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 | 秦始皇「犬牙相入」之策的試驗田
這是南嶺中的大庾嶺,位於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嶺山脈南側。南嶺並不是什麼巍巍高山,總體平均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山路崎嶇,氣候炎熱,是古代兩廣與中原交往的天然障礙。也是中國南方割據政權的靠山,前有南越國後有南漢國,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秦皇漢武在此進行了一場有關中國政區的「新實驗」。供圖/QUANJING
嶺南地區在古代被稱為「負山險阻」。雖然其靠山南嶺並不高峻,但因遠離王朝統治中心,極易造成割據。秦漢之際趙佗即在此建立南越國。為了打破地方割據,秦皇漢武紛紛對南嶺動起了心思,與南越國在此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政治博弈。
這是廣西的靈渠,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秦始皇征服南嶺的鐵證之一。它跨越南嶺連接湘江和灕江,溝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公元前214年,靈渠修建完畢,秦軍大規模的糧食供應得到保障,遂於當年攻克嶺南,設置桂林、南海、象郡三個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的版圖。攝影/盛久永
公元前179年,在嶺南地區稱帝的趙佗寫信給剛剛繼位的漢文帝,請求重新劃定雙方邊界。漢文帝收到信後,思索片刻,隨即寫下了這樣的話:「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漢文帝說:雙方之間的疆界為高祖劉邦所定,他作為後世子孫,不能擅自改變祖宗的規定。接到漢文帝的回信後,趙佗非常失望。
趙佗為何要重新劃界?「犬牙相入」又是何意?這一切,還要從秦始皇與一座山脈開始說起。
秦始皇的「小動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并吞六國的偉業,心目中的敵手,只剩下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南越,於是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後,他開始了對南越的征服。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派出南征的軍隊達到了50萬人,雖然50萬很可能是誇大之詞,不過實際數量應該也不少,可見這位千古一帝志在必得的決心。而本文開頭故事中的主角趙佗,很可能就是這支南征軍隊中的重要將領。
但是擋在秦軍面前的,有一道天然障礙,即橫亘在今天湖南、江西、福建三省與廣東、廣西兩省交界處的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南嶺。這一山脈因主要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五條主要山嶺組成,故又稱五嶺。
其實南嶺並不是什麼巍巍高山,總體平均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幾座較高的山峰海拔也不過2000多米,但它的山路十分崎嶇,氣候也異常炎熱,因此竟成為兩廣與中原交往的天然障礙,幸有山間的低谷走廊、斷裂盆地和低矮的分水嶺,成為溝通南北的通道。秦朝的南征大軍正是兵分五路,由這些山間孔道南下,進入嶺南地區的。
最初,始皇帝的大軍一路披靡,銳不可當,但越人在摸清秦軍的實力和作戰方式之後,開始以己之長克人之短,躲藏到茂林之中,利用十分熟悉的山地地形偷襲秦軍,並不斷襲擊秦軍的糧道,最終不僅大破秦軍,連秦軍的統帥屠睢也被殺死。
慘敗的消息傳來,秦始皇極為震怒。這位皇帝好大喜功,按照他的心性,必然會再次派兵出擊。不過他也清楚的意識到,要想征服越人,必須先要克服他們的靠山——南嶺天險,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保證糧道的暢通。
南嶺上有一些天然通道,但道路艱險,根本不能進行大規模的糧食運輸。不過南嶺雖是天阻,同時也是很多河流的分水嶺,如湘江和灕江,它們都有支流發源於南嶺,而且兩者之間僅隔一座山嶺,只不過一條向北流入長江,一條向南流入西江後匯入珠江。因此,只要將兩者連接起來,那麼北方的糧食通過長江、湘江就可以順利進入嶺南地區!而且與陸運相比,水運成本更低,運載量更大。更巧的是,這兩條河流地勢落差很小,兩者之間的分水嶺高度也非常低,開鑿人工河道的難度並不大。
找到突破南嶺的捷徑,秦始皇一刻也不耽擱,立即命監御史史祿在湘江和灕江之間,利用天然河道開挖人工渠道。渠成之後,長達37公里,這就是能翻嶺、能爬坡的中國第一條運河——靈渠。由於靈渠地勢選擇上的優點,至今依然是跨越南嶺、溝通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重要人工河道。
靈渠修畢,公元前214年,秦朝再次出兵。這一次,大軍一舉平定嶺南地區。
新土到手,秦始皇異常慎重。他先是仿效內地,在這裡設置南海(治所番禺,今廣州)、桂林(治所不詳)和象郡(治所臨塵,今廣西崇左)三郡。不過他仍不放心,遂在劃定南海郡邊界的時候,做了個「小動作」,而這一「小動作」不僅為後世所遵從,也成為嶺南地區自西漢之後被長期納入中央版圖的基礎。
秦始皇意識到,嶺南能形成地方割據,很大程度上是有南嶺可依,如何化解呢?
