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三父子:大器晚成與少年得志

「三蘇」都是通才、全才,父子三人既有大器晚成也有少年得志。他們不僅在文學史,而且在政治史、思想史、史學史、藝術史上都有巨大成就,其中蘇軾的貢獻更大。《宋史·蘇轍傳》說:「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但世上沒有什麼「無不相同」的人和事,三蘇父子的性格、政治態度、學術思想及文學風格的差異都很大。

  ▲三蘇紀念館  大器晚成與少年得志  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少不喜學,而喜歡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他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但應進士及茂材異等試皆不中。如果說蘇洵初舉進士不中可能與他「少不喜學」分不開,那麼他二十九歲再舉進士不中,特別是三十七歲舉茂才異等亦不中,就要怪科舉考試製度窒息人才了。蘇洵的可貴就在於,他沒有繼續讓自己去適應不合理的科舉考試製度。相反,在「舉茂材異等不中」之後,他得出的結論是「此不足為學也」(歐陽修《蘇洵墓志銘》),於是決心走自己的路。  蘇洵48歲那年,他送蘇軾兄弟入京應試,知益州張方平向歐陽修極力舉薦蘇洵。歐陽修上其書於朝,公卿士大夫爭傳誦之,蘇軾兄弟又於次年同科及第,父子三人遂名動京師,蘇氏文章遂擅天下。蘇洵可說是大器晚成,年近五十才成名。但他成名後的地位也很低,「爵不過於九品」,只做過試秘書省教書郎、霸州文安縣主薄、禮院編修,相當於現在的科級幹部。  蘇軾兄弟的經歷於蘇洵剛好相反,是少年得志而一生坎坷。進士及第,名動京師,蘇軾二十二歲,蘇轍才十九歲,五年後又同舉制科入等。蘇軾一生八典名郡,先後知密、徐、登、杭、穎、揚、定八州,地方政績顯著,在朝廷官至禮部尚書。  蘇轍一生的政績主要表現在元祐年間,由一個小小的縣令升至副相,比蘇軾的官位還高。南宋何萬在《蘇文定公(蘇轍)謚議》中說:「元祐九年之間,朝廷尊,公路辟,忠賢相望,貴幸斂跡,邊陲綏靖,百姓休息,君子謂公之力居多焉。」這段話對元祐之政雖有過份美化之嫌,但對蘇轍在元祐之政中的作用的估計,是大體符合實際的。蘇轍的政治才能只在哲宗元祐年間才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請橫屏查看

  ▲宋 蘇軾 《黃州寒食帖》紙本 34x119.5cm  「三蘇」與王安石變法的政治分歧  在政治上,北宋王安石力主變法時,三蘇強調革新吏治。在蘇洵生前,王安石變法還未開始,但爭論已經開始。蘇洵在《衡論》中已經提出了「政之失,非法之罪」的觀點。嘉祐三年(1058年),蘇洵與王安石分別有《上皇帝書》和《上仁宗皇帝言事》。  蘇氏兄弟後來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實為蘇洵與王安石分歧的繼續。熙寧二年初,兄弟二人守父喪期滿返京時,王安石變法已經開始,以蘇軾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以蘇轍為變法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蘇轍對新法作了全面的批評,同時要求外任,免去他在條例司檢詳文字的職務。為人「謹重」的蘇轍,上書反對新法比蘇軾早四個月,而要求離京外任比蘇軾將近早兩年。  蘇軾又有《上神宗皇帝書》,對王安石變法作了全面批評。變法派於是下決心把他趕出朝廷。御史知雜事謝景溫誣奏蘇軾扶父喪返川時,曾在舟中販運私鹽,並追捕當時船工進行拷問,想獲得「罪」證。蘇軾「實無其事」,不屑同這些人爭辯,只求出任地方官避禍。於是被命通判杭州。蘇軾一生多次被誣陷,這是其中的第一次。  對元祐之政的態度,也表明蘇轍在政治上往往比蘇軾更激烈。蘇轍在元祐元年二月至十一月擔任右司諫期間共上奏章七十四篇(蘇軾同期所上奏章為二十篇),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重大政治問題。他主張嚴懲推行新法的朝廷大臣,而對執行新法的小臣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八次上書要求責降右僕射韓縝,三次乞誅竄呂惠卿,並一論章惇,再論安燾,五論蔡京。  蘇洵與王安石的分歧,蘇軾與程頤的分歧都在於認為他們不盡人情。蘇洵《辨奸論》說:「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洗濯),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蘇軾與理學家程頤鬧得冤冤不解,形成洛蜀黨爭,重要原因也是蘇軾厭惡程頤不近人情,其《杭州召還乞郡狀》說:「臣又素疾程頥之奸,未嘗假以色詞,故頥之黨人無不側目。」《宋史紀事本末》卷四五說:「頤在經筵,多用古禮,蘇軾謂其不近人情,每加玩侮。」  蘇氏兄弟在元祐年間的主張也不盡相同。例如蘇軾只是私下勸告章惇說,司馬光「時望甚重」,「不可慢」(《亡兄子瞻墓志銘》)。蘇轍卻上章要求罷免章惇樞密使之職。在役法問題上,蘇軾認為:「差役免役,各有利害」,「以彼易此,民未必樂」。蘇轍卻認為,「差役可行,免役可罷,不待思慮而決」(《論罷免役錢行差役法狀》)。司馬光恢復詩賦取士,蘇軾作《復改科賦》稱美此事,但蘇轍比哥哥冷靜得多,他雖然不反對司馬光恢復詩賦取士,但主張推遲一屆施行,並因此得罪了司馬光,「君實(司馬光)始不悅矣」(《潁濱遺老傳》)。  此處圖片為橫卷長軸,請橫屏查看

