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店之殤
07-22
小書店之殤 彼得·艾坡博姆[美] 向丁丁(譯) 我們鎮上的書店宣布即將關張。 如今,店鋪關門大吉早就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新聞。開車隨便去哪裡的郊區小鎮轉轉,眼前總能見到門窗洞開、空無一物的店鋪——就像美好昔日留下的鬼魂。至於二樓書店,惹人注意的倒不是它就快停業,而是它的歷史——在同一個老闆娘的操持下撐了足足37年。瓊·里普利太太在致老顧客們的告別信里說,開業那會兒,阿波羅17號剛完成最後一次探月任務歸來,而人們花3853美元就能買到一輛嶄新的轎車。 此類傳奇的發生,唯有在倉儲式商店和超級連鎖店還沒嶄露頭角,亞馬遜網站和電子書下載尚未大行其道,臉譜網站和電子郵件還沒將人們日日夜夜牢牢吸引在電腦屏幕前的年代,也唯有經濟正值暖春,在本地開一家書店也還不像在州際公路上走錯道一樣可怕的時候。 書店關門不是新鮮事兒,問題是究竟有沒有過這麼一段金色時光——在熱忱滿懷的愛書人手中,一家家獨立書店給打理得有聲有色、熠熠生輝?在大都市或者大學城,說不定真有過。而在大多數郊區和小鎮,從未如此。假如你是一位作家,想讓自己的書一炮打響乃至永葆青春,亞馬遜網站是史上最偉大的所在。假如你是一名讀者,就很難找得到比疆界書店或者巴恩斯·諾布書店更好的地方——儘管沃爾瑪、好市多和亞馬遜已然開始蠶食其所佔有的領域——它們就像是個前沿陣地,只不過與你短兵相接的是書本罷了。 獨立書店像是時光倒流才能看到的物事,古韻十足,可事實上這其中蘊含的絕不僅僅是懷舊的氣息。美國書商協會目前擁有1500家書店,分布在2500多處地方。而二十年前,這個數據是4700家書店,5500多處地方。 「我們的顧客越來越少,我覺得大半是給亞馬遜搶走了,再加上又沾了經濟危機的晦氣,」75歲的里普利太太說。當年她在一家鞋店的樓上開起這家書店(店名「二樓」也就源於此),後來又搬到離查巴克鎮主街道稍遠的地方。書店的店員個個忠心耿耿、知識淵博,店門外擺了一尊古怪的雕像,像根圖騰柱一樣,是一個侏儒似的男人懷裡抱了一大摞書。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買書就像玩遊戲。他們上上網,就能找到某處賣10.39美元的東西在另一處只要10.29美元。我們哪能競爭得過那些個玩意?可是像我們這樣的店一旦關門,人們失去的東西根本不是可以拿錢算的啊。」她說。 二樓書店徘徊在懸崖邊緣已經好久了,也許它還能變身為一家沒有店面的讀書俱樂部,或是併入當地的一家古董鋪。若不是柯林頓一家2000年搬來,書店可能還撐不了這麼久。比爾·柯林頓2004年還在這裡簽名售書,賣出了3500冊,那一天的進賬抵得上平時三個月的。 如果里普利太太年紀再輕些,說不定她還會找一間小一點的店面重新開張。 業績成功的獨立書店,比如新澤西州里奇伍德的書岸書店、康涅狄格州的R.J.茱莉亞書店,都在花大力氣組織書界活動、拓展社會人脈,他們在這方面投入的心血一點不比花在圖書零售上的少。除了還瀰漫著電子時代之前的風味,他們跟其他商家毫無二致:改變、適應,或者消亡。 非但如此,大多數成功的獨立書店還向民眾傳遞出這樣的信息——不管是清晰成文的,還是潛移默化的——我們的確需要你,然而你也離不開我們。如果某地的居民希望自己的街區生機盎然、擁有一家能帶來圖書、也能帶來其他許多的書店,那麼他們就得給予它關愛和支持。譬如說在康涅狄格州的新卡納,榆樹街書店能夠得以長存,就是因為當地的七戶人家樂意出資維持它的經營。這筆投資的意義不在於賺錢,而是他們作為本地人所樂意付出的。 美國生活里充斥的噪音實在太多,我們聽得見的往往是那些鬧得最大聲的:奧巴馬!AIG!瘋狂的三月! 從本地商店購買貨品的倡議得沿著分貝刻度表往下才能找得到,他們正拼盡全力想讓愈多的人聽見。在互聯網上,小商鋪聯盟——哪怕是只以獨立書店為主的聯盟——發出了這樣的訊號:如果大家希望本地的商店能夠存活下去,希望自己的街區永遠保持活力,就應該去那裡消費,即使在靶心網站上買到的泰諾藥片能便宜一點,在亞馬遜購得的約翰·格里遜小說能少付些錢。 萬物皆不能永恆,獨立書店自然也不例外。扼死我們小書店的手有許多雙,包括糟糕的經濟形勢、沒完沒了的信息爆炸……在這種背景下,讀書簡直變成了老掉牙的古怪儀式。然而,倘若因為冷漠,或是因為想在亞馬遜網上省一兩塊錢而失去了那些小書店,省來的東西都遠遠抵償不了我們所失去的那許多。文匯報20090607第八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蘭州最美書店」又開了分店,弋舟和韓松落都來了
※去廈門了,怎麼可以不逛逛這些書店?
※奧巴馬帶女兒赴書店買書(視頻)
TAG: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