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責任心是怎樣弄丟的?

什麼是責任心呢?顧名思義,責即負責,任即承擔,心即意識。責任心有就是負責有承擔的那種意識。通俗地說,責任心是指對人或事敢於承擔、勇於負責的一種態度。可是,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大孩子並沒有責任心。

如此,孩子的責任心是怎麼弄丟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1、大包大攬,讓孩子成為甩手掌柜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在學校,孩子不是忘帶了學慣用品,就是打掃衛生只掃了一半就沒了蹤影;在家不是作業沒做完就跑出去玩,就是床上、桌上亂成一堆忘了收拾。這不是記性不好,而是責任心不強。從小到大,衣食住行都有人負責,鉛筆媽媽會削好,房間奶奶會整理好,孩子什麼也不用管,只知道學習,吃飯、睡覺、玩耍。久而久之,父母的大包大攬,把孩子培養成了甩手掌柜。等到真正有需要孩子幫忙做點小事情時,他會說:「你沒看我在忙嗎?」當媽媽生病要他倒杯水時,他不耐煩地說:「你自己不會倒嗎?」

有專家對135名4~5歲幼兒進行了一次情景測試,這些幼兒看見本班活動室門口掉落的圖書、玩具,能主動撿起的僅有19人,只佔14%!大多數孩子視而不見,有的從上面跨過去,有的繞過去,有的直接從上面踩過去,問這些孩子為什麼不撿,回答是:「不是我掉的。」「我不知道誰掉的!」

人是有多層次精神需要的,比如成功需要,求知需要,這是形成責任心的動力。不給孩子提供通向成功需要、求知需要的途徑,就沒有機會形成責任心。父母的大包大攬,事無巨細的代勞,過度的保護、關注等,實際上也剝奪了孩子的責任需要。

2、過於嚴厲,讓孩子不敢承擔責任

孩子犯了錯誤,做錯了事,需要教導,需要批評,這樣才能培養責任感。但是,凡事物極必反。批評也是雙刃劍,用得不當會起反作用。比如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特別嚴格,過度嚴厲,不允許犯錯,如果一犯錯,進行嚴厲批評、過度指責,甚至體罰,他就會覺得太痛苦了,他會發現負責任是件很痛苦的事,以至於削弱了孩子負責任的勇氣。當記者柴靜問葯家鑫父母,是什麼原因導致他作出殺人的極端殘忍行為時,葯父反思說:「可能出了這麼大的事他害怕了。因為小時候也是這樣,平時凡是出去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只要打架了,不管誰對誰錯,他回來肯定是挨罵的。因為他知道,我是不允許他犯錯的。」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看出葯父是一個有家長製作用的專制型家長。從不給孩子犯錯的權利,就害怕犯錯,害怕看到犯錯帶來的後果,更害怕承擔過失責任。有人說葯家鑫是激情殺人,但我們卻不認同,我們認為是情急之下童年經驗模式的反應。

責任心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及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1、自然後果法:讓孩子敢承擔後果

我們知道,孩子做錯事要批評,要孩子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批評有方,如何

承擔責任也更有技巧。自然後果法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己承擔做錯了事帶來的後果。

美國總統里根小時在院子里踢球,不小心把鄰居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讓他

賠錢。他回家向爸爸求助,爸爸說,既然你踢碎了玻璃,你就應該負責任,我不會為你賠償,但我可以借錢給你。於是,里根通過送報紙、擦皮鞋,終於在一年後還清了借款。正是通過這件事使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

【案例】教育專家孫雲曉在一次報告會上講過這樣一件事:他的女兒上初中時,每天早晨起不來,結果他和他的夫人每天總要三番五次地喊。後來,他決定改變策略。他買了一個小鬧鐘給女兒,並告訴她,從第二天起不在喊她起床,遲到及由其引起的一切後果自己負責。果然,第二天女兒在鬧鐘的提醒下早早地起了床。

