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炒房團肆虐海外,終於有國家看不下去了!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 葉毓蔚

當我們的炒樓炒房影響到社區安穩,招來當地人不滿,甚至引發種族歧視的惡果時,最終真正受到傷害的,絕對不會是加拿大當地人而已。

日前,加拿大聯邦保守黨領袖、現任總理哈珀在溫哥華為10月份聯邦大選拉票時承諾:如果保守黨順利連任,他的政府會收集資料,探討加拿大地產市場的外資活躍程度,如有必要將會制訂政策、限制外國投資者在加拿大買房子。話音剛落,便激起了民眾、媒體、經濟學界的廣泛反響。毫無疑問這是為了籠絡選民所開的「大選支票」,但之所以引起普遍共鳴,卻與這幾年來溫哥華、多倫多等地房地產市場過分火爆,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外國投資者尤其是中國投資者的偏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大溫哥華房產局(the Real EstateBoard of Greater Vancouver)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五年里,溫哥華房市節節攀升,住宅售價中值躍升57%,至110萬加元,獨棟房屋的價格飆漲至210萬加元,漲幅高達82%。

而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同期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僅上漲了約13%。當越來越多生於斯長於斯的普通民眾無法承擔房價之重時,那些蜂擁而至、在房地產市場上豪氣衝天的外國投資者便成為他們泄憤的對象。4月份,擁有碩士學位和良好職業前景的溫哥華市民Eveline將自己的基本信息親手寫在一張紙上,並拍了一張自拍照,上傳到Twitter,標籤是#Dont Have 1million(我沒有一百萬加元)#。原因是溫哥華的房價如此之高,縱然自己再努力,也沒有可能在這座城市中買房。這條推文發出後引發當地年輕人的強烈共鳴,並紛紛加入「聲討」行列。

當地青年聲討炒房團

一項民意調查發現,高達三分之二的溫哥華當地居民認為推升樓市的「罪魁禍首」是外國人投資,這其中,由於溫哥華是華裔的聚集地,很多人又將矛頭對準了來自中國的投資。根據加拿大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1年時大溫哥華地區華裔就已達41萬,占人口的18%,其中列治文市華裔人口甚至已佔一半左右,時至今日這個比例應該更高。

或許中國人天性中有對房產投資的熱愛,加上受益於前10年內地經濟騰飛,很多人到了溫哥華,一對比北京、上海的房價,似乎加拿大人眼中的「天價」也不是那麼礙眼了。

但隨著房價的飆升,這些居住在富人區的華裔居民,以及那些只管掃貨囤積卻從來不入住自己所購豪宅的中國投資者,逐漸成為當地人眼中一道不和諧的風景線,甚至滋生出種族歧視的惡果。

6月13日,溫哥華島(Nanaimo)一名華裔地產經紀的戶外廣告被人噴上「Go away」(滾出去)、「not welcome」(不歡迎)等仇恨字眼,其中一張的當事人臉部還被留下納粹標誌,引發當地華裔社群的極度震驚和抗議。

素以加拿大多元文化中心著稱的多倫多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情。2013年7月,一名53歲的婦女在華裔聚居的萬錦市的各個郵箱、街道牌及地產廣告牌處,大肆書寫「No More Chinese」(不要更多的中國人) 等字句,後來該女子被警察拘留,並被控15項罪名。但腰纏萬貫、到處置業的中國富豪真的是溫哥華、多倫多房價上漲的最主要原因嗎?且不說移民湧入造成的大城市房產供需失衡、加拿大央行超低利率對貸款買房的推動,這種普遍性的關於中國投資者的負面觀感,到底是有真實數據的支撐還是僅僅是一種情緒上的錯覺?加拿大按揭與房屋公司CMHC的首席執行官Evan Siddall就曾指出,外資究竟在加拿大房市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需要更多資料來進行認真研究。該公司曾於2014年12月份發布了一份對公寓市場的專項研究,顯示在多倫多的公寓市場,由外資購買的公寓只佔全部公寓交易的區區2.4%,而在溫哥華,這個比例是2.3%。如將調查範疇局限於這兩個城市的中心,則相關比例稍高,但也只有4.3%和5.8%。數據出來後遭到很多質疑,無論是媒體還是民眾,都認為實際情況應該比披露的嚴重,另外該報告只調查了公寓市場,並沒有涉及價格更高昂的獨立屋市場。但問題是:至少在目前,沒有一家加拿大的機構或個人能立馬拿出口徑清晰、全面詳盡的數據,來反駁CMHC的調查結果。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在本地置業的華裔具有加國居留權,但他們的資金來自中國,那麼是歸屬於「本地居民」還是憑面容就被判定為「外國人」?一些本地居民代原籍國的親戚、朋友持有房產,但在產權登記時,用的是自己的名字,那這部分房產的真實信息從何得知?如果沒有扎紮實實的調研,僅憑現有的資料,或者「我親戚」、「我鄰居」、「我朋友」等未經證實的傳聞,很難判斷外資對加拿大房地產市場的實際影響,更不用提炮轟或打擊某個族裔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哈珀此次的表態頗具正面意義:只有摸清底細,才能知道真正的問題所在,之後才可以對症下藥。

