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東映動畫(東映アニメーション株式會社)的發展歷史及其現狀?

【加劉景長的回答(98票)】:

東映動畫是現在日本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動畫製作公司之一,日本動畫的奠基者是蟲製作所,而縱觀1961年以前的動畫歷史便會發現:動畫這種藝術形式能夠本土化必須歸功於東映動畫。東映動畫是日本動畫的起點,也是常年以來日本動畫最主要的核心製作公司。

跟京都動畫(株式會社京都アニメーション Kyoto Animation)對比的話,東映百億級,京都十億級。上市公司和中小企業的差距。(當然都是日元)

京都2007-2012年的財報

2011~2015年東映2Q業績2011~2015年東映2Q業績

2014年4月~9月東映動畫營收1.43億美元(143億日元)、同比下降9.7%,營業利潤1911萬美元(19.11億日元)、同比增長4.9%,凈利潤1360萬美元(13.6億日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公布的數據中收入增幅最大的三個板塊中有兩個是海外市場業務(收入增幅最大的三個業務分別是「海外動畫」、「電視」、「海外版權」),東映的海外收入比例從去年的14.4%上升至23.9%。

中國市場為東映版權業務貢獻不少。動畫製作、銷售事業中「劇場版動畫」和「內容」的收入大幅減少,而「電視動畫」和「海外映像」則大幅提升,其中「海外映像」尤為矚目,通過向中國輸出多款作品的動畫播放權實現大幅增收。

富野由悠季曾說「動畫是第八藝術」,前六種藝術大多是幾個世紀以前便有定論,第七藝術的電影存在較大分歧,因為電影出現在19世紀末期,誕生時間較短,動畫的誕生則要功歸於電影,電影的出現使得各種技術初見端倪,比如動畫的基礎手法逐格拍攝,因此動畫與電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二十世紀初期,動畫這種影像形式開始出現,當時這還屬於電影的範疇,因此,1910年前後,日本諸多電影廠商開始引進動畫當作電影放映,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對於這種新鮮時尚的娛樂非常喜歡。日本是個喜歡借鑒再創造的民族,引進動畫不可能滿足他們,電影廠商便開始尋求動畫的本土化。以此拉開日本動畫草創期的序幕。

第一批業者都是畫家,當時日本漫畫只是繪本,連環畫,諷刺漫畫,水彩畫與其他畫更加主流。電影廠商想要製作動畫就要找會畫的人,漫畫家下川凹天,水彩畫家幸內純一接受委託製作動畫,同期水彩畫家北山清太郎也開始投身動畫並主動找到電影廠商合作。當時的動畫是單純繪圖拍攝的紙動畫與剪紙動畫,還有版畫。對於沒有動畫技術引入的日本如何實現本土呢,無非是自我研究與受人指導,而這幾位都是自我研究的人,前兩位都是被動者,而北山則是主動從事該行業的人,想來也是北山成就更大,其不僅把動畫用於企業,政府宣傳之用。讓動畫的應用領域擴大,還開展了商業化活動,並且企業化成立了近代第一家動畫公司「北山電影製作所」。他收下很多弟子並挑戰新技術,做出了卓越貢獻。

1923年,關東大地震發生,東京的電影廠遭受毀滅打擊紛紛西遷,北山也不例外,眾多公司紛紛出現,如J.O漫畫部和P.C.L漫畫部,動畫人也逐漸增多,如幸內純一的弟子大藤信郎,他開發出了不少新的技法,並在海外贏得很高聲譽。北山的弟子山本善次郎也開始自主製作政府宣傳動畫,以後參加了日本動畫電影社,成為東映的創始人之一。但其中最為著名的要說日本動畫近代化之父——政岡憲三,其最大功績是活用賽璐璐製作動畫,並且開創了以監督為主體、共同合作的分工體制。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期,政岡憲三與弟子瀨尾光世受軍方所託在松竹動畫研究所製作了《桃太郎海之巨兵》,這本來是軍方為了提升國民士氣做的戰爭宣傳電影,兩人活用軍隊提供的資金加入了反戰性與更多趣味,手塚治虫先生正是看過這部作品後被感動的堅定製作動畫。戰前與戰中期間,這些動畫人都在給軍隊以及政府製作動畫,也有給電影廠商做的宣傳動畫,大多比較分散。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電影院等設施遭到毀滅打擊,此時政岡憲三,瀨尾光世山本善次郎等人相安無事組建「新日本動畫社」,後改名「日本漫畫電影社」,當時美軍有意將這些動畫人聚集在一起以便監視管理,而且燒毀了眾多膠捲,《桃太郎海之巨兵》在當時就被銷毀,但後來又被奇蹟般地再次發現,該作的主創加上募集的人選,這個日本漫畫電影社居然彙集了100多人,而戰後最為需要的是宣傳片與教育片,簡單來說就是洗腦,教育電影就開始興起。

教育電影聯繫起了東寶電影公司與日本漫畫電影社。東寶本來是1932年,阪神急行電鉄的小林一三想要搞個演劇,電影的劇場創立的東京寶塚劇場,隨後又在1937年吞併了1933年成立的動畫公司J.O漫畫部和P.C.L漫畫部,建立起了東寶電影公司。戰中東寶設立航空教育資料製作所,專門製作陸軍海軍的軍用教育電影,後來特攝第一任奧特曼之父的元谷英二就在其中負責圖解動畫的製作。因此經驗在戰後的1948年設立東寶教育電影社。東寶教育電影社是日本漫畫電影社最大的客戶。但是東寶總公司對教育電影逐漸失去信心,教育電影的經營也不如意,但是教育電影的動畫部分還很有實力,於是東寶就將教育電影的動畫部門獨立出來,1951年改組成了東寶圖解電影社,但是失去主公司的支持,圖解電影社無法獨立製作,一年後便被「日本漫畫電影社」改組後的「日本動畫社」吞併,從而再次更名為「日本動畫電影社」。當時政岡憲三對投資商不滿離開了「日本動畫電影社」,並再也沒有回到動畫業界,轉而繪本插圖的創作,只留下了山本善次郎和藪下泰司等人運營。

山本善次郎等人需要新的投資商來製作動畫,東映電影開始接洽他們。東映電影原本是1947年東橫電影的開發部,主要經營在農村巡迴放映16毫米電影,但是戰後電影院復興,巡迴放映失去意義,東映電影便開始獨立製作教育電影並且發行。1955年,東映總公司內設立東映教育電影社。此時東映老闆大川博注意到了動畫的興起,首先是迪士尼長篇動畫接連放映,好評如潮,長篇動畫的娛樂性不亞於電影,並且能夠吸引戰後的孩子們,商機無限。此外,1953年,NHK電視台開播。1953年8月,最早的民營電視台NTV(日本電視台)開播。1955年,第二個民營電視台KRT(現在的TBS,日本電視放送網)開台。1959年2月,日本教育電視台開播(NET,現在的朝日電視台)。1959年3月,富士電視台開播。這五個電視台尤為重要,動畫放送的載體與經營方式都是以他們為基礎的。電視台的出現催生了廣告需求,廣告代理店與電視台以及動畫公司的關係源自於此。早期製作電視廣告的製作商有漫畫家橫山隆一的OTOGI製作所,以及木偶動畫大師川本喜八郎所屬的TCJ。預測到動畫時代即將到來的東映電影抱著試探的心思委託「日本動畫電影社」製作動畫,結果成品是藪下泰司監督的《讓你跳舞的小提琴》受到好評。次年,東映收購「日本動畫電影社」改組。1956年的這年,東映電影正式成立的旗下的動畫公司,東映動畫公司就此誕生。

