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學原理再論:為什麼全職媽媽更容易導致教育失敗
用教育學原理再論:為什麼全職媽媽更容易導致教育失敗!
今日學堂校長 張健柏
我寫的前一篇用心理學原理闡明全職媽媽更容易導致教育失敗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關注,還有不少博友轉載了文章。不過可以理解的是:這個結論讓很多職業媽媽心情不好。這也同樣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文章的結論,顯然會讓媽媽們的自我成就的心理需要受到挫折,當然會不太舒服。特別是女性的情感更容易「受傷」。
不過也有很多理性的媽媽,認為這篇文章提醒了她們,讓她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多了一些警惕,當心自己不要犯文中媽媽們的錯誤。這非常好,我的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打擊」媽媽們的「職業榮譽」,而是希望這些媽媽們多一些理性和智慧來面對教育。不管怎麼說,在體系內教育整體上失敗的國內大局勢下,媽媽們的參與總是一股積極的力量,最好讓這股力量產生正面的推動作用。而不是花錢費神卻最後還砸了自己的腳。如果有一批聰明智慧的媽媽懂得真正的教育,即使只有1%的比例,全國也會有100萬孩子不會被各種錯誤的「教育」所誤,能夠得到真正的教育,能夠有這樣一批人成長起來,中國就不缺人才了。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一批孩子的存在,會提供一個優質教育的比較,讓目前的弱智教育體系相形見拙,這樣會帶來真正的教育改革,而不像現在總是糊弄人。這樣,更多的孩子就有希望得到真正的教育了,家庭的興旺,國家的強盛也就可以期待了。否則,我們在經濟上將面臨人口紅利消失後(15年後)國家和家庭整體的貧窮和落後。以及各種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為了我們的幸福,媽媽們需要更加理性,更加努力地學習進步。
這裡,就繼續給媽媽們支招:從教育學的原理,來看職業媽媽們面臨的困境:理論上,全職媽媽們是在勇敢地打一場幾乎註定不會贏的戰爭。只有作為「例外」,媽媽們才有可能成功。這需要媽媽們的大智慧。
一:女性的社會角色定位,使得女性不會成為偉大的教育家。
男性是陽剛的力量,女性是陰柔的力量;男性的角色是變化和改革,破壞的力量;女性的力量是穩定和持續,和平和建設的力量。這是人類千萬年來的定位,不是個人的意願就能改變的。
而正是這種定位,決定了女性不太可能成為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雖然女性作教師的比例很高。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真正的教師大師全是男性。即使是一些為數不多的女性教育家,如大家熟悉的蒙台梭利,她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母親,她有著自身家庭和生活上的負面因素,可以說,她不太具備真正的女性或者說是母性氣質(請大家去看看她的傳記和人生背景資料)。而且,她的教育理論是從對問題兒童的研究中發展出來的,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她的缺陷恰好又是她成為教育家的優勢所在,她的教育模式還是很有價值的,雖然我最多只承認她是二流的教育家。
我說這些,決非是輕視女性的含義,而是尊重歷史,尊重自然,尊重上天給與女性的柔美的力量。實際上我是學道家的,而道家人物都是非常尊重女性的,比如老子,莊子等人,都是貴柔,貴雌的。如果中國當年把老子的學問定為國家學術體系,而不是獨尊孔子的儒學,相信這兩千年多來,中國的婦女地位會很高,而不是被儒家刻意貶低。從政治上說,中國也會更富裕和安寧,不會這樣的多災多難。可惜,國人沒有這種福分來懂得和享受道家智慧提供的理想生活模式。
不過,無論女性的特質多麼迷人和高貴,她們依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家,本性上她們就不是教育家!讓她們來專職負責教育,特別是負責自己孩子的教育,違背了女性的天性。
為什麼這樣說?
真正的教育是什麼?就是追求真理和智慧。這一點,各位女性,各位媽媽們同意嗎?
