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每天參加彌撒你知道彌撒的由來與意義?

一正式的通行書寫的語言,所以教會在舉行敬禮天主的禮儀時,採用了拉丁語;以「彌撒」一名,直指祭獻天主的大典。  從牧民禮儀的歷史看,古代教會把彌撒分成「候洗者彌撒」和「領洗者彌撒」兩大部分,就是現在彌撒的「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聖祭是最神聖的部分,只為教友,不為外教人(候洗者)。原來教會在起初的三個世紀,歷經殘酷迫害的教難中,教友屢遭嚴重的壓迫;領過洗的教友往往有犧牲致命的危險,所以對保守教友不得不加以嚴格的訓練,不得不防備他們中途離去而泄露秘密,以致褻瀆神聖的聖祭。所以在讀經祈禱之後,便命令候洗教友退出,這時副祭(執事)向候洗教友們說「 ite missa est 」意即「你們去吧!散會了!」候洗教友離席後,教友舉行彌撒的第二部分,即成聖體聖血部分。待聖祭禮儀結束後,副祭又宣告:「你們去吧!散會了!」由於教友聽慣了此話,漸漸視「彌撒」一詞為天主教祭獻的名稱,不問其原來意義是什麼。  到了第四世紀,因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皇帝的「米朗詔書,」讓教會享受充分的自由,公開興建聖堂,舉行彌撒聖祭。甚至到了中古世紀,歐洲全部人民幾乎都相信天主,且成為國教。彌撒聖祭被褻瀆的危險不再存在了,因此,候洗教友也全部參加彌撒。在整台彌撒結束後只宣告一次:「你們去吧!散會了!」今日彌撒結束時,便是如此。羅馬彌撒在中國  我國教會是羅馬拉丁禮的傳教士傳來的,所以我們的禮儀是屬於羅馬拉丁禮。在梵蒂崗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下簡稱梵二)之前,一切禮儀都用拉丁文舉行;無論讀經、祈禱或祭獻,「彌撒」拉丁字就由音譯方式流傳下來,順理成章地成了我國敬天禮儀的名稱。  我國早在十七世紀時,已有耶穌會神父利類思把 1570 年訂定的羅馬彌撒經書,全部譯成中文,在北京出版過。當時教宗保祿五世有鑒於元朝中國教會的實際情況,知道中國文字與歐洲文字相差甚遠,尤其是年紀較大的中國修士,學習拉丁文十分困難,所以於 1615 年,教宗批准中國人採用中文舉行全部禮儀。後來,由於大部分外國傳教士認為中國文字難懂難寫,做中文彌撒有困難,又因為糾纏了多年的中國禮儀之爭,使用中文舉行彌撒就此夭折,逐漸銷聲匿跡了。  梵二禮儀改革呼聲四起,教會為順應時代的發展,使教友不但能聽懂而且能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彌撒。所以梵二決定全球教會可採用本地語言舉行彌撒等禮儀,使我們不再是「望」著彌撒,或「看」著彌撒,或「聽」彌撒的旁觀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參與」彌撒,使自己藉司祭可理解性的禮儀行動,心領神會;以整個人、整個心神和真理來參與彌撒——祭天感恩大典,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二)彌撒的意義  彌撒——「主的聖餐」。是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建立的聖禮,為使他在十字架上所作的救世犧牲和祭獻,藉聖餐的方式永存人間。讓我們藉領受主的聖餐而得其實益,與基督合成一體,在他內生活。  彌撒——重演加爾瓦略山十字架的祭獻。 以不流血的祭祀,重現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愛和服從,將自身重新奉獻給聖父,表達了聖子對聖父的欽崇、感謝和贖罪的意思,為了更清楚地顯示彌撒就是十字架祭獻的重演,教會規定在舉行彌撒時,祭台上或祭台旁,必須安置一個十字架,以說明彌撒與十字架的祭獻原是同一的祭獻,所不同的是彌撒中,基督隱身在餅酒的形下,他的祭獻乃是不流血的祭獻。  