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中醫百科】

陰陽學說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是一種關於寧宙起源及萬物運動變化的最高法則的理論,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發展和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古代哲學家和醫學家們用陰陽學說來解釋整個寧宙和生命的一切現象和本質,並把陰陽對立和消長運動變化的規律稱之為"天地之道";。

古代中國人認為,宇宙的原初狀態是"氣";,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了相反的兩極,即"陰";和"陽";.這一過程叫做"一分為二";。寧宙間萬事萬物都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生成,所以一切事物都可以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如天地、晝夜、水火、上下、寒熱、男女等。

陰陽的含義

陰陽的最初含義是比較直觀、具體的,主要指陽光的向背。即事物向陽的一面屬陽,背陰的一而屬陰,這就是"陰陽";二字的來歷。後來,人們把與陰陽相關的具體事物抽象化,歸納出一系列能夠表明其陰陽歸屬的事物屬性,從而使"陰陽";特定的指代概念上升為能夠普遍運用的理論,這樣,陰陽的含義就變得更加寬廣了。

由於陰陽所表達的事物屬性是很抽象的,所以古人為了清晰明了地表達陰陽的概念,就借具體事物——水火來比喻。由於水火性質相反,並且集中地體現了陰陽的一些特徵,所以《黃帝內經》稱水火為"陰陽之徵兆";。"徵兆";,就是象徵的意思。相對於"火";溫熱、明亮、運動、向上的特性而言。『水";的特性則是寒涼、晦暗、靜止、向下,等等,所以《內經》規定"水為陰";,"火為陽";。

陰陽含義的演變 #

事物陰陽屬性的劃分

由於有了水火的象徵性比喻,因而就有了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依據。一般地說,凡是具有溫熱、明亮、運動、上升、發散等特徵的事物和現象都屬於陽,凡是具有寒涼、晦暗、靜止、下降、收斂等特徵的事物和現象部屬於陰。

根據上述劃分事物陰陽屬性的依據,就可以對任何事物和現象進行陰陽屬性的劃分了。但是,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所以在劃分事物陰陽屬性時,必須注意到以下兩點。

(1)事物的陰陽屬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適用範圍的不同,可以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春與夏相對,夏熱而春冷,所以夏屬陽而春屬陰;若春與冬相對,冬寒而春溫,則冬屬陰而春屬陽。(2)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事物的陰陽屬性的每一方面還可以再分陰陽,並且可以無限地分下去,這就形成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現象。如以晝夜分陰陽,則晝為陽而夜為陰。但晝還可以分為上午和下午,則上午陽氣上升,故屬陽(陽中之陽),下午陽氣下降故屬陰(陽中之陰)。同理,夜可分為前半夜和後半夜,則前半夜陰氣增長故屬陰(陰中之陰),後半夜陰氣消退故屬陽(陰中之陽)。

陰陽屬性歸類表 舉例 #

陰陽互藏 #

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

事物或現象之間的陰陽兩個方面,不是一種簡單的劃分,而是處於十分複雜的相互作用中。正是陰陽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導致了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陰陽之間相互作用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陰陽對立

陰陽對立,是說陰陽雙方由於其性質相反,總是處於相互排斥、相互制約之中。如果陰陽雙方力量相當,那麼這種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約就會導致事物整體的平衡。若陰陽雙方山量有強弱盛衰的變化,那麼弱者將受強者制約,事物整體的平衡就會被破壞。根據陰陽對立的作用原理,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是"逆治";。如寒性疾病用熱葯治療,即用熱(陽)制約寒(陰);熱性疾病用寒葯治療,即用寒(陰)制約熱(陽)。由於藥性與病性相反,所以稱為"逆治";。逆,就是"反向";的意思。

(二)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是說陰陽雙方存在於一個統一體中,二者相互依賴,互為根基。從概念上說,陰陽雙方必須成對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從實質上講,事物內部的陰陽之間可以相可化生,體現了一種共存生亡的關係,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因此,中醫理論中有"獨陽不生";、"孤陰不長";的說法。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中醫在治療氣血陰陽不足的病證時,特別重視氣血的相互化生和陰陽的互根互化。如血虛者可以補氣以生血,氣虛者可以補血以助氣;陰虛者可以補陽以生陰(稱為"陽中求陰";),陽虛者可以補陰以助陽(稱為"陰中求陽";)。

(三)陰陽消長

陰陽消長,是說在陰陽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雙方總是表現出此消則彼長,此長則彼消的運動變化形式。其具體表現形式如:陰消則陽長,陰長則陽消,陽消則陰長,陽長則陰消。在正常情況下,陰陽雙方的互為消長總是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消";至一定程度會轉為"長";,"長";至一定程度則轉為"消";,因此"消";與"長";都不會過度。"消";與"長";相互交替,周而復始,形成一種動態的陰陽平衡。如果陰陽消長超出了正常範圍,就出現陰陽偏盛或偏衰的變化,於是動態的陰陽平衡就會被打破,從而導致陰陽失調。