如果你同意,你就接受了女性不適合做教育的思想。因為女性骨子裡是不太在意真理和智慧的,不在乎到底什麼是事物的本質和真相,當然她們也不反對。可能這句話大大的得罪了各位女性,但是很不幸,這是事實。
女性在意的不是真理和智慧,而是和諧和合一,而是互相間的情感呼應。這可能是一種更高的境界,超越了「固定的相」。可惜孩子們需要先學習低層次的功夫:先要了解真理和事實,理性和智慧,先得追求事物的本質,先需要理性和分析,判斷,再提升到人文和諧,才是真正完整的人的境界。缺乏真理和智慧的人文和諧,是糊塗蛋級別的。
男性特質是很喜歡「較死理」,喜歡不斷地追究一件事情的本質,這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他們很願意享受孤獨。
典型的女性並不在意事物的本質是什麼,她們在意的是:別人怎麼看待這件事實?特別是她們關心和愛的人怎樣看待事實,她們關注的是事實背後的心理和情緒因素,而非事實本身,並隨時願意放棄自己的見解,與自己關心和愛的對象相呼應,或者說她們本來就沒有自己固定的看法。
簡單地說:如果你告訴一個男性朋友:太陽是從西邊出來的。這個男朋友即使關係與你很好,也會毫不猶豫地反駁你:胡說,你傻了嗎?明明是從東邊出來的!可能你們各執己見,會爭論得打起來都難說。男性為了「捍衛真理」不惜「犧牲感情」,在女人看來特別傻氣。
可是,如果你同樣告訴你的女朋友,典型的女性會很驚訝,不太會直接攻擊你。會迎合你說:這種說法真是有創意!她第一次聽到。
她不會當面直接反對你,實際上她也真的不會特別在意太陽到底是從東邊出來還是西邊出來,她覺得不管從那邊出來都不重要,都不會影響她的生活。重要的是你怎麼想的,因為她愛你,所以願意接受你的想法,只要你高興就行。即使你瘋了,她也會寬容地接受你的胡言亂語。實際上,她還認為如果你愛她,所以也不應該跟他爭論,即使她錯了也不應該反對她。
如果典型的女性遭遇別人直接反對她的觀點,她們也會很受打擊。不過她們難過的原因不是因為發現自己錯了,而是因為「她們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她們很少去考慮別人反對的內容,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別人反對她的「方式」上,放在情緒上,所以她們會說:某某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對他這麼好!從來都給他面子,她原來說錯了,我都沒有說過她的」。而不是「事實上某某為什麼錯了」以及「我為什麼是對的」。女性需求的是情感的呼應。
實際上,女性也不是絕對的和諧和統一,她們也會反對。但是與男性不同的是:男性是因為對觀點原則的看法不同而反對,女性是因為情感上的原因,為了反對而反對。如果她愛你,無論你怎麼做都是對的,如果你傷了她的心,無論你做什麼都是錯的。女性說出來的理由,永遠是一種代號,你不必要太在意。如果她開始數落你的不是,不一定是你真的錯了。只是代表她情感上不認同你,所以找一些理由來攻擊你,如果你很認真地看待她說的「事實」就太傻了。你需要關注的是她闡述的事實背後的「情感因素」。比如,有些職業媽媽反對我的前一篇文章,她們也找了一些似是而非「理由」出來,但基本上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缺乏理性的分析,主要是因為「情感上不能接受」的原因。她們不太可能去寫一篇很有事實依據的文章來反駁我的論點,事實上,她們也不會想去做這種「無聊的事情」。
男性往往對這種女性的思維特徵不了解,覺得女人不講道理,或者女人很難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人比較了解的應該是道家,道家人就不像孔子這麼「怕」女人。也不像儒家對女人一本正經的排斥,有時候顯得很虛偽。比如道家人物范蠡辭掉相位,攜西子泛舟西湖,成就一樁美事。如果是儒家,就會批評他:你這麼有能力,怎麼可以丟下國家和人民不管,光顧自己快活!應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行。而且娶個二婚頭,多沒面子。不當宰相,遊盪江湖,算是「不務正業」,大男人怎麼能這樣沒志氣!可是道家則支持他,說「功成身退,天之道」。