點評:孩子不改正壞習慣或不良行為,是因為有人為他承擔了責任。讓孩子勇於為自己擔當不是不可能的,問題是我們的家長心太軟,這種心軟也是害。

等到孩子成長到某個時候,發現他一點責任心也沒有的時候,再要求他有責任意識,需要他擔負責任的時候,孩子卻不情願了。因為,對於從沒學會負責任的人來說,責任,等同於需要付出代價、付出精力、付出汗水的一項任務。這時再教育教育就比較困難了。因此我們要在孩子小時候,就把「責任」一課好好給孩子上。把本屬於孩子的責任還給他,讓孩子來承受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狠心一點,堅持一下,孩子的責任感就會在我們的堅持中一點一滴建立起來。

2、角色互換法:讓孩子做深刻體驗

現在的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都是優裕的,舒適的,即使家庭條件不優裕,也

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少吃點苦,少受點罪。也正因為這樣,孩子就更不懂得如何關心他人,發現自己的責任。我們不妨通過角色互換遊戲,讓孩子體驗生活的不易,理解他人的情感。

【案例】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有一位爸爸看到9歲的兒子花起零花錢大手大腳,就想了個辦法,讓他當家一個月,掌管那個月30天的家庭財政大權,同時負責基本的日常生活運作。父母和孩子互換角色,父母成了小孩子,孩子成了大人。父母每天要買什麼東西,要向孩子請示,買回了什麼東西,向孩子彙報並登記在賬本上。家裡做飯用的燃氣用完了,孩子要打電話叫人把燃氣瓶送到家;有客人來了孩子負責倒茶切水果,家務活由他給全家人安排,比如,媽媽做飯,爸爸拖地,他洗碗。眼看還有三天就當家到期了,孩子想放棄了,對爸爸說:「爸爸,當大人太辛苦了,太累了!就才三天了,就當我當家當完了吧!」可爸爸面帶微笑堅定地說:「兒子,就還剩下三天了,再堅持一下吧!爸媽一年12個月都要當家啊!」孩子無奈,還得堅持。後來孩子把那個月當家的過程和感受寫成了作文,被老師大加表揚,一時間成了全班同學學習的榜樣。有的同學還說,我回家也要讓爸爸媽媽讓我當家一個月!

點評:一個從來不為家庭考慮的孩子,當了家,體驗了生活的滋味;一個平時很少勞動的孩子,當了家,知道了做家務是一種義務;一個很少與社會接觸的孩子,當了家,知道了要如何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這樣的角色互換,是把對換位思考的行動落實,讓孩子能獲得深刻的體驗。生活就是體驗,生活就是責任。

【小技巧】角色扮演增強責任心

四五歲的幼兒很喜歡玩象徵性遊戲,象過家家,角色扮演換都可以滿足孩子的遊戲需要,又能夠從遊戲中獲得情感、責任心的提升。比如,孩子扮演媽媽照顧她喜愛的洋娃娃;由媽媽當病人,讓孩子扮演護理人員照顧病人;由爸爸扮演小朋友,孩子扮演主人,當小朋友到主要家裡來玩,把玩具扔得一地時,要勸止他,要給他講道理。這些都能讓孩子體驗到平時體驗不到的感受,情感和責任感。扮演活動由父母設計,可針對生活中孩子的不良習慣問題來設計。

(文章來源:新浪博客 圖來源:百度)

【如果沒有關注我們,請點擊標題下面的「小學好教師」一鍵關注/查看歷史消息】


推薦閱讀:

【家庭教育】讓孩子從小樹立時間觀念的重要性及方法
崇拜,是孩子們的心理成長需要(從孩子追星談起)
爸爸不聽,媽媽的話就會去到孩子耳朵里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凡事把孩子放「第一位」家庭,都過得很慘!
男人為什麼永遠像個孩子

TAG:孩子 | 責任 | 責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