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箱和書架箱的比較
落地箱和書架箱的比較
和大小沒什麼關係,和價格聯繫更多些.打個不恰當的比喻.一部寶時捷和一輛公交.馬力,形體後者大.但誰好,不言自明.拿對JBL低端的給我,再拿對金弛,要誰?推崇落地有可能助長一部分持有較低端的大箱的燒友的滿足感.這到是良好功效.書架和落地各有優劣,我覺得還是同價位比較更客觀些.否則立意不清只是混戰而已.
單純的比較尺寸沒什麼意義.
下面是我過去和位網友探討落書的內容,現在看來都有不盡正確之處,找出供大家參考:
我的觀點:
用小號來作為標準有些苛刻和偏頗.還是鋼琴和弦樂及人聲更符合一般的聽音標準.
還有我對書架和落地的看法和你不同:發燒藝術本來就是妥協的藝術,太較真不是你玩器材,最後是器材玩你,書架和落地長期共存說明了這個問題,既有10幾萬的書架,也有400元的落地,在同價位比起來落地總體基本輸的多.
不要迷信落地,落地箱很多方面比不上書架箱,落地箱在聲場,定位,中低頻的銜接,中頻的自然程度方面與同價位書架箱基本是輸的多.低頻分質和量,量上落地箱佔優,質上落地要有一個較好的素質和搭配可比書架箱好,但要較大的代價,另外低音單元若大於61/2英寸,與中頻的銜接是個很大的問題,沒有太好的廉價解決辦法,還有個最重要的,你的聽音環境:其實書架對呼吸空間要求也是不低的,何況落地?根據我的體會,一對書架給它15-25平米才差不多,落地要20-50平米,在10幾平米用落地又是擴散又是吸音早就偏離了聽音的正確理念!!
我在朋友家聽過兩對落地箱,安橋15寸,號角高音,大概20000元吧(全新的在80000左右),,不可否認低頻紮實,從容不迫,但是最要命的是中低頻的過渡,中頻的實體感,以及全頻的渾然一體,定位因為其龐大的身軀(和BW800差不多大)不如優質書架.還有一對是LOWTHERPM4A(現大概近3萬一對單體了)單元做全頻,怎麼說呢,有人喜好有人不然.由於其較寬的面板,定位也有問題,高頻的指向角窄,人最好定在皇帝位上.
從這以後我對落地在家庭用就抱了較謹慎的態度,沒個25-50平米,搞落地只是東施效顰而已,而且落地的素質要高,全頻要渾然一體,平衡.若喜歡低頻而少顧及其他,買個低音炮,還省點錢.
所以現在我雖有一間23平米的真正的獨立聽音室,但還是在用書架.箱離後牆2米,離側牆0.8米,兩箱距2米,聽音位離箱2.5米,離身後牆2米,讓其盡情的呼吸歌唱.
一個頗為流行的說法:小房間要用書架箱,大房間要用落地箱。有疑問:
1、書架不能用在大房間嗎?先看一個事實:落地箱與書架箱的中高單元是一樣的,只不過多出一個大口徑的低音、多出一塊木匣子而已。去掉這個大口徑,裁去那塊多出的箱體,也就是書架箱了。實際上,70、80赫茲以上的頻率就是「書架」發出的。那麼,還有什麼理由說書架不能用在大房間?
