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報業
老上海的報業 |
老上海的報業史,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史的縮影。在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回顧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溫故知新,進一步傳承弘揚海派報業精神。 研究老上海的報業,不能不提到望平街。在中文報刊史上,望平街猶如美國紐約的華爾街、英國倫敦的艦隊街一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望平街即今天的上海山東中路,從福州路口至南京東路一段。這條當年的碎石小街是19世紀上海報業的發源地。1872年《申報》在望平街開業後,由於這裡地處英租界,具有政治蔭庇作用,加上英國的印刷技術和印刷機械又最早在這一帶推廣普及,因而望平街成了當時上海報人開辦報館的首選地。至上世紀30、40年代,約有四五十家報館集中於此,連「中國第一流之新聞紙」天津《大公報》也在望平街設立分館。眾多的明星報人集聚望平街,並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研究老上海的報業,又不能不提到當時在全國最具影響的上海新聞界「三巨頭」:《申報》、《新聞報》和《時報》。《申報》的創刊打破了創建於1861年的《上海新報》獨家經營的格局,呈現出近代報紙比較完備的形態。《申報》自創辦到停刊的78年間,見證並記錄了清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個朝代的更替,兩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可謂是「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1893年,《新聞報》在望平街創刊。雖然它比《申報》創辦遲20年,但由於該報注重改革報紙內容和版面,信息量大,又善於經營管理,因而其影響和聲譽與《申報》不相上下。1904年,狄楚青在望平街創辦《時報》,成為維新變法後改良派在國內創辦的第一份報紙。由於該報在評論、編輯、出版等方面大膽革新,聘首創「時評體」的陳景韓等優秀報人專辟時評欄,應時而發、精悍明快,頗受時人歡迎。《時報》很快成為發行範圍覆蓋全國的報紙。當時上海有影響的報紙還有,于右任的《神州日報》和《民立報》,張竹平的《時事新報》,章太炎主筆的《大共和日報》和《蘇報》,戴季陶經理的《民權報》,邵力子主辦的《民國日報》,梁啟超的《時務報》,蔡元培的《警鐘日報》和《國民日報》等。
研究老上海的報業,還不能不提到商業化的報刊發行方式。望平街之所以成為「報館街」,從某種程度上講,得益於與近代報刊幾乎同時產生的報販。《申報》創刊後,在利用郵局、書局、會館等發行渠道的同時,主要利用報販挨家挨戶上門送報,以至逐漸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報販群體。後來創辦的《新聞報》、《時報》等也都採用這一模式。1911年,報販在望平街成立了自己的行會組織——捷音公所。當時有人這樣描述望平街的盛況:每天清早,報販雲集望平街,成捆的報紙從各報館運出,有的車拉,有的肩扛,還有很多報童手提,將報紙發往上海和全國各地。一旦出現重大新聞,販運報紙的人更是把整條望平街擠得水泄不通,煞是熱鬧。
老上海報業有力推動了歷史和革命。曹聚仁曾指出:「短短望平街,代表著西風吹動以來的中國文化,從這一街巷的浪潮上,體會著時代的脈搏。從啟蒙運動以來,每一個和政治動向有關的人物,沒有不在望平街上留下他們的足跡。」毛澤東曾回憶說:「當我在長沙的中學讀書時,我第一次讀到的報紙,報名《民立》,是民族主義派的報紙,裡面有反抗滿清的廣州起義及在一個湖南人領導下的72烈士就難的情形。我讀了以後,極為感動,並發現《民立》裡面充滿了有刺激性的材料,同時我也知道了孫中山的名字和同盟會的會綱。」老上海報業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全國解放後,上海報業歷經政治風雨考驗,走過了曲折的道路。改革開放後,上海逐步形成了以《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三張主流報紙為首,各專業報刊和小報百舸爭流的生動局面。進入新世紀後,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傳統媒體面臨著新的挑戰。
如何發揚老上海報業創新競爭精神,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補,更好地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這是需要上海報業回答解決的現實課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韓正說的:「下決心減少經濟對房產依賴」和撤銷房管局的言行舉動?
※為什麼好多地方都有二里半這個地名?
※「黃包車」為什麼姓「黃」?
※無印良品在上海開了中國首家 Café MUJI ,茶和咖啡都賣
※SWIFT主辦的客戶安全計劃專場研討會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