儒生們不了解女人,也怕女人,所以他們制定了一套歧視女人的法律和文化制度,設法讓女人卑微,「服從」他們。這與西方的君子風度,女人擁有比中國女人大得多的權力和地位不同。實際上,我認為尊重女人,就是文化經濟上西方比中國要先進的原因。這點我們需要學習西方,中國女人真的有地位了,國家可能就成為「和諧社會」了。符合目前的國策。
實際上女人很好打交道。如果你尊重女人的情感,善於與女人進行情感呼應的話,女人很容易「被說服」,很容易「講道理」,也很容易放棄自己的「立場」。用積極正面的語言來說,女人擁有「靈活的思維」,「更開闊的態度」,願意「與時俱進」,不保守,不死板。可是如果用負面的辭彙來說,西方一首詠嘆調很有名,就是「女人善變」。中國的話就更難聽,叫做女人是「水性」。當然,老子也把女人比作「水性」,不過老子的「水」是很高境界的,「幾於道」,女性可能更接近「道」一些。
事實上,女人很容易受騙!因為她們沉迷在情感世界中,不願意對事實多思考。商人們很了解這一點,所以「賺女人的錢,讓男人工作去」,就是西方的商業法則。一些情感騙子也發現了這一點,只要哄得女人開心了,她們會忽略掉基本的常識來上當。她們會拒絕接受她們不喜歡的事實而讓自己遭遇陷阱。
如果你只會用男性的「講道理」方式來對待女人,即使當場她無言以對,背後還是會攻擊你,用毫無道理的道理來攻擊你。很簡單:因為你「傷了她的感情」,你沒有和她情感上取得一致。這說明女人的確「不講道理」,但是她們「很講感情」!
哲學家對於這種女性特質很迷惑,他們研究的結果表明:跟女性打交道必須恪守兩個基本原則,就是:
第一:女人永遠是對的!
第二:如果發現女人錯了,請參考第一條!
男人們只有明白了以上基本原則,才算是成熟了。不過,你能夠用這樣的原則來教育孩子嗎?
事實上,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長大後(中學和大學階段),無論女孩男孩,都會自動跟母親疏遠,也就是他們不願意麵對母親的「無厘頭」,而且越是「情感傾向強烈」的母親,就越讓孩子感到壓抑。他們遇事也不願意跟母親商量事情,因為母親說不出什麼道理,只是在受到感情傷害和失落的時候,或者生活有問題的時候,他們才會來找母親。這很正常,這就是母親角色定位:情感支持者和生活次序穩定者。
二:典型的女性往往不喜歡講原則,因此不適合做親子教育。
教育是特彆強調「原則性」的,也可以說:教育就是要教會孩子們學會掌握世界和社會運行的規則。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則,沒有一定的教育原則,就不成其為教育。
古人云:師道尊嚴,尊就是尊重規則,尊重原則。嚴就是嚴格執行這些規則。可惜,無論何等教育原則,在女人這裡基本上都不太合適。女人們一般來說骨子裡很不喜歡規則,她們喜歡「例外」,特別喜歡自己就是「例外」。
這從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來:比如服裝,女人們特別忌諱與別人相同,最不喜歡「撞衫」。企業如果要求穿制服,女子是最不樂意的。而男人覺得大家穿一樣的服裝沒什麼不好的,甚至男性還比較愛好統一的服飾,「制服」其實都是男性世界的特徵,如軍隊等。這說明女子對於「制式」和「規則」有本能的反感。
的確如此,真理往往只有一個,而且真理很不好玩,冷冰冰的,很死板。可是情感反應變化萬千,不易理解和掌握,但是特別好玩。所以女人的內心世界要比男人豐富複雜得多。「生命之樹常青,而理論總是灰色的」(歌德語),女人代表生命,代表活力,代表變化。
浪漫女人們往往寂寞,覺得身邊的男人「不理解」她。本來情感就不是用來「理解」的,而是要「呼應和配合」的,需要「無條件地支持」的。可男人認理,女人重情。因此男人們要「理解女人」,的確太不容易了。多情的女人們往往會喜歡上一個壞蛋和小人,就是因為男人中,只有壞蛋和小人「好玩」,他們不講原則,願意無條件附和女人風雲變幻的情緒(當然他們也不會認真地考慮實現承諾的可能),因此壞男人更容易「抱得美人歸」,情場上往往很得意。不像講原則的男人,往往顯得很迂腐死板,自然讓女人們覺得太傻氣,不好玩。這就是「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心理學機制(當然,這些浪漫女子也必須承受壞男人們始亂終棄的結果)。