彌撒——盟約的「祭餐」。就是讓人參與這「祭獻」和分享這「祭品」而有份於該「盟約」,並得到它的實效。「祭餐」的方式早見於人類社會的結盟儀式,即「歃血為盟」。古經中也可見於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在西乃山立約儀式(出 24 )。新經中的耶穌最後晚餐,按對觀福音就是「逾越節」的「祭餐」,而按若望福音,耶穌自己便是新約的逾越節祭品(若十九 36--37 )。換句話說,耶穌就是用祭餐的方式把自己在十字架上所建立的新而永久的盟約,傳遞給歷代分吃這祭品的人,使參與這盟約者,得到盟約的名份,而這祭品就是他在十字架上甘願為人所犧牲的「體」和「血」。  彌撒——教會生活的中心。 他以聖餐的方式,藉犧牲和祭獻所完成的救贖工程,使我們在領洗後繼續聆聽上主的聖言。同時藉主的聖餐參與基督出死入生的逾越奧跡,不斷領受基督聖化的恩寵,在基督、在聖神的共融中,回應天父的召叫。所以,彌撒足以反映教會的面貌和本質,使教會的成員荷蒙天主召選,因基督的救贖而成為天父的兒女,得救的子民,在聖神內結成天父的家庭,負起聖化世界的使命,向天父奉獻教會的生活和救恩的成果。(註:出谷記廿四,記載梅瑟把犧牲的血灑在祭壇和人民身上,表示將天主和以色列人雙方聯合一起,藉著全燔祭及和平祭,承認在西乃山所諦結的盟約,根據西乃山的盟約,天主應許將福地賜予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答應遵守天主的一切誡命。再者,殺牲灑血訂立盟約,是日後耶穌以自己的寶血訂立新盟約的預像。梅瑟將牛犢的血,一半灑在祭壇上,一半灑在百姓身上,表示是盟約之血的訂立,這是當初天主命梅瑟做的訂立盟約的儀式。)二、彌撒儀式的由來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彌撒儀式,並非耶穌及宗徒時的複製品,一點不差地傳承下來。而是隨時代、環境的影響,陶成今天的樣式,但其主要動作及有效言詞卻絕對沒有改變,否則彌撒就變成他物。正如禮儀憲章所訓示的:「禮儀包括不能改變的成份——即吾主所定的,也包括因應時代改變的成份;如有禮節與本質不甚符合,或已不適宜的成份,則必須予以改變。」讓我們查考歷史,便可看到初期教會舉行這祭餐彌撒,是具體的在進餐當中,好像猶太人進食安息日或逾越節的晚餐一樣,餅和酒分開(體血分開領)。它的程序是:①在餐前拿起餅來祝謝、擘開(分領聖體)。②然後進餐。③餐後拿起杯來祝謝(分領聖血)。這時期多以「擘餅」或「主的晚餐」來稱呼這祭餐。  公元二——四世紀,教會團體因人數增多,每人進餐不易,便把體血部份並在一起領,為增加教友在領聖體時心靈上有充分的準備,便把源自會堂的聖道禮儀(讀經、講道、祈禱)置於這聖餐之前,也由執事送聖體給不能參與彌撒的信友,並在主日彌撒後,以收集獻儀,幫助有需要的弟兄。  自從第四世紀,基督信仰得到自由,且成為國教。教會的神職人員漸漸成為社會階層中的顯貴人士。於是把宮廷中公職人員的排場儀式,搬進教會的生活中。例如:彌撒前隆重的進堂儀式,聖體遊行儀式,在聖體降福時穿上袈帕(袈帕原是朝廷高坤晉見及出軍將帥專用的披臂)。主教主持禮儀時戴上高帽,手拿權杖等(權杖、高帽原是朝廷執行公職必備的禮杖,主教的權杖稱為牧杖,牧放子民的意思)。在教宗達瑪森( 366 —— 384 )時,改用當地的拉丁語來舉行彌撒。這樣,彌撒的儀式變得富麗堂皇,莊嚴肅穆。  在中古世紀,教會傳於非拉丁語民族時,因一般百姓不懂拉丁文,教友對參與彌撒變得拘謹生疏(當時為教友明白彌撒起見,盛行著 穿鑿附會 的解釋彌撒儀式。比如:步上祭台表示耶穌登上加爾瓦略山等寄意釋義)神父便朝著牆壁、背著教友來舉行拉丁彌撒。再說太多的繁文縟節,變得教友只注意彌撒外表而忽略了其實質。加上那時期,一般人的罪惡感很強,信友怕犯罪不敢領聖體( 1215 年特倫多大公會議特規定信友每年至少一次領聖體)。那時麵餅也改用特製的小餅,不像日用食糧麵包。這樣一來「主的祭餐」差不多變得越來越「儀式化」和「神職化」,使參與者變成旁觀者,只好被動「望」著聖堂遠處,「聽」神父做彌撒,或是「看」彌撒。