2、大房間就一定要用落地箱嗎?理解了上面的道理,就不會有太多的疑問了。如果不很追求低頻的能量,書架箱在大房間里是絕無遜色之處的。而且,略有檔次的書架箱,其高頻的飄逸通透、中頻的圓潤醇厚、低頻的湍湍嫩肉,以至清澈無瑕的聲底、準確穩定的定位,是同價位落地箱望塵莫及的。
3、小房間就不能用落地箱嗎?支持這一觀點的理論主要是源於對聲波傳輸的理解:要聽到20赫茲的低頻,按1/2波長計算,房間的邊長至少要8米5。但是,如果聽耳機,耳機的振膜距人耳的耳膜又是幾米呢?豈不是什麼都聽不到了?而且,僅憑我的耳朵,似乎根本就聽不見20赫茲。
4、問題來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有書架、落地之分呢?實際上就是礙於成本、價格方面的因素。製作落地箱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平衡。為了得到高、中、低平衡連貫的音場,就必須在單元的搭配、箱體的斟酌、分頻器的製作等方面落足成本。就我所見,平衡素質相當的落地箱與書架箱相比,價格要高出一倍,能推好它的功放要高出兩倍。
5、結論:選落地還是選書架,不是因為房間的問題,而是因為聽音喜好和經濟能力的問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兼得,只有破費了。發燒就是燒錢。
對方觀點:
同價位的書架質量要高於落地式,這完全正確,因為書架只有落地一半的料(大概這麼估計),同樣的錢花在這一半的料上,相當於落地兩倍的投入,當然更能出好聲。反過來,如果要落地發出同樣的好聲,必然要花兩倍的錢。兩倍的錢還不夠,因為落地音箱要更多考慮低頻在全頻段中的平衡、與中頻的銜接等等比書架更複雜的因素,就如schiff兄所說「為了得到高、中、低平衡連貫的音場,就必須在單元的搭配、箱體的斟酌、分頻器的製作等方面落足成本。」「平衡素質相當的落地箱與書架箱相比,價格要高出一倍,能推好它的功放要高出兩倍。」。因此比較書架與落地,在同價位上選擇本身就不公平。換句話說,用同樣的錢很難買到與書架同等質量的落地箱。
書架音箱板材用得少(而且因為低頻和動態有限,板材不用太厚),喇叭單元也小,所以成本低,加上容易掩蓋缺點,能集中精力調校較窄的頻段,使得書架容易突出優點,性價比也高。這些都使得書架音箱普及,為眾多要求不太高或者囊中羞澀的人士所追求。
書架音箱得到的獎項遠多於落地式,原因我的理解是落地音箱要調得好,特別是平衡,比書架更難。書架小,頻響窄,動態小,音源種類少(窄),所以缺點不容易暴露。
有人說書架音箱適合小房間。這話要從兩方面理解。一是書架就是先天不足,低頻和動態不足,小房間足矣;第二是顧名思義,它小得能放在桌子/書架上,不佔面積。問題是在座幾位發燒友是把書架音箱放在桌子上的,還不都是放在腳架上再放在地面上,很多人還不惜代價配上昂貴的腳架,再墊上厚厚的大理石。省地方乎?省錢乎?
當然,因為書架形體小,定位容易準確;喇叭尺寸小,使得響應快速,解析力就高,控制力就好;喇叭振膜小,因而分割失真小。這些都是書架的天然優勢。
schiff兄的結論是:「選落地還是選書架,不是因為房間的問題,而是因為聽音喜好和經濟能力的問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兼得,只有破費了。」不過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是書架好過落地,而是吾輩窮也。
首先,我們來看看1〞+8〞結構的二分頻音箱系統。這種結構存在著如下幾個特點:
1、單元搭配不合理
通常單元的搭配,需要作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a、阻抗的匹配;b、工作頻率的匹配;c、輸入功率的匹配;d、靈敏度的匹配;e、音色的匹配;f、優缺點的兼容性等幾個方面。這裡所說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高低音單元的工作頻率不匹配。
一般情況下,根據分頻器原理和聲學原理,要求高低音單元在分頻點處應有更寬的頻率響應。也就是說高音單元的低端響應應比分頻點要低一個倍頻以
上;低音單元的高端響應也應比分頻點要高一個倍頻以上。比喻說,分頻點為3k,那麼高音單元的低端
響應要達到1.5k以下;而低音單元的高端響應要達到6k以上。顯然,1〞+8〞的搭配滿足不了這一要求。通常,1〞高音單元由於受到輸入功率的限制,只能將分頻點設置在3k或者在3k以上(當然,有些高素質的高
音單元可以將分頻點設置得低一些),這樣一來,必須要求8〞單元的高端響應達到6k以上,從聲學原理可以知道,8〞單元的實際有效高端響應只能達到2k附近(這是由揚聲器單元的物理尺寸所決定的,物理尺寸越大其有效邊界頻率就越低。雖然,有不少廠家聲稱8〞單元的有效頻率為fo—6k),換句話說,8〞單元的合理的分頻點應為1k左右。高音的分頻點為3k,低音的分頻點為1k,1k與3k
之間便出現了空擋。可想而知,1〞+8〞的系統如何能夠處理好1k—3k這一頻段的重放呢(眾所周知,1k—3k對於音樂和人聲的重放是多麼重要的)?
