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視界】母親節讀畫:讓人震撼、揪心而不忍多看的一幅「母親」

5月14日就是母親節了,這期的【大象視界】,我們應景來說說「母親」。

2017年中國嘉德春拍

羅中立《春蠶》1982年作

214×140cm

估價:RMB 8,000,000-10,000,000

在今年春拍上,就有這麼一幅「母親」題材的作品,它的作者便是八十年代中國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羅中立,在嘉德春拍的上海巡展現場,在這位「母親」面前,我們抓拍到了如此有趣而動人的一幕。

畫中的「母親」白髮耀眼,畫外的女孩正當妙齡,這幅羅中立先生創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母親」,和我們所拍到的妙齡女孩大約相差了有整整三代人了。

女孩或許被她眼前兩米多高巨幅畫作中「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強烈畫面感所深深感動,站在畫前久久不願離去,並通過各種角度拍攝下畫作的各種細節,但是,或許以這位女孩的人生閱歷,卻並不知道畫作背後的特殊歷史背景吧。

說到這幅「母親」和母親的歷史背景,我們自然不得不提到羅中立先生所創作了另一幅足以載入新中國美術史史冊的名作——《父親》。

羅中立《父親》1980年作

216x152cm

中國美術館藏

編入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插圖

37年前,這位「父親」一經面世就震驚整個藝壇,很快在當時中國最頂級的美術展——第二屆全國美展上一舉奪得金獎,而後為作為中國美術館的標誌性館藏,後來,它被收入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插圖,成為了整整一代人的深刻記憶。

如果說這幅「母親」在今天的年輕人眼中,更多的是一種簡單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感動,那麼對於那個特殊的創作時代而言,這一份怵目驚心的「真實」對於當時還在美院深造的羅中立而言,絕對是要付出難以想像的勇氣的。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如此大尺幅的寫實油畫創作有著「紅、光、亮」、「高、大、全」的特殊要求,將描繪人民領袖的尺幅和創作題材用來描繪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勞動者,這是改革開放前的繪畫創作中所不能碰觸的敏感地帶。

大學時代的羅中立

我們那個時候的背景是「文革」,我們也是從「文革」過來的人。……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上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美術創作一直遵循著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但十年「文革」使原有的樣式面目全非,其表現形式為「紅、光、亮,假、大、空。

——摘自 《羅中立訪談錄:畫農民是我一生的願望》

時勢造英雄,在剛剛步入改革開放的1980年,作為一位四川美院的一個普通學生,天賦、勇氣加上才情,成就了一個時代的弄潮兒。以《父親》和《春蠶》為代表的一系列創作,使得羅中立從一名普通學生一躍而成為了評論界的寵兒,甚至在中國美術家掀起了一股「真實繪畫」的潮流,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畫壇,「人性的復歸」的社會思潮成為油畫的主要文化命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羅中立的創作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當代繪畫演進的邏輯起點!這也是為什麼,羅中立這一時期的作品被認為是不可複製的美術經典了。

首次創作于于1980年的《春蠶》,與《父親》其實算是同一年的創作。「其實《春蠶》就是《父親》的姊妹篇,也可以叫『母親』吧,我就是想表達一種對母親的感情。」羅中立先生這樣回憶道。

大學時代的羅中立創作《父親》和「母親」《春蠶》

而有意思的是,在創作《父親》和「母親」《春蠶》中,羅中立採用了截然不同的表現手法。

《父親》vs「母親」《春蠶》

如果說,《父親》是一曲大氣磅礴、震人心魄的交響,那「母親」《春蠶》便可以視為一首娓娓道來的鋼琴獨奏,富於抒情與感概,承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

不同於《父親》通過對人物五官、神態細緻入微地描繪,來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春蠶》將母親的銀髮作為重點的超寫實部分,光源自上而下透射,一絲一縷的銀髮閃閃其灼,質感蓬散卻不輕浮,厚重卻不呆板,在光線的烘托下明暗有致,栩栩如生。

她的根根銀髮,似乎在這一片漆黑的空氣之中浮懸著,讓人產生一種永恆的感覺卻又不忍心多看。

藝術家淡化了人物面部的處理,從側面反映出母親含辛茹苦的人生歷程:低眉垂眼間,皺紋布滿額頭,衣衫襤褸下露出一雙黢黑、蒼老的手。從上至下縱觀整件作品,由深及淺,由黑到藍灰,漸變至簸箕中的蠶的純白,畫面單純洗鍊,過渡行雲流水。

藝術家在作品中還運用對比來彰顯感情的張力:飽經風霜的手邊,是象徵新生與希望的桑葉,是充滿生命力的春蠶;瘦削的、骨節分明的手與豐滿的春蠶也具有強烈的衝擊力,這些苦心經營的構圖布局與安排,使觀者不得不為之動容。