東映成立之初各方面資源都很齊備,本公司可以提供資金,吸收日動的人才都有強大的製作能力。無需準備便可投入動畫生產,而當時成立的目標就是製作像迪士尼動畫的長篇商業動畫,其實就是所謂的劇場版,不過當時的說法叫做漫畫電影,不僅是要搶佔國內市場,還要打入海外市場。隨之而來的就是1958年的日本首部彩色長篇動畫《白蛇傳》,藪下泰司監督的該作收穫9.5萬美元,並且出口美國,奠定了日本動畫電影的基礎。此後直到七十年代,東映製作了19部長篇動畫電影,這段期間東映的動畫處在明顯的探索階段,動畫看似也都是東映電影的翻版。從另個層面來說,東映試圖加入電影的戲劇性來讓動畫具有更高的娛樂價值,於是東映的作品吸取了迪士尼的畫面呈現力,日本漫畫的故事性,東映電影的表現手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因此東映動畫的觀眾群並不只是孩子、成人,而是大眾。東映還刻意的以少年為主角,塑造出英雄形象,僅此讓觀眾產生代入感。東映的以戲劇性、大眾性、代入感為核心的模式徹底取代了老輩動畫家的簡單幻想故事,成為日後日本動畫的通用主體。在東映進軍TV動畫之前,《白蛇傳》(1958)與《少年猿飛佐助》(1959)都取得了好評,宮崎駿看後很受感動決定入社。由於東映吸收了日動,因此以日動為基開始培養新人,大塚康生與楠部大吉郎就是第一期生。此後宮崎駿經過近十年的磨練與高畑勛,森康二,大塚康生完成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冒險》(1968)堪稱東映前期的最高傑作。此外還有邀請手塚先生擔任腳本的傳說故事《西遊記》(1960)、《阿拉伯之夜辛巴達的冒險》(1962)、《忠臣藏》(1963),森康二的引用八歧大蛇傳說的《小王子與八頭龍》(1963), 科幻作品《人造人009》(1966),《空中的幽靈船》(1969)、東映的吉祥物《長靴貓》(1969)等等作品。更重要的是貫穿東映幾十年的系列化運作方式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以後或是TV化,或是劇場化,只要人氣不降就接連幾部的製作下去。東映最早實現這個戰略的就是水木茂原作的《怪物鬼太郎》(1968),該作深受人們喜愛。

宮崎駿做原畫是什麼樣的?

gif —— http://weibo.com/1937849871/zCur7tQwV?from=page_100505193784987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428550711532

他還在東映動畫時的 穿長靴的貓 Nagagutsu Wo Haita Neko(1969)69分41秒 最後的一段追逐 大概是最早的宮崎駿式奔跑。監督矢吹公郎 腳本夏爾·佩羅同名童話,宮崎駿,當時是東映勞工協會秘書長,在片中負責關鍵職務(副主席高畑醺)後來宮崎駿改編漫畫在報紙<中日新聞>連載。

gif —— http://weibo.com/1937849871/zCutCiPRL?from=page_100505193784987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動物金銀島(1971)50分51秒跟海盜混戰的那段,本片構成也是宮崎駿負責。監督池田宏;作畫監督森康二。

gif —— http://weibo.com/1937849871/zCMOv12ve?from=page_1005051937849871_profile&wvr=6&mod=weibotime

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 Little Norse Prince(1978)岩與冰猛獁象的這組場景(推測)。同時還負責場面設計、美術設計。監督大冢康生+高畑勛(高畑勲自本作之後,直到離開東映動畫之前再也沒有拍攝過動畫長片)本片實際製作三年,費用一億三千萬圓。

然後因為上映後的票房失敗,使許多相關工作人員遭到降職處分,造成後來有多人自東映動畫離職。包括1968年去職的大冢康生,與1971年離開的高畑勲、宮崎駿、小田部羊一等人。(詳情見後文)

1963年,東映動畫受到蟲製作所的《鐵腕阿童木》的刺激,東映開始涉足TV動畫,第一部作品是高畑勛參與演出的《狼少年肯》(1964),由於朝日電視台原本是東映電影的子公司,東映動畫可以拿到檔期,這對動畫公司來說無疑是先天優勢,而當時還是朝日的大股東具有話語權,可以自行操作自己的作品,朝日系的作品還有《少年忍者風之富士丸》(1964)、《魔法師莎莉》(1966)等作品,尤其是《魔法師莎莉》是日本第一部少女向的子供向動畫,也是第一部魔法少女動畫,先天與後天型魔法少女兩大分類形成,含有戰鬥美少女要素的魔法少女題材也逐漸成了日本的兩大動畫題材之一,還有赤冢不二夫的《小魔鏡》(1969)引入的變身也成了日後此類作品的傳統。這個時期的東映就已經很商業化了,起初以長篇動畫電影開始,然後轉向TV動畫製作,題材方面除了具有大眾性的歷史傳說,科幻,鬼怪,還有專門針對孩子的低齡向動畫,其製作動畫的目的性非常之強,側重點也很鮮明,可以看出東映走的是標準的商業動畫路線,背後的東映電影財力雄厚,既有電視台又不缺乏資金,作品質量能夠保證,又不缺乏客戶,這就比其他動畫公司先天優厚,利於發展,這也是他為什麼能走在別人之前開發出魔法少女與機器人兩大題材的原因。

進入七十年代以後,東映已經重點從長篇動畫電影轉向TV動畫的製作,人氣與製作數量都大幅提升。東映是以商業為前提製作動畫,其收購日動是為了應對日後市場對動畫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商業目的,當時能夠產出出色的動畫電影則是有著理想的社員們所為,當TV動畫模式固定以後,東映開始全力製作商業動畫。原創都要承擔一定風險,東映選擇的多是改編作品,既然對原創不是那麼堅持,那麼動畫公司對作品的主導權也並非那麼重要,東映逐漸放開對作品的主導權,此時電視台與廣告代理店的地位上升。在日本,三者的關係非常密切,首先動畫公司若是想做動畫必須要有電視台播放,而且需要經費,當提案通過電視台複雜,電視台就會去找廣告代理店讓它們籌集資金,廣告代理店自己會拿一部分資金作為手續費,剩餘的錢交給電視台,電視台留下一些,剩下的撥給動畫公司。這是傳統的電視台主導作品的形式。同理電視台想要製作動畫就去聯繫動畫公司與廣告代理店,此時的動畫公司只能拿到被兩層盤剝的資金,因此盈利較少。七十年代的電視台已經開始主導動畫公司,不會再向六十年代去求著購買動畫公司的動畫,競爭加劇也是原因之一。因此東映想要尋求更多的利潤就要多做作品,作品多了,人手不夠,東映就開始外包。把動畫流程中簡單的苦力類的工作交給其他小型公司去做,這叫做「下請」,也就是委託外包的意思,通常都是外包連接原畫的動畫環節,上色,攝影等等。由於國內勞動力價格高,外包給韓國公司也很普遍,在這種體制下自社的創造力下降,人才培養不足,很多具有創作力的動畫人紛紛離去轉投其他公司。其中就有宮崎駿、高畑勛、大塚康生、森康二等人,宮崎駿想做的是全動作動畫,而劇場版時期的東映正好滿足這個特點,隨著其商業本質愈加分明,不再精於製作層面,宮崎駿與他也就貌合神離,直至1971年退社。

