ⅰ和Ⅱ兩種亞型,胰腺癌時血清彈性蛋白酶Ⅰ水平升高,但往往因癌腫的部位和範圍不同而差別頗大。可能與癌腫阻塞胰管導致彈力蛋白酶釋放入血有關。RNase在胰癌時較其他腫瘤升高更為明顯,因此被認為對胰腺癌具有一定特異性。有人對血清RNase與胰腺癌組織類型作了對照研究,發現胰導管細胞癌時不論有無肝轉移,RNase均明顯升高,故提出RNase可作為胰導管細胞癌相對特異的標誌物。DU-PAN-2抗原是由抗黏液性胰腺癌細胞(HPAF)單克隆抗體檢出的一種抗原,為粘蛋白樣糖蛋白(mucin like glycoprotein)。免於組織化學研究表明,正常胰導管上皮、膽囊和某些胃腸道組織也存在有DU-PAN-2抗原,呈弱陽性;而上述部位發生的癌組織染色呈強陽性。血清DU-PAN-2抗原對胰腺癌的陽性率為71.8%,與CA19-9和CEA均無相關性。
11.K-ras基因 胰腺癌k-ras基因突變陽性率高達80%以上,而且主要位於第12密碼子,在慢性胰腺炎等胰腺良性疾病則罕有發生。因此,檢測k-ras基因第12密碼子突變為診斷胰腺癌提供了可靠的分子生物學基礎。B超或CT引導下細針穿刺組織,通過ERCP收集胰液、十二指腸液檢測k-ras基因突變已用於胰腺癌的診斷。Watanabe等收集純胰液(PPJ)檢測k-ras基因第12密碼子突變,26例胰腺癌中檢出21例(81%),而32例慢性胰腺炎中僅2例(6%)陽性。胰頭、體、尾部癌k-ras基因突變陽性率分別為79%、86%、80%,k-ras基因突變與胰腺癌部位無關。Nakamura等對十二指腸灌洗液(DLF)進行k-ras基因突變檢測,21例胰腺癌中19例檢測出突變,陽性率為90.5%,高於其純胰液檢測結果(70.7%)。為檢測k-ras基因突變提供又一取材選擇。對胰管刷檢標本進行k-ras基因檢測診斷胰腺癌,敏感性高於細胞學檢查。胰腺癌患者血漿DNA含量顯著升高,並含有腫瘤細胞DNA,可以直接從外周血漿提取DNA,檢測k-ras基因突變。Mulcahy等從21例胰腺癌血漿標本提取DNA,測得17例(81%)存在k-ras基因第12密碼子突變,並且與相應胰腺癌組織中k-ras基因的突變方式一致。其中4例先於臨床確診前5~14個月測出,而2例慢性胰腺炎及5例正常對照血漿標本皆未檢出k-ras突變。血漿檢測取材簡便,為無創傷性,可重複,有望為臨床提供胰腺癌快速定性診斷依據。Caldas等檢測糞便中的k-ras基因突變,11例胰腺癌中檢出6例陽性(55%),認為該方法可用於早期胰腺癌的普查篩選。
目前K-ras基因臨床診斷應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經皮細針穿刺活組織檢測K-ras基因突變;②收集純胰液檢測K-ras基因突變;③收集十二指腸液檢測K-ras基因突變;④外周血及血漿中K-ras基因檢測突變;⑤糞便中檢測K-ras基因突變;⑥ERCP刷檢物中檢測K-ras基因突變。採用PCR-RFLP方法檢測胰腺癌患者血清中K-ras基因突變,73.7%的患者為突變陽性。胰液中檢測K-ras基因突變率約70%~80%。但在胰腺良性病變(慢性胰腺炎、胰腺膽管內病變等)的部分患者中也檢測到K-ras基因突變,難於與胰腺癌鑒別。
因此CA19-9、CA242、CEA及K-ras單項檢測都難以有確定的臨床價值,僅作為線索提供。但CA19-9、CA242、CEA及K-ras檢測在臨床上還是具備其各自的價值,聯合檢測上述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單一檢測的不足,提高檢出率與特異性。
