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應享有獨立執業的權利和義務

醫生應享有獨立執業的權利和義務

來自於:醫師報 2011-10-20

作者: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榮譽會長、北京大學心血管外科學系系主任 萬峰 筆者自認為應算是國內較早參與醫師多點執業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醫師多點執業實際上就是醫師自然屬性的正常合理回歸,不是什麼新鮮事。中國醫療衛生髮展不平衡,地域差異巨大,如沒有健全的體系使醫療人才合理合法流動起來,大批患者就得不到應有的及時的治療,甚至只有等死,所以醫師的合理規範自由流動也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方法之一。 眾所周知,醫院的核心競爭力是服務理念、是技術人才,是掌握核心技術的知名專家,而過去因行醫執業地點被限制在一家醫院,醫師成為了醫院的工具和自有財產,這完全是一種倒退,彷彿又回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要討論「星期六工程師」的合法性。醫師就應該像律師等行業一樣享有在國家法律法規保護下的獨立的執業和行醫的權利與義務。只是需要儘快地建立起一套完整合法的組織管理體系。 醫師的執業本應該屬自由職業的範疇,好的醫師是全社會的資源。醫師多點執業不僅方便患者就醫, 還有利於醫院開展新的先進技術和新的醫療服務,提高醫院的綜合實力,實行靈活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市場化用人機制,提高醫院的競爭能力,充分利用醫院現有的設備和場地資源,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醫師的技術專長和資源,為更多患者提供服務;促使醫師與醫院建立規範的和有保障的合作關係;有利於醫師臨床技術的全面提高,實現個人發展、技術價值。 落實醫師多點執業、建立健全合理規範的管理體系,涉及到一系列長期的、漸進式的制度改革,包括人事制度的改革、分配製度的調整、醫療支付體系的改造和建設。其中第三方付費保險體系的建立是解決看病難貴、緩解醫患矛盾和醫療糾紛的關健,也是關係到醫療改革成功與否的核心所在。大家想想,一個人人都有醫療保險的社會,醫院和醫師不收患者一分錢,醫院和醫師按服務項目或打包服務收費,全由保險公司來支付,與患者沒有直接的經濟利益關係,何來醫患矛盾?何患醫療糾紛? 所以,中國的醫改問題是制度、是體制、是人的問題,期待在各級政府、醫院管理層、廣大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醫改取得圓滿的成功。 海外視點 美部分醫師承認存在過度醫療 美國 Grace Rattue 據《美國醫學協會雜誌》內科醫學檔案的調查,美國部分初級保健醫師認為患者在醫療過程中要求過度醫療,且部分醫師指出,改革醫療服務體制弊端、調整財政激勵機制及多與患者相處,會減少醫師提供在治療過程中承受的種種壓力。 之前,一些保健流行病學家和經濟學家表示,美國數額巨大的醫療保健是不必要的。另外,作為大家公認的「衛生保健服務的前線」的國家初級保健醫師,他們提供服務的等級和質量是否令人滿意,還有待知曉。 2009 年的6~12 月,布倫達博士和來自佛蒙特州價值分析團隊的成員,及來自達特茅斯學院的健康政策和臨床實踐人員,在美國醫學協會的支持下,開展對初級保健醫師的抽樣調查,參與調查的627 名醫師中有70%作了回應。 調查中, 近一半的醫師(42%)認為自己的患者接受了過度醫療,6%的醫師認為他們的患者接受的醫療服務過少,而52%的醫師認為他們的患者接受的服務量是合適的。此外,調查中28%的醫師表示,他們在實踐中提供的醫療比他們願意給予的要多,29%的醫師指出,同社區的其他醫師在為患者提供醫療上過於積極,7%醫師表示,中級醫師(包括護士和助理醫師)在提供醫療上太過積極,61%的醫師認為,專科醫師可能提供的更多。 參與者認為,導致醫師提供過度醫療主要有三個因素:76%的調查者認為是出於對醫療事故的擔心,52%是為了保障臨床措施的安全,而40%的調查者認為是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患者相處。 以上結果可以看出:醫師給患者提供醫療時需加謹慎,服務給予太多可能會造成過度醫療;給予不夠則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同時,研究人員還建議初級保健醫師應該從提高診斷率擴展到更寬泛的服務上,比如對患者的隨訪、保持電話聯繫和後續護理等。