信友私下念些自己熱心的經文。如玫瑰經之類,成為你做你的彌撒,我念我的經文。  十九世紀時,拉丁彌撒在歐洲以外的傳教區,已漸覺得在牧民上遇到阻力。終於在 1963 年梵二大公會議制定禮儀憲章,命令「彌撒」儀式簡化,除去歷代所作無用的增添,年久失用的,要按教父們的原始傳統和今日的需要來複興使用,務使「彌撒」儀式充分地表達出「新約祭餐」的內容。更要讓信友明白彌撒的讀經和禱文,有意識地、主動地參與,以得到實益。於是,自 1965 年開始,教會便漸次開放,讓各地方教會採用當地語言舉行彌撒,並在 1970 年頒布和實行新的《羅馬彌撒經書總論》取代用了四百多年的,《比約五世彌撒經書》。  以上簡史,有助於我們了解「新約祭餐」的舉行儀式,在歷史中的演進過程,背景及利弊。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梵二彌撒的新精神。三、梵二彌撒的結構  耶穌在世時,曾教給我們生活、得永生的方法,教會遵循耶穌的教導,接受他的命令,舉行逾越奧跡——主的晚餐——新約祭宴。他說:「人生活不單靠餅,更靠天主口中的聖言」(瑪四 4 )而且要使徒們把這有關生命的聖言,講給百姓聽(宗五 20 ),他又嚴格、鄭重地說:「誰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不能得常生(若六 53 )」。因此,人要生活,必須靠他的聖言,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才能得真實的生命。教會為了表達這兩個生命是教友生活的兩大中心,逐將彌撒分成兩大部分,即聖道禮儀和聖祭禮儀。聖道禮儀注重聖言的宣讀和祈禱,使人意識到靠天主聖言生活的重要,體認這聖言是有關生命的話而不是一般人的話。當人們意識到超性生命的重要時,應該去珍惜、養活這生命,這便是聖祭禮儀,成主的體血,讓具有這生命的人領受,有份於該盟約,分享他的天主性,獲得永生。  為了讓教友進入聖道禮儀,在開始時有進堂儀式作前導,這儀式包括誦讀舊約、書信和福音、講道、信經及信友禱詞。接著就是聖祭禮儀,包括感恩經和領聖體禮,最後以禮成式降福遣散教友,這是彌撒的結構。 讓我們一步一步地跟著禮儀的順序、了解其真意:(一)聖所的布局  首先,我們一進堂,就看到祭台—— 聖餐桌 。這是用堅固的材料做成,面積不大,因為它只作成聖體用,不可作任何用途,所以空無他物。中間有座十字架,表示這裡是基督自我犧牲的地方,也表示彌撒是十字架不流血祭獻的重演。兩旁點著蠟燭,表示基督的奉獻是生活的,光榮的,我們也該像燭光一樣,度犧牲自己,光照他人的奉獻生活;同時也為紀念初期教會之百年地窯里的苦難生活。按今日彌撒禮儀,祭台應該面向教友,這是表示神父號召大家,同他一起舉行感恩祭宴,同是引發教友舉心向上,使之與主祭的禮儀更密切地配合。昔日的祭台在聖所的底部,神父在教友前方,象徵神父領導大家共赴天庭,就如牧人走在羊群的前面一樣(若十 4 )  聖所內還有一個讀經台——聖言桌,是供讀經員恭讀聖經之用,為此,當在明顯突出的位置,使大家看見也能聽到,神父或執事在這裡宣讀福音或講道;所以聖言餐桌供給我們精神生活的食糧,是要我們以聖言來指導生活,以生活來印證聖言。  為舉行彌撒,還有第三個重要的位置,就是主席座位,這表示神父不單是單獨一個人行祭,而是同信眾共同奉獻聖祭,神父只是主席(主禮人)而已,這位置應在教友看見能聽見的顯明地方。一般向信友致候,領念懺悔詞,集禱經,坐聽讀者員的讀經,領念信友禱詞的開始和結尾,及結束禮的降福,都在這裡舉行。  聖堂里一排排整齊的坐椅或跪凳,都面朝祭台,使參禮的教友能看清禮儀的運作,也能舉心向上。在禮儀改革中,為使神父的主席角色與教友共同的參與性能體現出來,應取消中間阻隔的圍牆——聖體欄杆,因為那樣,使神父和教友有些隔閡。再說,以前的欄杆是為跪著領聖體用,現在教會准許站著領聖體,用口領或手領聖體的方式都可以,以表在信仰上的成熟(見附註)。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視覺效果相當好,高出地面的聖所,顯示出禮儀運作的主次,更易引人舉心向上。