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五個漢人王爺結局如何? 都不得善終
大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所以清朝的王爺大多為滿人和蒙古人,漢人被封王的很少,只有五個,而且這五個人都是在「反明」中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作為開國元勛的他們卻沒有一個善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孔有德——恭順王,定南王
孔有德原為毛文龍部將,毛文龍死後,於崇禎四年(1631年)發動兵變,不久投降清朝,隸屬漢軍正紅旗。崇禎九年(1636年),受封為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入關後,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
順治九年(1652年),被南明晉王李定國圍困在桂林,兵敗自殺,朝廷破格予以厚葬,並追謚為武壯。
耿仲明——懷順王,靖南王
耿仲明,清初三藩之一,也是毛文龍舊部。袁崇煥督師薊遼,殺毛文龍,耿仲明被調隸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天聰六年(1632年)為孔有德內應,攻陷登州,自稱總兵官。天聰七年(1633年)春,和孔有德一起渡海降後金。
崇德元年(1636年)被清朝封為懷順王,隸漢軍正黃旗;順治元年(1644年)隨清兵入關後,鎮壓農民起義軍;順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不久因為私藏逃人,畏罪自縊於進軍廣東途中的江西吉安。
尚可喜——智順王,平南王
尚可喜,原也是毛文龍的部將,後來因與繼任總兵沈世奎有隙,於1633年率手下諸將渡海歸降清朝。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尚可喜被封為智順王,為「三順王」之一。
1644年,尚可喜隨攝政王多爾袞入關。1646年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賜金冊、金印。1673年末,吳三桂於雲南起兵反清,耿精忠舉兵響應。尚可喜將吳三桂的勸反書呈報給朝廷,以表中心。1675年,朝廷加封尚可喜為平南敬親王。1676年2月,尚可喜兒子尚之信參加了反清,尚可喜被軟禁,氣憤而終。
吳三桂——平西王
吳三桂是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4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下令削藩,吳三桂起兵反清,但是由於三藩與台灣鄭氏之間的互相牽制,最終失敗,失敗之前吳三桂過了一把皇帝癮,1678年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周」,同年病逝。
孫可望——義王
孫可望是明末起義軍張獻忠的四大養子之首,在張獻忠戰死之後,以雲南為基地與南明聯合抗清,雲南在孫可望的統治之下恢復生產,後李定國就是以雲南為大後方掀起了抗清運動的高潮
然而李定國的屢立戰功引起了孫可望的嫉妒,後來孫可望與李定國發生內訌,孫可望企圖挾持永曆帝,李定國回軍救駕,孫可望則率軍與李部火併,結果被李定國擊敗。
失敗之後,孫可望率余部投降了清朝,並向清朝和盤托出南明的虛實,順治皇帝十分高興,於1658年封孫可望為義王,想以此為榜樣誘惑其他的南明將領。
在南明抗清運動漸漸趨弱以後,孫可望馬上失去了利用價值,被大臣們彈劾,也不受朝廷待見,最終於1660年去世,相傳被毒死
這五人出賣自己的同胞而換來的王位,下場不值得同情!
推薦閱讀:
※春節期間孕媽莫貪嘴 這些水果吃不得
※經典語錄:你不屑一顧的,或許正是他人渴求不得的
※尷尬!里約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瞬間
※清朝近三百年,此三個重要衙門,漢臣一律不得染指
※讓人不得不愛的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