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丞相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丞相諸葛亮

  毛澤東十分推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諸葛亮被舉為古代賢相的典範,自歸劉備之後,便竭心儘力,事必躬親,最後病逝於前線軍中,實踐了他在《出師表》中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成為後人的楷模。

  【諸葛亮小傳】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曾任泰山郡郡丞。諸葛亮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叔父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郡太守,帶著諸葛亮和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去上任,恰好碰上朝廷派朱皓代替諸葛玄。諸葛玄一向與荊州牧劉表有交情,於是就去投靠了劉表。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自己耕種田地,喜歡吟誦《梁父吟》。諸葛亮身高八尺,常把自己比作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戰國著名軍事家樂毅,當時很少有人相信。只有他的好友博陵郡的崔州平、潁川郡的徐庶和諸葛亮友好,認為確實如此。

  當時劉備依附荊州劉表,率部駐紮在新野縣(今河南新野)。

  徐庶去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問劉備:「諸葛孔明是卧龍,將軍可願意見見他嗎?」劉備回答:「您陪他一起來吧。」徐庶鄭重地說:「這個人以前去拜訪過,不會屈其志節而把他招來。將軍應該屈尊去拜望他。」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對諸葛亮說:「漢室現在危亡,奸臣盜用皇帝的名義,我能力有限,因此才落到這個地步。但是我的志向還在,您看應該怎樣才好?」諸葛亮對劉備說:「自董卓攪亂朝政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割據一方的勢力為數不少。曹操和袁紹相比,名望低,兵力少,但是曹操所以能夠打敗袁紹的原因,不僅是機遇而且也是靠人的智謀。如今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著皇帝來號令諸侯,確實是不能和他爭高下。孫權佔據江東地區已歷三代,那裡地勢險要、百姓歸附,有才幹的人都願意為他效力,將軍只能把他作為外援,不能謀取。荊州北面有漢水、沔水,向南可取得兩廣地區的全部物質資源,東面與吳郡和會稽郡連接,西面通向巴郡和蜀郡,這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但它的主人劉表守不住這塊地方,這大概是上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可有這個打算嗎?益州關塞險要,有上千里的肥沃土地.是個物產豐富的天然寶庫,漢高祖憑藉它創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北面又有張魯威脅著他,雖然人口眾多、百姓富裕,卻不懂得關懷照顧百姓,有智慧和才幹的人都希望有一個賢明的君主。將軍是皇帝的後代,信用和道義聞名天下,廣泛招納英雄豪傑,思慕賢才如饑似渴。如果能佔據荊、益二州,守住險要地方,西面與各少數民族和好,南面安撫好夷越各族,對外與孫權結盟,對內改革政治;天下形勢一有變化,就派一員大將率荊州的部隊向宛縣(今河南南陽)和洛陽(今河南洛陽)一帶進軍,將軍您親自率益州大軍直出秦川,百姓能不用籃子提著食物、用壺裝著酒來迎接將軍嗎?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您稱霸的大業就可以成功,漢王室就能夠復興了。」劉備說:「講得很好。」從此,劉備和諸葛亮的友情一天比一天親密,並成為劉備的忠誠謀士。關羽、張飛等人很不高興,劉備就向他們解釋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也就不再對此議論了。

  荊州牧劉表的長子劉琦也很器重諸葛亮。劉表聽從後妻的話,寵愛小兒子劉琮,不喜歡劉琦。劉琦常想和諸葛亮商量怎樣才能使自己得到安全,但諸葛亮總是迴避、拒絕他。

  一天。劉琦帶著諸葛亮遊覽後花園,一同登上高樓,在設宴飲酒時叫人撤掉了梯子,乘機對諸葛亮說:「現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話從您嘴中出來,就進入我的耳朵,可以說了嗎?,,諸葛亮說:「你沒有看到申生在宮中遇害,重耳逃亡在外就安全了嗎?」劉琦心有所感,並悟出了其中的深意,就在暗中策劃離開襄陽(今湖北襄樊)的辦法。恰逢守夏口的將領黃祖死了,劉琦才得以離開裹陽,做了江夏(今湖北武漢)太守。不久,劉表死了。劉琮聽說曹操要率大軍來攻打荊州,就派使者前去請降。劉備在樊城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帶著部隊向南撤退,諸葛亮和徐庶跟著他,被曹操的追兵打敗。這時,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去,徐庶知道後,拍著胸口向劉備告辭說:「我本想用這顆心與將軍一起謀劃治理和稱霸天下的大業的,如今我失去了年邁的母親,心已亂了,對您的事業也沒什麼幫助了,請允許我和您告別。」於是徐庶離開劉備,到了曹操那裡。