2、單元使用不當
我們都知道,3k以下的頻率包括了大部分的樂器和人聲的音域,如果想讓一個適合重放低音和超重低音的8〞單元去完成這一重放重任,結果是可以想像的,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將會因此而打大折扣。
3、低頻響應不佳
按理說,低頻響應不佳與1〞+8〞的結構沒有什麼直接關係,而選擇1〞+8〞結構的設計者的意圖卻是很清楚的,就是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更多的低頻的效果,並給消費者予音箱「高大威猛」的形象(當然,最終是想獲取更多的利潤)。不然,1〞+8〞的結構就沒有其他優勢。根據這一思路,8〞單元的參數「BL「值就可以做得比較小(通常高音單元的靈敏度為88dB,8〞單元的靈敏度比較容易做到88dB),導致8〞單元的「Qts」值偏大(Qts=0.60以上),這樣就不難推斷,該系統的低頻響應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因為一套系統的低頻響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低頻單元「Qts」值的大小。下圖是一個典型8〞單元的參數,其中BL=6.1,SPL=87.6,Qts=0.61。當我們選用有效容積為60升(一個不算小的容積)的箱體時,通過CAD軟體(LSPCAD4.10)的模擬結果(如圖所示)可知,在60Hz附近有4dB的峰,系統處於欠阻尼狀態。
至此,我們再看看
1〞+2*8〞結構的二分頻系統,對比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得出來,1〞+2*8〞結構是1〞+8〞結構的發揚光大、繼承和發展,有過之而無不及。1〞+2*8〞結構同樣具有上述三個特點,其中低頻響應不佳、阻尼不足的表現更為突出。
首先,如果高音單元的靈敏度仍為88dB的話,那麼,並聯工作的8〞單元的靈敏度只需要85dB就足矣。也就是說這時的8〞單元的「BL」
值還可以做得更小(磁體當然就更小),導致單元的「Qts」值更大(0.60—0.8)。這樣,音箱出來的聲音就更加「轟轟烈烈」。退一步說,高音單元的靈敏度提升至90dB,雙8〞
的8〞單元的靈敏度也只需要87dB而已。再者,由於雙8〞單元並聯工作,等效的單元參數「Vas」將增加一倍,這也就相應要求箱體的有效容積增加一倍(實際中相當於120—160升以上)。通常廠家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成本增加,箱體體積也比較大),一般是會由單8〞的60升增至雙8〞的80升左右。可見,1〞+2*8〞結構的系統的低頻阻尼進一步下降,低頻響應進一步惡化。其三,1〞+2*8〞結構的箱體較大,箱體正面板的開孔率也過大,使得箱體的強度大為降低,箱體的減振性能大大降低。等等。
因此,奉勸設計或選購此類的朋友們,三思!三思!
討論了二分頻的揚聲器系統,我們來看看三分頻的揚聲器系統。我們可以注意到市場上有不少這樣一種結構的三分頻揚聲器系統:1〞(高音)+5〞(中音、封閉式盆架)+8〞(低音)。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封閉式盆架5〞中音的特點:
1、頻率響應曲線在200—500Hz處有一強烈的諧振峰,高達5—6dB
,有的甚至高達十幾個dB。下圖是一個典型的5〞(封閉式盆架)中音單元的頻率響應曲線和阻抗特性曲線,可以看到在500Hz處有高達15dB
的諧振峰,諧振頻率為Hz。
2、低端截止頻率過高,以及由於諧振峰的存在,造成低端的可用頻率更高。從上例中可以看到,低端的可用頻率高達500--600Hz。
3、由於封閉式盆架的存在,使得三分頻系統的箱體結構大為簡化。因為低音與中音之間不需要隔離的腔體結構,這正是生產廠家所歡迎的。