(Medical News Today) 專家視點 醫學「唯科學主義」是死胡同 北京軍區總醫院專家組 劉端祺 防止醫學誤入「唯科學主義」的歧途,是當今的一個世界性話題。唯科學主義過分強調醫療技術在診療中的作用;對患者個人的意願、心理的感受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傾聽和關注;對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社會的公平正義與先進醫學技術的推廣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協調缺乏全面衡量。唯科學主義的醫學把人看成了某種疾病或某個發生故障的臟器的載體和某種能找到「顯著差異」的統計學數字,使傳統醫學對鮮活生命的呵護成了「醫師對臟器」、「醫師對疾病」的「無人醫學」。忽略了醫學的本質的「科學的醫學」,逐漸把醫學導向了一個社會無法承受、自身無法發展的死胡同。 實際上,醫學具有雙重屬性,在自然科學中它最具人文精神,在人文科學中它最具科學性。醫學的核心並不單純是醫療技術的發展,而是對生命的研究與尊重,歸根究底,是對人的研究與尊重。諾貝爾獎獲得者費因曼曾經說過,「科學這把鑰匙既可以開啟地獄之窗,也可以打開天堂之門;究竟能打開哪裡,取決於人文精神。」醫務人員每天面對的,其實也是開啟地獄之窗還是打開天堂之門的問題,如果忽略了醫學中的人文精神,再先進的醫療科技也難為患者和社會帶來福音。 因此,醫學在研究死亡、尊重死亡、做臨終關懷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尊重患者及家屬的意願,體現對人的關心,這是醫學問題,也是哲學問題,更是良知問題。在關注生命的科學意義的同時,也要關心生命的人文意義,從根本上講,人文意義大於科學意義。 一家之言 「雙心醫學」概念不是醫學創新 上海長征醫院 黃流清 近日,有學者提出「雙心醫學」概念,建議開設「雙心門診」,也有提出用「行為心臟病學」代替「雙心醫學」,似乎醫學又有重大的進步和發現,並且認為「目前,雙心醫學在我國的發展已得到越來越多心血管醫師和心理醫師的認可和歡迎」。 但我們都知道,患者來醫院就診本來就會懵懵懂懂,例如,不同等級醫院就有內科、心內科、心血管內科、心臟介入科、心臟病中心等招牌看同一類病,選擇去哪個科室已經夠糾結了,再添加一個雙心門診,只會給患者增添混亂。 「雙心醫學」是「由心血管科和精神科交叉綜合,是對生命科學理解和對個體人文理解的融合」。提倡開設的理由是心臟疾病常常合併焦慮或抑鬱等心理障礙,而一半以上心內科醫師沒有給患者以相應的治療。 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到心理社會生物醫學的轉換已不是新話題,醫學服務的是「社會人」而不僅僅是自然人,這是步入醫學殿堂的醫學生們人人皆知的常識。通過醫患有效溝通,充分了解患者病史,了解發病有關的社會心理因素、患者個性特徵、文化和家庭背景、人生經歷等等內容,是臨床專業的常規性工作。社會心理因素引發軀體疾病,軀體疾病伴發心理精神癥狀的情況不僅僅見於心臟病,而且疾病出現情緒反應最嚴重的可能不是心血管科,難道也需要列出心腫瘤醫學、心胃腸醫學、心腦醫學嗎?心身醫學本是早有的概念,精神專科醫師不僅能提供更專業的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更有法律要求。如《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第二十五條,「精神疾病的診斷,應當由具有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精神科執業醫師按照國家現行的醫學標準作出;沒有國家醫學標準的,參照國際通行的醫學標準作出」。 心血管科醫師如果匱乏這方面的知識,補雙基課就可以。筆者認為,這不是醫學創新,專家們也不能以此為由頭到處巡講,否則就有掙課時費的嫌疑了。 精彩語錄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獲利的一方,唯有醫患衝突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 殷大奎
推薦閱讀:

臨床醫生抗高血壓治療應遵循的原則
遇到這些性問題,你得看醫生!
大醫生講座——健康幸福法則
得了尖銳濕疣能吃韭菜嗎

TAG:醫生 | 獨立 | 權利 | 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