  ▲宋 蘇軾 《行書洞庭中山二賦》紙本  「三蘇」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  三蘇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蘇洵的散文「辭辯閎偉,搏於古而宜於今」,對改變北宋文壇風氣起了巨大作用。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  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他的散文平易自然,筆力縱橫,揮灑自如,雄辯滔滔,與歐陽修一起並稱歐蘇。他的詩內容豐富,境界開闊,格調清新,與黃庭堅一起並稱蘇黃。他的詞一洗五代綺麗柔靡的詞風,成為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並提高了婉約詞的境界,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辛棄疾一起並稱蘇辛。蘇軾存詞三百多首,蘇轍存詞僅四首,寫得最好的是《水調歌頭?徐州中秋》:「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關於蘇氏兄弟詩文的優劣,歷來有不同看法。蘇軾說:「子由詩過吾遠甚。」(《記子由詩》)又說:「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答張文潛書》)這並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論詩論文都追求「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轍《子瞻和陶詩引》)、「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評韓柳詩》)的藝術風格,蘇轍「汪洋澹泊」的藝術風格正符合他的審美趣味。三蘇是琴棋書畫皆通的藝術家,蘇洵雖無詞存世,但他是懂音樂的,蓄有雷琴;三蘇會棋,但棋藝不算高明;三蘇皆精書法,《中國書法大辭典》都收有三蘇的書法作品。三蘇均好畫,蘇軾曾「以錢十萬」,購得吳道子畫獻與蘇洵。在蘇洵所珍藏的百餘幅名畫中,此為壓卷之作。  蘇軾沒有歷史專著,但寫了大量單篇史論;蘇洵所著《史論》是一部很重要的歷史著作;蘇轍應制科試所上《進論》含有史論,晚年又撰《歷代論》,多為歷史人物論。蘇轍與蘇軾一樣,應制科試所上《進論》也含有史論,即「上自三王而下至五代」的朝代論十二篇,晚年又撰《歷代論》四十五篇,多為歷史人物論。蘇轍有史學專著《古史》,是為糾正司馬遷《史記》之訛,補充其佚而作。  三蘇都是深受儒、釋、道影響的大雜家,蘇轍思想尤雜。他們都與僧人、道士往來密切。蘇洵有《彭州圓覺禪院記》、《送蜀僧去塵》、《題仙都觀》等詩。北宋興起一股疑古思潮,他們的學術著作都是這一疑古思潮的產物。在對佛、道的態度上,蘇軾兄弟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蘇轍不僅政治觀點比蘇軾尖銳激烈,而且他的學術思想也比蘇軾更加複雜和大膽。  在三蘇中,一般更推崇蘇軾,但我認為更應推崇蘇洵,他對兩個兒子進行了精心的教育,為我們培養出蘇軾、蘇轍這樣的一代文豪。蘇洵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頗不容易。蘇軾兄弟幼而習之,又有家父培養,能成一家,不足為奇。而蘇洵發奮既晚,又無師承,全靠自己摸索,而能與孟、劉、賈、董抗衡,上繼韓、歐,下開蘇軾兄弟,確實是了不起的。
推薦閱讀:

蘇軾:望湖樓醉書
啟功書法(蘇軾《贈劉景文①》)
蘇軾的詞
蘇軾書《愛酒歌》(安得佳人擢素手,笑捧玉碗兩奇絕)
蘇軾寫的最走心的一首詩是哪首?

TAG:蘇軾 | 少年 | 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