基於上述5〞中音的特點,在中低音分頻點的處理上一般會有兩種選擇(為節約成本,生產廠家比較推崇簡單的分頻電路):第一種是將中低音之間的分頻點選擇為900—1.1kHz,從而避開5〞中音諧振峰的影響;第二種是將中低音之間的分頻點選擇為300—500Hz,以減少8〞低音單元對聲像定位、音場的影響。前者的選擇雖然可以避開5〞中音單元的諧振峰的影響,但也帶來不少不良後果,比喻說,造成8〞低音單元過多地重放中音頻段尤其是人聲的重放;由於中低音的分頻點選擇比較高(約為1k),而通常中高音的分頻點約為3—4k,兩個分頻點的間隔小於2個倍頻程,會引起低音單元與高音單元在重放同一頻率時產生干涉現象,重放效果進一步惡化。後者把中低音分頻點選擇為300—500Hz,也有不少負面的作用,比喻說,由於5〞中音單元諧振峰的影響,被迫選擇二階以上分頻電路,使得中音單元在分頻點處附近的頻率響應曲線快速滑落,引起聲相位急劇跳變,造成無法與低音單元分頻對接(除非低音單元也選擇高階分頻,但成本高,廠家不接受),最終使得該頻段的重放受到嚴重的影響而音質惡化。
從上述的分析可知,在三分頻的揚聲器系統中,採用5〞封閉式盆架中音的搭配,不管選擇何種分頻器方案均不利於中音頻段的重放,請設計者慎用。
在市場上常見的三分頻揚聲器系統中,還可以見到一種1〞高音+球頂中音+10〞低音的結構,我們再來看看這種系統的表現。
下圖是一隻球頂中音單元的特性曲線(該球頂中音是某著名企業的經典之作)。
從頻率響應曲線中我們不難看出,雖然沒有5〞封閉式盆架中音那樣的諧振峰,但其低端截止頻率也很高,達700Hz,諧振頻率也在400Hz附近。根據分頻器的原理,該球頂中音的分頻點應為1.5k附近(分頻頻率與響應截止頻率或有效邊界頻率有一個倍頻程以上的間隔),而10〞低音單元合理的分頻點應為1—1.2k附近,那麼1—1.5k就有一空擋,無法實現分頻對接。退一步,我們把10〞低音單元的分頻點提高到1.5k以上,這樣一來,整個中音頻段(包括最重要的人聲)的重放都由10〞低音單元來承擔,可以想像善於重放低音和超重低音的10〞單元用來重放中頻(尤其是人聲和弦樂)會是怎樣的結果。
況且,通常10〞低音單元安裝位置比較低(比較接近地面),重放人聲的聲像就會比較低,聽音感覺演員總是趴在地上唱歌一樣。顯然,重放的效果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因此,1〞高音+球頂中音+10〞低音的三分頻揚聲器系統存在著其天生的缺陷。根據上述的分析,讀者可以自行對1〞高音+球頂中音+8〞低音的三分頻揚聲器系統進行分析。可以這樣說,一般情況下(當然有例外的)球頂中音儘管它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但不宜在三分頻揚聲器系統中使用。
剛在其他論壇看到的,馬山轉來這裡,雖然簡短,還挺有意義。音箱有分為落地與書架箱兩種, 以箱體結構來看, 各有一些特點:落地箱: 1.不需要腳架,減少腳架花費2.超低音量感多,超低音下潛度深.3.音箱所需要的驅動力大,換言之擴大機功率必須足夠4.箱體共鳴與共震增多,中音與高音音染比較重5.落地箱如有超低音單元,如2.5路,3路或四路, 阻抗變化會變劇烈,有的落地箱雖為8歐箱,但加上超低音單元,阻抗可以變化到3歐以下,對擴大機的控制力嚴格考驗.6.落地相比較難取得低中高頻的平衡,音擴大機的輸出功率會因為低頻的變化造成中高音單元的受力不均.7.外觀造型比較雄偉書架箱:1.需要購買一付好腳架2.超低音量感少,但低中音的銜接更流暢,音箱的解犀利比較高,速度比較快.3.因為低音量感小,且沒有低音盆,擴大機不須具備大出力.4.箱體共震與共鳴小,音色比較乾淨,比較沒有落地箱的鼻腔聲與音染.5.需與低音炮搭配超低音部分,調教費時6.分頻器構造較簡單,中音與高音單體之阻抗變化小,全頻段音色容易取得平衡7.外觀嬌小
推薦閱讀:
※杜牧《赤壁》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比較談
※女人有過哪些經歷之後會比較喜歡大叔?
※唐代三首詠廬山瀑布詩比較
※張之洞與袁世凱比較論
※陌上桑和羽林郎的比較
TAG: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