  劉備率殘部退到夏口,諸葛亮說:「事情緊急,請讓我去向孫將軍求援吧。」當時孫權的部隊駐紮在江南柴桑,遊說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對孫權說:「自從天下大亂以來,將軍起兵佔據了江東,劉豫州也在漢水以南招募軍隊,與曹操一起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削平了群雄,基本上平定了北方.又南下攻佔了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劉豫州因此才逃到這裡。將軍應根據自己的力量來考慮對策吧!如果能依靠吳、越的兵力與曹操相對抗,不如趁早和他斷絕關係:

  如果不能,那為什麼不放下兵器、捆起盔甲,向曹操稱臣投降呢?現在,將軍表面上假裝服從曹操,而內心卻遲疑不決。

  事到緊急關頭還不能決斷,大禍就要臨頭了。」孫權反問道:

  「如果像您說的那樣,劉豫州為什麼不向曹操稱臣投降呢?」諸葛亮義正詞嚴地說:「田橫只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尚且能堅守節操,不肯屈辱投降,何況劉豫州是皇室後代,他的才能蓋世無雙,許多賢能之士都投奔他。如果事業不能成功那是天意,怎麼能做曹操的臣下呢?」孫權聽了大怒:

  「我也不能拿整個東吳的土地和十萬大軍去受別人的控制。我的主意已經定了,除了劉豫州,沒有誰能與我一起來抵擋曹操的人了。但劉豫州剛打了敗仗,怎麼能抵抗得了這麼強大的敵人呢?」諸葛亮分析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打了敗仗,可現在回來的士兵加上關羽的水軍,也還有精兵上萬人,劉琦匯合江夏的將士也不少於一萬人。曹軍遠道而來,因疲憊不堪,聽說追趕劉豫州的騎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強弓發射的箭到射程的末了,連魯地出產的薄絹也穿不透』是一樣的情況。因此兵法上忌諱這種做法,說它『一定會使先頭部隊的主帥遭到挫敗』況且北方人不習慣水上作戰:再加上荊州百姓歸附曹操,不過是被兵力所逼迫,並不是心甘情願的。現在將軍如果派出勇將統領幾萬軍隊,和劉豫州聯手就一定能打敗曹操。曹操兵敗後一定會退回北方,這樣荊州和東吳的勢力就會加強,三分天下的局勢就可形成了。成敗關鍵在此一舉。」孫權聽了非常高興,便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領三萬水軍跟隨諸葛亮趕到劉備那裡,合力抵抗曹操。曹操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六十里長江南岸)之戰中失利,帶領部隊回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三台鎮)去了。於是劉備收復了江南各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率零陵、桂陽、長沙三郡的軍事,徵調三郡的賦稅來充實軍用。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迎接劉備,讓他攻打張魯,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後來劉備從葭萌關返回,攻打劉璋。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等人率軍溯江而上,也分別平定了沿江各郡縣,然後與劉備一起包圍了成都。成都平定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並代理左將軍府事。劉備外出時,諸葛亮經常鎮守成都,糧食和軍備物資都保持得很充足。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眾部下都勸劉備稱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勸說道:「從前耿弇等最初勸劉秀做皇帝,劉秀前後拒絕了四次,耿純進言說:『天下的英雄都十分敬仰您,希望跟著您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東西。

  如果您不採納大家的意見,士大夫們就要各自回去另找主人,沒有必要再跟著您了。』世祖劉秀覺得耿純的話很有道理,就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如今曹操奪了漢朝的江山,全國沒有君主,大王您是劉氏的後裔,繼承帝統而興起,現在登上皇帝位置才是應該的。士大夫們追隨您長期以來非常辛苦,也希望得到哪怕是一點點的獎賞,這正像耿純所說的那樣。」劉備於是做了皇帝,諸葛亮被任為丞相。諸葛亮以丞相身份總管尚書台事務並授予符節,張飛死後,他又兼任司隸校尉。

  章武三年淞元223年)春天,劉備在永安病危,將諸葛亮從成都召來並以後事相托。劉備對諸葛亮說:「您的才能比曹丕強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最後完成全國統一的大業。

  如果太子劉禪可以輔佐,您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什麼才能,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流著淚說:「我願竭盡全力輔助,獻出忠貞的節操,一直到死。」劉備又下詔書告誡太子劉禪說:

  「你與丞相一起治理國家,對他要像事奉父親一樣。」後主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成立丞相府署處理政事,不久諸葛亮又兼任益州牧,朝中政事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來決定。南中地區的幾個郡發生叛亂,諸葛亮因為剛遇國喪,不便派兵鎮壓;同時派使者訪問吳國,和他們締結友好,成為盟國。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征討南方,於秋天平定了叛亂。這次征戰的軍需物資都出自這些新平定的諸郡,沒有用國家國庫的東西,因而國家得以富饒。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各路大軍第一次北上攻魏,進駐漢中,臨出發時給後主劉禪上了奏疏,即所謂《前出師表》,勸後主修明政治,自述己志;表示北伐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的決心。然後揮師北上,駐紮在沔陽。建興六年春天,諸葛亮對外說要經過斜谷(在今陝西眉縣西南三十里)道奪取郿縣,派趙雲、鄧芝作為疑兵,佔據箕谷(在今陝西褒城北)來迷惑敵人,魏國派大將軍曹真率軍抵抗。諸葛亮則親自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在今甘肅西和西北),隊伍整齊,號令分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響應,整個關中地區也為之震動。魏明帝獲悉,即親自西行鎮守長安,命令張郃率軍抗擊。諸葛亮派馬謖統帥各軍作為先鋒(今甘肅秦安東北)與張郃戰於街亭。由於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作戰部署,在行動中犯了錯誤,結果被張郃打得大敗,諸葛亮被迫退回漢中,殺了馬謖並向後主上奏章說:「我以微小的才能擔任了不能勝任的重要職務,親自帶兵出征以激勵三軍將士,不能夠訓導法規、嚴明法紀,面對大事沒能謹慎地加以考慮,以至於出現了在街亭違背命令的錯誤和箕谷戒備不嚴的過失。

  責任都在於我用人不當。我既沒有知人之明,辦事又出現了很多糊塗的地方。按照《春秋》的先例,戰爭失利是要懲罰主帥的。根據我的職務,應受到這種處罰。請允許我自降職三級,來懲罰我所犯的錯誤。」諸葛亮降為右將軍仍代行丞相職務,總管的事務與從前一樣。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又出兵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圍攻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魏將曹真迎擊他,諸葛亮又因糧草已盡而退兵。魏將王雙率騎兵追擊,諸葛亮率軍打敗了魏軍並殺了王雙。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派陳式攻打武都(今甘肅成縣西)、陰平(今甘肅文西西北)二郡。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率軍想要反擊陳式,諸葛亮親自趕到建威(今甘肅成縣西北),郭淮軍退回雍州,於是平定了武都、陰平二郡。後主劉禪下詔,街亭那次戰役,錯誤是由馬謖造成的,而您引咎自責,深深地貶低並壓抑自己,我也不好違背您的心意,就聽從了您的意見,讓您降至目前的職位。前年您出兵斬了王雙;今天又再次征討,郭淮被迫逃走,又納降安撫了氐、羌等民族,收復了武都、陰平二郡,震懾了奸凶暴虐之徒,功勞顯赫。如今還不安寧,首惡還沒有除掉,您身負重任主持國家的重大事情,但卻長期受到貶抑,就不能發揚光大先帝的功業了,恢復他的丞相職位。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用木牛運輸軍需物資,又因為糧草已盡而退兵。這次北伐作戰射殺了魏名將張郃。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全軍從斜穀道出擊,用流馬運輸軍需物資,佔據了武功縣的五丈原(在今陝西郿縣西南斜谷口西側),在渭水之南與魏之名將司馬懿對壘。諸葛亮常擔心軍糧供應不上,使自己統一全國的抱負不能實現,因此派出一部分士兵在駐地屯墾種地.要建立一個長期駐軍的基地。開荒種地的士兵混雜居住在渭水邊上的居民中間,百姓安居樂業,不受騷擾,屯田的軍隊也不求私利。因此,諸葛亮與魏將司馬懿的軍隊相持了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病死於軍中,時年五十四歲。蜀軍退走後,司馬懿巡視蜀軍的營壘和住所,感慨地說道:「諸葛亮真是天下的奇才啊!」

  【毛澤東評點】

  從前人說:讀諸葛《出師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慵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們應該說:凡看見或聽見中國軍隊不記舊怨而互相援助、親密團結而不感動者,其人必不愛國。

