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古人怎樣教小孩子學詩?

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是有詩的。每一棵松樹每一棵竹子都是我的好朋友,山上每一聲鳥叫每一朵花開,都和我的心靈是相通的。這是心與物的交流,如果沒有這種交流,如果你對大自然的鳥啼花落、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完全無動於衷,如果你整天沉溺於現實的物慾之中,那麼你的心就死了。所以我常常說:詩,是可以使人心不死的。

詩歌吟誦的起源

文 | 葉嘉瑩

葉先生在南開大學迦陵學舍(豬仔 攝)

作為一個終生從事古典詩詞教學與研究的學者,我感覺到現在雖然有很多人喜歡古典詩詞,但真正對古典詩詞傳統有深入理解的其實不多。中國古典詩詞是以興發感動的作用為詩歌美感之主要特質的,而這種美感的由來則與中國吟誦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是,中國吟誦的傳統現在已幾乎斷絕了,很多人已經不知道吟誦是怎麼一回事。

當然目前市場上也有一些詩詞歌曲的錄像帶或磁碟,但那多是用唱歌的方式,並不屬於真正的吟誦傳統,所以我這裡想把我們詩歌吟誦的古老傳統簡單地介紹一下。

古人怎樣教小孩子學詩?

吟誦的起源很早,從周朝就開始了。在《周禮·春官》的《宗伯》篇里有這樣的記載:「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國子」,就是貴族士大夫的子弟。古代士大夫子弟到了入學的年齡,就要跟著他們的老師「大司樂」學習「樂語」。

什麼是「樂語」呢?就是可以配合著音樂來歌唱的語言,也就是詩,因為《詩經》的三百篇本來都是可以吟誦的。古代小孩子一入學就開始學詩,這種教育辦法有一定的道理。這也正是為什麼我近些年在大陸一再提倡,想要在中小學和幼兒園裡開設一個「古詩唱遊」科目的原因。

2016年教師節和孩子們在一起

古人怎樣教小孩子學詩呢?主要有「興、道、諷、誦、言、語」六種訓練。對於這六個字,注《周禮》的鄭玄有一個解釋,他說:「興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這些話是什麼意思?我們一個一個地來解釋。

第一個是興」。這裡這個「興」字應該讀作平聲,因為它是個動詞;而「賦、比、興」的「興」是個名詞,讀作仄聲。在前幾章我們已經講過「賦、比、興」,我說由心及物是比,由物及心是興,即心即物是賦。而現在《周禮》中所說的這個「興」,是古人詩歌教學訓練的第一個項目,它強調的是詩之本質中的那種感發興起的作用,而不是和「比」與「賦」的區別。孔子說「詩可以興"(《論語·陽貨》),那是說在讀詩的時候能夠引起你產生一種興發感動。因此,古人教詩首先注重的就是培養學生這種善於興發感動的能力。

劉勰《文心雕龍》的《明詩》篇說: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自然界花開花落,人世間悲歡離合,每個人的內心和外物都有感應,而當你有了這種興發感動的時候,就會「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用詩歌來表現你的興發感動,這就是詩歌的「興」。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是有詩的。

辛棄疾說,「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鷓鴣天·博山寺作》)他說每一棵松樹每一棵竹子都是我的好朋友,山上每一聲鳥叫每一朵花開,都和我的心靈是相通的。這是心與物的交流,如果沒有這種交流,如果你對大自然的鳥啼花落、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完全無動於衷,如果你整天沉溺於現實的物慾之中,那麼你的心就死了。所以我常常說:詩,是可以使人心不死的。

「興」之後是「道」。鄭玄說:

「道讀曰導,導者言古以剴今也。」

這個「道」,讀作「導」。就是由老帥引導你,告訴你怎樣去讀一首詩,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去體會詩中的興發感動。「剴」有規勸或諷喻的意思,「言古以剴今」是說,我們讀的雖然是古詩,但要能夠結合現代的事情。也就是說,要能夠使古人的詩意為今人所用,要能夠對時代的政治教化有一種「美刺」的作用。

當然,鄭玄是經學家,他所重視的是一種以政教為主的聯想。但實際上,古詩給我們的聯想並不都是政治和教化的聯想,當你讀古詩的時候,你自己個人的悲歡喜樂,也同樣能夠被它所引發。所以這個「道」是要讓學生知道,讀古詩不是只感慨古人的事情,你的興發感動要有一個對你當前現實的指向。

