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孩子的「小毛病」可不是個小問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搜狐博客

像牛頓一樣 欣賞孩子不是只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象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我們經常說圓圓「像牛頓一樣」,這不是一句表揚,而是批評,批評她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不用心,犯各種低級錯誤。這句話來自圓圓小時候看過的一個故事。說牛頓醉心於實驗,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來看他,但就是等不到,朋友和他開玩笑,把傭人給牛頓準備的午飯都吃了,然後走了。待牛頓終於從實驗室出來,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然後離開飯桌,又鑽進實驗室。 天才因為太痴心於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發笑或令人生氣的事,流傳下來成為經典故事。可現實生活中出現這類人和事,卻多半會被看作「不用心」、「不聰明」,引起人們的不屑或生氣。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兒童教育中。 絕大多數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醉心於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思考第一隻小雞是從哪裡來的,以至於聽不到媽媽三番五次叫吃飯的聲音;或是玩得過分投入,忘了上廁所,尿了褲子;也可能讀一本有趣的畫冊,忘記了寫作業……一千個孩子會有一千件痴迷的事情,儘管這些事情在大人看來,是多麼簡單或毫無趣味;再加上孩子們的幼稚和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常常會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闖一些小禍。 大人用什麼態度對待孩子的這些小「不是」,這不是件小事,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我的一個朋友說到她未竟的文學夢時,講到一個事情。她初中時經常一邊拉風箱蒸饅頭一邊看小說,結果有幾次看得太投入,沒注意看火,把火弄滅了,她的父親一發現就打罵她一頓。近三十年過去了,她說起這事還是很難過,覺得這事對她的心理健康和事業成長有長久的消極影響。用她的遭遇對比愛迪生的母親對兒子種種「過錯」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後成不成「才」,父母在這些細節上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是很關鍵的。如何看待孩子無意中犯的一些小錯誤,對這些小錯誤家長應該以何種態度處理——這其實是家庭教育的大問題。 我的女兒圓圓作為一個普通孩子,別人會犯的小錯誤她也經常犯。比如花好幾百元買個電子辭典,用了沒幾天就丟了,都不知道丟哪兒了;做炒雞蛋,蛋皮磕開後,把蛋液直接打進垃圾桶,接下來考慮蛋殼該扔哪裡,才發現搞錯了;讓她把剪子放回工具箱,她拿著剪子在家裡繞一圈,返回來奇怪地問我給她剪子幹嗎。每當這個時候,我只能無可奈何地說她「象牛頓一樣」。 她的「牛頓行為」還常常給我添亂。她初中時住校,一周回一趟家。開始一段時間,周末返校時總是有什麼必需的東西忘了帶,到學校後就給家打電話,要求送一趟。她的學校離家遠,我和她爸爸跑一趟半天時間就沒了,還得向單位請假。每到這時候,我們心裡也是氣鼓鼓的,但從沒因為這個訓過她,只是表示我們特別忙,這樣浪費時間太可惜了。話說到這裡就足夠了。我們明白孩子在給你打電話時,她已經知道由於自己的疏忽給父母帶來麻煩了,這種情況下父母就用不著再責備她,如果父母責備,倒是給了她辯解卻不肯反省的機會。 雖然她每次返校時我和她爸爸都會有些擔心什麼事情她忘了,又要我們跑一趟,但我們不會幫她收拾東西,只叮囑她一句:好好想想,把東西都帶全了。這樣堅持一段時間下來,她就很少丟三落四的了,自己能把該帶的東西都收拾妥當。我看她專門弄了個小本,把要做的事一樣樣記下來,臨走前再翻一次,看看有沒有什麼事情沒做。 人的不足有各種各樣。在生活料理方面,圓圓不是個能力很強的人,這肯定和我們的教育有關,應該是無意中包辦了不少本該由她自己乾的事;也可能和人的天性有關,每個人的能力和弱點不一定表現在哪方面。我們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一方面是盡量接受,另一方面是盡量幫助她克服弱項。但這幫助不是熱心地幫她干這干那。知道家長不可能幫她一輩子,我們的「幫助」就是盡量讓她自己去做;我們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許她把事情做得一團糟。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麼考慮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慮了,一點不落地盯著他,從長遠來看,這是幫孩子的倒忙。凡事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學會做得不錯。 圓圓剛上高中時,早上總是走得著急,經常忘了拿鑰匙或帶手錶,弄得自己很不方便,我和她爸爸就經常提醒「拿鑰匙」、「戴手錶」。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發現不是回事兒。她一直依賴我們的提醒,自己不去想辦法提醒自己。我讓她回來鎖車後馬上把鑰匙裝書包里,第二天只要背書包就肯定拿了鑰匙,不要進家門後隨手丟在寫字檯上;手錶也摘下來放在書包的小袋裡。她嘴上答應著,但就是經常心不在焉,還是習慣把鑰匙和手錶隨手扔寫字檯上。 又有一次她沒拿鑰匙,到學校無法鎖自行車,恰被查到。不鎖自行車屬於違反校規的行為,要寫檢討書,還影響班級的評優成績。這讓圓圓很難過,我們心裡肯定對她也有責怪,但沒說「早提醒過你」之類的話,只是開一句玩笑,說她像牛頓一樣,難免犯些小錯誤;並鼓勵她按學校的規定,到公共教室打掃幾次衛生,爭取把班級扣掉的分給找回來。我還把她寫得工工整整的「檢討書」用相機拍下來,逗她說從現在開始就給「牛頓博士」收集資料,等她將來成大名了,這就是經典故事。 我們這樣的態度讓圓圓變得愉快起來,不再為這件事沮喪。她後來通過在學校勞動很快把班級丟的分給找回來了,最重要的是從此後,她真的再沒有忘記帶自行車鑰匙和手錶。 並不是說家長不要批評孩子,但批評一定要用常規的「批評」方式表達嗎? 就像割傷了自然會感到痛一樣,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內疚和痛苦。家長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說一些早已說過的提醒的話,只會讓他覺得丟面子,覺得煩;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為了表達對你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經常出現這樣教訓與反抗的態勢,孩子就會漸漸地真的對自己的錯誤不在乎,對家長的話無動於衷。 許多人在平時也知道孩子有了過失 要好好和他談。但一遇到突如其來的事情時,經常條件反射地沖孩子發火,「我早就提醒過你了,你居然還……」,「你怎麼那麼不小心……」,過火的教訓話說過了,事後又後悔,可下次遇到同樣的事,還是忍不住先發一通火。一些家長只好用「我脾氣不好」來為自己開脫,來平衡自己。「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這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一個痼疾。或變得脾氣暴躁,自卑固執;或是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家長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比你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至於偶爾的「過錯」給孩子自己及家長帶來的時間、經濟等方面的損失,算作培養孩子成長必交的學費,可以換回他的成長、成才、成功。他拆壞了一輛新買的玩具汽車,可能就此激發了製造一架太空梭的興趣和潛能;今天炒糊一鍋菜,明天就可能出個烹飪高手。建立正確的兒童觀,用期許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闖禍」行為,就會感到它們是良機而不是壞事。這樣的心境下,你內心還會有「火」嗎? 「像牛頓一樣」既是家長如何理解孩子的一個問題,也是以什麼方式批評教育孩子的問題。人們常說一個人會不會說話,不在於說什麼,在於如何說。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某種能力為目的。凡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損害的批評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長要徹底戒除掉的。「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他哪裡錯了,又不損害他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理解,甚至隱藏著對他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的批評話,孩子比較愛聽。 哪怕有的孩子永遠在生活細節上不精明,永遠有「像牛頓一樣」的毛病,只要不是什麼大事,請允許他有這些毛病。想一下我們自己,同樣也有很多弱點,會不時地犯些小錯。比如我不止一次地犯可笑的錯誤,穿運動衣出去跑步,跑的過程中覺得運動褲有些彆扭,回來才發現是把前後穿反了;去商場退一件衣服,進了商場才發現衣服根本沒帶出來……這些毛病像膚色一樣,長在我身上,不好去掉。我的先生和孩子也各自有他們的「毛病」,發生了,我們笑笑,經常自嘲我們的那些低級錯誤為「像牛頓一樣」。這在我的家裡完全是件趣事,不會遭到蔑視或訓斥。 有的孩子認真細緻,有的孩子粗枝大葉;有的心靈手巧,有的笨手笨腳;有的孩子從小善於關注生活小節,表現得精明能幹;也有的孩子喜歡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裡飛翔,樣子宛若夢遊……孩子的狀態是很不一樣的,我們應該允許這種差異存在。正是這種差異性構成了人的豐富性。 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別注意孩子的每一個細節,當孩子犯了一些小錯誤,或在某方面表現出能力不濟時,他們就憂心忡忡,就想立即幫助孩子改變——而他們選用的方法就是告訴孩子你應該如何如何,一旦孩子在後來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時,他們可能就會拉下臉來——這時,他們事實上已變成太苛刻的父母。 牛頓如果整天因為不注意生活小節而挨訓,他還能是牛頓嗎?愛迪生如果整天被苛責,他還能是愛迪生嗎? 凡出於經驗的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後該如何做。我們當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孩子,但同時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經歷並成長,甚至要故意給他製造一些機會讓他嘗點不用心的苦頭。只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有足夠多的經歷,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 退一步說,如果孩子的天性造就了他在某些方面就是低能,那麼他也不會因為家長的教訓或不斷的提醒而有所改變;反而會因為你的不斷嘮叨,更降低這方面的能力,並同時增加自卑。欣賞孩子不是只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象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特別提示