為了明白秦始皇的想法,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劃界的兩大原則——「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
所謂「山川形便」,即是依山川的天然形態,劃分行政區,使得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單元相一致,其優點是自然環境統一,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轄境內缺乏山川阻隔,也利於日常的行政管理。但弊端也十分明顯,即以這種原則劃分的行政區劃,常常會因自然天險而成為「四塞之國」,從而變成割據獨立的「溫床」。
「犬牙相入」則反其道而行之,即在劃定行政區劃時打破山川界線,令行政區失去天然險阻,不易割據獨立,但弊端是既不利於農業經濟,也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
順便說一句,這兩種劃分行政區劃的古老原則,直到今天還沒有成為「過去式」,最典型的莫過於漢中盆地。按照地形,這一盆地應當歸屬四川,但為了防止四川成為「四塞之國」,自元代後,漢中盆地即跨過秦嶺歸陝西管轄,今天依然如故。所以時至今日,漢中歸蜀還是歸陝的爭論,依舊不絕於耳。
了解了這兩大原則,秦始皇在劃定南海郡時所採取的「小動作」,也就很容易猜到了。為了防止嶺南地區的割據,他必然會採用「犬牙相入」的原則,具體來說,就是將位於南嶺以南的桂陽縣(今廣東省連州市),劃給南嶺以北的長沙郡。這樣一來,長沙郡就猶如一枚釘子,扎進嶺南。一旦嶺南發生叛亂,中央大軍就可以通過桂陽縣,直入嶺南地區。
為何選擇桂陽縣,秦始皇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穿越南嶺的交通道路為數不少,但其中經由桂陽縣的道路,距離南海郡的郡治番禺最近,而番禺又是嶺南地區最為重要的城市。可以這麼說,控制了桂陽縣,就等於將番禺甚至整個嶺南地區,置於中央監控之下。
不僅如此,秦始皇還利用早期穿越南嶺的道路,開鑿了四條新道,既加強了嶺南地區與中原的往來,又保障了中央王朝對嶺南的控制。為了征服南嶺,控制嶺南,秦始皇簡直做到了滴水不漏。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三幅漢文帝時期的地圖,圖是其中一幅地形圖。這幅地圖上南下北,圖中陰影部分均為南嶺山脈,而左上角屬於南嶺以南的地方,標有「桂陽」字樣。這幅地圖只標繪漢朝的政區名稱,所以桂陽在當時確屬漢朝。從這幅地圖上看,桂陽縣深入南嶺以南,可作為漢軍進攻南越國的橋頭堡。供圖/成一農
復原圖。
一個王國的崛起
不過秦始皇的深謀遠慮還來不及生效,天下就大亂了。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去世不久,陳勝吳廣起義,群雄割據。時任南海郡郡尉的任囂,也開始構建起一個宏偉藍圖——他認為嶺南面積廣大,來自內地的移民甚多,更重要的是,北有南嶺阻隔,只要控制幾條重要的道路,並封閉道路上的關口,就完全可以隔絕與中原的聯繫,由此既可獨立自保,又可乘勢割據。
不幸的是,此時任囂已病入膏肓,難成霸業,只得將此大任委託給心腹趙佗。於是,改變嶺南命運的人物——趙佗,就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史載趙佗為真定人(今河北正定以南),在隨秦軍征服嶺南後,當上南海郡下屬龍川縣的縣令。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一個縣令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在秦代,萬戶以上的縣才可置縣令,萬戶以下的縣只能置縣長。作為新開發地區的嶺南,當時人口應該極為稀疏,因此龍川縣擁有萬戶,在南海郡是當之無愧的大縣了,而縣令趙佗在當地自然也算是個重要人物。