(二)基督的親臨  耶穌曾經說過:「我不會撇下你們做孤兒……我要天天同你們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這許諾是我們最大的安慰和力量;可惜這種臨在是看不見的,而我們的感覺和群居的本性卻要求有可見及活躍的標誌去體驗基督的親臨,並與他交往。彌撒禮儀正是體現這種親臨,在禮儀中基督以四種方式 親臨他的教會。即親臨於① 祈禱的團體中:「你們中間二、三個人因我的名聚在一起,我就在你們中間。」(瑪十八 20 )舉行禮儀時,集體的團聚祈禱,就是基督的親臨。② 聖言的宣講:在共同聆聽聖言,宣講聖言,是天主在講話:「天主在古時藉著多種方式借先知對我們的祖先說了話,但在這末期,他卻藉自己的兒子說話」(希一 1--2 )③ 主禮的服務:尤其在舉行彌撒時,臨在於司祭身上,因為他不但因基督的名義,且正式代表他說:「這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誰也知道他所說的「這是我的身體」,實在是基督的身體。④ 聖體聖事:基督親臨於餅酒形下,是一種完全特殊的方式,因為是基督的天主性、人性、靈魂、肉身、寶血——就是完全而整個的耶穌——以本體和恆久的方式,全隱藏在餅酒的形下作為祭品,直至餅酒形溶化為止。(祈禱及聖言的臨在,可說是德能的臨在,並非體血的臨在)為將基督在聖體中的親臨是「持久的」價值體現出來,將聖體供在聖龕中,供彌撒外領聖體或病人送臨終聖體之用,或供朝拜之用。因此,不能將聖體放在做彌撒的祭台上,否則,做彌撒以前已實現基督親臨在祭台上的聖體內,便失去了上面所說基督漸次親臨在祈禱的團體里,在聖言中、在司祭身上以及在祭獻(聖體聖血)中達到高峰的動態過程。  我們闡述這段基督親臨,有助於我們參與彌撒時意識到彌撒的神聖性,這是一種最美好的約會,重要的約會,應珍惜、莊重,好能以心神相稱地參與。真是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三)各施其職  基督的親臨,增強了我們參與的意識,那麼,如何去參與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彌撒並非神父的獨家產品。它有如交響樂團的演奏,每位團員都有他指定演奏的部份,使其各施其職;而主祭的角色是雙重的。他既是交響樂團的獨奏者,又是交響樂團的指揮。因此,彌撒不是主祭一人的事,而是全體教友的事。教會規定:在舉行禮儀時,無論是司祭或教友,每人按照事體的性質和禮規,盡自己的任務,只作自己的一份,且要作得齊全,以相稱的虔誠與秩序,去執行自己的任務。因為全體子民藉洗禮的德能已被祝聖為聖潔的子民,能與主祭的神父一起舉行祭獻和犧牲。因此,在彌撒中常用複數:「我們奉獻,我們感謝,我們祈禱……」神父的司祭職稱為公務司祭職,而教友的參與稱為普通司祭職——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伯前二 9 )  但舉行彌撒並非只是神父和教友兩種人,在神父與教友之間,還有聯絡雙方的輔禮人員。首先是執事(六品)其性質是沒有神權,只是「服務」在舉行彌撒時襄助神父,誦讀福音,講道,給人送聖體,並在神父降福教友時朗誦「彌撒禮成」而宣布散會。  執事以外尚有輔祭者,是協助神父舉行彌撒的,此職可由小學生,中學生或大學生都可擔任,成年教友同樣可以擔任,協助倒水,提香爐,抱蠟燭,接聖盤,使彌撒的舉行井然有序;總不至於讓神父一個身兼數職。  還有讀經員,由教友擔任,宣讀古經,答唱詠,書信及信友禱詞。一方面是讓教友分擔祭獻的任務;另一方面讓教友重視聖經的宣讀。(固定的讀經員應由堂區推選,經特殊培訓,然後由主教給予接收儀式;臨時讀經員則不然。)  彌撒經文含義深奧,教友對聖經內容也難立刻領會到重點,所以有「釋經員」或稱解釋員一職,他的責任在領導教友了解聖經意義,更完滿的獲得神益。在每節經文或讀經之前,他該簡明扼要地,用幾句話點出聖經的要義;在彌撒之前,也可把本主日佔禮的歷史及彌撒大意略作提示,使教友事先有概括的認識,容易進入禮儀的堂奧。