而另一方面,東映的商業動畫逐漸取得佳績,東映的商業手法有這麼幾種,比如人氣高的作品製作後續。這裡稱為「季」,季就是季節,春夏秋冬各為1季,日本動畫的放送期以季為時間段,每年四季動畫,1月開始播放叫冬季新番,4月開始播放叫夏季新番,3個月為1季,1季播放12話。動畫連續播放幾十話,甚至上百話也是按季來算,因此有錢的公司製作動畫有時會每季換一次片頭曲,片尾曲,那些曲子就被稱為第一季OP,第二季ED什麼的。而「期」指的是不間斷地播放的動畫,只要隔季播出,那麼再播出的就是第二期,當然第一期如果只有1季,那麼第二期也可以成為第二季。(在中國常把期與季混淆也是錯誤的。)

東映基本做的都是以四季為期的年檔動畫,看到自己的某部動畫人氣極高,便會在這期結束後很快地製作第二期,甚至第三期。比如1968年至1969年的《怪物鬼太郎》,該作當時人氣很高,於是1971年製作了第二期動畫。另外的是時隔若干年後再次製作以前成功的作品叫做重製,比如1989年重製1966年的《魔法使莎莉》,1979年重製的1968年的《人造人009》,1977年製作的《鐵腕阿童木》的續集《無敵小超人》。此外還有跟人氣作品類型相近的作品,比如《魔法使莎莉》與《小魔鏡》大受歡迎。於是就製作了魔法少女系列的《魔法使馬可》(1970)、《仙女青苹》(1972)、《笑眯眯》(1973)、《仙女下凡》(1974)等作品,Tokyo Movie的《巨人之星》與蟲製作所的《明日之丈》之類主打運動根性的作品走紅,便製作了《阿帕奇棒球軍》(1971),這也是東映的主要創作模式。還有就是以活躍在各大漫畫周刊上的著名漫畫家的漫畫為基礎的改編動畫,人氣漫畫是改編動畫有收視率的保證。如梶原一騎的《踢技之鬼》(1970)、石森章太郎的《原始少年》(1971)、手塚治虫先生的《玲瓏三勇士》(1973)等作品,石森與東映的合作後來發展到了電影方面,主要是《假面超人》的特攝成了東映電影的搖錢樹。除去這些以外有部作品不僅對東映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對即將發生的變革有所啟示。這個人就是與兩塚、石森、藤子等人齊名的作家永井豪的《魔神Z》(1972)。

永井豪是1945年出生的漫畫家,擔任過石森章太郎的助手,因此受到了石森SF理論的影響,這與永井豪的人物塑造方式很像,永井豪有著很強的製作故事性漫畫的志願,而且特別喜歡英雄漫畫,但又對人性,環境等話題毫不吝惜筆墨,從某種意義上他是手塚與石森的結合體。1959年《周刊少年漫畫SUNDAY》與《周刊少年MAGAZINE》同時創刊,SUNDAY的主力是手塚治虫與藤子不二雄、橫山光輝,赤冢不二夫,MAGAZINE的主力是千葉彌徹、水木茂、梶原一騎和赤冢不二夫以及石森章太郎。起初SUNDAY佔優,寫實漫畫興起後的70年代,MAGAZINE逐漸領先突破百萬。1968年《周刊少年JUMP》創刊,挖不到名家的JUMP以培養讀者,培養新人作家為主旨,又提出「友情努力勝利」的口號開始嶄露頭角,永井豪投奔JUMP發表作品《無恥學園》,裡面的色情內容引起爭議,當時日本的倫理觀跟現代中國差不多,容不下半點色情暴力,但賣得很好,JUMP的關注度大增。

