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我們將如何面對父母? || 朋友日
文/正一師太
前陣子在秦朔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90後的中國父母們,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讀時,便覺青春氣息撲面而來,那嚮往自由的吶喊之聲,何其熟悉!
身為80後,我也曾在叛逆中努力成長。如今我已為人母。此刻,讀罷90後的心聲,那種熟悉的青春狂傲不由令我重新審視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種種往事,結果,竟是滿心愧疚。
記得初中語文老師在講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時曾說,作者為人父後重新回顧為人子時之過往,心境迥異。當時,我只是囫圇吞棗地背誦做題,未多想其他。如今細細回味,感慨無限。
可是,雖為人母,我依然不知如何與父母溝通。
先從孩子說起。
我曾也是不喜歡小孩的。即便是初為人母,我也堅信了網上的種種教養之道,比如月子里少抱孩子,不要一哭就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看著一個皺巴巴的小東西一點點舒展開來,越發紅潤可愛。我居然渾身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愛。
最「糟糕」的時期,恨不能時時把小不點擁在懷裡又搓又揉,就像少女時總喜歡摟著心愛的小熊一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母愛爆棚吧。
某天下班,離家還有一個路口,我突然見對面一個黃色的小身影。是的,是寶寶在十字路口等我,阿姨站在邊上。與寶寶四目相對的那一刻,我全身都被欣喜所浸潤,工作上所有煩惱立刻被拋到九霄雲外。
但也就是不到1秒的剎那之間,我神經一下子綳了起來,如從雲端砸到地面。看著不息的車流,我狂吼:「站在原地不要動!媽媽馬上就過來!」
與我的驚恐形成對比,寶寶除了剛看到我時手舞足蹈幾下,之後便站在那裡安靜地等我。他站的位置,也是極安全的,離人行道邊緣有一段妥當的距離。
我在馬路這頭,他在那頭,一個對角線,需過兩次馬路,等至少一次紅燈。毫無疑問,我想闖紅燈!換作當年,闖也就闖了。如今,我不能。因為母親是榜樣,要讓寶寶安安全全,規規矩矩,我必須謹小慎微,對自己每一個行為負責。所以,我咬著牙,等紅燈!
紅燈好長,寶寶這要吸多少汽車尾氣啊!剛從驚恐中放鬆下來的我,又啟動了怨婦模式:「阿姨為啥要帶他來接我!尾氣那麼多,他那麼小……」
心情幾經激蕩之後,我終於以一個規範標準的姿勢,走過了不寬的馬路,踏上人行道。我以為寶寶會向我撲來,我們將有一次漂亮的相擁。然而我又錯了。寶寶站在原地,帶著明媚的笑,僅在最後一刻,向我張開雙臂。我好比一隻下了班的母雞,活蹦亂跳地撲向等候已久的小雞。母雞一頭扎進小雞懷裡,這畫風,我自己都醉了。
6歲的寶寶一定不會發覺媽媽剛才的種種心緒。但他長大後將如何看我?一番鄙夷是免不的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
原來,父母愛子女之心是如此無法自拔,甚至不可理喻。如果說戀愛中的女子智商往往欠費,那麼舐犢情深的父母大概也需要給智商充些值。因為在乎,所以糾結,甚至焦慮,進而可憐。只有身為父母,才能體會其中之不易。
我父母亦是如此,哪怕我身在他鄉,他們一度期望通過努力來克服距離的障礙。
記得我才進報社的那會兒,編輯完全不需要擔心我偷懶,因為一大早老媽會電話查崗。當然,同事們也知道,晚上聚會我不能留太晚,因為我爸會電話查崗……
我曾將這一切視為遙控,并力圖掙脫。
90後一文的作者選擇了沉默,而我在最張狂的青春期,和父母的溝通基本靠吼。
太過年輕的我們是無法真正體會父母之心。於是,我們把這一切歸結為代溝。但,究竟什麼是代溝?
據說,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人類學家M·米德提出了代溝(generation gap)一詞。換言之,在漫長的古代,應該沒有這個詞。這是時代快速發展的副產品。
父母成長的年代,命令多於對話,服從優於解釋。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溝通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單向。也許父輩們也曾有過桀驁不馴,但大多為時代所磨平。所以他們理所當然地繼續用命令的方式教育我們,希望我們順理成章地服從。
可是,時代的發展快得讓人意外。我們成長在一個相對開放的年代。人總會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言論。有了理論支持,年輕一代更加敢說敢做,呼喚自由。而離開了大環境的輔助相幫,父母的苦口婆心忽然顯得有些單薄,甚至礙事。
但,父母們有錯嗎?