我在1948年結婚之後隨著我先生去了台灣,然後在1966年從台灣去了美國。那時候國內正在搞文化大革命,我非常懷念我的故鄉北京,但卻沒有辦法回去。我在學校里教的是中國古典詩歌,而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詩人就是杜甫,杜甫的詩歌里有一組詩叫作《秋興八首》。秋興者,是作者由秋天的景色所引起的興發感動。杜甫晚年漂泊在四川,但是他一心想要回到自己的國都長安。他曾寫詩說: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而且他真的已經準備乘船順江而下,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而滯留在夔州。他就是在夔州寫了這一組八首的詩。在《秋興八首》的第二首中有這樣兩句: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華。

杜甫說:我站在夔州的白帝城樓,又一次目送黃昏的落日,太陽落下之後月亮和星星出來了,而每到星星出來的時候,我都循著天上北斗所指的方向遙望國都長安,我雖然不知道我還能不能回到長安,但是我的心永遠懷念著長安。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與杜甫已經相距一千多年。可是當我在台灣和北美講課,講到「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這兩句的時候,我總是激動得流下淚來。因為我也像杜甫一樣,不知道此生還能不能回到我的故鄉北京。當然我比杜甫幸運,終於在有生之年回來了。所以我曾經寫過一首詩說:

天涯常感少陵詩,

北斗京華有夢思。

今日我來真自喜,

還鄉值此中興時。

杜少陵的詩能夠引起我如此強烈的感動,這就是一種「興」的作用,是我由古人的詩而聯想到自己今天的感情和今天的處境,因而產生了新的感動和感發,這就是「言古以剴今」啊!我們且不要管鄭玄的那些政治和教化的說教,我們只看,一首真正的好詩在千百年之後仍然能感動它的讀者,這正是詩中那種感發的生命在起作用。

通過閱讀和古人心靈相通

很多人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學詩呢?西方有一位講接受美學的學者沃爾夫岡·伊塞爾(Wolfgang lser)曾經說:閱讀是讓你的心靈與千百年前的古人相會。其實還不僅僅是心靈的相會,你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古人的心靈相通,你可以更進一步地認識你自己,了解你自己,是對你自己人生境界的一個提升。這也正是讀詩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如果你有很好的興發感動的能力,如果你會背很多首古詩,那麼你隨時隨地,看到任何一個人物,任何一處風景,任何一個事件,你的心中就會有許多古人的詩句油然興起,它們可以給你那麼多的啟發,讓你認識到人生的意義。這是多麼好的事情!而且還不只如此,如果你也能夠作詩的話,你就把你自己的興發感動也傳達出來,使別人也得到感動,這又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

葉先生在南開大學迦陵學舍(豬仔 攝)

對於「諷」和「誦」,鄭玄註解說:「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古書用字常有「假借」的方法。這個「倍」字,其實就是「背書」的「背」。學詩光是背還不算,還要「誦」。就是說,要有一個聲調,有一個節拍,要「以聲節之」。而這個「誦」,就是我們本章要講的「吟誦」。前幾天有一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說他對詩歌誦讀很有興趣。但他所說的誦讀不是我們要講的吟誦,而是朗誦。是像表演話劇一樣,在舞台上用鏗鏘的聲調加上表情和手勢來大聲朗誦。這當然也不錯,也有它的效果,而且由於現在的年輕人對於古詩吟誦的傳統不熟悉,所以這樣子的朗讀更容易使一般聽眾接受。但是我要說,中國詩歌傳統的吟誦不是現代的朗誦。如果只是朗誦的話,你就是把杜甫全集都朗誦一遍,也不會作詩。但如果你學會了吟誦的聲調,杜甫所有的詩不但會背而且會吟誦,那麼你肯定就會作詩了。

我在天津的一些學生給我做了一個網站,裡邊設有討論詩詞的欄目。有一個網友就在這個欄目中提出問題說:我想學作詩,應該怎麼樣學呢?

替我主持網站的是南開大學中文系的一個校友,現在在南開中學教書,他從小喜歡詩歌,既會作詩填詞也會吟誦。他就告訴那個網友說:學詩很簡單,就是要多背誦,而且最好能夠學會吟誦,因為古人說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嘛!等你會吟了,慢慢也就會作了。因為在你吟誦的時候,你自然就逐漸掌握了詩的聲調和詩的節奏。關於詩的聲調和節奏,我在後邊還要提到,現在我們先接著看「興、道、諷、誦」之後的「言」和「語」。

「言」和「語」也是古代詩歌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科目,就是學慣用詩句來問答。不過,「言」和「語」之間也還有一些區別。鄭玄註解說:「發端曰言,答述曰語。」就是說,兩個人談話的時候,第一個說話的人所說的話就叫「言」,回答他的那個人答述的話就叫做「語」。有人說這個「語」字應該讀作「欲」(yù),但是我們也不妨從俗,仍然讀作「雨」(yǔ)。如果你既具備了良好的感發和聯想的能力,又學會了詩歌的背誦和吟唱,那麼你在與人交往和應對的時候,就可以用詩歌跟人家對話了。你看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里的那些人物,他們你寫一首詩來,我寫一首詩去,都是用詩歌來贈答,這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情!