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描寫了新官上任的情景:趙佗一接任,南嶺三關——橫浦、陽山、湟溪關上的士兵,就接到了新郡尉的飛鴿傳書:「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趙佗檄文中的「盜兵」,表面上是指當時中原混戰的各諸侯軍隊,實際上主要是針對中原可能派來鎮壓的秦兵。因為橫浦、陽山、湟溪關三關,正好處於秦所開闢的兩條南嶺新道上。絕了這三關,就等於堵了秦軍南下嶺南的路。
不過此時南海郡內,還有不少忠於秦朝的官吏,趙佗不能明目張胆宣稱脫離秦朝。在封閉南嶺交通後,他逐步通過政治謀略,誅殺郡內秦吏,代之以自己的黨羽,又出兵佔領桂林和象郡。大約在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大封諸侯後不久,趙佗即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趙佗一登場亮相,即展現出驚人的能力和魄力。
三年後,天下重歸寧定,但秦始皇平南越的故事並沒有重演。蠢蠢欲動的異姓諸侯王,虎視眈眈的北方匈奴,讓南越國成了大漢朝鞭長莫及的「次要矛盾」。於是依靠南嶺天險,和經營多年的人力物力,趙佗暫時站穩了腳跟。
圖為南越王墓出土的「張儀」銅戈。據考證是秦平百越時傳到嶺南的兵器,秦軍越過南嶺,平定南越,將嶺南地區正式納入秦的版圖,然而到了秦末,趙佗又依靠南嶺建立割據政權
圖為南越王調動軍隊用的虎符。
圖是位於五嶺大埂嶺上的梅關,是秦在南嶺所修的重要關隘,秦末時被趙佗下命關閉。從而斷絕了秦軍南下的通道之一,梅關遂被割據政權所利用。
直插心臟的利劍
公元前196年,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隨後,趙佗向漢王朝稱臣,名義上臣服大漢。
此後,兩國一直相安無事。不過待到劉邦去世、呂后掌權之後,形勢突然急轉直下。也許是聽信了與南越國接壤的長沙國的讒言,呂后突然下令,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等器物,以及牛馬等牲畜。鐵器和牛馬是農耕的命根子,禁運鐵器的「經濟制裁」,無疑是要南越國斷糧絕種。不僅如此,呂后還扣押了趙佗派去謝罪的使者,屠殺趙佗在中原的宗族,毀其父母在中原的墳墓。
是可忍,孰不可忍。趙佗一怒之下,與漢朝一刀兩斷,自己當起皇帝。不過他畢竟不是感情用事的人。他知道,一旦發生激烈衝突,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因此在具體的軍事行動上,他十分克制,只是派少數軍隊襲擊了長沙國的一些城邑,作為對長沙國的報復。趙佗不愧是個老練的政治家。呂后則不然,她大張旗鼓派出征討大軍,決心一舉拿下這個反叛的小國。
此時,南越國的靠山——南嶺,再度幫了趙佗的大忙。由於南嶺位於亞熱帶和熱帶的交界處,氣候炎熱,年降水量達1500至2000毫米,潮濕悶熱,尤其夏季更是溽熱難當。而漢朝大軍主要由北方士兵構成,根本沒見識過如此「變態」的氣候,據《漢書》所載,這支軍隊到達南嶺後,「會暑濕,士卒大疾」。
漢朝大軍無法擊敗南越弱旅,雙方就在南嶺一帶僵持下來,直到呂后去世、漢文帝登基。
漢文帝登基,緩和兩國關係的機會終於來了,不過趙佗還有一個隱憂:南越國與漢王朝的疆界,基本繼承了秦朝的邊界。深入南嶺以南的桂陽縣,在秦時屬長沙郡,此時則屬於漢朝的長沙國。