但這樣一張「支票」是否真能兌現?能立馬對熱火朝天的溫哥華、多倫多樓市起到降溫作用,讓所有買不起房的民眾美夢成真嗎?事實上,加拿大全國各地的樓市發展並不同步。受油價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阿爾伯達省和薩斯喀徹溫省的房產銷售已受到較大打擊,而東部人口稀少的海洋省份嚴重依賴觀光業,寄希望於外國投資者前來置業,因為買了房子就容易再回頭來度假,那麼一旦真的對外國投資者實施限施,究竟會是一個全國性的舉措,還是因地制宜的區別對待?另外一個需要認清的現實是:與房屋交易有關的稅收,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來源。據溫哥華《Vancouver Courier》報道,2014年BC省府全年的財產過戶稅(Property transfer tax)達7億5700萬加元,今年預估可達10億加元。

同樣的,房市也給溫哥華市府帶來豐厚的收入。數據還顯示,僅去年,溫哥華批准的建房許可總值就達18.8億加元,比2008年增長了77%。不少明眼人質疑:關於收集海外買家資料這一議題,其實民間早有訴求,反對黨新民主黨也曾提議過,哈珀為什麼早不說晚不說偏偏這個時候說,無非也是為了選票;BC省政府和溫哥華市政府明明有許可權去收集買家資料乃至制定政策,卻遲遲無動於衷,為的也是與房產交易有關的高額財政收入。再說了,雖然買不起房的人抗議房價高企,但已經買了的卻不願意直面跌價,如果因為政府干涉而導致房價下跌,那麼政客們就別再想獲得這些部分選民的選票了。

對此溫哥華並非沒有先例。1999年到2002年間,執政的溫哥華無黨派協會(NPA)被在野黨趕下台,房價大幅貶值帶來的壓力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況且,如果真的要對外國買房者採取限制措施,還有很多細節必須深入探討:是框定外國人的購房資質,還是限制其購房套數,或者對資產利得徵收附加稅?以澳大利亞為例,為平抑房價對海外買家多加限制,但有效性仍令人質疑:雖然已經早於加拿大建立了全國購房者登記國籍身份制度,但至今該資料庫依然沒有完整納入所有購房者信息,當地政府依然不清楚海外購買的規模到底有多大;許多已不在澳大利亞生活的購房者沒有按規定賣掉他們的房產,但政府沒有足夠的力量去監督執行,很多人成了漏網之魚。只是,不管政府是擺擺姿態還是準備來真的,對於熱愛投資加拿大房產的中國人來說,哈珀這一承諾中隱含的信息仍然值得引起警惕:當我們的炒樓炒房影響到社區安穩,招來當地人不滿,甚至引發種族歧視的惡果時,最終真正受到傷害的,絕對不會是加拿大當地人而已。(本文作者介紹:資深金融從業人員,現居多倫多,從事金融理財服務工作,媒體專欄作家。)

我們是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的微信公眾號,歡迎關注新浪財經微博(@新浪財經)和微信號(sinacaijing)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葉毓蔚的新浪意見領袖專欄,看更多精彩文章。

推薦閱讀:

明 沈周 海外館藏立軸畫
專題 | 海外文物為何難歸國
綽號「鴨霸子」,他縱橫江湖數十年,後流亡海外、死後才歸葬家鄉
海外華人競相辦報爭取話語權:塑造真實中國形象

TAG:中國 | 國家 | 海外 | 炒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