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徵明書風分期特點及成因

2012年10月23日16:37 孫哲自元代趙孟頫之後,明代的文徵明是詩文書畫的集大成者,在書法史上地位顯赫。自明末至今,學習研究其書法者甚眾,但皆未能清晰地將其書風做個分期並系統地分析其書風特徵,考察其書風成因。本文在比較研究了大量的文徵明可靠的傳世書作基礎上,試圖從其生活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背景、藝術風尚與其思想文化特質與師承交遊等諸方面,初步探尋文徵明書風分期特點及其成因,以就教於書界學林。一、文徵明書風的分期文徵明博雅多能,清名令德,冠絕一時,主盟吳中風雅三十餘年。縱觀其傳世的豐富書作,根據其書學歷程,將文徵明書風分成三期。並因而總結出影響文徵明書風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一期:五十歲前。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至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年)。成化六年,文徵明生於蘇州府。其父文林,曾以進士除永嘉縣令。文徵明十三歲,父知博平縣,隨侍在側。文林政聲人品具佳,與吳寬、李應禎、李東陽、楊循吉、張泰、沈周、呂常、杜堇等士林名流交遊。文徵明自此時始,隨侍在這些名傾朝野、嗜古博學的名家之側,經過他們的指導,苦讀古文,精研書畫。後又與祝允明、都穆、唐寅、蔡羽、吳爟、徐禎卿等訂交,相與從游,遂古文書畫大進。文徵明之子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記載「公少拙於書」 【1】文徵明十九歲,自滁州還長洲,為邑諸生。歲試時,宗師批其字不佳而置三等。從此文徵明矢志精研書法,日臨智永《千字文》十本,不輟寒暑。弘治十二年,文徵明三十歲。父病死於任所,文徵明卻盡禮金,以維護父親的廉名,郡人感動,修卻金亭以記。此時文徵明詩文成就斐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平生未得文章力,漫向詞場著姓名」。【2】。明弘治元年,五十歲以前,文徵明所學字體涉及的範圍很廣,在真、行草隸等字體上均花費苦工,書風面目初具。這個時期,文徵明楷書精研晉唐,得《黃庭》、《樂毅》以及歐陽詢神韻。年近五十,潛心學顏。行書以《蘭亭》、《聖教》為主,兼習唐太宗、趙孟頫、康里巎巎,陸遊、蘇軾、黃庭堅等諸家。隸書得《受禪》三昧。篆書學李陽冰。草書師智永與懷素。他善於總結提高,所謂「既悟諸筆法,遂悉棄去」 【3】,以夯實自己的書法基礎。文徵明此期的作品已具清爽之氣。二十五歲時寫給蔡羽的書札《子西集帖》較為明顯地反映了這一特點,儘管在用筆和章法上顯得稚嫩,牽絲連帶較多,個別字結體還不穩,但其書風漸已發軔。《即刻帖》是文徵明給吳爟寫的信札。此帖從落款「壁頓首」可知,這是四十二歲更名以前的作品。作品風格無論是從筆法還是章法,都深受康里子山的影響,是其早年學康的代表之作。四十五歲的文徵明為唐寅《悟陽子養性圖》作《悟陽子詩敘》,字體端莊秀麗,溫文爾雅,用筆圓潤清朗,明快簡潔,而又蘊藉含蓄,通篇風格安詳,靜穆肅美,起按分明,節奏有度,深得《聖教》之妙。四十九歲所書《明故黃君仲廣墓志銘》,帶有濃重的顏體意味。五十歲前後的《伏奉鈞翰帖》,用筆結構多自歐體,結體雖緊密,但明顯板滯,而未能臻疏朗寬綽的境界。第二期:五十一至七十歲。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年)至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從二十六歲起至五十三歲,文徴明曾先後九次應試,均未能第。嘉靖二年癸未(1523),五十四歲的文徵明得工部尚書李充嗣舉薦,入京任翰林待詔。此時明朝政治黑暗,由於文徴明非出身正途,故時遭排擠,使文徵明感到失望。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所發生在朝廷內部的「大禮之爭」,更加堅定了文徵明致仕歸隱的決心,經三次上書,最終獲批准。1526年10月10日起程離京,次年春夏之交回到蘇州老家。