和父親有著同樣黝黑膚色的「母親」

羅中立偏愛畫笨拙和醜陋的人物,主要出自他對農民的尊重和愛。正是他愛得太深沉了,以致他的審美感發生了變化。他不僅看到農民內心的善良、質樸和美,連他(她)的外形在他的心目中,也是很美的了。他不顧世俗偏見,把那些長期以來被文人雅士們看不慣的又粗又黑又笨又髒的農民描繪出來,迫使人民去尊重和熱愛這些人物,尊重和熱愛這種笨拙丑中所包含的美。羅中立在這裡表現出藝術革新家的氣魄和膽識,為中國藝術中新形態美的創造出了貢獻。80年代初中國大陸出現的鄉土寫實主義畫派,就是以推崇這種新形態美為其特徵的。

——藝評家邵大箴


像今天的畢業生嚮往「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一樣,「文革」時的大串聯,當其他人都想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時,20歲的羅中立從四川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後,是唯一一個志願前往四川偏僻農村——大巴山區的達縣鋼廠工作的。

我到大巴山不是去走馬觀花的,我是住在農民的家裡並和他們一起幹活的,目的是準備脫胎換骨和改造思想的。在那裡我畫了許多貧下中農的形象和歌頌他們事迹的作品,所以在離開附中選擇工作單位的時候我毫不憂鬱地選擇了大巴山。這就是我為什麼去大巴山的原因。

——摘自 《羅中立訪談錄:畫農民是我一生的願望》

《父親》在1980年的全國青年美展中獲一等獎,這也堅定了羅中立一輩子表現農民的信心,他認定自己要畫他「熟悉的大巴山農民的平凡生活,畫他們的悲歡、喜怒、愛憎、生死」。

其隨後的藝術創作一直致力於在農民生活題材中展現樸實、稚拙的人性大美,將米勒的抒情、詩意與勃魯蓋爾的率真、粗獷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荷蘭 彼得·勃魯蓋爾《農民的婚禮》,1568年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

法國 讓·弗朗索瓦·米勒《拾穗者》1857年作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相較西方「農民畫家」,如羅中立很欣賞的勃魯蓋爾和米勒,對比中能發現羅中立畫下「農民」的與眾不同,如果說,米勒和勃魯蓋爾更注重以情節取勝,無論是米勒的詩意化抒寫,還是勃魯蓋爾的率真表露,都旨在以農民的破敗來凸顯大環境的惡劣,是帶著強烈諷刺意味。然而羅中立筆下的大巴山農民,儘管因長年累月進行繁重體力勞動變得有些畸形,卻讓你感受到的是農民身上一種質樸的原始美,乃至今天,依舊有強烈的震撼力,甚至有一種繾綣留戀的心生嚮往。

羅中立向我們敘述不為人知的農民的生活,正是要敞開生活的真實底蘊,在暴雨、急流和野獸的惡劣生存環境中,呈現出人類原始的生命力和質樸、溫暖的親情。他的作品,實際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生存的參照,一個恆久的人與人交往的價值模式。這樣,大巴山區的農民生活,就超越了地區性的自然風情,成為一種現代化進程中對民族精神和價值模式觀念的反思。而羅中立也不再是一個鄉土意義上的「農民畫家」,而只是使用不同的地域文化資源,來表現都都市知識分子對當代生活的現實態度和價值觀念的當代藝術家。

——藝評家殷雙喜


既然是母親節的特輯,我們今天就為朋友們集中呈現八九十年代,羅中立先生筆下其他的大巴山裡的「母親」,一起看看最「質樸、溫暖的親情」。

羅中立 祈 1987年作 127×87.5cm

整個80年代,羅中立獲獎記錄有三次,其中兩次都頒給了「母親」,除了《父親》(國家級金獎)、《春蠶》(國家級銀獎)外,就是這幅《祈》(國家級優秀獎)了。

10年前,藝術家關注的重點主要是祖祖輩輩農民的命運,帶有社會反思的意向,他用畫為農民吶喊、呼籲。10年後藝術家主要是在真切地留戀、咀嚼、回味農業文明所曾擁有的種種寶貴東西,是在欣賞、讚美民風、民俗、民性,從而向當代文明的種種缺失再次敲響了警世之鐘。

——藝評家陳孝信

羅中立《撒尿》1991年作 96×127cm

儘管在題材上,羅中立幾十年如一日始終關注的是大巴山農民,在繪畫語言上卻在不斷做著探索。

80年代中期之後直到最近,羅中立的畫越來越偏離宏大的場面和莊重的氣氛,趨向隨意性、荒誕性,似乎從民間生活中得到的藝術靈感被更珍貴地保留了下來,不作藝術的修飾,不作理想化的處理,我把這種描繪稱之為「赤裸裸地描繪生活的真實」。

