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分治理論治療糖尿病
傳統觀點認為糖尿病(消渴病)病機為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涉及肺、胃、腎等臟腑。從脾胃論治糖尿病雖早有論述,但或從胃火燥熱加以論述,或籠統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調。對脾與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個時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確闡述。本文試從脾胃分論來初步探討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1 從脾胃論治糖尿病溯源
脾胃與糖尿病(消渴病)的關係的論述散見於各代醫論之中,早在《素問·奇病論》即有:「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提出了肥甘厚味,脾不能為胃行精氣,內熱致消的機制。趙獻可《醫貫·消渴論》曰:「脾胃既虛,則不能敷布津液故渴。」近代張錫純也指出糖尿病是由於「元氣不升,大氣下陷,脾不散精。」現代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很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乾、大便不暢等癥狀,提示了脾虛、胃熱在糖尿病形成的重要作用。現代研究也認識到了脾胃與糖尿病的關係,如熊曼琪等較早提出了脾虛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機,並從體質、飲食、情志及誤治等損傷脾氣而致消渴進行了分析。潘善余認為,脾氣虛弱是糖尿病的病機關鍵。劉承琴認為脾虛濕盛是胰島素抵抗的病理基礎,痰濁瘀血是胰島素抵抗的病理產物。
2脾不散精、胃火雍盛,糖尿病始成
綜上所述,脾胃與糖尿病的關係已被認識,但多以脾胃虛弱作為主因,脾失健運而致水谷精微不得輸布,五臟不得滋養,津不上乘則肺生燥熱,消渴由生。這種認識突出了脾虛在糖尿病發生髮展的作用,但於認識上仍不能完全擺脫傳統陰虛燥熱論的束縛。特別是模糊了脾胃兩臟器在糖尿病發生髮展的各自作用,把脾胃兩臟器的不同功能籠統地視為脾胃虛弱。
脾胃功能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不同。生理狀況下,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正如《內經·經脈別論第二十一》所言: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病理情況下脾虛主要表現為脾氣、脾陽之虛弱,具體體現在脾運化升清功能的失常,故不能為胃行氣散精,水谷精微不能輸布四肢百骸;胃之功能失調則表現為受納異常,有虛實之分,實則多食易飢,甚則生火化熱;虛則胃納不佳,飲食無味。故脾胃功能失調不能簡單地概以脾胃虛弱。病理狀態下,在同一個體,脾虛與胃實可能同時存在。
從糖尿病病程演變來看,有幾個看似矛盾的癥狀特點,一是先肥胖後漸消瘦。糖尿病早期(尤其是IGT期)多有肥胖,但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往往體重減輕而消瘦;再就是食慾佳,進食多而反消瘦。若單以脾胃虛弱論,脾胃虛當是納食不佳,大便溏,何反以見多食易飢,大便硬結等胃實有熱之徵。尚且單以脾胃虛也難以解釋糖尿病先肥胖後消瘦的動態過程。我們認為糖尿病同時存在脾虛、胃實(熱)這一矛盾病理機制。糖尿病看似矛盾的癥狀,即是脾虛、胃實(熱)這一矛盾病理消長的結果。
糖尿病早期(包括IGT)即存在脾虛、胃實(熱)。胃強多食,但尚不致於食積化火之境地,故無明顯多食易飢,多渴多飲之症;脾氣虛弱,但尚能為胃「散精、行津液」,故多食而肥胖。此期脾胃功能間的平衡尚未打破,而以脾氣虛弱,胃實尚未化火為特點。肥胖是此期的臨床表現。對於肥胖與糖尿病的關係,現代醫學進展提示,脂肪代謝異常是糖代謝紊亂的驅動因素。中醫理論關於消渴與肥胖的關係,《內經》有「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並認識到脾虛是消渴、肥胖的共同病理機制,肥胖症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現。
糖尿病期,食積胃中,胃中積熱化火,胃強已轉為胃中實火。胃火盛則消谷善飢,口乾多飲;賊火耗氣,脾不堪負荷,脾虛益甚,不能為胃「散精、行津液」,脾胃功失調,故受納雖多而脾虛水谷精微不得輸布,四肢百骸五臟不得滋養,故日漸消瘦,患者由肥而瘦,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症」。此期以胃火盛,脾虛益甚,脾胃功失調為病機特點。
如未作治療,病情發展,則胃火益甚,耗傷津液,脾氣虛弱,津液不能輸布,五臟無以滋養,陰虛燥熱由此而生,津傷熱燥間雜淤血、痰濁而變生百症。此期以脾虛燥熱,多臟腑受累,百症由生為特點。
綜上所述,脾虛胃強(胃熱)貫穿糖尿病的各個時期,對糖尿病的發生髮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臨床上我們根據這一理論假設,提出糖尿病治療以扶脾抑胃為主,白虎人蔘湯加減,依據脾虛胃強矛盾之主次,兼顧病程之分期,或健脾或瀉胃。前期、早期以健脾為主,瀉胃為輔。中期以清瀉胃火為主輔以健脾,後期以脾胃兼顧,滋陰潤燥,辯證施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推薦閱讀:
※尿道炎後綜合征無需抗菌治療
※骨質增生的新認識及治療新方向
※牛逼哄哄的用藥寶典 | 十種治療葯源性肝損傷的藥物
※足療輔助治療遺精
※有什麼好的葯治療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