建「玉磬山房」,「杜門不復與世事,以翰墨自娛」【4】,過起了「人望之若神仙」【5】的生活。文徵明在翰林院三年時間內,交往更廣,眼界更寬,擴大了影響。而職責所在,也為他提供了提高書法技藝的機會。明代豐坊在《書訣》中說,文徵明「五紀之後,因書誥敕,頗兼時體,漸尚整齊。」【6】回到蘇州老家的文徵明,潛心詩文書畫創作。從書法方面來看,他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筆結構和章法都明顯沉著平和了。仔細考察文徵明五十歲後的小楷書作,可見其上溯晉唐和汲取歐陽精髓後,又參入右軍筆意,字裡行間也時時流露點趙松雪的韻味。特別是他五十一歲到五十七歲這段時間的書作,更多取法歐陽詢,楷法謹嚴,有人甚至說他「把歐體的大字促為小字」【7】。今天能看到的文徵明被舉薦入朝後的第一幅作品是他五十四歲時所書的《壽喬白岩六十序》,時在嘉靖二年三月,而文徵明是當年四月入京,閏四月初六授翰林院待詔。喬白岩即喬宇,著力舉保他任待詔一職,故這幅作品用功亦屬必然。這一作品是這一時期文徴明小楷的代表之作。五十九歲時所書的《吳公墓志銘》中充滿了王羲之小楷的氣韻,梁巘所說的:「文衡山書《吳公墓誌》,方整遒勁,力追唐人」 【8】,而周道振則說:「非但力追唐人,實上參晉法,具有《黃庭》筆意」【9】。文徵明的行書書風此時也發生了轉折,在融合蘇、米、康及上追《聖教》之後,開始形成自家面貌。《辱書帖》既有康里子山的爽利之氣,又不乏《聖教》清和之雅。《紫宸朝下帖》所書寫內容為七律《賜長壽綵縷》(《甫田集·卷十》中收錄),講的是文徵明在翰林院被賞賜之事,因此應作於待詔三年之時。這幅書作以黃庭堅的行書為面貌,用筆大刀闊斧,乾脆利落,雖然採用了黃庭堅的大氣,去掉了黃庭堅用筆的抖動搖擺,在結體取勢上也沒有黃的傾斜,章法布局均勻,沒有明顯的大小參差和上下左右穿插。這是文徵明存世眾多的以山谷筆意作大字行書的作品之一,較準確地反映其這個時期大字行書的風貌。六十三歲時所書的《石沖庵墓志銘》,用筆含藉潤溫和,自然朴雅,以《黃庭》結字用筆為主,間以歐趙。他在同一年所臨寫的《黃庭經》,與右軍所書酷似,但用筆略顯過巧。六十六歲所書的《嘉定新建思賢堂碑》,大字楷書,歐風格濃郁,險勁犀利。文徵明以歐體寫大楷,所見者僅此一幅。在行草方面,此時文徵明的代表作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以康里子山筆意為主,但結體不同。這類作品不僅字體稍大,而且行筆速度也有所增快,筆畫粗細對比不甚強烈,用筆爽利,起筆、行筆、出筆三者交代得很清楚,筆鋒的轉換與筆畫之間的銜接過渡、提按的輕重變化,表現出其非常的控筆能力。如其六十六歲時所書《元旦朝賀詩卷》、六十七歲所書的《樂志論》、《雪詩》。二是全仿宋字。這類作品無論從字形、用筆的變化、行筆的速度節奏,乃至通篇的神韻,均以宋人行書為基調。字形開張放縱,氣勢雄強而不失韻味,節奏明快而富有變化。如《游虎丘詩卷》(六十五歲書),《游天池詩卷》(六十九歲書),《恭候大駕還自南郊》(七十三歲書)等。《萬歲山四首》第一首《萬歲山》模仿蘇軾行書,第二首《南台》模仿米芾,第三首《太液池》採用黃庭堅的筆法。第四首《平台》雖似以《聖教》為主調,卻盡含宋人筆意。值得一提的是,此間文徵明以宋人筆意書寫了的大量的行書扇面,大都相當精緻,即使寥寥數行,也能盡顯風貌。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兩個:一是六十八歲的《紀行詩卷》,是文徵明在北上入京時所作的詩十三首。結構嚴謹,筆致勁峻,氣機暢達,薄而能厚,剛而能柔,從首至尾,無一懈怠,無一敗筆。二是《滕王閣序》,當是文徴明中年行書的代表作,至今仍廣受喜愛。第三期:七十一至九十歲。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文徵明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忘學,亦未嘗一日忘取友以自益。」 【10】文徵明此時雖年已耄耋,在書畫詩文方面,仍用工甚劬。他多次為好友以小楷書寫《前後赤壁賦》、《歸去來辭》。八十三歲以敗毫仿黃庭堅筆意書舊作《新燕》詩。八十六歲為芝室作小楷《後赤壁賦》。晚年目力不衰,尤喜以小字為人書扇,得之者如獲拱璧。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為御史嚴母書墓誌時,執筆而逝,享年九十歲。