父母當然從心底里希望我過得好,可他們不擅長傾聽與溝通。而我彼時正值心高氣傲。於是,他們提高了音量,我也提高了音量。最終,雙方對吼,不歡而散。
今日,我已能理解父母之心。但理解只是一個開端,生活則更為複雜。
我已不記得究竟何時開始父母不再過分管束我。不知是我的掙脫,還是他們終於放棄。然而,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漸行漸遠,已疏離到根本不需再對吼。
曾經親密相依,如今各種不合時宜。上班接到母親電話,恰遇我忙得不可開交,天氣變化,衣服增減,種種叮囑在我耳里均是浮雲。晚上接到電話,我正和寶寶「撕扯搏鬥」,急火攻心匆匆掛了電話接著收拾熊孩子。偶爾我也想父母,下班路上打個電話,但通了之後,卻不知從何說起。
竟然,父母退出了我們生活的主流。
正如歌里所唱,「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究竟從何時開始,父母之於我們,就剩下了些許嘮叨和一桌飯菜?
不一樣的時代背景形成不一樣的思維模式。不一樣的城市,形成不一樣的認知和視野。
父母再也無力提供我認為有價值的建議,於是,他們的話,僅僅是一些嘮叨。
作為長輩,父親也心生不平,憤憤地指責我翅膀硬了。我理直氣壯地回道:「過三奔四的人了,此時不硬,那這輩子都別想硬了。」
我的話著實把父親噎住了。也許他本身就是矛盾的,一邊為我的成長而驕傲,同時也為他失去威嚴而惱怒。所以他變得敏感多愁,一點小事便長吁短嘆。
當他們年幼時,長輩是權威,論資排輩是常事。而如今,長輩權威掃地,甚至被後生小輩所嘲弄。這樣一想,父母心裡陰影的面積也是蠻大的。
父母對新技術的遲鈍其實只是表象,若用心學,他們也還沒老到學不會。其實他們的內心是拒絕的,糾結的,不甘的。
是啊,曾經,他們是我們的保護傘和指路燈,如今卻被我們指手畫腳。
沒有人會甘願服輸!
我突然覺得,理性而優雅地老去,好難!
我想到了我故去的外婆。晚年兒孫繞膝,孝順和樂。外婆看似幸福,但現在想來,還是缺了點什麼。
無法親自在廚房操持之後,外婆漸漸閑了下來。我常常看到她安靜地在一邊看報紙,偶爾向我們發表一些明顯過時的評論,我們有禮貌地聽著。父母總說,要多陪外婆聊聊。
刻意的聊聊,意味著雙方生活已不在一個次元。噓寒問暖背後,是不易察覺的疏離。雖然晚輩盡心儘力,但生活畢竟不止寒暖。年邁的長輩,在被新技術拋棄後,也與忙碌的親人逐漸「分離」。
這,就是代溝嗎?
在衣食無憂間,熱鬧的家,安靜的一角,外婆得了老年痴呆,在她自己的世界中平靜離去……
我們可以在工作的高壓下, 在艱難的談判中執著迂迴,帶著使命必達的衝勁不死不休地前行。然而,對於父母,我們忙得沒有一絲耐心。與此同時,父母看似接受了退守旁觀的現實,但仍努力保持尊嚴,輕易不來相擾。於是我們越走越遠。
父母依舊在老家,電話頻次明顯少了,偶爾向我發發牢騷。當初,他們因我桀驁不馴的青春而煩惱。現在,我為他們敏感糾結的年老所困擾。
寶寶依舊在身邊活奔亂跳。6歲,已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察出他對獨當一面的隱隱渴望。
我們究竟要如何面對年邁的父母?
未來,我們又將如何面對我們的老去?
推薦閱讀:
※淺談四柱父母定位
※發現自己不是親生的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父母感覺要離婚,媽媽住在外面了,爸讓我把媽去喊回來,我不願意,但是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二胎時代:做不偏心的父母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