12.端粒酶 端粒酶對胰腺癌的診斷價值已日益受到關注。Hiyama等報道43例胰腺癌中有41例(95%)癌組織端粒酶陽性,而對照的11例胰腺良性腫瘤均為陰性,3例慢性胰腺炎僅1例表現弱陽性。晚近,有報道檢測胰液、胰管刷取物端粒酶,對胰腺癌有早期診斷意義,並有助於胰腺良惡性疾病的鑒別。
13.病理細胞學診斷
(1)胰液脫落細胞學檢查:由於90%以上的胰腺癌來源於胰導管上皮,癌細胞脫落可隨胰液排出。傳統的胰液細胞學檢查方法是通過十二指腸鏡獲取胰液,此方法假陽性率較高,在內鏡下逆行插管至胰管內,通過ERCP收集胰液進行脫落細胞檢查,陽性率為33%~75%。採用細胞刷刷取胰管可提高檢查的陽性率與診斷的準確率,對頭、體部胰腺癌尤為明顯。直接吸取標本進行細胞學檢查,尤其對胰腺體尾癌診斷的準確性較高,陽性預測值為100%。靜脈注射胰泌素刺激胰液分泌,在術中置管收集胰液可以更精確地定位隱匿性胰腺癌,甚至可發現胰腺原位癌。
(2)活檢組織學檢查:穿刺細胞學(FNA):自20世紀70年代初FNA就應用於臨床,對胰腺癌進行術前及術中診斷,使患者在開腹前或腫塊被切除前有明確的病理診斷。FNA可在術前經皮穿刺或術中直接穿刺,也可在內鏡輔助下吸取胰液檢查。目前經皮穿刺大多數在US或CT引導下進行。總體診斷準確率為80%,特異性為100%,是對疑為慢性胰腺炎患者非常有用的輔助檢查手段。但FNA存在導致胰瘺等併發症風險。若穿刺位置不準確,可導致診斷偏差。結合ERCP,應用胰管活檢獲取組織,能提供組織學診斷,但對操作技術的要求高,陽性率也不及細胞刷檢高。
在B超、CT或超聲內鏡(EUS)引導下,胰腺細針穿刺活檢(fine need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可進行組織學和基因診斷。
1.CT檢查 CT診斷胰腺癌的準確性很高,是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方法,自應用於臨床以來一直是胰腺癌診斷的主要手段。由於胰腺癌的血液供應相對較少,屬少血供腫瘤,因此,在注射造影劑後30s的動脈期腫瘤的強化程度低於正常胰腺,使低密度的腫塊與明顯強化的胰腺對比更為清楚。胰腺癌的CT直接徵象多為低密度腫塊,伴或不伴胰腺輪廓的改變。這個直接徵象顯示的關鍵是要使富有血管的正常胰腺組織與少血供的病變之間形成明顯的差異。少數病灶可為等密度影,等密度病灶只能靠間接徵象發現。間接徵象是指胰腺癌繼發的胰膽管的擴張,胰體鄰近血管、臟器的侵犯和遠處臟器的轉移性病灶等。
隨著螺旋CT技術的出現和進展,掃描分辨力進一步提高,圖像更真實清晰。國內外文獻顯示,單層螺旋CT對胰腺癌的檢出率為80%~91%。近年來出現的多層螺旋CT將其進一步提高至96%。武漢協和醫院的資料顯示螺旋CT對進展期胰腺癌診斷的敏感性為95.3%,特異性為92.1%。通過螺旋CT動脈期和靜脈期雙期增強掃描可提高小胰腺癌(≤2cm)的檢出率。
結合增強掃描螺旋CT不僅可以基本滿足對胰腺腫瘤的定位、定性診斷,而且能對病變範圍、胰外侵犯、血管浸潤、淋巴和遠處轉移等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國外有文獻報道螺旋CT動態掃描對腫瘤的胰周侵犯評價的準確度為72%~88%,對門脈受累評價的準確度為76%~84%,對胰周動脈受累評價的準確度為81%~84%。近年來,上海瑞金醫院採用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技術判斷胰腺癌對血管的侵及,其準確度可達95%。