可謂一生與書藝相伴始終,死而後已。此時,文徵明書法代表作有:楊凝式《神仙起居法》跋、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跋、趙孟頫小楷《大學》跋;小楷《書錦堂記》、《文昌帝君傳》、《心經》、《北山移文》、補書趙孟頫《汲黯傳》、《子虛》《上林》兩賦;行書《出師表》、《赤壁賦》、《臨蘭亭序》;《正氣歌》(刻石嵌於文丞相忠烈祠堂壁);四體千字文;行草書《古詩十九首》、《千字文》;為吳瑞子蘭重書舊作《金蕉落照圖詩》,書臨鄧文原《急就章》等。此期文徵明行草精品最為後世稱道。用筆上融蘇、黃、康、趙諸家,間以右軍筆意,具趙書的遒麗、黃字的奇崛、蘇字的內蘊、米字的爽利、康字的明快、王字的逸韻,不同作品各自有側重。嘉靖二十二年癸卯七十四歲行草書《自作詩冊》,最為精絕,曾入《平遠山房法帖》,今已難覩。這幅作品典雅優美,線條流暢溫潤,節奏不激不厲,筆畫精緻,通篇氣韻相貫,頗得右軍三昧。正如清代梁章鉅所說:「《聖教》結構處,反正相生,畫畫有鋒相向。昔人所謂側筆取勢,於此見之。前輩唯文衡山先生最得此秘。」【11】八十四歲所作行書《陋室銘》、八十五歲所作行書《西苑詩》、八十九歲所作行書《雜花詩卷》、《蘭亭序》、《七言詩冊》、《千字文》等,也極為精到,各臻化境。這一階段文徴明的小楷取法高古,成就最高。八十九歲所作的《蘇軾赤壁賦帖跋》,精工細緻,筆畫挺拔勁健,結體嚴謹而不失疏朗空靈,如此高齡,用筆尚能如此不苟,真令人嘆為觀止!八十一歲所作之《雪賦》及《月賦》亦是其晚年小楷的代表作。《雪賦》端莊嚴整,筆劃線條精緻,一字之內,布白均衡,無論橫劃豎筆,都爽利秀勁。文徵明此時的小楷上摒除歐風,盡得《黃庭》、《樂毅》之妙,雖有用筆尖微小疵,然無傷大雅。正如明代謝在杭所評:「古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國朝文徴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12】文嘉評其父這個時期的書法作品說:「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13】二、文徵明書風的特點綜上分析,文徴明的書風特點如下:一是氣質。文徵明鑒識精明,立意高遠,又泳涵經史以通名理,有正人君子醇正清雅之風,絕無跋扈囂張之氣。特別是應詔入京的三年,因專業書寫誥敕,不僅書藝大進,且書風尚漸整齊。梁巘評「文衡山書方整遒勁,力追唐人。晚年始一意永師,求之圓潤,而神韻蘊藉矣。」【14】二是用筆。文徵明汲取了趙孟頫的圓潤、歐陽詢的嚴整、二王的飄逸和黃庭堅的清勁。起筆多用露鋒,或露藏兼之。行筆中鋒,筋骨血肉勻當。轉折處方圓兼用,富於變化。點拂波捺之間,使轉運行之際,筆筆有自,處處見法。用筆之妙,珠圓玉潤,清氣拂頰,寓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姿媚之內。特別是八十歲以後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運,出神入化。清人評價道「衡山太史書畫瓣香松雪,筆法到格,乎入吳興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閑適之趣味,別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潔所至」【15】。三是結字。文徵明的行草書結字,與米芾風格迥異,絕無大起大落的左欹右側,穩健如趙松雪,又不囿於趙書。在穩健的同時,個體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文徴明書作的單個字在平正中,通過闊白、開張、上提、錯位等方法,經營好內部空白,輕重虛實相稱,使得結字活潑,富有動勢,寓險絕於平正之中,含秀姿於端莊之內。文徵明的結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字帶畫意,常常將山水蘭竹的畫法參入筆畫,或穿插縈帶,或枝葉相疊,畫意橫生,如「風舞瓊花,鳥鳴竹澗」【16】。四是章法。文徴明書作章法與其繪畫布局有異曲同工之妙。王澍《虛舟題跋》中評價文徴明《蘭亭圖》的章法十分精到:「為《蘭亭圖》者,不難於「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獨能傳出「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之意,乃佳。