由於該作影響極差,永井豪甚至飽受質疑,於是永井豪開始大量創作殺人,暴力,毀滅,崩壞主題的SF作品。東映發現永井豪曾經創作過一部被腰斬的作品叫《魔王但丁》,該作將神與惡魔的立場對調很有趣,並且對神的絕對善進行質疑,東映對他產生了興趣,而他用人類與惡魔合體同邪惡的企圖毀滅地球的惡魔戰鬥的黑暗英雄的故事被首先動畫化,東映製作的《惡魔人》(1972)受到好評,風靡一時。永井豪偶然看到搬家的人把摩托開進貨車,不由地想到如果把摩托開進機器人會如何,以此為契機企劃製作的機器人動畫《魔神Z》同年放送。這兩部都是漫畫與動畫同期連載,惡魔人在MAGAZINE,《魔神Z》在JUMP,目的是讓動畫有原作基礎,永井豪的這兩部原作讓東映再次成為焦點,尤其是《魔神Z》,不僅劇情出眾,收視率達到30%,出口以後收視更是突破了80%,而他最大的貢獻則是「駕駛機器人」模式誕生,此前並不是沒有機器人動畫,《鐵腕阿童木》與《鐵人28》都是機器人動畫,但《鐵人28號》是遙控類的,《魔神Z》是第一部人類駕駛機器人的動畫,這種模式也成為了幾十年來日本機器人動畫的主流,同時開創了機體受傷,駕駛員會感覺疼痛的設定。飛行用部件,新武器層出不窮,每話出現一個不同的機械敵人並被打倒的模式都是前所未有全新設定,這部作品打破了陷入僵局的日本動畫,結合科幻與出色劇情的嶄新模式。更可貴的是激發了玩具業的熱情,玩具廠商發現機器人玩具有很大商機,可以進行商品化,同時作品中的機體人物都有獨立的形象權,因此玩具廠商紛紛入手,從《魔神Z》開始進入動畫市場,他們也成為了以後高達誕生時的最重要的支持者。玩具廠商從此登上動畫歷史舞台,並影響了日本動畫直到今天。此作之後,永井豪與東映展開了多次合作,名作《鬼公子炎魔》(1973),美少女變身爆衣的《甜心戰士》(1973),以及機器人動畫的御三家之一的《蓋塔》(1974),幾部永井豪原作的動畫不僅給東映帶來巨大人氣,還幫他們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此後,機器人動畫成了東映新的創作點,首先玩具商的巨大投資讓電視台與動畫公司有利可圖,玩具廠商是為了賣玩具,而東映需要賺錢,兩者一拍即合,動畫就變成了30分鐘的玩具宣傳片,但不能只當明顯的廣告來做,劇情和機體必須要有新意,最起碼也要讓觀眾滿意,這樣他們才會去買,所以雖說是廣告片,但也是技術力很強的高級劇情廣告。機器人動畫風潮興起,《鋼鐵神傑克》(1975)、《UFO機器人古連泰沙》(1975),《陰陽電磁俠》(1976)、《太空魔龍》(1976)、《超人戰隊》(1977)、《惑星機器人丹加德》(1977),這些作品中不乏經典作品。而製作意圖相近的競速類作品《飛鷹一號》(1976)、《神威賽車手》(1977)的人氣也是相當不錯。當時第二次動畫熱潮也在《宇宙戰艦大和號》的帶動下興起,SF類的作品深受喜愛,尤其是湧現出了很多青年觀眾,東映參考大和號的類型以松本零土為核心製作了《宇宙海賊王哈洛克》(1978)、《SF西遊記》(1978)與《銀河鐵道999》(1978),特別是參與過大和號製作的松本零土的《銀河鐵道999》更是製作出色的名作,引起廣泛關注,東映儼然是業界的龍頭老大。東映也絲毫沒有放過歷史題材的作品,山岡重八原作的《少年德川家康》(1975)與吸收民間故事編繪的《聰明的一休》(1975)、著名科幻作家艾德蒙·漢彌頓的《太空突擊隊》(1978),以及以中世紀為背景的《圓桌的騎士物語》(1979)都是這個時期難得的商業性不太強的傑出作品。期間還有最早的偶像動畫《我是小甜甜》(1976)與魔法少女系第8作《花仙子》(1979)在吸引了大量男孩女孩的目光之餘,又使得「蘿莉控」熱潮達到頂峰,日本最初的「萌」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而《一休》、《小甜甜》、《花仙子》的海外輸出讓日本動畫地位大大提高,尤其是在中國,幾乎是人盡皆知,日本動畫打開了東方最大的市場。不僅孩子,當時青年甚至老人都很喜歡一休、小葉子,新右衛門。東映在這個時期已經達到事業頂峰,當之無愧的日本第一,而它動畫的海外輸出也是頭位,甚至可以說是統領東亞。儘管我數次提到商業作品,但並不代表粗製濫作,東映的這些作品全都做工精細,水準出眾,毫無疑問都是傑作。很多作品都是貫穿了幾十年動畫史的佳作,即便幾十年後依然有人看,依然會被重製。但隨著第二次動畫熱潮的到來,超級系機器人動畫即將走到盡頭,支撐東映的兩大系列要倒其一,東映勢必要尋找新的題材,三大少年漫畫周刊逐步發展,少年漫畫愈加成熟,而這又被東映機敏地發現了。

日本的八十年代是變革的時代,首先高達創世引發第一次動畫革命,以《超時空要塞》為首的真實系機器人走上舞台,玩具廠商研發新品,科幻風潮大興。宮崎駿的《風之谷》成功提升了動畫在媒體藝術中的地位,OVA出現,動畫雜誌興起,大眾與動畫OTAKU逐漸分離。在這個背景下,東映有目的性的戰略放棄了機器人動畫,由於SUNRISE的強勢,東映避其鋒芒選擇其他題材,因此這段期間只有4部機器人動畫,創造了最多的15機15人合體的《機甲艦隊達萊卡》(1982)、汽車合體的超級系機器人《光速電神阿爾貝加斯》(1983)、《電腦戰士雷薩里昂》(1984),以及美國委託製作的《變形金剛》(1984),全是超級系作品,其中變形金剛非常成功,這也是美國機器人日本化的開端,相當於美版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由於東映是海外輸出最成功的公司,日本玩具廠商TAKARA與美國的Hasbro便讓東映負責日版,這個企劃本身就是為了賣玩具,也是日美再成功不過的合作。除此以外,受到SF風潮影響,此類作品也製作了幾部,曾經數次合作過的松本零土的《新竹取物語 1000年女王》(1981) 與《我青春的世外桃源 無限軌道SSX》(1982)依舊保持很高的水準,竹宮惠子作畫的SF作品《仙女座物語》(1982)與橫山光輝1967年的特攝《假面忍者 赤影》(1987)也很不錯。

東映也注意到了觀眾群體的分類日益鮮明,低齡向,子供向,少女向,少年向的作品都有各自的市場,因此製作了以水木茂的《惡魔君》(1989)為主的大量低齡子供向動畫,小學館受賞作品《大口妹》(1982)、《小金毛》(1984)、《大都會小子》(1985)、《新動物村》(1987)、《仙魔大戰》(1988)都是此類。少女向作品也沒有放過,繼《花仙子》和《小甜甜》的大火之後,沿襲這兩作風格的續作《小仙蒂》(1981)、魔法少女第九彈《小仙女仙寶》(1980),英洋子的感人大作《淑女之夢》(1988)紛紛動畫化,還有被稱為少女漫畫化石的少女漫畫第二長篇,已然超越100卷的《巴塔利洛》(1982)也在當中,這部白泉社雜誌《花與夢》上連載的少女漫畫主打浪漫的寶石,妖怪,落語,很受好評.八十年代也是少女漫畫抬頭的時代,女性消費者日益增多,少女漫畫與百合漫畫都逐漸走上舞台,漫畫種類越來越豐富。其他傳統的作品改編還有少年拳擊漫畫,運動根性潮流末期的《小神拳》(1980)、《戰球小子》(1986),還有戀愛作品《南瓜酒》(1982)、《搖擺少年夢》(1983)。雖然幾乎大多都是漫畫改編作品,但從目的性來看都是指向性很強的作品,朝日電視台還給東映準備了一個周日8點30分的特別檔期,《尖帽子的回憶》(1984)這部動畫是該檔期的第一部作品,這是部溫馨的人間冷暖劇。東映真正的主打併不是這些,隨著以前通過永井豪與少年JUMP建立起的關係,日漸強盛逐漸壓倒SUNDAY和MAGAZINE的JUMP系作品成了東映的最大目標。