由於能清晰顯示上述病變,螺旋CT在胰腺癌術前分期和手術切除性評估方面顯示出獨特的優勢。Zeman等報道,螺旋CT的T、N、M分期的準確度分別為77%、58%、79%。Diehl等(1998)報道整體上螺旋CT分期的精確性達9l%。CT分期不準的主要原因在淋巴結轉移方面判斷不準確。Lentsehig等(1996)報道應用螺旋CT評價腫瘤可切除性,敏感性為94%,特異性為80%。有報道稱多層螺旋CT對腫瘤可切除性評估的準確率達93%。主要是有無腹膜轉移和肝臟小轉移難以確定。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採用螺旋CT術前判斷為可切除的胰腺癌20例,手術符合率為75%(15/20),術前判斷為不可切除的胰腺癌48例,手術符合率為95.8%(46/48)。武漢協和醫院的資料顯示通過術前CT評估有手術指征的病例佔68.5%,腫瘤可切除性預測準確率達81.7%,不可切除性預測準確率達87.5%。
由於CT掃描獲得的信號為斷層圖像,其立體直觀性較差,在判斷病變程度如血管浸潤部位、範圍、長度等需要一定的閱片經驗。近年來超薄層CT、電子束CT(EBCT)和三維圖像重建技術問世,可以對器官構型和血管成像重建,清晰顯示腫瘤血管浸潤情況,從而提高了診斷的精確性和可切除判斷的準確性。
2.MRI 除了常規序列圖像外,還可進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磁共振膽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igraphy,MRCP)。通過MRCP可獲得胰膽管圖像,顯示胰膽管結構有無病變並且為無創性。而MRA則可以清楚地顯示胰腺周圍血管的情況。不過,總體來講,MRI診斷胰腺癌不比CT優越。單憑T1WI和T2WI上腫瘤信號的變化來判斷胰腺癌缺乏敏感性和特異性。在SE序列T1W+FS上,胰腺癌表現為低信號,而正常胰腺組織由於含有豐富的水樣蛋白仍然呈高信號,兩者信號差異增大,有利於發現病灶。因此,較之常規SE序列T1WI、T1WI+FS發現胰腺癌的敏感性明顯提高。TSE序列T2WI+FS上,胰腺癌呈明顯的高信號區,而正常胰腺組織呈明顯的低信號改變,二者反差明顯,與之序列T2WI相比較,T2WI+FS對胰腺癌的檢測率也是明顯提高。
磁共振膽胰管顯影(MRCP)和血管顯示技術(MRA)可較為清晰地顯示膽胰管擴張及血管尤其是門靜脈系統受累程度。ERCP是診斷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MRCP的基礎是膽道和胰管內的水成像同時抑制其周圍結構的信號,可以顯示各種病變狀態時的胰膽管改變。與ERCP相比,MRCP最顯著的優點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顯示整個胰管系統。MRCP肝外膽管顯示率100%,肝內膽管分支90%,膽囊90%~100%,膽囊管75%~50%,主胰管100%,Santorini管93%,胰管分支75%~90%。在胰腺疾病的診斷中,MRCP診斷胰腺癌的敏感性為84%,特異性為97%,ERCP的敏感性為70%,特異性為94%。
MRCP同時結合MRI,可以對腫瘤進行分期及可切除性評估。MRA可獲得類似血管造影的三維動、靜脈像,分辨腫瘤與血管的關係和浸潤形式,較CT和EBCT更為直觀、清晰和完整,從而成為評價腫瘤與血管關係的首選方法。國外一組前瞻性研究資料表明,同時採用MRI、MRCP及MRA檢查,在66例懷疑胰腺腫瘤病人的檢測中其良惡性腫瘤鑒別的符合率可達91%,在經病理證實的44例胰腺惡性腫瘤中,MRI確診42例,其診斷敏感性為95%(42/44)。對判斷腫瘤為局限性生長和對周圍血管有侵及的準確性分別為89%和94%。武漢協和醫院通過對94例採用MRI/MRCP/MRA檢查患者的結果分析比較,發現聯合檢查對判斷腫瘤與血管的關係及浸潤程度、範圍方面的準確性和特異性較高,MRA對了解血管轉移、腫瘤周圍血管海綿樣變以及評價腫瘤的可切除性優於普通CT。