同時,可擔任領經及指導禮儀進行的統一姿勢,使整體步調一致。歌詠團之職是彌撒中指定的職務。最理想是全體教友一起唱。聖奧斯定說:「唱歌唱得好,是雙倍的祈禱。」可見歌詠讚美力量的偉大。因此,唱經班選歌的時候,應顧及教友們的歌唱,而不能「剝奪」他們的權利和義務,應該懂得,唱經班的責任在於推動及支持教友們的歌唱而不是「包辦」。應選些大眾化的歌曲,讓大家都能唱。不過平常歌曲較易唱,占禮歌曲教友不易唱,最好選歌時能與神父配合,選些更適合經文及占禮意義的歌曲,適當把握住禮儀歌唱的時間,不致冷場或出洋相。  假使彌撒職務分配清楚,各盡已職,做到配合得體,盡善盡美,定能引人入聖,收到彌撒更大的神益。附:共祭  共祭是近幾年來教友常見的事,尤其在大慶日或特別的場合,數位神父舉行共祭彌撒。正如彌撒總論 153號所說的,這是表示司祭祭獻與天主全體子民的合一,體現出教會內只有一個祭獻,只有一位大司祭——耶穌基督。特別在聖周四早上的祝聖聖油彌撒,主教連同教區的全體神父舉行共祭,更體現出主教是神父的家長,基督大家庭司祭職的合一。平日神父們舉行的共祭,也表現出弟兄般的友愛,團結,在唯一「大司祭」——基督內團結合一的奧跡。(四)參與彌撒的姿勢及祭披的色彩  人體的姿態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往往勝過有聲的語言,人在敬禮天主時,外表恭敬的姿態足以表達內心虔敬的程度。因為人在天主面前,最先反應的不是方語,而是姿態 。如進堂時,第一個動作就是下跪,據出谷紀的記載,天主在曠野,在荊棘叢中,顯現給梅瑟時說:「不要上來,脫去腳上的鞋,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天主要求梅瑟在談話之前,以「脫鞋」來表示對天主聖地的敬禮,而梅瑟反應是把臉「遮」起來。宗徒們見耶穌顯聖容時,立刻「俯伏在地」。這兩個例子,很明顯地指出,身體的姿態對天主的敬禮是多麼重要,而且表現在言語及其他敬禮方式之前。因此,在參與彌撒時不得不注意身體姿態的運作。  彌撒時,各姿態的意義大致如下:  站立:表示喜悅、尊敬、警覺、聽訓、精神抖擻、勇敢奮鬥。所以在主祭進堂或出堂時,聆聽福音、信經、信友禱詞時,當神父向我們致候以及念集禱經、獻禮經、頌謝詞、領聖體後經及降福時。  跪下:表示謙遜、朝拜、懇求、補贖以及個人祈禱。如成聖體成聖血時,請看天主羔羊時。  坐下:表示靜思靜聽、收斂心神、舉心向上,帶有受教及沉思默想作用。如在讀經、講道和奉獻餅酒時。  捶胸:表示痛悔、求恕,如在念懺悔詞時。  教友參與彌撒時,不但應留心自己的姿態,也要特別注意神父的動作,因為他不是在演戲,而是把奧跡藉可理解性的動作表達出來,使我們更易了解其言語的意思,能與他同心祈禱。  神父深深鞠躬或下跪:表示在天主台前我們應謙虛。  神父親吻祭台及經書:表示對耶穌的敬禮。因為祭台代表耶穌,(石質的祭台或祭台上放上聖石,表示基督是教會的基石)福音經是耶穌的聖訓。  神父伸開雙手:表示向天主祈禱,並從天主接受恩寵,分施給我們。  神父合掌靜默:表示他在作默禱,也提醒我們同樣祈禱。  神父劃十字聖號:表示耶穌因此聖架救贖普世。  成聖體聖血時,神父舉起:表示請我們朝拜。  神父念感恩經最後一段時,又舉起聖盤及聖爵:表示把耶穌的聖體聖血獻給天主聖父。  神父分送聖體:代表耶穌把他的身體賜給我們。  神父向祭台祭品奉香:表示將我們的祈禱連同祭品,像煙一樣上升天主台前而蒙受悅納。  假如我們能懂得自己參與的各種姿態和神父的各種動作,很可以幫助我們親近天主,並且以身體和心靈即我們整個的人,來完成我們對天主所行的敬禮,也同時獲得天主所賜的豐富恩惠。
推薦閱讀:

做這件事可以提升寶寶的幸福感,可惜80%的家長都不知道!!!
90%的人都不知道 上海周邊冷門自駕美景地
關於狗狗 你不知道的13件事
關於拉丁舞 你該知道的知識
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您真的知道嗎?

TAG:意義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