《周刊少年JUMP》的發展其實也並不一帆風順,當時被擁有高橋留美子的SUNDAY死死壓住,雜誌的連載陣容並不強大,隨著七十年代末期,車田正美、鳥山明、原哲夫、高橋陽一等人的崛起,名氣迅速提升。名作《筋肉人》(1983)與同作者的《斗將!拉麵男》(1988),桂正和的變身英雄《銀翼超人》(1984)以及《銀牙》(1986),《魁男塾》(1988),偽娘乍現的《停止!雲雀》(1983)紛紛被東映動畫,這些都是少年漫畫,觀眾群相對穩定又有潛力,但這幾部還未能撼動品味日益提升的觀眾。真正讓東映再次揚名內外,留下深刻印記的是《阿拉蕾》(1981)、《北斗神拳》(1984)、《龍珠》(1986)與《聖鬥士星矢》(1986)四作。《阿拉蕾》是鳥山明在1980年創作的搞笑故事漫畫,漫畫單行本初版甚至超過了《哆啦a夢》,創造了單行本銷量記錄,該作主打的非日常的搞笑極為吸引人,獲得了各個層次讀者的喜愛,該作動畫以後達到平均22.7%的收視,最高收視36.9%,僅次於《海螺小姐》與《櫻桃小丸子》排在歷代第三(阿童木不予計入的情況下),全篇放送243話。1984年的《北斗神拳》是原哲夫與武論尊合作的硬派少年漫畫,此類作品歌頌男人的熱血,秉持愛與正義,被稱為古典熱血,這部作品也有極高的人氣,全篇152話,平均收視達到16.1%,這部現在來說可以算是限制級動畫,各種暴力場景層出不窮,其實並不適合小孩子觀看,更是少年與青年,劇中人物的情感也並不直白,只有理解真正男子漢的人才能感同身受,這在當時是部做給男孩子看的作品,因此受眾多多少少有所影響。1986年的《龍珠》則是老少皆宜的熱血格鬥漫畫,劇中最大的看點便是戰鬥,而且衍生出了很多王道少漫的模式,比如尋寶,武道會的劇情模式,變身提高戰鬥力與修行等等,該作給人一種戰鬥的暢快感,又不缺乏友情,而且還有不錯的搞笑段子,因此備受好評,元祖《龍珠》獲得21.2%的收視率,續集《龍珠Z》平均20.5%,這部動畫接連播放了十年之久,據說海外輸出以後在美國有過80%的收視,直到現在也是國外讀者最喜歡的日本漫畫。

最後則是《聖鬥士星矢》,說到這部動畫,11%的收視比同期的《龍珠》尚且不如,更不用說其他作品。而《聖鬥士》的動畫取得的效果是最好的,這個源於他的觀眾群,觀眾群不一定是消費群,收視率高有很多情況是因為小孩子多,從這點來說《聖鬥士》與《北斗神拳》屬於同類,都是打著愛與正義旗號的古典熱血,年齡較小的讀者看不太明白其中內涵,但是年齡越大體會越深,其次《聖鬥士》的戰鬥模式也與肉搏為主的《龍珠》不同,從77年的《拳王創世紀》開始,車田正美走的就是華麗必殺技決勝的路線,於是做成動畫以後,必殺技華麗度會降低,缺乏連貫的格鬥戰,這對動畫表現來說非常致命,這兩點多少限制了動畫的收視率。動畫起到的效果主要是在對後來作品的影響以及玩具銷售。聖鬥士從連載之初便被東映看上提齣動畫,連載僅一年便已動畫,通常動畫都要等上2年,可以說東映非常看好該作的潛力。《聖鬥士》的最大成功是拓展了觀眾群,少年JUMP的男女讀者比例是7:3,這是在《聖鬥士》以後逐漸形成的,聖鬥士主打的美少年吸引了眾多一、二十歲的女性觀眾,美型風潮開始盛行,從此以後誕生了「美少年動畫」的類型,更多的女性開始關注動畫與漫畫,甚至在同人界也湧現一批風潮,也就是說在開拓女性觀眾讀者方面,《聖鬥士》做到了少女漫畫都難以企及的事。此外就是「聖衣」系統,這個裝備性質的東西直接誕生出了「聖衣神話」的玩具系列,廠商是BANDAI,這個系列延續至今,在日本國內與高達,超合金系列齊名,該作以後出現的《天空戰記》與《鎧傳》都是以聖鬥士為原點的動畫。只從動畫質量來說,《聖鬥士》也是代表當時最好水準的作品,輸出海外以後均取得巨大反響,尤其是中國的八十年代生人都是看此作長大的,十二黃金與各種必殺技更是倒背如流,具有如此認知度的作品恐怕也就只有《龍珠》可以匹敵。由於漫畫遭到JUMP腰斬,本篇在1989年就已完結,其後的冥王篇是在2002年再次啟動,OVA的第一作《冥王十二宮篇》的作畫水準之高,極力尊重原作的劇情與設定,堪稱最佳OVA動畫之一。直到2008年,東映才將完整的《聖鬥士》動畫製作完畢,全篇歷時22年。整個80年代儘管出現不少優秀作品,但整體依然是東映最強,人氣最高,基礎最牢固,幾部少年漫畫改編的動畫牢牢地攏著觀眾們的心。似乎80年代末期的宮崎勤事件與泡沫危機對它們毫無影響,堅持著商業動畫的製作,東映的90年代依然輝煌。

日本九十年代發生了幾件大事,首先是1989年的宮崎勤事件,日本琦玉縣的宮崎勤接連殺害四名幼童,在其家中搜到漫畫等物,因此日本的動畫、漫畫遊戲業遭到到了巨大打擊,又因為從1986年開始的泡沫經濟危機,這段期間可謂是娛樂業界的冰河期,受此影響有不少老牌動畫公司退下一線,從而也誕生了一些新的動畫公司。動畫方面,八十年代的機器人黃金時代已過,人們對機器人動畫已經接近飽和,玩具廠商也把重心轉移向其他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東映為了節省成本在菲律賓合併當地企業建立了工作室代替漢化承接外包,而這十年中作品依然源源不斷,除了1996年公司發生大的人事變動有所影響,其他時候依然維持正常工作,並且還在1997年運用上了數碼製作,更方面都走在業界前列。

東映繼承了此前80年代與JUMP的合作經驗,少年戰鬥類型仍以JUMP為主,如《小魔星》(1990)、《地獄老師》(1996)都是當時JUMP的熱門作品,其他出版社的作品也有涉及,如SUNDAY旗下椎名高志的《GS極樂美神大作戰》(1993),這部原作人氣極高,也是當時周刊上的頭牌作品,搞笑風格奇特並帶有社會諷刺的味道,人氣很高。當然講談社的作品也有,MAGAZINE旗下的《足球風雲》(1993)是部足球漫畫,這部作品力求真實,而且加入戀愛,很受歡迎,也是當時的熱門作品,東映也將這部作品攬入製作了年番動畫,人氣直逼當年的《足球小將》,至今仍是很多足球作品愛好者的最愛。沿用人氣遊戲DQ的世界觀與設定的《勇者斗惡龍 達爾的大冒險》(1981)也很有人氣,這部作品展現出了東映早期利用遊戲人氣,跨平台商業運作的能力。藉助《魔神英雄傳》原班人馬打造想要挑戰角川最擅長的幻想作品《超時空少年》(1995)也受到不少關注,這部作品質量不錯,但並沒有達到魔神英雄傳的高度。此外一些熱門作品的續作也被推出,如《蓋塔號》(1991)與《龍珠GT》(1996)。在這個時期,特定向的作品市場比較穩定,像是《娛樂金魚眼》(1991)、《哈姆太郎》(1997)等低幼作品還是很受好評。《聖鬥士》讓女性讀者急劇增加,九十年代少女漫畫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渡瀨悠宇等人的作品紛紛被改編動畫,少女向作品需求急速提升,東映在這股風潮下又開始大量產出少女向的作品,首先是以集英社的作品優先,吉住涉《橘子醬男孩》(1994),矢澤愛的《近所物語》(1995),種村有菜的《神風怪盜貞德》(1999),永井豪原作後被飯坂友佳子改編的《甜心戰士F》(1997)以及《守護女神月天》(1998)和後來改編成為台劇大紅大火的《花樣男子》(1996)。這些作品都有大量的女性觀眾支持。而最為吸引人的要數《美少女戰士》(1992)。

