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禪耕農場,在於恢復傳統少林農耕模式
2015年06月15日 04:08來源:大河網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9人參與 0評論
1982年版《少林寺》電影里,李連杰雙臂平伸,手持水桶,健步如飛去澆菜園。這個場景,你還記得嗎?而如今,當你看到僧人們在農田收麥子,是否會有種「穿越感」?
一位小師父背著新打的麥子去裝車。在他們眼中,這份辛苦也是一種修行。
金黃的麥子收入囊中,師父們累並快樂著。
他們也有武俠夢——裝車完畢,有位僧人「秀功夫」被喝止。
原標題:少林寺禪耕農場大豐收小和尚下山去收麥
河南商報記者高雲/文首席記者陳亮/圖
1982年版《少林寺》電影里,李連杰雙臂平伸,手持水桶,健步如飛去澆菜園。這個場景,你還記得嗎?而如今,當你看到僧人們在農田收麥子,是否會有種「穿越感」?
武僧來當「棒勞力」
麥收季節到,金燦燦的麥苗,轟隆隆的收割機……
少林寺塔林西不足500米處,是這片農場的入口。一塊大石頭上刻著這片土地的「身份」——少林寺禪耕農場。年輕力壯的武僧,是收割搬運的「棒勞力」。
這是農場建成後,收穫的第一茬麥子。據農場的「主事人」釋延子法師介紹,去年5月開始,少林寺禪耕農場正式開建。當時,不少地塊是荒地。機械翻土、打草、犁地……深耕五六遍,才種上了小麥。
寺院上下400多僧人分「堂口」輪流耕作,才有了如今的豐收。就連方丈釋永信也時常下地,指導種植。
「這裡小環境好,麥子長得也比外面高。120畝麥田,估計能產10萬斤。」 釋延子說。
建農場初衷和食品安全有關
釋延子是「70後」,1998年,20歲的他來少林寺習武。2003年出家,拜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為師。武藝高超的他,上過體院,還在普京面前展示過少林功夫,之後在深圳建過寺院。
他介紹,少林寺建農場這事兒,得從2010年說起。當年,釋永信為了給少林藥局種植中草藥,在附近少林村租用了860多畝土地,還在少林景區外租用了600多畝土地。可天公不作美,山上缺水,雨水也不給力。種植中草藥難成氣候,土地就此擱置。
去年,釋延子回少林寺探望方丈。釋永信把他留下,利用之前租用的土地,開建少林寺禪耕農場。佛家要承擔社會責任,能不能為食品安全出一份力?這是當時農場開建的初衷。
種田也是一種「修行」
種田更深的用意則是恢復少林寺傳統的修行方式。僧人種地,這在寺院不是新鮮事,而是「復古」。
釋延子介紹,農禪並重,是少林寺的老傳統。古代少林寺就開墾山林農田,以自耕自食為主,播種收穫也如平民一樣,依照政府法令規定要完糧納稅。全寺上下,無論長幼須一同勞動,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給自足。
他說,打坐是靜態,農耕是動態,以農入禪,兩者結合,成了「農禪」這一修行方式。直到近代,寺院土地「縮水」,這一農耕傳統才不得已中斷。「過去僧人們幹活也是練功的一種方式。」釋延誠法師補充說,過去的武僧要先從廚房打雜、干粗活做起。
想吃農場蔬果得看「緣分」
這麼好的有機食品,大多「內部專供」寺院和慈幼院。比如,麥子是不對外供應的,「餘糧」也要儲存備用。接下來要種的玉米產量大、寺院內需求量小,和不易保存的蔬菜水果,則可以作為對外「結緣」之用。
「結緣」也是佛家自古就常用的一種方式。農產品以出售方式,以和信眾「結下善緣」。租土地有成本,再加上人力成本,這樣農產品會不會身價倍增?
釋延子說,少林寺前陣子就把富餘的核桃、銀杏等作為結緣之物,都是按照市麵價格出售。
「少林寺禪耕農場的意義,不在於產多少東西,而在於恢復傳統少林的農耕模式。把佛心耕種的傳統理念,落實到人們生活中。」釋延子說。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農場將作為科普農業知識的場所,接受來少林景區的小朋友們參觀。
推薦閱讀:
※少林寺禪宗的祖庭
※張三丰武功那麼高,為什麼不去少林偷秘籍?
※新少林寺
※少林寺與大悲寺對比 兩條截然不同之路
※為什麼和尚只吃素,少林的功夫還是數一數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