3.超聲 常廣泛應用於胰腺腫瘤的普查和篩選,可以發現胰腺的佔位性病變及浸潤性生長、胰腺組織萎縮伴有胰管和膽管的擴張、肝臟的轉移病灶等,但其準確性、直觀性尤其分期評估價值有限,腫瘤直徑大於3cm的正確率較高,小於2cm的正確率僅為20%~40%,而對巨大實質性佔位性病變則難與腹膜後其他腫瘤相鑒別。其對胰腺腫瘤的檢出率和定性診斷的正確率遠不如CT和MRI;對腫瘤不可切除性預測準確性較高,但對腫瘤可切除性的預測值僅為36%。但BUS無創、簡便且費用低廉,可作為一種胰腺癌初篩的手段,與腫瘤標誌物聯合應用可彌補各自單純檢驗的不足。
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CDFI)技術可顯示目標血管內血流改變情況,對評價胰腺腫瘤血管受累有一定價值,但其準確性不如CT和MRA,這與技術人員的經驗有直接關係。按照CDFI評分,1~2分者常無腫瘤血管轉移,腫瘤切除率高,癌旁組織及血管病檢多為陰性,3~4分者應視為血管浸潤轉移,預測準確性達90%以上。
內鏡超聲(EUS)探頭可以比較容易接近被檢組織,將超聲探頭送入胃和十二指腸內,運用水平接觸法或脫氣水充盈法探查胰腺。在探頭與胰腺之間僅隔有胃或十二指腸壁,從而避免了腹壁脂肪組織及胃腸腔內氣體的干擾,從而具有較高的分辨力,能夠檢出小於2cm的小胰癌和包括胰腺原位癌在內的早期胰癌。對於平均直徑為1.5cm的腫瘤其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達95%和93%。EUS對胰腺癌病灶(T)及淋巴結轉移(N)的分期評估優於CT及其他影像學方法。Rosch報道,EUS顯示門靜脈受侵犯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大於90%,而常規B超和CT的敏感度為9%、36%,特異度為72%、85%。Tio等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其對胰周淋巴轉移的準確度為72%,而CT為30%,常規B超僅為12%。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研究顯示,EUS對胰腺癌的診斷敏感性為90%,特異性為70%,均高於US、CT和ERCP;EUS對胰腺癌TNM各期(T1~T4)的評價能力均高於US、CT和ERCP,分別達T1和T2=50%,T3=62%,T4=90%,總計達75%,對N因素的敏感性為46%,特異性為85%,也高於其他影像檢查。協和醫大腫瘤醫院報道,EUS評估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準確度為80%,評估不可切除準確度為96.4%,診斷胰腺癌準確率為97.4%,CT為94.6%,MRI為89.5%,B超為73.7%。但它對動脈侵犯的判斷不如靜脈敏感,尤其是對脾動脈(SA)、SMA侵犯的診斷不如DSA,因此,必要時應加選DSA或MRA,以減少漏診。而且,EUS對胰腺上皮內癌的檢出率較低,對於>40mm的胰腺病灶因超聲波衰減,周圍結構難以觀察,診斷較為困難。EUS在脾門區有一個盲點,對肝轉移也不能加以評估。
導管內超聲是胰膽系檢查中相對較新的技術,其採用更高的頻率、更小的探頭,可以獲得比內鏡超聲更高的分辨力。導管內超聲目前主要用於臨床檢測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判斷其範圍及是否有侵襲性等,其診斷的準確性相當高,可檢出小至3.0mm的乳頭狀增生灶,其檢出率可達100%。有對照研究表明胰管內超聲(IDUS)對胰腺癌的診斷與手術後病理的符合率為100%,顯著優於US、CT和ERCP。這一技術的主要缺點不能探測胰腺被膜的侵犯和黏膜表面的擴散,因為在早期胰腺癌侵犯的廣度與胰腺炎症所引起的增厚無法鑒別。當胰腺癌伴主胰管狹窄閉塞時微探頭亦不能插入,對小腫瘤IDUS檢查優於EUS。