《美少女戰士》是女性漫畫家武內直子在講談社連載變身美少女戰鬥故事,這部作品後被東映改編成動畫,也是東映魔法少女系列的集大成作品,此前的魔法少女作品主要吸引的女孩子,而這部作品是以少女為主要群體,但東映具有培養觀眾機制,當年的女孩子都已長成少女,因此這部1992年的作品開始放送就獲得大量人氣,甚至遠遠超越了漫畫本身的人氣。平均收視11.6%,最高收視率16.3%,這對少女向作品來說很不容易。更可貴的是這部作品還獲得了很多男性的喜歡,由於美少女眾多,變身場面惹火,該作已具備了早期的萌要素,這部作品中甚至還出現了百合元素,各個方面的創新引起社會關注,短時間內成為現象。東映也沒有想到第一期居然這麼受歡迎,急忙製作第二期,最終播放了五期動畫。幾原邦彥在這部作品裡擔任演出,對他創作出《少女革命》有所影響。該作由於有原作的,因此受益越大,交給作者的著作權稅就越高,這讓向來商業的東映有些不甘。除了美少女戰士,東映也沒有放開魔法少女題材的製作,1997年《美少女戰士》放完後,《小魔鏡》(1998)第三期馬上開始播放。東映經歷1998年的重組後認識到幾點,首先是子供向作品的製作讓其發現孩子的錢比較好賺,也很容易引起玩具廠商的興趣,並且非常穩定。第二少女向作品與子供向作品存在交點,並不代表子供向作品就吸引不到少女層的觀眾,第三是魔法少女題材中的蘿莉與少女都對特定男性觀眾有殺傷力,並且這些人消費能力不弱。第四想要賺錢要做原創。在這四點的驅使下,東映放棄了少女漫畫,開始融合耐心研究子供向、魔法少女以及少女向的結合。1999年研究結果呈現,東映為此設立的工作室東堂泉的試驗品《小魔女DoReMi》(1999)誕生,這部作品雖非完全體,但基本滿足了東映的條件,該作以每年1期,共有四期TV動畫,各種CD,玩具熱賣,人氣不在《美少女戰士》之下,而這個模式也成了東立除了少年戰鬥漫畫改編動畫以外的另一棵搖錢樹。而這部僅僅是試驗品,幾年後東映開發出的完全體更加耀眼。

雖然少女向作品取得巨大效果,但東映引以為豪的少年戰鬥漫畫改編產品碩果更豐,甚至超越了80年代,首先從《少年JUMP》說起,90年代是JUMP的黃金年代,銷量超越600萬就是這個時候,當時的連載陣容除了鳥山明的《龍珠》,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1993)也是招牌作品。原作畫風紮實,劇情出眾,銷量破億還入圍了媒體藝術100選,該作動畫前便已累計大量人氣,動畫後瞬間爆發,也許從現代角度來看籃球比賽的作畫不算特別流暢,但相比當時的幾部足球,棒球作品,該作的動作流暢度,原畫精度都讓人大吃一驚。全篇101話只做到了縣內大賽,全國大賽因為作者的原因沒能動畫化,這是動畫領域至今的遺憾。該作更大的功績在於海外輸出,該作被幾十個國家引進,極大的提高了日本動畫的知名度,培養了大量日本漫畫、動畫的FANS。而另一部JUMP系作品《遊戲王》(1998)帶來的更多是商業收益,東映只做了收錄前面內容的27話,正式動畫是GALLOP做的,儘管如此東映也享有原作的形象權,可以推出相關產品,最大收益就是遊戲王的卡片遊戲,該作漫畫連載之後,這個卡片遊戲就開始盛行,掀起了卡片熱潮,原作者高橋和希僅僅是分享部分利益就能穩居漫畫家稅收榜前列,據說卡片銷量突破了251億張,廠商KONAMI更是賺翻了。但是日本形象授權有時需要聯繫動畫公司,所以誰做的動畫誰就能分到一杯羹。當時東映沒有繼續做下去開發這個系列,關係夠硬的BANDAI也沒入手,沒能最大限度開發該作,東映這點有些失策。

不過《數碼暴龍》(1999)很快便讓東映再次成為贏家,當時《口袋妖怪》已經風靡全球,《數碼暴龍》是在口袋妖怪的刺激下製作的以中小學生為主的作品,單論劇情,幻想世界冒險的數碼要比單元劇的口袋強上不少,而且還有BANDAI的鼎力支持,該作採用了相當華麗的CG技術,畫面衝擊力很強,主題曲《Butter-Fly》傳唱度極廣,第一期雖然僅有54話,但開篇與結局都備受好評,即便是海外也是讚賞有加被奉為經典。該作的玩具銷量創造出了160億的驚人數字,動畫也陸續播放了8期,打破了口袋妖怪對同類型的壟斷。而打破壟斷的並非只有他,1997年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也打破了《名偵探柯南》對推理作品的壟斷。《名偵探柯南》從1996年放送開始,人氣直線上升,被稱為史上最強的推理動畫。而與他打對台的就是講談社的金田一系列,由於金田一系列案件較為血腥,詭計複雜,沒能得到中小學生的支持,但柯南恰好相反,核心觀眾正是中小學觀眾。動畫以後,差距愈加明顯。雖然柯南尚未完結,但如果現在拿兩部作品對比,金田一的動畫作畫掩蓋了漫畫的粗糙,雖然在血腥程度做了修飾,但案件的邏輯、合理性、戲劇性以及完成度依然凌駕柯南之上,也就是說儘管人氣不如柯南,但東映製作的金田一具有很高水準,全篇148話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也成了柯南誕生以來唯一的對手。

九十年代最後的作品是東映的《ONE PIECE》(1999),尾田榮一郎創作的日本第一少年漫畫,自從1999年開播以來延續至今,它是《周刊少年JUMP》以及東映的台柱,該作雖是30分鐘,但除去OP和ED和特有的5分鐘前情回顧,實際每話只有15分鐘左右,製作經費僅有每話800萬日元,可謂省力化廉價動畫的代表,但其憑藉原作的強大人氣擁有大量FANS,這部作品的觀眾群跨度極廣,而周邊產品的開發也很強勢,如今已是為數不多的長篇動畫的代表,商業作品的教科書。只靠一部《ONE PIECE》產生的效益與影響,就讓東映無需再做任何少年向的作品,但在其他方面還需鞏固開發,因此在2000年以後,東映除了熱門的後續作品,再度把目光聚集在魔法少女上面。