  • 如果生怕孩子有什麼考慮不周,大人就全部替他考慮了,一點不落地盯著他做,從長遠來看,是幫孩子的倒忙。凡事應該讓他自己去考慮、去做,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學會做得不錯。
  • 就像割傷了自然會感到痛一樣,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內疚和痛苦。大人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說一些早已說過的提醒的話,只會讓他覺得丟面子,覺得煩;他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為了表達對你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 「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一個痼疾,或變得脾氣暴躁,自卑固執;或是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 「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他哪裡錯了,又不損害他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理解,甚至隱藏著對他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的批評話,孩子比較愛聽。
  • 凡出於經驗的或心不在焉的過錯,只要不涉及道德問題,都不必指責或發火,甚至不需要提出來,孩子自己會在這種過程中感受不便和損失,知道以後該如何做。
  • (本文選自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第一章「提高愛的質量」)


    推薦閱讀:

    上下樓梯腿疼、膝蓋疼?這可不是小問題,如不及早治療將與輪椅相伴
    糖尿病患者可別把便秘當小問題!
    中美貿易戰:凡是能用錢解決的都是小問題
    這位父親從一個小問題讓孩子做到坦率

    TAG:孩子 | 媽媽 | 博客 | 搜狐 | 毛病 | 問題 | 小問 | 搜狐博客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