孔子很早就說過女人的這個特點:他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讓女人們很氣憤,覺得聖人瞧不起女人。如果你看到這句話有反感的情緒,證明你就是標準的女人。因為你沒有思考這句話的含義就開始反對它,當然是情感反應戰勝了理性分析。所以你是很正常的女人!
事實上這句話並非攻擊女性,而是說明了一個社會現象:什麼是小人?小人的特點就是反覆無常。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為小人做事做人都沒有固定的原則,會不斷因為利益和立場的變化而改變,就像草一樣隨風倒(子曰:小人之德草)。在這一點上,女人和小人的確沒太大區別:女人根據自己情緒的「風」而變化萬千,情緒可沒有什麼真正的原則性可言。所以,孔子認為跟女人打交道,也像跟小人打交道一樣,心裡是沒底的。
所以,孔子最後無奈地承認:既然和女人打交道很難,最好保持距離,敬而遠之。當然,孔夫子這種態度很正常,儒家特別講求「原則和規矩」,不太研究人性和心理學,儒生們偏於死板,所以不擅長跟女人打交道,很正常的。我看過24孝的故事,有些故事實在匪夷所思(如王祥卧冰等)。這種違背人性、心理和自然常識的東西,居然會被儒生們推為「蒙學基礎教材」,怪不得儒家會被人宣布打倒!事出有因的。
在道家看來,與女人打交道不難,與小人打交道也不難。
小人無非重利,只要有好處,小人自會赴湯蹈火。
女人重情,只要用情,女人就會鞠躬盡瘁!
男人們如果與女人產生了「溝通障礙」,就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無情」了。出軌了,幹了壞事,用買名貴禮物來哄女人是沒有用的。這種「曉之以利」的手段是對付小人的辦法,只適合用於跟你「做生意」的女人。對你「有情」的女人,得「報之以情」或者「動之以情」才行。女人其實心中願意男人騙她,如果男人出軌了,最好別告訴她這個不能接受的「事實」,只要聲淚俱下地繼續「騙她」,她們就會「相信你」,其實她們心中有數。即使真的被發現了不堪的事實,只要動情地「宣布徹底改悔」,她們其實也不會「追著不放」,從這一點來說,女人實在是很好的外交家,足夠靈活,而且很寬容。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很容易看到媽媽們這種女性特質的表現:她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是好的。我們學堂就有一個這樣的媽媽:她心情好的時候,說起孩子眉飛色舞的,讓我們覺得她家出了一個天才:比如孩子小時候尿尿後,裝在瓶子里放到陽台上「收藏和鑒賞」。這在心理學上很容易理解:這是孩子對於「我」的認知和執著初級階段的正常反應。可是媽媽眼裡,這就是了不起的「科學實驗」,她的孩子具有很好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質,將來是要當科學家的。如果這孩子將來真的從事與科學有關的工作,弄出點名氣的話,我懷疑這個媽媽會寫書,告訴世人她孩子從小就在陽台上用自己的尿做科學試驗了,算是「尿出來的天才」,讓全國媽媽們羨慕一回。
可是,同樣是這個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又會對孩子的正常行為無情指責,要求苛刻,甚至打罵,不可理喻。這樣一個「情感豐富」的媽媽,其喜怒無常的情緒變化,如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呢?孩子經常脆弱無助地在母親情緒的天堂和地獄裡來迴轉圈,如何能學會正常的思維方式呢?實際上這孩子雖然很聰明,但問題不少,思維壓抑混亂,根子就在母親身上。後來我們學堂老師要求該母親不要熱心關注「教育孩子」,只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和行為教育問題都不要管。結果這樣一來,孩子的行為馬上就正常多了,學習也有很大進步。如果這樣缺乏原則的媽媽專職負責教育孩子的話,毫無疑問會弄出很大的問題來。
三:媽媽們的天性,與「師道尊嚴」的教育原則相違背!
