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讓詩詞「活起來」

「活起來」,現在在考古界、文物界、國學界可是熱門辭彙。因為,習總書記說過,我們要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所以,我今天就直接借用。當然,總書記講的是國家寶物如何利用的問題,我講的是傳統詩詞如何創作的問題。

我們知道,詩詞是屬於形象思維的範疇。形象思維是一種直覺感知的思維,它由空間立體感和物體生命感兩個方面組成。形象思維到了一定層次就形成了一種境界,境界一詞是王國維先生首先提出來的,王先生被譽為新史學開山鼻祖。他在「人間詞話」中將境界歸納成立、守、得三個層次。我認為境界代表一種格局,一種情懷。境界問題也是判斷一首詩詞作品是否有生命,能否「活起來」的基本標準。而且這種生命的力量能夠穿越時空,歷千百年仍然呈現蓬勃生機的,仍然能引起強烈共鳴的,那才是真正的名作佳句,真正的大境界。如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現在讀起來,在浪跡天涯的遊子眼中,雖然跨越上千年,依然是不一樣的場景,同樣的感受,可以說每個人的都有不同的母親,但每個人在心裡都有同一個慈母。又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表面上看是描述江南的優美的春光。但是實際上是對南梁武帝蕭洐興佛崇佛的一個諷喻。這個諷喻,在今天仍然有現實的針對意義。南梁武帝蕭洐便是熱門電視劇"琅琊榜"那個南梁皇帝的原型,也是《昭明文選》編纂者,蕭統的爸爸。他信佛無以復加,他有些事做起來就連如來佛祖都要甘拜下風。他僅在首都南京一帶就建寺廟五百多座,漢傳佛教和尚吃素就是他是始作俑者,他還曾四次出家,其目的就是為建寺廟籌措資金,最後在候景之亂中活活被餓死。杜牧這詩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據說中國五大佛教名山四個上了市,道場成了商場。最近杭州餘杭徑山寺的一次佛事活,七八個大和尙乘著勞斯萊斯汽車來參加,還有帶女秘書的。所以有學者說這是佛教教的集體失德。這就是說千古名詩的魅力和生命力。

要讓詩詞「活起來」,最基本的途徑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沙俄時期的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對這句話有較完整的闡述。藝術素材來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藝術家篩選,再創造。含義大體意思是:沒有生活原形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所有點滴小事或者發生過的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並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

首先藝術要源於生活,朱熹的一首詩就比較形象地描述了生活這個源頭的作用,「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所以我們寫詩為什麼要採風就是要尋找生活這個活的源頭,才能寫出活起來的詩。

當然源於生活是手段,如何高於生活更加重要。個人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於生活,要有作者的情懷和情緒,這個情懷就是人對生活的感悟。這樣,這個詩詞就有了靈魂。對於詩詞來說,最能表達人的情懷,主要是二方面:

(1)送別類的情懷。這種情懷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敘寫別後的思念。中國古代交通不便,但又區域遼闊,所以送別詩也是汗牛充棟。我以為這類詩最著名的當屬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唈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首都是千古送別的名詩。但這兩首塑造場景反差很大,為什麼有如此反差呢?這是由地點和人物決定的,王維送元二,是兩個同朝為官又是鐵哥們之間的相送,大家無所顧慮。哥們呀,以後哥們不能象這樣陪著喝酒了,你就更盡一杯吧,其實他們倆應該是傍晚開喝的,一直喝到清晨,這中間不知經過多少個更盡了,其中情誼之深可見一斑。高適別董大,因為董大因宰相出事而被放逐。所以高適對董大只能好言慰問,喝吧喝吧,兄弟的朋友遍天下,還怕不能瀟洒嗎。

當然,好的送別詩還有許多。還有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蘇東坡的去年相送,餘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等等。

(2)懷古類的情懷。這種情懷或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這類詩詞古今往來,千古絕唱數不勝數,但我認為最富家國情懷的,境界最高的當是南宋陳亮的《登多景樓》: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

陳亮此詞,單從藝術講與同時代的大家比可能有距離。但他站在國家的大勢上,有「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反對南宋隔江苟和,認為長江不是國境,而是南北統一的出發基地。這境界比辛棄疾的「卻將萬事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陸遊的「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懷才不遇的牢騷高多了。據說毛澤東晚年一邊讀此詞,一邊嗚嗚大哭。估計就是在有生之年不能收復台灣,不能夠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遺憾。

陳亮,字同甫,與呂祖謙、唐仲友同為儒家金華學派三大宗師。這個唐仲友就是當過台州知府的唐仲友,唐與台州藝伎有一段傳奇故事被凌濛初編入二刻拍案驚奇。這個黃岩的嚴蕊也是奇女子,詞寫得很好。據說是陳亮跑臨海找唐仲友,唐設宴款待,台州文工團一幫藝伎來助興。唐太守看到窗外的一棵紅白桃花,就說誰能以紅白桃花題作詩的,可以為其脫籍。嚴蕊當場吟如夢令一闋: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這如夢令確是妙手天成,全詞沒有出現桃花的字眼,卻把桃花寫的栩栩如生,維妙維肖。