——藝評家王林

羅中立《母與子》1991年作 95×120cm

羅中立《晚歸》1991年作 95×120cm

這二十年來,羅中立先生創作的這些「母親」,您最喜歡哪一幅呢?紮根於大巴山,從當年的美院學生到之後的一代名家,羅中立創作的腳步從未停歇。

當時國內最流行的口號是:今天的我不重複昨天的我。這也是我們長期封閉之後的一種覺醒,藝術家需要不斷地改變自己。當時我正好在國外,也就是8 5 』新潮的前夕,但我在國外看到另外的一種藝術樣式是,他就是一生不斷地在重複,在重複中來完善自己,完整自己的藝術,最後在美術史上成為一個大師級的人物。……所以我經常跟學生講,學藝術就跟打油井一樣,再打一米可能就要出油了,可你偏偏要換地方。在魚塘邊再坐兩分鐘魚就上鉤了,可你偏偏換了地方。一旦找准你自己是哪一類型的人之後,剩下的就是堅持。

——摘自 《羅中立訪談錄:畫農民是我一生的願望》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市場上出現的第三幅羅中立先生《春蠶》的作品了。前兩次分別在2013年的香港佳士得和2014年的北京保利。

我們繼續為朋友們作一下梳理。

自左向右依次為:

1、羅中立《春蠶》1980年作,佳士得香港2013年秋拍,

成交價:HKD49,400,00(約合RMB3883萬元)

2、羅中立《春蠶》1983年, 200×134cm ,北京保利2014年春拍,成交價:RMB 43,700,000

3、羅中立《春蠶》1982年,214×140cm,2017年中國嘉德春拍,估價:RMB 8,000,000-10,000,000

在2013年香港佳士得和2014年的北京保利上,出現過兩幅《春蠶》,分別創作於1980年和1983年,並且先後創下羅中立個人作品最高成交紀錄。而從嘉德春拍上這幅《春蠶》的簽名看,可知其作於1982年的9月。

一位油畫藝術家創作相同題材的作品,這並非個例,反而可能是由於某種原因對於此類題材的特別重視。這三幅《春蠶》儘管是同一題材的作品,但在一些細節上有著有趣的差異,也反映出了當年羅中立先生對於《春蠶》作品的反覆推敲和修改。

1980年作的「春蠶」(佳士得版)

1983年作的「春蠶」(保利版)

2017年嘉德春拍即將上拍的1982年作的「春蠶」

對比三幅《春蠶》,我們發現,除了在創作時間及尺幅上有所區別外,其中最大的區別莫過於胸前的配飾了,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母親」胸前佩戴的是一朵紅花,北京保利拍出的「母親」胸前佩戴的是黃桷蘭,而中國嘉德此次上拍的「母親」胸前則是有一根待縫的針線。

(圖左)羅中立在創作《春蠶》 (圖右)《春蠶》(草圖)

我們知道,2013年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春蠶》最終以約合人民幣3883萬元為龍美術館所藏,2014年北京保利拍出的《春蠶》最早為台灣藏家林明哲舊藏,而此次中國嘉德上拍的這一幅卻是市場上從未流通過的「生貨」,據嘉德透露,這幅《春蠶》為美國一私人藏家舊藏,30餘年一直掛在家中客廳,直至去世才作為家庭遺產流向二級市場。

至今為止,羅中立先生全球市場成交高價榜單上的前兩位穩穩的被之前的兩幅《春蠶》所佔據,也可見這一深刻影響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巨幅作品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經典性,讓我們期待這第三幅曾經深藏美國三十多年的「母親」在嘉德春拍上的市場表現了。

2017年中國嘉德春拍

羅中立《春蠶》1982年 作

214×140cm

估價:RMB 8,000,000-10,000,000


中國嘉德2017春拍精品展·石家莊站

【時 間】

5月13日 10:00—18:00

5月14日 10:00—16:00

【地 點】

石家莊習三內畫博物館4層中山美術館(石家莊市中山西路96號)

中國嘉德2017年春拍

預展時間:6月16日 - 6月18日

拍賣時間:6月19日 - 6月23日(22-23日為郵品錢幣拍賣)

地點: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建國門內大街9號)

【大象視界】專業解讀


推薦閱讀:

沉默之柔,硬於一切 (評論: 房間里的大象)
☆ 鄭多燕瘦腿操 大象腿10天瘦成小鳥腿
32 歲的奧地利總理和他的封疆大吏們|大象文摘
六十四卦大象斷陽宅(4)
大象為什麼不長毛

TAG:母親節 | 大象 | 母親 | 多看 | 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