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軍距離敦刻爾克港口僅10英里,希特勒卻下令德軍停在原地,這個愚蠢的決定背後隱藏著哪些考量?

一、歷史背景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但其實是宣而不戰,並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英法兩國都希望把禍水東引,希望波蘭滅亡後希特勒會轉而進攻蘇聯,因此,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9月27日,日氣正盛的德軍佔領了波蘭的首都華沙,波蘭完全淪陷。

然而處於虎狼之側的法國卻認為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完全可以保證國家安全,因而戰略上呆板保守,心態上高枕無憂。法國指揮機構將大批部隊配製在這條漫長的防線上,其直接後果是法國可供機動作戰的兵力很少,但法國人卻對這種布局很滿意。他們認為,北有比利時境內叢林密布的阿登山區,南有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背後駐防著幾十萬英法聯軍,德國人根本無法打進來。

法國的消極應戰終於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德國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而是悄悄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插法國腹地,法軍猝不及防,整個防線迅速瓦解,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5月20日,德國裝甲部隊切斷了英法聯軍與其南部法軍的聯繫,在倉促中組成的英法聯軍的三個集團軍的四十個師被包圍在法國、比利時邊境的佛蘭德地區。隨後德軍抵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聯軍被壓縮在敦刻爾克周邊海濱地區不能動彈,除非出現奇蹟,否則,只要德軍再緊縮一下兵力,敦刻爾克包圍圈內的聯軍可能就會全軍覆沒。

然而,幸運女神真的在此時眷顧了一下曾經不堪一擊的英法聯軍……不可思議的奇蹟真的發生了。

在德軍即將包圍近在咫尺的聯軍,並取得這次戰役的最大勝利時,元首卻發來了一個奇怪的命令:裝甲部隊就地停止前進,撤回先頭部隊,只准許執行偵察和警戒任務的部隊繼續前進,進攻敦刻爾克盟軍的任務交由戈林的空軍完成。希特勒的這一決定即讓很多人驚奇,也讓更多人不解,難道是希特勒突然良心發現,網開一面,給這幾十萬盟軍讓出一條出路嗎?

二、 軍事上的考慮

希特勒為什麼會在這時突然下了「停止前進」的命令呢?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其主要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

首先,希特勒認為這次圍殲戰勝利在握,儘管迄今為止所取得的勝利很大,但這次戰役還遠遠沒有結束,法軍在埃納河和索姆河左岸已經建立了新的防禦陣地,下一個重要的目標還在等著德軍去攻克,希特勒希望他的裝甲部隊在主要進攻方向上保持銳不可當的進攻勢頭。

其次,敦刻爾克一帶泥沼遍地,溝渠縱橫,不利於坦克作戰。他本人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經驗證明裝甲部隊不能在沼澤地中使用,那是要遭受巨大損失的。而且德軍坦克經過長途作戰,力量已經大大減弱了,大多數需要修理。冒險前進可能要遭受額外的損失,同時將會削弱對法國其他地區的進攻。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德軍的內部爭權。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眼看著英法聯軍主力被殲,急欲從陸軍手中搶奪頭功,便急電希特勒,建議把這一任務交給空軍,並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但他無疑是把自己軍種的威力估計的過高了。而希特勒也想保存坦克部隊的實力,留待進攻索姆河以南的法軍時使用,同時想藉此給自己的心腹一個提拔的機會,壓一壓陸軍的氣焰。

希特勒的這一命令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是1940年在西線戰役中所犯的唯一重大錯誤。

但有證據顯示,後來德國空軍在使用上也沒有發揮全部力量,一些德國空軍將領事後說,希特勒在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加以限制。因此,在希特勒的軍事理由背後應該還有比之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三、 政治上的考慮

在希特勒視察被打得斑斑駁駁到處是被扔下的書籍,照片,破鞋,槍支,自行車以及其他物品的敦刻爾克海灘時說:「讓敗軍回家,給老百姓看一看他們挨了多重的一頓打,這歷來是不錯的。」他也曾說過他是故意饒恕英國人的。他抱怨說:「丘吉爾並不理解我的積極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國和我們之間製造一條無法修補的鴻溝。」

