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治療盆腔炎
病機概述:慢性盆腔炎包括盆腔生殖器官(子宮體,輸卵管,卵巢)及盆腔腹膜與子宮周圍的結締組織的慢性炎症。本病是急性期未徹底治療,或體質虛弱者,則轉為慢性。本病多由於產襦期,流產後,盆腔或宮腔手術後,或因經期衛生不良等因素,致使機體自然防禦功能遭到破壞,病原體從陰道,子宮頸口,宮體等部位的創傷處入侵併蔓延,或經腹腔其它臟器感染,直接進入內生殖器及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而致病。
一般癥狀為下腹部墜痛,腰骶部脹痛,痛經或性交痛,白帶增多,可以為血性白帶,黃綠白帶,如厭氧菌感染,白帶可有惡臭氣味,婦科檢查可觸及附件區包塊,盆腔及宮旁組織觸痛。
根據臨證應屬於腹痛,痛經,月經失調,帶下,症瘕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行經,產後,血室正開,胞宮空虛,或素體虛弱,飲食不節,寒濕熱邪毒乘虛內侵,氣血運行不調,臟腑經絡受阻,瘀阻胞宮胞脈,以致經絡閉阻而發病,以下是辯證治療。
(1)濕熱瘀阻型: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伴腰骶及少腹疼痛,經期加重伴低熱,帶下量多,色黃或白,黏膩有異味,小便黃大便秘,舌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配方組成:忍冬藤25g,紅藤30g,蒲公英25g,敗醬草25g,赤芍15g,牡丹皮15g,黃柏15g,馬齒莧25g,威靈仙25g,皂角刺25g,元胡15g,薏苡仁50g,丹參25g,椿根皮20g,醋香附15g,醋鱉甲(先下)30g,制乳沒各12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寒濕瘀阻型:少腹及腰骶冷痛,得熱則舒經期加重,帶下量多色白,畏寒身痛,或有便溏,舌苔白膩,脈沉緊。
配方組成:敗醬草25g,紅藤30g,桂枝15g,茯苓20g,蒼朮15g,川芎15g,制附子10g,炮姜10g,小茴香12g,薏苡仁50g,烏葯20g,吳茱萸8g,鬱金15g,水蛭10g,土元20g,白朮1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氣滯血瘀型:小腹疼痛拒按,或按之有塊,脅肋脹滿,經色黯夾血塊,面色晦暗,肌膚甲錯,舌黯瘀斑苔薄,脈弦澀。
配方組成:茯苓20g,白芍20g,牡丹皮15g,醋香附15g,桂枝15g,桃仁12g,三棱12g,莪術12g,赤芍18g,丹參25g,紅藤30g,蒲黃(包煎)12g,五靈脂12g,制乳沒各12g,金鈴子15g,元胡1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4)濕熱下注型:少腹疼痛,經期及勞累後加重,帶下黃白有異味,神疲乏力,頭昏重,腰骶酸痛,舌紅苔黃,脈細數。
配方組成:當歸20g,赤芍25g,川芎 18g,白朮15g,茯苓15g,澤瀉15g,敗醬草25g,紅藤30g,魚腥草20g,茜草20g,海螵蛸18g,黃柏18g,椿根皮25g,醋香附2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5)陰血虧虛型:小腹隱痛或腰痛,形體消瘦,五心煩若,口燥咽干,月經稀少或閉經,舌紅少苔,脈細數。
配方組成:青蒿18g,生地30g,牡丹皮20g,蒲公英30g,大黃(後下)10g,土元20g,桃仁20g,紅藤30g,棗皮15g,莪術18g,枸杞20g,桑椹20g,醋鱉甲(先下)30g,龜板(先下)3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6)盆腔積液方:土茯苓50g,薏苡仁50g,白朮20g,冬葵子25g,赤小豆50g,扁蓄20g,瞿麥30g,澤瀉20g,豬苓20g,黃芪50g,水蛭15g,川牛膝20g,醋香附20g,白茅根30g,桂枝15g,續斷25g,杜仲25g,大腹皮3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註明:慢性盆腔炎證型複雜,需要詳細認真辨證,對證施藥,葯症相符,方能顯效。
推薦閱讀:
※[轉載]兒童腺樣體肥大的中醫治療與調理
※子午流注與中醫養生
※身體里的圓——肝和肺
※秦伯未講解中醫基礎學說——經絡
※《何氏虛勞心傳》_六味地黃丸_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