先說說「嚴」。
成龍小時候跟師傅練功,師傅要求嚴格,做不好動作非打即罵,成龍苦不堪言。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怎樣才能把師傅殺了。或者趕快長大後好好收拾師傅。
等他真長大了,卻反而對師傅充滿了感激之情,常常去看望師傅。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師傅嚴格的要求,他是出不來的。這就是教育,古人云:教不嚴,師之惰!
可是,有幾個媽媽願意做這樣的「壞人」?有幾個媽媽能夠狠得下心來「嚴格教育」?大多數媽媽看自己的孩子,怎麼看怎麼順眼。別人早就發現了的問題,已經明顯到瞎子都能看見了,可媽媽就是「看不見」,其實是心理不願意承認和迴避,她們在「等待」孩子「懂事」。甚至媽媽願意把缺點看成是優點,或者用優點來掩蓋缺點。有個家長的孩子問題嚴重到被學校開除了學籍,可媽媽還是很動情地說:這孩子多麼善良懂事,媽媽病了還會倒水給她。這種「心態」做「教師」成嗎?簡直就是是非不分嘛。
直到問題已經無法忽視了,媽媽們才急了,又翻過臉來「教訓」。所以,即使有些被孩子稱為「魔鬼媽媽」的,實際上都是先溺愛,後來不對勁又死擂,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反差和逆反。這種媽媽的「教育」方式普遍缺乏一貫性,也就是隨心情改變,沒有真正的原則。我只能說:不審勢則寬嚴皆誤,後人教育要深思!
媽媽們少有「嚴」的,特別對自己的孩子。大多是「寬」和「慈愛」的,特別是職業媽媽,更是典型的女性,更容易「慈愛」到了無原則地步。我的上文中問題孩子小恆的媽媽,並不是不懂是非,表面上看來對孩子還是有要求的,可實際上每一次都在孩子的「頑強堅持」下都退步了,從來沒有把正確意見堅持到底。這並不會換來孩子的「領情」和「感激」,反而養成了孩子毫無規則意識的結果,而且對媽媽也很不孝順,把媽媽當作他的一盤菜,隨便支使。
媽媽們的天性就是如此,其實這也很正常。孩子的確需要關愛,甚至需要媽媽「無盡的愛」其實就是無原則的愛,但是,關鍵是家庭的另一半要補上這個漏洞。如果父親嚴格要求,孩子一方面接受嚴格的規則教育,責任教育。另一方面又得到感情安慰,可以到媽媽這裡撒嬌,這樣心理就會比較健康,親子關係還會很好。這種狀態就是比較理想的教育:父嚴母慈。
不過現在的中國狀態是父親教育地位的缺失。小恆媽媽有這個毛病,本來小恆爸爸如果嚴格要求,這孩子也不難教。可是偏生這位小恆爸爸是「慈父」,也在家裡儘力扮演「好爸爸」的角色,盡心關愛孩子的一點一滴,扮演到了孩子都瞧不起的地步,一點也沒有虎威。因此,孩子教育和成長所需要的「嚴」的環境不再存在,怎麼可能教育好?不出問題才怪!