直到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這一跨越南嶺的獨特邊界。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三幅漢文帝時期的地圖,其中一幅繪製了南越國與長沙國交界地區的地形。在這幅上南下北的圖中,左上角屬於南嶺以南的地方,標有桂陽縣的字樣。由於這幅地圖只標繪漢朝的政區名稱,所以桂陽在當時確屬漢朝無疑。從這幅地圖上看,桂陽縣深深嵌入到南越國,距離國都番禺的距離非常之近,就像一把隨時可以直插心臟、致人性命的利劍。
不僅如此,當時漢朝在兩國交界地帶還駐有重兵。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另一幅地圖上,標繪了漢朝在與南越交界區域的駐軍情況。從圖中可看出,漢朝在這一地區,以箭道為中心布置了由徐都尉、周都尉和得司馬所率領的三隻軍隊,構成三道軍事防線。這些駐軍雖不一定有能力攻入南越國的腹地,但由於桂陽縣的存在,對南越國無疑是一種長期的軍事壓力。
最重要的是,從長遠來看,漢朝不可能容忍南越國長期存在。被漢朝所控、南嶺以南的桂陽縣,今後必然會成為進攻南越國的橋頭堡。而這正是當年秦始皇所「深謀遠慮」的。
靠山上開了一個口,趙佗自然如芒在背。於是漢文帝登基後不久,他就寫信給文帝,希望能重新劃定兩國的邊界,將兩國間「犬牙相入」的格局改變為「山川形便」,即將桂陽縣劃歸給南越國,這就引出了本文開頭的那段故事。可惜的是,漢文帝識破了趙佗的企圖,斷然拒絕。不過為了安撫趙佗,漢文帝派人重修了趙佗在真定的祖墳,再「附贈」其他一些籠絡措施,希望趙佗重新稱臣。趙佗明白,長期與漢朝敵對,對自己這個小國十分不利,而且所謂稱臣,也只不過是一種名義而已,因此失望歸失望,他還是乖乖去掉帝號,表示臣屬於漢朝。此後,漢朝忙著處理同姓諸侯王和匈奴的問題,無力征討南越國,兩國又迎來了長期和平。
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南越國的開創者趙佗去世,據史料記載,享年100餘歲。
這是今天粵西北連州市境內,南嶺山脈之騎田嶺上的秦漢古道,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最早官道之一。它曾是秦漢時期的軍事要道,後來則成了商旅通途。史載東漢章帝時期,大司農鄭宏奉命將此道拓寬,用條塊麻石鋪砌成嶺南通往中原的官道。而「此路一開,中原之聲近矣」,連州遂成為中原進入嶺南的門戶和水陸中轉的樞紐。供圖/QUANJING
圖是南越國的重要文物,方形的「文帝行璽」。「文帝行璽」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一枚西漢金印,以龍為印紐的設計,乃南越國首創,它突破了秦漢帝璽的規制。供圖/南越王博物館
圖是南越國的重要文物,圓形的「萬歲瓦當」。是南越王僭越稱帝的鐵證。供圖/南越王博物館
漢武帝的「得寸進尺」
眾所周知,漢武帝雄才大略,其登基之後,對內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問題,對外則擊潰了匈奴。於是,南越國便成為問題。但兩國長期和平相處,漢武帝找不到改變現狀的借口。南嶺上一直風平浪靜。但改變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還是被精心安排出場了,他就是漢武帝派往南越的使者安國少季。
安國少季的出身史無明文,很可能是一個無名之輩,而他能成為大漢使者,則源於一個特殊身份。南越第三任國王趙嬰齊,曾經在長安作過質子,期間,他娶了邯鄲人樛氏為妻,並生子趙興。趙嬰齊回到南越後,繼承王位,趙興被立為太子,而樛氏則為王后。趙嬰齊死後,趙興繼位,於是樛氏順理成章的成為王太后,並掌握實權。而這位安國少季,就是樛太后未嫁給趙嬰齊之前的情人。漢王朝讓安國少季擔任使者,可能看上的就是這一層「曖昧」關係吧。
果不其然,安國少季到達南越不久,就與樛太后舊情復燃。在強勁的枕頭風作用下,再加上樛太后本身就是漢人,遂很快促使南越王向漢武帝上書,請求內屬,成為內諸侯。這一大動作,觸動了另一位實權人物——南越土著、王國丞相呂嘉的利益。他開始秘密集結力量,準備作亂。