(四)陰陽轉化

陰陽轉化,是說在陰陽消長的前提下,如果"消";或"長";至極點,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即陰可以轉變為陽,陽可以轉變為陰。值得注意的是,引起陰陽轉化的關鍵因素是消長的量度,必須到達特定的轉折點。這一轉折點,中醫學用"極";、"重";等字來形容。《黃帝內經》提出"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等理論,都屬於陰陽轉化的範疇。從一年四季的陰陽變化中,可以看到以個陰陽轉化的典型過程。從春至夏,屬於陽長而陰消,但到達特定的時間轉折點——夏至,陰陽消長出現逆轉,轉變為陰長而陽消;秋冬陰長而陽消,到達另一個特定的時間轉折點——冬至,又逆轉為陽長而陰消,這就體現了"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的過程。隨著陰陽消長的變化,氣候也出現寒熱的交替,從而表現為"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用於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的屬性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體內一切相關組織結構之間,都存在著陰陽對立依存的關係,因此也都可用陰陽來說明這些組織結構的屬性,故《黃帝內經》有"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的說法。從大體部位來說,人體上部屬陽,下部屬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背部屬陽,胸腹部屬陰;胸在上屬陽,腹在下屬陰;四肢外側屬陽,四肢內側屬陰。若以臟腑來分,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屬陰;六腑傳化物而不藏,屬陽。五臟之中,心肺居胸中,屬陽;肝脾腎居腹中,屬陰。而每一臟腑又各有陰陽之分,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等。

(二)用於說明人體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陰陽學說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協調平衡的結果,而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之間的密切聯繫,正是陰陽對立統一的一種體現形式。人體的組織結構,包括臟腑經絡和氣血津液等物質基礎均屬於陰,其功能活動則屬於陽。屬陰的物質與屬陽的功能之間,存在著陰陽的對立、依存、消長以及轉化的關係。若從陰陽依存方面來說,人體生理功能的產生和維持,要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作為物質基礎,而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過程,也要依賴有關臟腑的功能活動。同時,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產生,必然要消耗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這屬於陽長陰消的運動變化過程;而營養物質的不斷化生,又必須依賴於臟腑的功能活動並消耗一定的能量,這又屬於陰長陽消的運動變化過程。在此新陳代謝的運動變化過程中,還存在著物質與功能之間陰陽轉化的關係。只有這一系列的生理過程保持著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人體才能維持"陰平陽秘";的正常生命狀態。

(三)用於說明基本病機變化

當人體陰陽之間的平衡協調關係遭到破壞時,便會出現一系列病理變化而產生各種疾病,這叫做"陰陽失調";。人體的病理變化雖然複雜,但用陰陽學說來分析其基本的病機,不外乎陰陽偏盛和陰陽偏衰兩個方面。

1.陰陽偏盛陰陽偏盛,也可稱陰陽偏勝,是由於陰陽增長超過了正常的範圍而出現的一種病理變化,包括陽偏盛開陰偏盛兩個方面,偏盛的陰或陽就成了致病的邪氣,陰偏盛則屬於陰邪,陽偏盛則屬於陽邪。陽偏盛,多由陽邪侵犯人體,或感受陰邪從陽化熱,造成體內陽熱之氣亢盛,而表現出實熱證的病證性質,此即《黃帝內經》所說的"陽勝則熱";。由於不同性質的邪氣能夠損傷人體與之相對的正氣,所以在病變過程中,陽邪還容易損傷人體的陰液,故《黃帝內經》指出:"陽勝則陰病";。這裡的"病";,是損傷的意思。例如熱邪侵入人體,使體內陽氣偏盛,出現高熱、汗出、面紅、脈數等實熱證候,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陽邪耗傷了機體的陰液,又可出現口渴、尿少、便秘等陰液受損的癥狀。陰偏盛,多由陰邪侵犯人體,導致體內陰寒之氣亢盛,從而引起實寒證的病證性質,此即《黃帝內經》所說的"陰勝則寒";。如果陰邪進一步損傷了人體的陽氣,又可出現《黃帝內經》所說"陰盛則陽病";的病機變化。例如寒邪侵入人體,患者一方面可出現惡寒肢冷、腹部冷痛等實寒癥狀,另一方面也可表現出而色晄白、倦怠喜卧、脈遲無力等陽虛之象。此外,根據陰陽轉化的原理,陰陽偏盛的病變發展到極點,還可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相互轉化,如陰寒征可轉化為陽熱證,陽熱證可轉化為陰寒證。

