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女子把貞潔看的那麼重?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男女授受不親的倫理,但並非像後來明清朝把女子貞潔看的很重。古代女子改嫁、離婚並非罕見之事,特別是人口較少的王朝,是鼓勵女子早婚、丈夫死後再嫁的。自秦開始立貞節牌坊獎勵為丈夫守節的寡婦,漢宣帝也賜貞婦順女帛,漢安帝曾在開初六年二月下詔賜貞婦節義谷十斛。但秦漢到宋程朱理學這段時間,總體對男女之事比較寬泛。如皇帝可以派大臣去后妃如廁地方促駕,后妃可以與大臣見面交談,官員可以與同僚妻室談論,《孔雀東南飛》描述焦仲卿妻被休回家後,並沒有受到社會的歧視,反而太守、縣令一再派人上門促婚。寡婦再嫁沒有人歧視和非議,三國時期曹操貴為丞相,也照樣娶寡婦,曹操兒子曹丕娶的也是寡婦。蔡文姬嫁了三次也屬正常。唐朝李氏起於突厥貴族,更無漢人倫理文化,唐民風民俗更為開放,如唐太宗可以納兒媳、安祿山可以與后妃見面嬉鬧,貴族婦女可以結伴騎馬去郊外遊玩,女子追求愛情也比較開放主動。從出土文物來看,漢晉南北朝唐宋的男女著裝都比較暴露,低領的衣裳從東漢就開始流行,特別是魏晉名士帶動的:風流相仿,盥台成俗的廣領款式潮流。
貞潔是個泛泛的詞,大致分為女性婚前、婚後,婚後又分夫在、夫死兩種。含義是一個女子一輩子不和任何男性性交,或者是只和丈夫一個人性交謂之貞潔。如果私通、再嫁或被施暴,都是失貞。女子在未嫁時要守童貞,婚後夫在時要守貞,夫死後要守節。漢唐時期風氣比較開放,再嫁沒有受歧視,晚唐五代時期,皇權削弱政權更迭,社會動蕩不安,使得社會追求物慾、悲觀絕望的思想嚴重:今朝有酒今朝醉和追求男歡女愛成為主流,當時的文學作品充斥大量男女情愛的詩詞。宋朝承襲晚唐五代遺風,加上宋經濟發達、皇帝縱容(優待官吏、推崇名士、鼓勵享樂),宋追求物質的風氣比尤過前朝。如柳永之類落魄文人,都可以養妾嫖妓、歌酒滿前。男人如此放浪也影響到女性思想變得開放,當時貧民對自己女兒做侍妾、養娘、歌女不以為恥,很有笑貧不笑娼的意味。而大戶人家女子也褪去矜持追隨潮流,如身為貴婦的魏夫人就自辦文化聚會,招待文人騷客,她所作的《季腰裙》很有挑逗的味道;宋女詞人李清照在少女時代就毫無顧忌的飲酒、放游,更是宋朝開放風氣的代表。宋朝北有強敵戰亂不斷,內有奢靡之風, 道德貞操觀念淡泊,《水滸》、《金瓶梅》等小說都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氣。
歷史上開始推廣貞潔烈婦、男女大防的,是始於宋朝程朱理學。對於宋朝奢亂的社會現象,程頤提出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觀念。但對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宋代都未產生大的影響,不過由於朱熹的大力提倡,理學在宋末引起了一定關注。《宋史烈女傳》記載的烈女故事,對於男女大防,也沒有明清兩朝變態的程度。如水滸所描述西門慶通過王婆勾搭潘金蓮的見面場景,陌生男女戒備沒有那麼森嚴。《明史烈女傳》記載,崇禎4年冬,夏縣有個柴姓女子,與丈夫入山中避流賊,兩人在賊搜山時被抓。一賊兵見柴氏年輕貌美,上前摸了柴氏的手,柴氏一口咬下被摸部位的肉扔掉,賊兵又摸了其胳膊,柴氏又咬下胳膊肉,賊兵大怒將其亂刀砍死。
推薦閱讀:
※古代最慘的不是小妾,更慘的還有,男主和兒子共享,不當人看
※古代鑄造青銅器的失蠟法是什麼?
※古代盜墓最牛X的幾個哥們兒,項羽竟榜上有名!
※原來這多麼詞牌的由來,跟古代的帥哥美女有關
※如果喪屍發生在中國古代,請問會哪種武功才能笑到最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