唱詩誦詩的有趣故事

而且更妙的是,古人還不只是朋友之間用詩贈答,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間的外交使者有時候也用詩歌來贈答,這古人可真是有詩意!你想,假如你跟一個人說:要是你再不答應我的某項要求,我明天就要開始攻打你了。這話直接說總是不大對頭。又假如你是那個被攻打的國家,你要向另外一個國家去請求援助,說我要打仗,請你幫忙給我多少軍隊,這話說起來也有點兒不好意思。所以,你不要直接說,只給他背兩句詩,他就明白你的意思了。這不是我說的,我們中國的古人當初真的就是如此,這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1999年在南開與研究生討論

《左傳》上說,晉獻公寵愛驪姬,殺死了太子申生,他的另一個兒子重耳出奔在外多年,後來到了秦國。秦國是一個大國,重耳希望得到秦穆公的幫助,於是就背了一首《河水》。這是一首《詩經》裡邊沒有的逸詩。他背這首詩是取水流歸海的含義,說你秦國是如此偉大,而我是這樣渺小,我要仰求你的幫助。秦穆公就回了他一首《六月》,那是《小雅》里的一首詩,是歌頌西周尹吉甫輔佐周王室的,意思是相信重耳將來也能夠做出一番輔佐周王室的事業來。這實際上也就是答應了幫助重耳回到晉國。

《詩經小雅六月》

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獫狁孔熾,我是用急。王於出征,以匡王國。

比物四驪,閑之維則。維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於三十里。王於出征,以佐天子。

四牡脩廣,其大有顒。薄伐獫狁,以奏膚公。有嚴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獫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於涇陽。織文鳥章,白旆央央。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閑。薄伐獫狁,至於大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所以你看,古人學詩,在政治和外交上還有這麼多實際的用處。因此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如果你做一個外交使節,人家背了許多詩你卻不知所云,那是不可以的。不過,在外交的應對中,熟讀背誦固然必要,更重要的卻還是那種感發聯想的能力。所以孔子還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你背得再多,如果不能夠進行感發聯想,不善於使古人的詩為自己所用,那也是白費。

另外,古人在外交場合還不只背詩,他們還配合著音樂來歌唱,即所謂「詩三百皆弦歌」。我還可以再講一個有關唱詩和誦詩的故事。《左傳》襄公十四年載:

孫蒯入使,公飲之酒,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大師辭,師曹請為之。初,公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公怒,鞭師曹三百。故師曹欲歌之以怒孫子,以報公。公使歌之,遂誦之。

衛獻公手下有一個大臣孫林父,他跟君主的意見不合,就逃回自己的封地去了。然後他派自己的兒子孫蒯到朝廷里來見獻公,想試探一下君主對他是什麼態度。衛獻公就招待孫蒯喝酒,命令樂師歌唱《詩經》里《巧言》這首詩的最後一章,這一段的歌詞是: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為亂階。」

言外的意思是:「你孫林父算個什麼東西?你跑回黃河邊你的封地,沒有足夠的武力,難道還想發動叛亂嗎?」

樂師知道唱這首歌一定會激怒孫蒯,回去告訴孫林父,必然引起叛亂,所以他就推辭不肯唱。樂師不肯唱是為了國家著想,不願意造成戰爭。可是另外還有一個小樂師叫師曹,師曹就主動要求代替樂師唱這首詩。獻公本來只是叫他配合著音樂來歌唱,可是他還怕在音樂聲中孫蒯聽不明白,就不歌而誦一一一誦讀了這首詩,讓孫蒯聽個清楚。

師曹為什麼要這樣做?這裡有一個原因:早先衛獻公命令師曹教他的一個寵姬學彈琴,這寵姬總是學不好,師曹責打了她。寵姬把狀告到獻公那裡,獻公就鞭打了師曹,所以師曹懷恨在心,唯恐天下不亂,此時抓住機會就有意激怒孫蒯,使孫林父發動叛亂,以此來報復衛獻公,結果孫林父果然發動叛亂,把衛獻公趕出了衛國。

所以你看,唱詩和誦詩在古代原來還有這許多有趣的故事。

詩享課堂為了讓孩子們愛上古詩詞,現精選製作了150期適合孩子們學習的音頻課程,由2億多收聽量的國內知名電台當家主播BOBO老師精彩解讀。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

——150首精選古詩詞


推薦閱讀: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聽話的小孩好可怕!
複式裝修案例!160㎡美式新居,還有可供小孩創意塗鴉的粉筆牆!
新加坡10個有趣的小孩室內遊樂場
吼一個小孩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孩子 | 古人 | 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