1995年的EVA徹底扭轉了動畫界的蕭條局面,他們開創了委員會製作體系,以前動畫公司想要製作動畫需要受到廣告代理店與電視台的兩層盤剝,而如今動畫公司可以自己組建委員會來募集資金,加入委員會的贊助商可以分成,如果電視台也加入委員會,那麼檔期就可以當做贊助費,這樣可以降低風險,減少成本。相對而言動畫製作公司也許會失去一大部分主導權,但是對於商業為主的東映來說,這種模式正適合他們,大家的利益關係一致。所以2000年以後的東映的動畫幾乎都是委員會制的產物,其中不少都是電視台與贊助商主導的作品,最為明顯的就是BANDAI支持的曾經出過遊戲的《異度傳說》(2005),借著電影風潮的《戀愛情結》(2006)等作品。由於EVA以後萌系動畫的興起,尤其是GALGAME在《同級生》和《TO HEART》等作品的帶動下迅速上位,成為了新的動畫改編勢力,東映順應潮流也把KEY社的《KANON》(2002)製成動畫,商業回報不錯,影響卻沒什麼。同樣跟隨後宮殺必死系的潮流製作的女高中生格鬥動畫《空霸》(2005)沿襲了以往擅長的戰鬥漫畫的打擊感,爽快感,但該作並非主流,人設與劇情始終還是影響較大沒能走紅。嘗試的輕小說改編動畫《神樣家族》(2006)也是過客,少年戰鬥漫畫那邊雖有《ONE PIECE》壓陣,但還需要新作,同期JUMP上連載的熱門作品早被其他動畫公司訂上,此時的東映只能選擇以前做過的熱銷作品,如重製的收視極高的《龍珠改》(2009),曾經火過的《筋肉人二世》(2002),當年勇者斗惡龍的作者稻田浩司的新作《冒險王比特》(2004),低俗惡搞類的先驅《鼻毛真拳》(2003),講談社大暮維人的《飛輪少年》(2006),時隔30年後動畫的少漫始祖之一《拳王創世紀》(2004)等作品。其中最受矚目的要數佔據富士電視台周日早上九點檔期的《龍珠改》,雖是重製,收視依然很強,這個檔期也是東映買下用來播放他們主推的少年戰鬥漫畫的檔期,而9點30分的檔期就是《ONE PIECE》,兩者都是JUMP作品就使聯動成為可能。《銀色的奧林西斯》(2006)是平井久司擔任人設的時間系機器人動畫,該作劇本相當出色,2006年用平井久司做機器人動畫那當然也是由於《高達SEED》的火爆,《新太空魔龍》(2005)的重製則是東映的常規做法。

子供向的作品方面也有不少作品,只是比起以前年齡層次提高了不少,這時的作品主要針對孩子,但成人也能看也很有味道。溫馨搞笑的家庭劇《我家的三姐妹》(2008)、歡樂的妖怪開餐廳的《怪談餐廳》(2009),經久不衰的釣魚作品《釣魚迷日記》(2002),風格治癒清新的東映50周年紀念作品《貧乏姐妹物語》(2006)都可以算。《金色的卡修》(2003)作為少年戰鬥與子供向焦點的作品大受歡迎。從製作金田一開始東映出現了一位很有才能的新人中村健治,此人是七十年代生人,大學畢業後從事其他行業,但是有顆當動畫人的夢想,於是就去專門學校學習,打算成為原畫,但因腱鞘炎幻滅,便以演出家的身份出道。此前曾短暫加入東映的演出家細田守被吉卜力耍過一次,而當時他所找的專業人士中就有中村健治,那件事後中村健治死心塌地專攻演出,在SUNRISE的《THE BIG O》中有上佳表現,從2006年開始他為東映製作了《怪》(2006)、《怪化貓》(2007)、《墓場鬼太郎》(2008)和《空中鞦韆》(2009)四部作品。前兩作以現代觀點對怪談解讀,浮世繪風的畫風,怪異的氣氛頗受好評,這是東映為數不多的沒什麼商業元素的作品。《空中鞦韆》是著名小說家奧田英朗的小說,以精神科醫生伊良部為主角的故事,這部作品的藝術性相當高,動畫的作畫風格極為特殊,大眾很難接受,但獲得了第9回映像技術賞的映像技術奨勵賞。

此前按照東映統和少女向,子供向的大泉工作室(東堂泉)汲取了世界名作劇場的風格,制出一部感人的少女尋親記《明日的娜迦》(2003),本作的立意是好的,通過老少皆宜的劇情與人物關係吸引高年齡層觀眾,主角是女孩能讓小學生幼童產生代入感,煽情感人的部分又是全世界通用,這部動畫的背景和原畫美輪美奐,而東映向來擅長的音樂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這部作品很容易讓人回到上世紀80年代,世界名作劇場興盛的時期,在東映的製作體系中較為另類。這個大泉工作室的下部作品就是東映21世紀兩大支柱的另一柱——《光之美少女》,從光美中可以看出《美少女戰士》與《小魔女DoReMi》的影子,可以說是東映的魔法少女系列集大成製作,這部劇再次體現了東映培養觀眾的能力,從2004年的第一部,根據調查3-5歲觀眾最多,而到2006年,3到8歲的觀眾最多。隨著觀眾年齡的提高,大泉刻意地調整劇情,人物,登場角色,該劇色彩斑斕,音樂動聽,魔法也很華麗,每作都有特定的主題,登場人數也在逐漸增加,一年一作,每作都有新意,玩具廠商將動畫出現的道具商品化是本作最大的效益來源,兩位美少女登場的第一作周邊賣出101億,第七作達到頂峰4位美少女登場大賣125億,最新的第九作五位登場銷售106億,玩具銷售非常穩定,憑藉這部光美,東映幾乎統治了女孩子市場,而《ONE PIECE》少年戰鬥領域依舊強勢。這兩部作品是東映能夠依然屹立於動畫界頂峰的最強保護傘,但東映還未忘記繼續開發市場,接下來他們要瞄準的是男孩子市場。

2010年以後,除了《數碼暴龍》、《光之美少女》、《ONE PIECE》這三部作品以外,幾乎不再隨意製作動畫,而東映把重點投向了新制的長篇動畫《美食獵人》與《聖鬥士星矢Ω》。《美食獵人》同樣是少年JUMP系的作品,這部與《獵人》相近都是大世界觀背景,美食這部作品具有大量食材和等級,這是非常吸引孩子的元素,作者還常鼓動讀者投稿設計食材,自己加以應用,以此贏得大量人氣,該作連載以後迅速擠掉了《BLEACH》佔據第三順位,JUMP認為該作值得培養便大力推動,曾在2009年的JUMP祭上放過一部特典動畫,那部作品被稱為JSAT2009版,製作公司是ufotable,其作畫,演出全都是一流水準,如果按照那個標準去做,《美食獵人》勢必會成為放送年的熱門作品。不過,周刊漫畫不可能精雕細琢,集數太多難以掌控,商業效率比較低。因此,這部作品最終還是落到東映手上,而東映並沒有像製作《火影忍者》與《BLEACH》那樣做成少年向的長番動畫。而是把它當成了玩具宣傳片來做,作畫演出方面都下降了很多。從2011年4月3日接替《龍珠改》的周日早九檔放送,從時間就能看出其本意,而且後面就是《ONE PIECE》,第一話更是與海賊直接聯動吸引人氣,這個檔期向來是東映的主推作品,如以前的《足球風雲》,《鬼太郎4》,《小魔鏡》,《數碼寶貝》等作品,美食接檔壓力很大,開播以後收視一般,帶動的漫畫銷量也不高,動畫本身素質與核心利益都不行。可是玩具產業成績喜人,如卡片遊戲,掌機遊戲,各種道具玩具都賣的很好,NBGI製作的掌機遊戲每作都有10萬銷量,而從實績來看美食每年能夠帶來20億左右的產值,雖不及光美,但以男孩子與少年為主體的市場佔有一定比率,這正是東映所追求的,但不容忽視的是美食隨著劇情展開,戰鬥明顯增多,日常減少,在為孩子刪減很多暴力場景後,失去最大特點的這部作品的收視日漸下滑,戰鬥場景的增加也讓動畫追上漫畫連載,2014年3月30日完結,全篇147話。接檔美食的又是《龍珠改》的魔人布歐篇。