呂嘉在南越經營多年,樹大根深,而南越王趙興又優柔寡斷,更重要的是,樛太后與安國少季通姦之事,引得街頭巷議,更讓大臣們離心離德,因此在鬥爭中,趙氏家族逐漸陷於下風。面對這一不利局面,漢武帝決定遣使、派兵。
公元前112年,韓千秋率領樛太后的弟弟樛樂以及2000人,前往南越討伐呂嘉。
既然漢朝動手了,呂嘉也就沒有隱忍不發的道理了。他起兵殺掉樛太后和安國少季等漢朝使者,並立趙嬰齊與南越女子所生之子趙建德為王。至於韓千秋所率的2000軍隊,呂嘉「爽快」的放其越過南嶺,誘敵深入,然後以眾擊寡。韓千秋很快就兵敗身死,全軍覆沒。
穩住局勢後,呂嘉還命人將漢朝使節的頭顱裝在盒子里,放在大庾嶺上與漢朝的分界處,用以表達南越獨立的決心。
一度庇護南越的南嶺,此時更成為南越獨立的象徵物。
呂嘉的這一挑釁行為,徹底激怒了漢武帝。他立即發兵10萬,分五路進攻南越,決心一舉踏平這個小國。五路大軍中,除了沿牂牁江(今屬貴州)南下的一隻軍隊外,其餘四路都由南嶺南下,其中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由桂陽縣南下,是南嶺四軍中的主力。
南越依舊依靠南嶺天險,與漢軍周旋。雙方在南嶺一帶相持了近一年。
首先打破僵局的,是樓船將軍楊仆的軍隊。這支軍隊沿章水(今屬贛州)翻大庾嶺南下,經過奮戰,攻至番禺以北30里的石門,但無力繼續深入。
徹底改變戰局的,還是經桂陽縣南下的軍隊。路博德將軍率領的這支軍隊,與楊仆會師後,合擊番禺。兩軍合璧,攻勢如摧枯拉朽。困守番禺的南越軍隊見大勢已去,遂紛紛向路博德投降。城破之後,呂嘉、趙建德逃往海上,不久即被抓獲。至此,立國90餘年的南越國滅亡。
深入南嶺以南的桂陽縣,果然成了漢軍攻越的橋頭堡。歷史再次證明了秦始皇的「深謀遠慮」。
攻滅南越國之後,大漢朝真正嘗到了「犬牙相入」的甜頭,為了防止嶺南再度發生叛亂,漢王朝在劃分嶺南行政區劃時,比秦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從長沙國分置的桂陽郡和零陵郡的南界,遠遠深入到嶺南地區,其中桂陽郡的南界直達今天廣東的英德,而零陵郡的南界則接近於廣西的桂州。與此同時,在嶺南地區新置的蒼梧郡的北界,則向北跨過南嶺,幾乎到達今天湖南的道縣。於是,嶺南地區行政區劃的邊界,相當於在南嶺上左衝右突。而被「突破」的天險南嶺,也無法再成為一個割據政權的理想靠山。
這是今天的廣東省連州市,在南嶺以南。然而從秦平南越時起,這個地區就被劃入南嶺以北的行政區,成為中原王朝控制嶺南的重要基地。而此地也因此得中原文明風氣之先,為嶺南最早得到開發的地區之一。供圖/CFP
此後,由秦皇開創、漢武完善的「犬牙相入」之策,被許多王朝奉為嶺南政區劃分的「金科玉律」,使嶺南長達千年基本沒出現過獨立政權,甚至沒發生過長時期的叛亂,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出現。
又一次「大手筆」,則由氣吞山河的大元帝國所締造。
元劃中國為十一行省,而這些行省基本上全部打破山川界線,其中嶺南地區由湖廣行省和江西行省管轄,前者控制今天的湖南、湖北和廣西;後者控制今天的江西和廣東。南嶺完全不再成為高級行政區劃的界線。直至明代,因為管理不便,才恢復到以南嶺為界的舊法,但新的犬牙相入又產生了。只不過這時,犬牙相入之地不在嶺南,而在今天兩廣邊界處南北走向的雲開山等山脈。
也許只有打破山川阻隔,南嶺之南才能為中原王朝之地。這也是中國能成為中國的原因之一吧。
本文選編於《中華遺產》2014年11月刊
撰文/成一農
推薦閱讀:
※秦始皇的「人性惡」
※百家講壇之《王立群讀史記·秦始皇》筆記(二)12至24集
※荊軻刺秦王,終究赴笑談
※秦始皇這麼牛的人為什麼死後會這麼可憐?
※秦始皇敗得最慘的一戰,史記暗示有隱情
TAG:秦始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