再來說:尊!
簡單地說,尊就是讓孩子尊重。更進一步是讓孩子敬仰,因此願意服從和學習,模仿,願意追隨。這就是作為「師」的基本要求。
可是,職業媽媽們能做到這一點嗎?理論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是非職業媽媽,反而有可能做到。因為媽媽們在自己事業上有成就,讓孩子們佩服。學堂的小慧媽媽,現在是女兒心中的榜樣,孩子願意全面模仿和學習媽媽,這與幾年前,媽媽全心全意照顧她生活和學習,給孩子當僕人,可是小慧卻瞧不起媽媽的狀態不一樣了。現在小慧媽媽有自己的追求和事業,用很多時間研究和應用心理學,花在孩子的時間更少,甚至一兩個月都不見孩子一次。但是小慧更親也更尊重媽媽,從媽媽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多,所以進步更快。而且她也希望長大後像媽媽一樣,去做一個幫助人的心理師。在這個案例中,小慧媽媽沒有擔當「嚴」的角色,但是她做到了「尊」,讓孩子尊重和佩服。所以作為母親,她可以慈愛,同時也成功地教育了孩子(當然,小慧還有一個很「嚴」和「尊」的男性家長,這是關鍵)
職業媽媽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還可以勉強「維持形象」,但很多媽媽們孩子大一點後,就「尊「不起來了。她們在孩子眼中的形象,更像是一個地位卑微的保姆,負責滿足孩子要求的僕人。即使這些媽媽們很聰明,她們也難以成為孩子願意模仿和學習的對象。
更慘的是:這些媽媽們恐怕也不願意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難以想像這些媽媽們精心培養女兒的目的,是要她們將來也去當「職業媽媽」。她們自己過著庸碌平凡的家庭主婦的生活,心中對此多少有些不甘和無奈。因此希望子女有「更光彩」的人生。這種心理矛盾,這種缺乏自我認定的心理背景,與日本等國當職業媽媽很榮耀的文化背景很不一樣。如山口百慧當年紅極一時,卻因結婚自願退出輝煌中的演藝事業,把「職業媽媽」當作光榮而且幸福的歸屬。這種事情在中國會有嗎?
因此在缺乏「職業自豪感」的文化背景下,就更加註定了中國的職業媽媽們做不到「師道尊嚴」,自然,讓她們來承擔教育重任,就更容易導致失敗。
有些全職媽媽,會比較天真地認為:教育的事情由學校負責,自己主要照管好孩子的生活就行了。而且,由於這是自己的「職業」,會格外地用心。所以,她們就全心全意地培養了一個極度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這種孩子到中學以後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而且,我們這個教育體系,只關心「分數」,不關心知識和智慧的發展,不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媽媽們把教育的責任全部委託給這種不負責任的學校,收穫的將是自己的痛苦未來。這種媽媽,將用時間來證明自己的教育失敗。前幾天報道說,一個28歲的女博士,跪求父親讓母親來陪讀,因為她沒辦法過沒有母親照顧的生活。這種母親的確是很盡職的「職業母親」,連自己的家庭生活都不要,只要做孩子的保姆就夠了。
問題是:這種媽媽真的成功了嗎?孩子當上博士你就完成任務了?孩子的生活,由於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已經蒙上了災難的陰影。我不能想像這個博士會有「幸福快樂的生活」。從她「跪求」的身影,我們不難看出她內在的脆弱和無能,以及強烈的失落和恐慌;即使她是博士,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無能和自卑。現在可以跪求媽媽,以後跪求老公嗎?媽媽死了自己,要不要也一起「相從於地下」?