實際上陳亮作為儒學宗師與辛棄疾的友誼也非常深厚,被人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男人之間的友誼」。兩人都文武雙全,脾性相投,他們又都有參加抗擊金兵的經歷。所以他們有很多的詩詞往來,最有名的是《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把兩人北伐中原,直搗黃龍的壯志和壯志未酬的惆悵活脫脫的躍然紙上。

二、高於生活,就要有作者對生活的取捨,藝術源於生活,但生活不等於藝術,藝術不可以全盤照搬生活。我以為,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1、要根據創作主題,選取生活中最富特色的細節,加以提練提高,升華主題。這叫做意在筆先。蘇軾《聞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云:「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就是這個道理,大家知道蘇東坡喜歡紅燒肉,但他更喜歡竹子,他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蘇軾對竹子是何等的喜歡和深刻。現在我們來看李白的《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歌在南朝流傳很廣,李白在詩中以搗衣聲來表達對遠在戰場的丈夫的思念,準確而別出心裁。不僅如此,結句更是把廣大婦女渴望和平的心情溢於言表,升化了主題。

又如宋末汪元量的《醉歌》十首之九:

南苑西宮棘露牙,萬年枝上亂啼鴉。

北人環立闌干曲,手指紅梅作杏花。

汪元量,字大有,錢塘(今浙江杭州),咸淳進士,以善琴供奉內廷,因此對元人滅宋的情況非常熟悉。首句寫南宋宮廷園林在即將滅亡的時候由於無人料理,已經長出了荊棘。萬年枝即冬青樹,次句寫萬年枝這種象徵永久吉祥的樹上卻有許多不吉祥的烏鴉在啼叫著,但是不再有人過問。兩句詩寫出了南宋宮廷園林一派蕭條沒落的景象。三四兩句寫蒙古入侵者聚集在南宋宮苑把梅花說成杏花這件小事,告訴人們南宋宮苑易主,南宋政權已經淪亡了。詩中提到的幾件極微小的事情,恰恰構成了詩人藉以表達亡國情懷的典型環境。從而升華了主題。

其實,從小事提練主題最具震撼力的,當屬李商隱的《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即賈誼,西漢文帝朝著名政治家,代表作有《過秦論》《治安策》《陳政事疏》等,司馬遷很推崇他,把他與屈原一起合傳。此詩說文帝千里迢迢把賈誼從長沙召到長安,問的卻是一些鬼神的問題。通過這個細節提練出了賈誼的經天緯地之才和才能不能發揮的苦悶愁緒。

2、果斷捨棄一些不合主題的東西,要善於留白。孟子說過,魚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也。寫詩詞也是這個道理。唐人司空圖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便是留白的妙處。我們先從紅樓夢林黛玉教香菱學詩的故事說起。香菱拜林黛玉為師,林先說了內容高於形式,然後香菱說很喜歡陸遊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的句子,林黛玉說這詩太淺近了,一入了這個格局,就出不來了。陸遊可是大詩人,林黛玉為什麼會這麼說。被公認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的錢穆是這樣認為的,這兩句詩對仗工整而且細膩,但是只有物的堆積而沒有人,就是留白不夠,故呆板而缺乏生氣。再如香菱初學的詠月詩叫黛玉修改: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這詩看起來沒什麼毛病,但林黛玉指出最大的問題被縛住了,出不來所以不雅。就是被一大堆道具的堆積和前人詞語給縛住了。缺乏給人想像的空間,這個詩其實是許多初學者共同的毛病。什麼都捨不得扔,結果全詩死板而了無生氣。

捨棄過程其實就是中國畫中的留白過程。不畫具體的東西,給你以想像。又如照像中的雲霧,沒有雲霧,照片上的景物一覽無遺,如果全是雲霧,看不到景物,也就不知所云了。我們寫詩也一樣,如何把握好「雲」的比例是關鍵,全部具象不好,全部抽象同樣的不好。

如黃庭堅《寄黃幾復》:「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上句追憶十年前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後十年相思之深。對於相聚的歡樂,可寫的很多,詩人只用了「桃李、春風、酒」三個意象,對於長達十年的相思,可寫的東西更多,詩人也只選用了「江湖、夜雨、燈」三個意象,六個意象,看似風馬牛,但經作者合理安排,就形成似斷非斷、似離非離的空白,正是這激起讀者想像。

三、高於生活,要善於運用擬人、比興等各種修辭手法。

擬人,擬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當做人,寫成和人一樣的有感情、有語言、有動作。擬人我最欣賞的是「二月春風似剪刀、紅杏枝頭春意鬧、羌笛何須怨楊柳」等等。

