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經》新編(三)

《道德經》新編(三)(2010-09-25 12:56:16)

下部

第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21A)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23)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38)

編者解讀:

本章論順道為至德,大德,高德、真德。

第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8)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66)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81B)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B)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B)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7)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13)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之極。(68)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79)

編者解讀:

本章論善之德:無私,不爭,積善而成聖。

無私反而能擁有一切——因為在事物的背後有「道」在起作用。人以為自己努力追求就會得到,可是「道」卻不跟人的想法一致——「道」恰恰會把一切給予那些不執著的人。

第三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凶虎,入軍不被甲兵。凶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50)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10)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5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12)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6)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26)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33)

編者解讀:

本章論養生長壽之方,在於順道,養德,去欲,歸靜。

第四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35A)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7)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49)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57)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B)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29)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3)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65)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尚福之所倚。福尚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58)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19)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0)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60)

編者解讀:

本章論無為治國之正道。以道德治國。崇道、貴德、自正、好生,謙下,涉及內政、軍事、外交。

最高明的領導者首先是自己做到清心寡欲,然後能引導大家都清心寡欲,「無欲則剛」,大眾觀念不雜、慾望不多、但體魄強健、精神旺盛,則無往而不勝。

第五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30)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31)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74)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72)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75)

編者解讀:

本章論無為用兵之正道。


推薦閱讀:

紅黃藍一教師涉虐待被看護人罪被刑拘,你怎麼看?
公眾最不滿意官員群體道德
自殺是否是道德的,人們有沒有自殺的權利?
吸取西方道德精華 ,加強社會公德建設
以正常的道德標準來說,我們是否應該使用「支那人」的稱呼?

TAG:道德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