2.陰陽偏衰陰陽偏衰,是由於陰陽消減超過了正常範圍而出現的病理變化,包括陰偏衰和陽偏衰兩個方面。陰陽偏衰屬於人體正氣不足的範疇,其中陰偏衰指人體的陰液不足,陽偏衰指人體的陽氣不足。陰陽偏衰既引起陰陽失調,又導致臟腑功能減退。陽偏衰,指人體陽氣不足,不能制約陰寒之氣,臟腑失於溫養,出現虛寒證的病症性質,臨床可見面白、胃寒、自汗、脈遲弱等癥狀,即《黃帝內經》所謂"陽虛則寒";。陰偏衰,指人體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熱之氣,臟腑失於滋養,出現虛熱證的病證性質,臨床可見面紅、潮熱、盜汗、脈細數等癥狀,即《黃帝內經》所謂"陰虛則熱";。由於陰陽雙方互相依賴,互相化生,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因此陰陽偏衰的病變進一步發展,還可以互相影響,即陰虛日久會引起陽氣虛損,陽虛日久也會引起陰液不足,從而出現陰陽兩虛證。陰陽偏盛和陰陽偏衰發展到極其嚴重的程度,還可能導致人體正氣衰竭,出現所謂"亡陰";和"亡陽";的特殊病機變化。亡陰、亡陽的最終結果是導斂陰陽離決而死亡。

(四)用於診斷與辨證

陰陽學說認為,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根本原因均在於陰陽失調,所以臨床上各種疾病,包括其色澤、聲音、脈象等癥狀表現,以及病證的性質,都可以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和說明。

首先在診斷方面,可運用陰陽學說對四診所收集的資料來進行具體地分析,首先判明疾病的陰陽性質,這是作出正確診斷的重要方法。所以《黃帝內經》指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如從色澤的明暗來看,色澤鮮明者為陽,色澤晦暗者為陰;從語聲的高低來看,聲音高亢洪亮者為陽,聲音低微無力者為陰;從患者性情的喜惡來看,喜寒惡熱者為陽,喜熱惡寒者為陰;從脈象形態來看,凡浮、滑、數、洪等脈象皆屬陽,凡沉、澀、遲、細等脈象皆屬陰。

其次在辨證方面,臨床上往往首先從疾病性質的陰陽、表衛、虛實、寒熱等方面來進行辨證,認為這是辨別一切病證的綱領,所以稱之為"八綱辨證";。但其中的"陰陽";兩綱,又可看作是八綱辨證的總綱。也就是說,表證、實證、熱證皆屬陽證,里證、虛證、寒證皆屬陰證。又如在臟腑辨證中,也常結合陰陽來進行分析,如臟腑虛證分類中有心陰虛、心陽虛、腎陰虛、腎陽虛、脾陽虛、肝陰虛等證候。所以辨別疾病的陰證、陽證,是辨證的基本原則,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用於指導臨床治療

1.確定治療原則

(1)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

由於陰陽偏盛的基本病機均表現為邪氣盛的實證,故治療時須遵循"實者瀉之";,即祛除邪氣的原則。具體來說,凡是陽邪偏盛所出現的實熱證,可採用清熱的治法;凡是陰邪偏盛所出現的實寒證,可採用祛寒的治法。如果陰陽偏盛的病變進一步發展,陽熱之邪損傷了人體的陰液,或陰寒之邪損傷了人體的陽氣,則應當在祛邪的同時兼顧補虛的方法,即用清熱法配合補陰,或用祛寒法配合補陽。

(2)陰陽偏哀的治療原則

陰陽偏衰的基本病機均表現為正氣不足的虛證,故治療時須遵循 "慮者補之";即扶助正氣的原則。具體來說,凡是陽氣不足而出現的虛寒證,採用補陽的治法;凡是陰液虧虛而出現的虛熱證,採用補陰的治法。如果陰陽偏衰的病變進一步發展,陽虛日久引起陰虛,或陰虛日久引起陽虛,從而出現陰陽兩虛證,則又當陰陽雙補,或補陽為主兼顧補陰,或補陰為主兼顧補陽。

  1. 歸納藥物性能

中醫學認為,各種約物都具有四氣、五味以及升降浮沉等性能,並用陰陽理論來歸納這些性能。

四氣也稱四性,有寒、熱、溫、涼之別。其中熱葯、溫葯屬陽,寒葯、涼葯屬陰。溫熱性質的藥物一般用來治療寒證,寒涼性質的藥物一般用來治療熱證。

五味指藥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種。另有一種五味皆輕薄的稱為淡味。不同的藥味具有不同的作用,陰陽屬性也不相同。如辛味能發散,甘昧能補益,淡味能滲泄,故辛、甘、淡屬陽;而酸味可收斂,苦味可瀉降,鹹味可潤下,故酸、苦、咸屬陰。

升降浮沉,是對藥物作用趨向的一種概括。凡是具有升浮即上升、發散作用的藥物均屬陽,凡是具有降沉即下降、重鎮作用的藥物均屬陰。

用陰陽理論歸納藥物性能,是為臨床辨證論治服務的。臨床治療疾病,只有在辨清陰陽偏盛或偏衰並制定正確治療原則基礎之上,再結合藥物的性味功能,選用適宜的藥物,才能收到良好的療效,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推薦閱讀:

植物與陰陽風水
傷官,七殺,頭枕陰陽界,腳踩鬼門關
陰陽、太極、麥田圈(含6月21日最新太極圖案麥田圈)
地支『巳』『午』『亥』『子』的陰陽。

TAG:中醫 | 百科 | 陰陽 | 中醫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