(1)「偉大的計劃」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和《第二本書》里早就擬好了他的「全球征服計劃」。第一步廢除《凡爾賽和約》,擴充軍備,建立包括一切日耳曼人聚居區在內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二步爭取和英國和義大利結盟,同法國「算賬」,打敗它或把它降到小夥伴的地位。以及向東挺進,征服蘇聯,解決「生存空間」問題,建立歐洲大陸帝國。第三步幾代人努力,使德國變為「世界大國」和「艦隊大國」,到公海上與美國較量。他想把「計劃」付諸實施了。

希特勒始終把同英國結盟看作是實現他「計劃」的支柱。他分析大英帝國在遭受美蘇兩大國挑戰的情況下有可能支持德國反共反蘇的征服戰略,同意和德國劃分勢力範圍,即德國獨霸歐洲大陸而英國統治海外。

希特勒相信英國會答應德國的要求,他相信自己軍隊的實力,德國的閃擊戰的威力全世界都看到了。裝甲部隊的威懾力,強大的空軍和訓練有素,精妙的空降部隊也備受矚目,海軍雖不如英國,但潛艇始終是個未知的力量。希特勒認為他的實力自然是高於英國的,而自己又做了這麼好的台階,英國人是會妥協的。

希特勒沒有向敦刻爾克進攻,也許在他看來他和丘吉爾有著一個共同的思想基礎,那就是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他放出消息,表示願意與英國誠意談判。聲稱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國認為可以接受而不損害自己尊嚴的基礎上媾和。」

但是,英國人曾上過希特勒的當,慕尼黑政策給大英帝國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丘吉爾比他的前任聰明一些,他再也不敢坐下來和希特勒大談和平了,而是抓緊時機撤出自己的有生力量,以便日後報仇。

(二)高貴的種族

希特勒想要使戰敗的混亂不堪的德國在太陽底下佔有比以前更加偉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個新式的國家,這個國家要以人種為基礎,要包括所有當時住在德國的日耳曼人。在希特勒的納粹種族理論裡面,英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僅次於日耳曼人的優秀人種,也是英國人需要的對象。

從希特勒個人來講,他對英國,是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的。希特勒曾在1940年5月24日上午訪問倫德斯特的總部(倫德斯特指揮的是a集團軍,是包圍敦刻爾克盟軍部隊的總指揮官)—並做了講話,當時任倫德斯特總部作戰處長的布魯門特里特對元首的講話作樂紀錄,其中有驚人的內容。希特勒提到了他對英國的看法。他對大英帝國大加讚揚,也說到了英國存在的必要和對世界的貢獻。他還將英帝國和天主教會相提並論,認為二者是世界穩定的因素,他說他對英國要求不多,只要英國承認德國在大陸的地位就可以了。甚至還表示在英國任何時候任何地區的遭遇困難,德國還會提供武力支援……多麼驚人的話!對於殖民地,他認為要是能歸還當然好,不過也無所謂,他指出殖民地只是一個威望的問題,因為它們在戰爭中是很難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國人——高貴的雅利安日耳曼人願意到熱帶去生活。

他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留情面,為日後的和談留一條退路。

(三)現實的困難

當然,他也考慮到登陸英倫三島確實很困難。英吉利海峽素以風大浪高著稱,況且英國又有舉世無雙的皇家海軍,就是皇家空軍在當時的西歐乃至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英國又在歐洲大陸通往英倫三島的航道上布滿了水雷,使登上英國本土作戰變的極為困難,雖然德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正如希特勒所說的:「英吉利海峽畢竟不是一條河!」遠距離進攻,武器裝備和人員都很難快速的度過英吉利海峽運到英倫三島。而希特勒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也就很難發揮出全部的實力。既然登陸困難,莫不如放英國人一馬,讓英國人在「體面」的情況下,同自己恢復和平。於是,他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