腹腔鏡超聲的聯合應用可以更精確判斷胰腺癌的分期,它能發現肝臟實質內細小的轉移灶,並可觀察腫瘤周圍血管有無侵犯和轉移增大的淋巴結,尤其適應於可切除胰腺癌術前的進一步判斷。血管內超聲可精確發現PV腫瘤侵犯的部位和長度,但它需在術中進行。
4.其他影像學技術 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對胰腺癌診斷的正確率為80%~90%。因為胰腺癌來源於導管,ERCP往往可發現胰管狹窄、梗阻或充盈缺損。但其對診斷早期胰腺癌幫助有限,且不能觀察和判斷腫瘤浸潤範圍和胰管以外的病變情況。
選擇性動脈造影:經腹腔動脈進行肝動脈、脾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血管造影可顯示胰腺腫塊之充盈缺損區和血管移位、侵蝕、狹窄等情況,對確定血管有無受累和判斷手術的可切除性具有較大價值,可作為胰腺癌的補充診斷方法及用於晚期患者的介入治療。選擇性動脈造影對胰腺癌的診斷意義不大,因為胰腺癌往往是少血運的,其價值主要在於判斷胰腺癌與周圍血管的關係,能觀察到PV及其主要屬支是否受侵犯,是否有癌栓形成,肝總動脈(CHA)、SMA是否受侵犯,從而估計可切除性。但此項檢查屬有創操作,有逐漸被MRA等取代的趨勢。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又稱功能性成像,近年來已逐漸在國內大醫院開展。目前應用較廣泛的是18F-FDG PET顯像。FDG PET主要是通過探測正電子放射性核素在體內分布情況,觀察人體組織生理生化代謝等從而達到對胰腺癌的診斷和分期目的。與慢性胰腺炎相比,胰腺癌細胞表面有更多的葡萄糖轉運體,胰腺癌的葡萄糖標準攝取值(SUV)明顯高於慢性胰腺炎。有研究報道,FDG PET對胰腺癌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4%和88%。而另一項研究對73例懷疑胰腺癌的患者進行PET和CT檢查,PET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3%和93%,CT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0%和74%,PET的準確率明顯高於CT。全身FDG PET掃描作為一種檢查方法,能夠靈敏地顯示轉移性病灶的全身代謝圖像,對胰腺癌轉移灶,尤其是肝內轉移病灶的顯示具有重要價值。但由於PET價格昂貴及對腫瘤準確定位和腫瘤大小測定存在偏差,因此多用於CT難以鑒別腫瘤的良、惡性以及是否存在遠位轉移時。
X線鋇餐造影觀察有無胃腸受壓,胰頭癌時可見十二指腸曲擴大或十二指腸降段內側呈反3字征,多已屬晚期。核素顯像與正電子X射計算機斷層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對胰腺癌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推薦閱讀:
※少女突然癱瘓,到醫院一檢查,醫生都驚呆了!
※女性一生必做9種檢查
※做了B超畸形檢查也會生出畸形兒?
※備孕要提前做好口腔檢查[圖]
※白帶常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