《聖鬥士星矢Ω》(2012)與《美食獵人》目的相近,都是為了打開玩具銷售市場的子供向動畫,該作名曰續作,其實是把設定改得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聖衣、人物、必殺技盡量改得能讓孩子喜歡,開播以後傳統聖迷紛紛給予惡評,但收視穩定在2.0%還算能夠接受,考慮到聖衣神話系列的昂貴价格,其產品對孩子或許沒有太高的吸引力,放送兩年之後完結。這部作品明顯沒有美食獵人的影響力大,老觀眾只是懷舊,而新的觀眾也沒發展起來,比較失敗。相比上面兩部少年漫畫改成了子供向動畫的情況,《探險托里蘭托》(2012)則是地地道道的子供向動畫。原作是一款安卓平台的手機遊戲,伴隨漫畫與動畫的聯動,描寫冒險尋寶的故事,相當受孩子的歡迎,接連製作兩期。彙集眾多元素的《京騷戲畫》(2013)原本是在網路放送的實驗作品,沒想到輕鬆超過100萬的點擊率,也就成了轉為TV動畫的契機。故事的舞台設在一個奇妙的人與妖怪共存的世界,一位少女的闖入讓世界發生變化。本作由於是東堂工作室的作品,與東映作品的差別較大。作品在上色,動感,情感抒發,演出技巧方面均有很高的水準,也是2013年不可多得的原創動畫。只是商業回報相當的低。2014年,東映一口氣做了七部TV動畫。把魔神系列機體擬人萌化的《機器人魔神少女Z》是只有幾分鐘的短篇動畫,《復仇者聯盟》是那部美國電影的低幼版,《魔神之骨》繼承了玩具宣傳,遊戲銷售的傳統,《相撲力士松太郎》是70年代連載的漫畫,如今被製成了動畫。這些大致都在東映的規劃範圍之內。《金田一少年事件簿R》和《境界觸發者》的年齡層就相對高了一點。金田一的再度動畫源自漫畫數量多了,作為SP復活的第四代電視劇又很有人氣,順其自然地就把很精彩的鍊金術殺人、九龍殺人、獄門塾殺人、劍持警部殺人全都製成動畫化,在2014年的一段時間裡既能看到金田一的動畫,又能看到金田一的電視劇,兩者還會相互推薦。《境界觸發者》是在《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一年多就動畫化的作品,本作屬於人類對抗怪物的題材,戰鬥的武器可以玩具化,題材又跟當紅的巨人相像,因此很受期待。本作的戰鬥方式比較細膩,對武力的分配相對合理,符合近年的流行趨勢。

東映除了TV動畫,還有大量的劇場版,這個數量在所有動畫公司里都是最多的。其大部分劇場版都跟TV動畫有關,或是續作,或是衍生之作,但都是建立在人氣基礎上的。像是如今的《海賊王》與《光之美少女》就是巨大的搖錢樹,每年一部,票房極佳。除了那些人氣之作,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作品,比如全CG的《船長哈洛克》,CG是由MARZA ANIMATION PLANET做的,燒了大量的錢,非常精細,可是票房很低。另一部全CG動畫電影《聖闘士星矢 LEGEND of SANCTUARY》的票房則是沒有公布。就這兩部作品燒的錢基本就趕上一般動畫公司若干年的預算,從這也可以看出東映是絕對不缺錢的,資金充裕,當時之最。而其最新的劇場版《楽園追放 -Expelled from Paradise-》甚至邀請了虛淵玄來做編劇,這位出身很低的腳本家竟然有緣參與進了最高級別的動畫公司的作品,從某種程度也能看出東映在商業面前的不顧一切。

東映動畫在2006年宣稱是50周年,所以我們從1956年算作東映誕生,縱觀57年的歷史就會發現,東映走的路是無比商業化的道路。起初依靠雄厚的資本吸收小作坊躋身動畫製作,蟲製作所因為資金不足倒閉後,擁有雄厚實力的東映趁勢興起坐穩頭牌,高瞻遠睹的佔據JUMP,於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達到巔峰,隨著動畫種類增多,分類越來越細,東映專攻低幼與少年少女最具購買力的階層,憑藉幾部作品立於盈利之列,而其他的同期公司或是苟延殘喘,或是直接倒閉,而東映能夠撐到今天除了資金方面,與他靈活多變的商業模式與執行能力密切相關。其一,熱門的TV動畫劇場版化,絕不放過任何吸金的機會。其二,潮流作品的複製,點到為止。其三,公司定位準確對市場判斷機敏,避免風險。其四,同玩具遊戲廠商合作共擔風險,共享效益。

這些都是東映動畫能夠走在業界巔峰的原因,雖然東映無法帶來變革,但他對日本動畫的出口,提升日本動畫的影響力與知名度方面,培養國內年輕動畫愛好者方面都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業界無人能及。

——————————————————————

數碼寶貝大冒險 tri. デジモンアドベンチャー tri. (2015-春)讓我們拭目以待。數碼寶貝大冒險 tri. デジモンアドベンチャー tri. (2015-春)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ACFUN UP 永遠的扎克斯 http://www.acfun.tv/a/ac1772684

安利下這《日本動畫通俗史記》系列,寫的挺詳細。

全系列見:http://www.acfun.tv/u/65119.aspx

[2]桃太郎 海之神兵 Momotarou - Umi no Shinpei(1945)678x462 [x264_m4a][8bit]

magnet:?xt=urn:btih:QRT4CNWUQG6HMVFU4KIEB2BM2LPCFJEV

[3]白蛇傳 Hakuja den(1958)[DVDrip][640x480][x264_m4a][8bit]

magnet:?xt=urn:btih:L7MI2NFFK43IO65MK2RDCD2HAYKZHCGE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阿爾茨海默病診治與研究現狀
揭10大TVB離巢小生轉戰內地之悲喜現狀
維持現狀為改變 兩岸共同決定何處去
[轉載]漫談「心中心法」的緣起與現狀(轉帖)
草根明星旭日陽剛遭封殺,現狀反差有點大,看完發現封殺的一點不冤

TAG:歷史 | 動畫 | 發展 | 東映動畫 | 現狀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