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關於 「修養」的論述

修養是靈魂、是根本、是風貌、是形象,也是素質。「修養之於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於身體」,修身養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中國人的文明和素質離不開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文化。然而,關於「修養」又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從殷周關於「道德修養」的萌芽到宋明理學的系統化,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

古人還常以「反省」、「撰銘」、「懸聯」、「詠物」和「用物」以修行自身的修養。所謂「反省」即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和荀子在《勸學》中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用今日話說即自省、自警、自勵;所謂「撰銘」在自己常用器物上刻寫文字以自勉,即「座右銘」;「懸聯」乃在廳堂懸聯觀看,自省自勉等等。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養置於齊家和治國之首,可見其重要的所在。且不論齊家和治國,就是做人修養修身也是百事之首。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後便是為人的修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也都是這個道理。

那麼古人究竟是如何論「修養」的呢?

1、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3、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

4、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之者,則知所以修身。《禮記·中庸》

5、為宇宙完人甚難,自初生以至屬纊,徹頭徹尾無些子破綻尤難,恐亘古以來不多幾人。其餘聖人都是半截人。前面破綻。後來修補,比至終年晚歲,才得乾淨,成就了一個好人。呂坤:《呻吟語·聖賢》

6、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大丈夫處世,不可少此磨練。玉磨成器,鐵煉成鋼。成金:《傳家寶》三集卷三《群珠》

7、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由勉強磨練而出耳。《曾國藩全集·雜著·勸誡淺語十六條》

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9、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禮記·曲禮上》

10、勉人為善,諫人為惡。袁采:《袁氏世范》卷二《處己》

11、吾人遷善改過,無論大小,皆須以全副力量赴之。《顏元集·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上《言卜》

12、善惡要知,更要斷。知一善則斷然為之,一知一惡則斷然去之,庶乎善日積而惡日遠也。《顏元集·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上《理欲》

13、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14、能克己,方能成己。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一《傳習錄上》

15、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張潮:《幽夢影》

16、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公孫丑上》

17、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個根本,然後培養,能成合抱之述。謝左良:《語錄》,《宋元學案》卷二十四

18、志者,心之所之。之猶向也,謂心之正面全向那裡去。如志於道,是心全向於道;志於學,是心全向於學。一直去求討要,必得這個物事,便是志。陳淳:《北溪字義·志》

19、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勞苦無成矣。士之所以因循苟且,隨俗習非,而卒歸於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七《示弟立志說》

20、志不立,如無柁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六

21、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三集卷四《俗諺》

22、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陸九淵集》卷三十五《語錄下》

23、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王宣}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志之未立耳。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六

24、凡做人做事都先要立志……蓋志定則外物外欲俱不能移。……志若堅定,做人做事者未有不成就者。石成金:《傳家寶》初集卷五《知世事》

25、志不真則心不熱,心不熱則功不緊。《顏元集·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下《教及門》

26、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27、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

28、年益壯,志益大。《劉禹錫集》卷十九

29、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集·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30、大立志向,而細密著工夫。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六

31、須是立志,以聖賢自期,便能卓越然挺出於流俗之中,不至隨波逐浪,為碌碌庸庸之輩。陳淳:《北溪字義·志》

32、立志而聖,則聖矣;立志而賢,則賢矣。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六

3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論語·學而》

3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35、內省不疚,未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36、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

37、見善,作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38、過雖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訟。《張載集·正蒙·中正》

39、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40、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此是省察大條款。人到此多想不起、顧不得,一錯了便悔不及。呂坤:《呻吟語·修身》

41、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

42、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禮記·學記》

43、夫射而不中者,不求之鵠,而反修之於己。賈誼:《新書·君道》

44、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張載集·正蒙·中正》

45、反己者,觸事比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卻是戈矛。一以辟眾善之路,一以浚諸惡之源,相去霄壤矣。洪應明:《菜根譚》[注釋]浚:疏通。

46、自反則裕,責人則蔽。君子不臨事而恕己,然後有自發之功。自反者,修身之本也。《胡宏集·知言·天命》

47、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禮記·中庸》

48、不誠則不獨。《荀子·不苟》

49、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

50、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禮記·大學》

51、凡吾人之處事,心以為可,心以為是,人雖不在,神已知之矣。吾人處事,心以為不可,心以為非,人雖不知,神已知之矣。吾心即神,心不可欺,神亦不可欺。袁采:《袁氏世范》卷二

 52、問慎獨。曰:是從見聞處至不睹不聞處皆戒慎了,又就其中於獨處更加慎也。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53、慎獨即不自欺。《陸九淵集》卷三十四《語錄上》

54、人若不知於此獨知之地用功,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偽。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一《傳習錄上》

55、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石成金:《傳家寶》三集卷二《群珠》

56、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曾國藩全集·文·君子慎獨論》

57、慎獨為入德之方。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卷八

58、慎獨者,與人交接之本也。君子戒慎於不睹不聞,省察於莫見莫顯。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屋漏室中培來。洪應明:《菜根譚》

59、無慎獨功夫,不是真學問;無大庭效驗,不是真。呂坤:《呻吟語·問學》

60、「獨」也者,方存乎志,未著於事,人之所不見也。凡見之端在隱,顯之端在微,動之端在獨。戴震:《原善》卷下

61、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62、見善能遷,則可以盡天下之善;有過能改,則無過矣。《二程集·周易程氏傳》卷三《益》

63、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六。

64、人非堯舜,安能無過?過而能改,且改之又改,即是聖賢功夫。《陳確集·文集》卷二《遺祝鳳師兄弟書》

65、賢與不肖之等奚判乎?視乎改過之勇怯以為差而已矣……改過什於人者,賢亦什於人;改過伯於人者,賢亦伯於人。尤賢者,光明焉;尤不肖者,怙終焉而已。《曾國藩全集·文·召晦》

66、小人之過必也文。《論語·子張》[注釋]文:掩飾。

67、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68、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而為之辭。《孟子·公孫丑下》

69、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70、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小人好己之惡,而忘人之好。揚雄:《法言·君子》

71、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集》卷六《與傅全美》

72、有過是一過,不肯認過,又是一過。一認過則兩過都無,一不認則兩過不免。呂坤:《呻吟語·修身》

73、責我以過,皆當虛心體察,不必論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若指我之失,即淺學所論,亦常有理,不可忽也。石成金:《傳家寶》二集卷三《金言》

74、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75、不貳過。《論語·雍也》

76、聞善而行之如爭,聞惡而改之如仇,然後禍災可離,然後保福也。賈誼:《新書·大政下》

77、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韓愈:《韓昌黎先生集》卷一《五箴五首》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集》卷三《易論第九》

79、過於前者,不復於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三

80、不勇不改,而徒追咎懊悔者,非某之所聞也。《陸九淵集》卷六《與傅全美》二

81、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心對難。邵雍:《皇權經世·觀物內篇》

82、防於未萌之先,而克於方萌之際。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二《傳習錄》

83、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卷三《傳習錄》

84、小善小惡,最易忽略。凡人日用云為,小小害道,自謂無妨。不知此「無妨」二字種禍最毒。今之自暴自棄、下愚不肖,總只此「無妨」二字,不知不覺,積成大惡。《陳確集·文集》卷十六》示兒貼。


推薦閱讀:

【今日美文朗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讓你的修養如天地般博大
人的脾氣里,藏著你的修養和人格
別讓你的吃相,毀了你的修養
【教育】孩子的教育從修養開始

TAG:古人 | 修養 | 論述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