  ——《<八路軍軍政雜誌>發刊詞》,《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14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你看過《三國演義》?共產黨就是以諸葛孔明的辦法辦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篤政,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

  廣忠益」。蔣(介石)搞碼頭,搞宗派,他是必然要失敗的嘛,希望你們團結起來,努力把國家事情辦好。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等編。《呼和浩特史料》第5集,第82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任何一個人都要人支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一個籬笆也要三個樁。這是中國的成語。中國還有一句成語,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中國還有一句成語,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單獨的一個諸葛亮總是不完全的,總是有缺陷的。

  ——《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30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106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77頁。初戰亮宜自臨陣。

  自街亭敗後,每出,亮必在軍。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29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赤壁之戰,程普四十多歲,周瑜二十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幹,大敵當前,誰挂帥?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掛了大都督的帥印。孔明二十七歲成名,也未當過支部書記、區委書記嘛,也是個新幹部嘛!赤壁之戰以前無名義,之後才當軍師中郎將。古時候可以破格用人,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大膽提拔?

  ——轉引自《社會科學論壇》1995年第1期。

  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的第一次講話中,主要講了「破除迷信」的問題。他說:「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學問少的人,打倒學問多的人,這種例子多得很,周瑜、孔明都是年輕人,孔明二十七歲當軍師。程普是老將,他不行,孫權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督都,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勝仗。」

  ——王子今《毛澤東與中國史學》,第199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

  1958年6月7日下午3時,陳毅率黃鎮和另外幾位回國的大使一同來到中南海游泳池。……在說到外交上也要破除迷信時,毛澤東便開始了他擅長的「古為今用」:「人太穩了不好,野一點好。」……他對多少有點吃驚的外交官們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三國時關張開始因孔明年輕不服氣,劉勸說也不行,沒封他官,因封大封小都不好,後來派孔明到東吳辦了一件大事,回來後才封為軍師。……自古以來多是年輕的代替老的。」毛澤東說了一句總結性的話。

  ——尹家民《將軍不辱使命》,第153頁,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虛誇古亦有之。赤壁之戰,曹營號稱八十三萬人馬,其實只有二三十萬,又不熟水性,敗在孫權手下,不單是因為孔明借東風。

  ——轉引自吳冷西《憶毛主席》,第109頁,新華出版社1995年版。

  劉備得了孔明,說是「如魚得水」,確有其事,不僅小說上那麼寫,歷史上也那麼寫,也像魚跟水的關係一樣。群眾就是孔明,領導者就是劉備。一個領導,一個被領導。

  ——《毛澤東1957年7月9日在上海乾部會議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452頁,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和處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在謀略中沒有抓住主要矛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所以當孫權數次討荊州時,諸葛亮總是一再推諉軟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後才讓出荊州的部分地方。劉備不了解這一點,派了根本不執行聯吳為根本、爭奪荊州為枝節、要有理有節方針的關羽去駐守荊州。關羽這個人雖然斬華雄,誅顏良、文醣,過五關斬六將,擒龐德,威震華夏,但孤傲自大,劉備封「關、張、趙、馬、黃」五虎大將時,關羽怒日:「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位與吾相併,可也。黃忠何等人,敢與吾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卒為伍!」當孫權派諸葛瑾為兒子向關羽女兒求婚,以結秦晉之好,共伐曹操時,關羽卻勃然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諸葛亮)之面,應斬汝首!休再多言。」諸葛瑾抱頭鼠竄而去。孫權便攻佔了荊州,孫劉聯盟瓦解。劉備見關羽被殺,荊州丟失,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苦諫都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諸葛亮也上表諫止說:「臣亮等竊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殞將星於鬥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惰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漢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另作良圖。則社稷幸甚l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後,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決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途中遠《毛澤東讀評五部古典小說》,第177-178頁,華文出版社1997年版。

  一個階級革命要勝利,沒有知識分子是不可能的。你們看過《三國演義》、《水滸傳》,魏、蜀、吳三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知識分子,有高級的知識分子,有普通的知識分子,那個穿八卦衣拿鵝毛扇的就是知識分子;梁山泊沒有公孫勝、吳用、蕭讓這些人就不行,當然沒有別人也不行。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342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轉引自蕭心力《巡視大江南北的毛澤東》,第38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毛澤東讀史時,對一些能處理好民族關係的政治家,是十分推崇的。他說:「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係,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在《諸葛亮傳》中,毛澤東在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的一段注文旁邊,加了很多圈。

