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怎麼對待你,是你引導的;而別人如何對待你,是你允許的。

別人怎麼對待你,是你引導的;而別人如何對待你,是你允許的。

來自專欄高冷冷437 人贊了文章

前些日子看《親密關係》,發現,「信念即自我實現的預言」這句話,還可以用在人際/親密關係之上,很有意思。

你在一開始,期待你們的關係是什麼樣兒,之後就會真的變成什麼樣兒。

是不是很神奇,是不是突然覺得自己彷彿有了未卜先知的能力。

/ 01 /

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指出:關係信念是對親密關係性質的總的設想,如果它們是錯誤的,則錯誤會延續下去。

Emmm我手動翻譯一下:如果一開始,你對這段關係所持的信念(或者說預想、預設的模式),是消極的、緊張的、錯誤的,那麼之後,你們的關係會如你所預想得一樣糟糕。

比如你一開始就覺得你們不合適做朋友/戀人,後面事情的發展會如你所願。

雖然最初你的「期望」(我們的關係不可能融洽),是臆想出來的、毫無根據的,或者可以說,本來不會發生的;但你一旦堅定了自己的預設框架,之後的關係發展,就會讓你的預想變成現實。

/ 02 /

打兩顆栗子:

在和朋友相處時,你因為對其性格的某些片段記憶,想著:emm她性格比較強勢、比較自我,所以我要注意自己別被她的強勢所影響,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守住邊界。

這時候,你已經預想了你們的關係會有衝突。

然後你就會在之後的相處過程中,不斷發現:誒她強勢了;誒她又強勢了;誒她雙強勢了……

警鈴大作,護駕!守住本王的一畝三分地!不容侵犯!決不妥協!

在她的「強勢」驗證了你的預想時,你會據此作出相應的不友好的反饋,你所預設的關係模式,也真正實現。矛盾和衝突出現了。

於是你想:喔!果然和我一開始想得一樣。

/ 03 /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當你預設了一個框架、一種模式的時候,你就只能看到驗證你的設想的那些事情了。

就像你買了一輛紅色的自行車,你就會在大街上發現:誒怎麼紅色的自行車突然變多了?(本來打的栗子是「紅色的車」,但一想到我和胖友們都沒有車)

即使是某些正常範圍內的、不屬於「強勢」和「自我」的事情,你也會強行套入自己的框架。畢竟,人只會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只看到自己願意看到的。受限於自己的思維框架、邏輯怪圈之中,很難跳出自己的「狹隘」。

而且,當你把對方的行為,按照自己的框架解釋時,你會據此決定自己如何反饋。而這一反饋,到了對方那裡,重新反饋回來,又會重複驗證你之前的預設模式。

也就是說,事情到了這裡,形成了一個循環,你發現你的預設果然成真了。

就像是《親密關係》所說:

錯誤的期望最終變為現實,因為它會誘導被期望人(對方)的行為,從而使錯誤的期望得到實現。

只是因為人們期望它的發生,被期望人就會像所期望的那樣去行動。

/ 04 /

再打顆栗子,好多胖友有「老好人」特質。

結果你會發現,無論是老朋友,還是新認識的陌生人,明明他們的性格不一樣,可都會在關係中,對你作出或多或少的「欺負」,你都會作出一定的「妥協」。

《親密關係》有個專業術語,叫做「知覺者」,亦即關係中作出期望的這一方。

知覺者通常會以與自己期望一致的方式來行動,我們很難避免微妙地傳達出對目標(對方)的看法。

在你跟任何人相處之時,你對自己的定義是「老好人」,你有了「期望」(預想/預設),你會像自己所預設的那樣行動,也用自己的言行,微妙地表達出對對方的「期望」,對方能夠感受到你的態度、你的容易「妥協」,於是會像你所期望的那樣,給出「欺負」你的反應。

/ 05 /

你預設的模式,決定了你的言行和態度,進而引發對方如你所「期望」的一般對待你。

別人怎麼對待你,一定程度上,是你引導的;而別人如何對待你,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你允許的。

碼字不易,有用的話,記得點個贊,感謝,:)

————————

微信公號搜索:高冷冷。內容包括:學霸養成丨思維丨心理丨方法論。

微信後台回復「筆記」,教你:從哈工大化學跨考到北大中文系,我是如何做專業課筆記的;

回復「記憶」,分享一個知乎點贊25k的高效記憶方法;

回復「讀書」,教你1小時讀60~100頁書的方法;

回復「早起」,教你:我如何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十年如一日六點起床。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毒的雞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你點菜的水平,決定了你的社交高度
如何優雅地犯賤?
媽,我要娶她!
人際交往中做到這6點,說明你成熟了!

TAG:人際交往 | 心理學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