比興更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擬人和比興,應該是我們詩詞創作中的常見手法。在詩經中,擬人尤其是比興手法比比皆是。如開篇《關睢》以睢鳩而興窈窕淑女,就是非常優美的比興手法。還有《氓》中也有很好的比興手法。不光是詩經,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比興手法也是不計其數。如辛棄疾就是一個高手,他寫上元夜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貌似在寫男女之間的約會,實際上都是隱喟自己不願與南宋投降派同流合汚的一種宣言。與這一首有同工異曲的是《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不過我認比興手法寫得最優美的是宋·王觀寫的《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作者用美人的眼波、眉峰來比喻江南的山水。把我們江南的山水寫的如此優美又貼切,簡直醉暈了。不僅如此,王觀還準確捕捉到了北方與南方的季節差異,使全詞的情感大大加強。

當然,一首讓別人喜歡的詩詞,還必須有豐富想像力,要有化普通景物為神奇的能力。李白自然就不用說了,他是謫仙,自然有神仙般的想像力,他的詩作我們也耳熟能祥。其他如李賀、蘇軾等人都有瑰麗的想像力。今天我說一個,詩的藝術不論,其想像力卻是真正的超一流。這個人就是民國有名的的狗肉將軍張宗昌,就是那個殺害蔣介石結義大哥陳其美的元兇。張在山東主政時,突然附庸鳳雅起來,拜清朝狀元王壽增為師學習古典詩詞,經過不到一年的努力,果然詩藝大進,而且其想像力更加天馬行空的不可思議。我念念他的詩

《天上閃電》:

忽見天上一火鏈,好象玉皇要抽煙。

如果玉皇不抽煙,為何又是一火鏈?

還有《詠雪》:

什麼東西天上飛,東一堆來西一堆。

莫非玉皇蓋金殿,篩石灰呀篩石灰。

我認為,這狗肉將軍的詩僅僅以其豐富的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就值得我們今人學習。

最後我就自己在詩詞創作中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共勉。一個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汲取辭彙,來豐富自己的創作。如我在創作《受邀創作新時代賦》一詩中,有「和諧今古均鍾木,薈萃中西釉彩瓶」的句子,這均鍾木、釉彩瓶的辭彙就是在電視欄目中得來的。這句詩的意思是在新時代,我們不僅要有傳統的傳承,還要有外部世界的交流。再如在慶賀省詩聯學會換屆的詩中有一聯「雅韻千年吹骨笛,新程萬里舉鴞樽」,這個骨笛指六千年前的賈湖骨笛,這個鴞樽就是三千年前的婦好鴞樽,也是在一個藏寶欄目中得來的。在詩中,我用這兩個道具來比喻中華傳統詩詞源遠流長。

再一個是如何借用和化用前人的句子。借用、化用前人句子是一種正常現象。借用就是前人的句子現炒現用,化用就是適當的裁剪。我認為借用也好,化用也好,一是要比原來的藝術和境界都要高。如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就化用陸遊的「楊柳不遮顏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明顯的要比陸遊高出了許多。

我也曾在現代詩「春風在山邊自由地伸展著四肢」一句中得到了啟發,寫下了「清風天外任伸足,蔥頂雲邊慵解懷」句子。感覺把山區的春天景色寫的清麗而富有韻味。還有我寫靈湖七律中的一句「光柱收來藜杖影」,也是化用候寶林先生的一段相聲。他是這樣說的,一個人想到天上去,另一人拿個手電筒摁亮放地上,叫這人順著光柱往上爬。這個人不幹,說如果我爬一半你把手電筒摁滅了那我豈不要掉下來。

第三個就是多交流多切磋,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而且在交流過程中要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真心參與,虛心求教。這點我是有深刻的體會,我在創作南陳開國的陳武大帝陳霸先一詩中,寫來寫去總是出不了特點。後來有人指點,能不能結合他孫子呀,一語點醒夢中人。然後便有了「如能後主勝先主,冤了當初張麗華」。這後主就是陳霸先的孫子陳叔寶,因他寵信張麗華,不理朝政而導致國家滅亡。歷史上把皇帝因寵幸美女而亡國的,大都認為是「紅顏禍水」引起的,商朝滅亡是因為有妲己這個狐狸精,西周滅亡是因為有褒姒這個冷美女。我這詩算是給這個結論翻了個案。有人說我這觀點與後蜀未代皇帝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一首七絕異曲而同工。其詩曰「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這詩分明是一個「紅顏禍水」的控訴,你們自己不象男兒,還要給女人潑髒水,正是無恥之極。

李含江,網名蓋竹山人、魯子敬酒。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浙江省辭賦學會會長、浙江詩詞與楹聯學會副會長、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台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兼散文創作委主任、台州市詩詞與楹聯學會副會長。


推薦閱讀:

最寂寞的六句古詩詞,把孤獨寫到了極致!
十首讓人熱血沸騰的詩詞,純純的正能量
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詩詞排行榜
《人間詞話》點評的詩詞
【詩壇名宿】葉元章詩詞專輯(12)?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