這種全職媽媽還特別容易犯心理需求的教育問題:就是剝奪孩子高層次的需要,來滿足孩子低層次的需要,而且是在孩子不需要的情況下的需要。生理需要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目前的物質條件下,基本上不存在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情況,因此,媽媽們把注意力集中到衣食住行這些物質需要,而把心理和情感需要忽略掉,必然帶來更嚴重的教育問題。
另外一些媽媽,知道體制內的學校教育有問題,有很多不足之處,而且,她們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所以到處陪兒子上補習班培優。在物質上滿足自己孩子的要求的同時,精神上幾乎完全剝奪孩子的願望和要求,得像奴隸一樣為實現媽媽的「優秀」願望而拼搏。我親眼看過一個媽媽因為小孩練琴走神,就當眾給孩子一耳光。這種媽媽培養的小孩往往敏感,脆弱,心裡很壓抑,但是看起來很乖。中學以後,這種媽媽帶出的孩子有兩個走向:第一是壓抑自我,繼續做乖孩子。今後一生也這樣乖乖地過下去,帶著負面的心理和情緒過完自己不快樂的一生。另外一種就是開始反抗,成為問題孩子。
這兩種結局,難道是媽媽們需要的嗎?恐怕都不要吧?
四:誰的教育成功率更高?全職媽媽們vs在職媽媽!
有些全職媽媽認為自己做教育會比在職媽媽更好,理由是:全職媽媽們有更多時間來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因此會比在職媽媽們更懂得教育。
這個觀點太一廂情願了:理由如下
在職媽媽們在參與社會的各種實際工作中,會不知不覺地學會很多社會經驗,學會與人打交道的常識。也會學會很多實際有效的工作方法。這些,她們會不自主地用到孩子們身上,所以比全職媽媽們有優勢。即使她們不太看書,但是她們很可能比全職媽媽們更懂得這個世界,會更全面地把面對真實世界的經驗教給孩子。
從心理上說,在職媽媽們的心理特質,與職業媽媽的個性特徵不一樣。相對來說,全職媽媽是更加典型的女性,因此更不適合做專職的教育。而在職媽媽們,或多或少「男性化」一些,反而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可能會更放得開一些。相反孩子教育可能更容易成功一些。
在媽媽群體裡面,很顯然全職媽媽更具有女性特質,也更喜歡自己的女性角色定位。因此,上面分析的女性特質在教育問題上的影響就更大一些,所以更不適合做專職教育的角色。
我實際接觸過不少全職媽媽,她們的共同點都是比較女性化,很善良,也願意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和心靈修習。不過,她們的另一個特點也很明顯:就是思想偏於單純,想問題常常過於簡單化和理想化。在與子女打交道過程中,經常腦子還轉不過孩子。因為不少這樣的全職媽媽,可能大學畢業沒多久,就當上「全職太太」了,真正工作的時間很短,與社會基本脫節,自己活在一個被良好的經濟條件保護起來的環境中,所以思想很單純。所以,讓她們照顧人非常好,但是要讓她們來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實在是有些不容易。
而且,就算是在教育理論的學習上,全職媽媽們也存在問題:全職媽媽可能很關注各種教育理論,但由於缺乏深度的思考,看別人說什麼都對。因為女人本質上是不喜歡理論的,也不太喜歡追究每一種理論背後的核心實質,更容易被表面的枝節問題所迷惑。所以往往看什麼都覺得有理。到底自己的孩子需要怎樣教育卻心中無數。剛學了一種方法,看了一種理論,就不假思索地用到孩子身上,很容易盲目模仿,根本不管背後的理論原則。過幾天看了新東西,又換一套做法,結果反而把孩子的思維弄得很亂。這個問題很大,限於篇幅就不展開了。
所以,最後結論就是:全職媽媽在中國的國情下,並不適合承擔真正的教育任務。
推薦閱讀:
※幼兒園加盟品牌那麼多,我只想加盟跨世紀
※回答問題,或寫文章,知識面窄的和知識面寬的哪個寫的生動?
※應該給孩子儲蓄多少教育金比較合適呢?
※讓我如何尊敬你,我的老師們?
※三年級學英語,要用點讀機嗎,哪款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