(四)避免兩線作戰

一戰時,德國就曾在兩線作戰,深知兩線作戰的困難。希特勒曾很強烈的批判德皇威廉二世,說:「如果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國為敵,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不會敗。」在希特勒看來,英國最好就呆在島上,別管歐洲大陸的事。

當希特勒決定向西歐發動攻勢時並未想要入侵英國。他相信,一旦法國被擊敗後英國就會接受和談。依照希特勒的意圖,法國敗降後下一個征服的目標應該是蘇聯,但是在他回頭向東進攻的時候必須保持西線的平靜,德國絕對不希望兩線作戰。看看西線,只剩下一個英國了,看起來危在旦夕。要是能用外交手段使其屈服可不更好!

英國當時已經不是世界第一強國了,無論軍事還是政治經濟都是。但它的威望還在,仍然有強烈的榮譽感,至今也如此。敦克爾刻的30多萬英軍,要是都被俘虜了,英國人會認為光榮受到污染,就會拚命雪恥了,留下的話,至少也不會是英國更加憎恨德國。

(五)遠自大洋彼岸的威脅

希特勒要得,不僅是歐洲的霸權。他想要的是整個世界,想要成為世界的主宰。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始終是個頭疼的問題。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又有強大的海軍,而且自身資源豐富,這個強勁的隱在的敵人,靠德國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他沒有那麼大的實力渡過太平洋。德國驕傲的是陸軍和空軍。要是能將同是優秀人種的英國人爭取過來,能得到英國強大的海軍,大陸以資源和腹地支撐海洋,海洋以海權和機動性輔助大陸,然後再以這個巨大的合力去逐鹿天下……多麼美妙!這樣的前途,英國不會拒絕吧。

然而,他萬萬沒有料到,被他罵到只會抽雪茄的鄉巴佬丘吉爾,根本不買這個賬。大英帝國繼續堅持與納粹帝國戰鬥到底。

敦刻爾克撤退剛結束,丘吉爾首相就在下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拚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我們決不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以不斷增長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戰鬥!在空中戰鬥!不論代價多大,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決不投降!」這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說明了不屈的英國將繼續戰鬥,這就意味著德國必須與一支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強大的空軍戰鬥。儘管敦刻爾克是同盟國失敗的頂峰,儘管德國的失敗在當時還是無稽之談,但毫無疑問,德國的最終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開始的!

四、 結果

不管希特勒出於什麼因素考慮下達的那個命令,對於英法聯軍來說,奇蹟是發生了。它使三十多萬英法聯軍絕處逢生,逃往英國。4年以後,正是這支逃到英國的部隊又從諾曼底登陸,成為最後埋葬希特勒的重要力量。

放棄追擊敦刻爾克的潰敗聯軍,說不定是希特勒做過的最錯的一件事,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那抗擊德國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軍了,以後的戰爭發展也就難以預料。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不過歷史本來就是客觀的,不允許假設的存在。歷史往往是在很多偶然因素中曲折地走著自己要走的路。

結論

從上文看來,希特勒當時下令停止前進的動機不是單一的。首先是軍事上的原因: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而且敦刻爾克一帶地勢遍地沼澤和低洼地,不利於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

其次是更為重要的政治原因:希特勒希望以聽任英國遠征軍逃走的辦法來博得英國的好感,以便同英國取得協議。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始終沒有放棄與英國媾和之意,連丘吉爾也承認,法蘭西之戰結束後,德國曾經向英國試探媾和,希望在囊括了西歐大陸後,準備揮戈去攻打蘇聯,因此如能與英國媾和便可解除後顧之憂。

推薦閱讀:

抗日「神劇」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
一看嚇一跳,你體內竟然隱藏這麼多毒素?
你有所不知的隱藏版製表大師
被刻意隱藏的日本實力
南懷瑾講解《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

TAG:距離 | 港口 | 隱藏 | 愚蠢 | 希特勒 | 背後 | 敦刻爾克 | 決定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