  這條注文記載了諸葛亮七擒七縱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和平定雲南後用當地官員管理南中的事迹。毛澤東說:這是諸葛亮的高明處。

  ——轉引自盧荻《毛澤東談二十四史》,1993年12月20日《光明日報》。

  天才無所謂才,有能雄時者,無對手也。以(若)言對手,則孟德、仲謀、諸葛而已。

  ——《講堂錄·方苞(與翁止園書)》,《毛澤東早期文稿》,第587頁,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鑒賞】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劉備的主要謀士。東漢末,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先生。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攜關羽、張飛,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佔據荊(今湖北、湖南)、益(今四川)兩州,內修政治,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聯合孫權,對抗曹操,一旦中原有變,則兩路出兵北伐,進而統一全國,即所謂的「隆中對」。

  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出使東吳,促成孫劉結盟,共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借得荊州作為立足之地,後又乘機奪得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他支持劉備稱帝,任丞相。後來荊州失守,彝陵戰敗,劉備病死,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穩定了蜀國形勢,恢復了孫劉聯盟。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禪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執政期間,實行法治,抑制豪強;任人唯賢,賞罰必信;推行屯田,鞏固國防。七擒孟獲,加強對西南各族的統治;六出祁山,與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

  毛澤東對諸葛亮評價很高,在他的著作、講話、談話中談及他,不下數10處。首先,毛澤東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佔據荊益、聯吳抗曹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一分為二:

  認為它的成功之處在於抓住了當時的主要矛盾,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東聯孫權,結成統一戰線,共抗曹操,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使弱小的劉備終成番帝業。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他用這個歷史教訓教育全黨,很快統一了思想。毛澤東又認為從軍事上看,這又是蜀漢最終失敗的原因。他在讀清姚鼐編《古文辭類纂》中論及此事時批註道:

  「其始誤於隆中時,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人兵力,安得不敗。」確是獨具慧眼,發前人之所未發。

  其次,毛澤東十分推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諸葛亮被舉為古代賢相的典範,自歸劉備之後,便竭心儘力,事必躬親,最後病逝於前線軍中,實踐了他在《出師表》中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成為後人的楷模。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號召一切共產黨員和革命者,向魯迅學習,「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939年1月2日,毛澤東寫的《(八路軍軍政雜誌)發刊詞》中還援引了宋代趙與時《賓退錄》中所記青城山隱士安子順說的「讀諸葛《出師表》而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的話。1944年11月15日,毛澤東為延安解放日報《鄒韜奮先生逝世紀念特刊》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人之處。」1956年11月12日,毛澤東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九十周年而寫的文章《紀念孫中山先生》,稱讚「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950年4月27日,毛澤東在北京中南海接見國民黨綏遠起義將領董其武時說,「共產黨就是以諸葛孔明的辦法辦事」,「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忠益」。

  再次,毛澤東稱讚諸葛亮的智慧。他在文章和講話中多次引用「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的諺語,唱《借東風》、《空城計》等有關諸葛亮京劇中的折子戲,讚揚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和超越常人的智慧,同時又指出一個人的智慧再高,也是有限的,我們要靠一個階級,一個黨,集中大家的智慧,才是完善的。

  此外,諸葛亮與劉備的魚水關係,揮淚斬馬謖和七擒孟獲的故事,也是毛澤東經常提及的。據蘆荻回憶,毛澤東曾對她說:「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係,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眾的擁護。」在讀《諸葛亮傳》時,毛澤東在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中在「七擒孟獲」一段文字下,加了很多圈,說:這是諸葛亮的高明處。1935年紅軍通過彝族地區後,毛澤東問劉伯承:「諸葛亮七擒七縱才使孟獲心服,你怎麼一下子說服了小葉丹呢?」1956年四川發生叛亂後,毛澤東告誡當地負責幹部:「諸葛亮就是七擒七縱,我們共產黨為什麼不可以百擒百縱呢?」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特別法庭把判處腐化墮落分子劉青山、張子善死刑的報告上報中央時,毛澤東說:「非殺不可。揮淚斬馬謖,這是萬不得已的事情。」

推薦閱讀:

此人追隨劉備4年,被諸葛亮重用,直逼魏延,一戰狂滅曹軍10萬
諸葛亮為什麼會被萬世敬仰
諸葛亮、司馬懿都弱爆了,三國就是他下的一盤棋,是他的「家事」
諸葛亮是怎麼死的?
劉備入川為什麼不用諸葛亮隨行

TAG:諸葛亮 | 葛亮 | 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