待詔此圖,用意閑遠,能使繁者簡,實者虛,恍如親見當年遊目騁懷嘯詠自得,一段和明悅暢意象」徴明經營章法的妙處。他的書作大都從高處落墨,以遠處養勢。疏而不散,曠而不空,大有一瀉千里之感。文徴明的行草書作,章法大都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著中線左右搖擺。從字與字的關係看,隨著筆法和墨色的變化,寫出疏密錯落有致、輕重大小相間的形態。從整體看,上下左右映帶,筆斷意連,氣勢連貫,和諧統一。【17】。這也正道出了文文書的缺失,有眾多評述。項穆在《書法雅言》中雲「徴仲比於子昂,資甚不逮,筆氣生尖,殊乏蘊致」 【18】。丁文雋在其《書法精論》中說「文徴明繼枝山之後,所作小楷多鐘王歐褚遺意,至於行草則一意摹擬松雪,雖有嫵媚之姿,而無雄強之氣」 【19】。文徴明對古典書法的全面回歸與繼承是繼趙孟頫之後的第一人,從篆隸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每一種書體,文氏莫不奉古賢為矩鑊,悉心追摹。他的古典書風之格調,遠較明初書家高明。故清代梁巘說「文書整齊,少嫌單弱,而溫雅圓和,自屬有養之品」 【20】。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貫的書法風格,這或許與他本人心性的謹嚴與認真,堅守儒家中和溫柔的審美風範有關。三、文徵明書風的成因從弘治到隆慶的八十多年間,以文徵明等為代表的吳門書派,一掃明初以沈度為代表的台閣體書家的恬淡之氣,將明朝的書法推向了高潮。考察文徵明書風的形成,須從有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兩個方面來看。(一)客觀因素1.經濟社會環境文徵明在世的九十年間,正處在盛明末期和晚明中葉。經過明初的休養生息,吳中地區經濟已獲得大發展,一派繁榮景象。蘇州城至成化年間已是「列巷通衢,華區錦肆,坊市綦列,橋樑櫛比」【21】。商品經濟促進了人們文化修養的提高,市民階層和有閑階層開始追求更加豐富的精神享受。許多人熱衷於造園修林和書畫收藏,山清水秀、風光優美的吳中景觀,又為擅長詩詞書畫的文人提供了創作平台。文徵明就曾為拙政園三十多處景觀題匾作記。另一方面,社會風氣及傳統輕商意識悄然發生改變,蘇州地區以商賈為第一等職業的風俗開始盛行。有相當社會地位的文人乃至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的著名文士從事規模不等的工商業活動,是明代中後期的「時之所趨」。這為吳門書畫的消費孕育了廣闊的市場。2.蘇州文化環境宋元時期,太湖一帶是文人書畫家的雲集之地。元代趙孟頫、張雨、黃公望,倪贊、吳鎮、王蒙、楊維楨等等都曾活動於此。由於蘇州地區曾是張士誠的根據地,朱元璋在消滅張士誠之後即對蘇州地區採取高壓政策,著力加以摧殘,文化幾近荒蕪。至宣德年,隨著朝廷對吳中文人政策的相對寬鬆,大批吳中士人通過科舉逐漸走上了仕途,蘇州文化重獲活力。明代王鏊《姑蘇志》和清代李銘皖《蘇州府志》詳細統計了1370—1537年間54次科舉考試中蘇州鄉貢和進士名錄,從中可以看出:蘇州地區在有明一代擁有會元、狀元頭銜的文人共有十三人,而其中八人集中在天順八年至弘治十八年這短短的四十年間,充分反映出蘇州文化在十五世紀後半葉的復興。文化的復興必然會連帶蘇州整體地域意識的重新樹立。此時正是文徵明三十六歲之前的時期。文徵明曾驕傲地宣稱:「故天下之言人倫、物產、文章、政業者,必首吾吳。而言山川之秀,亦必以吳為勝」【22】。當時位攝重篆的吏部尚書吳寬和戶部尚書王鏊,對吳中文化的提攜和倡導,對吳中文人書畫風氣的流衍傳播發揚,對沈周的獎掖推崇和後來使文徵明書畫譽滿京師,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他蘇州人士如兵部尚書徐有貞(祝允明外祖父)、山西布政司右參政祝顥(1405~1484,祝允明祖父)、太僕寺少卿李應禎(祝允明岳父)等人的鼓噪和推廣,蘇州文人的喜好逐漸成為全國審美趣味的風向標。,顧炎武曾感嘆:「明人有謂,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 【23】。而吳門書畫界的魁首沈周、文徵明聲名遠播,喻示著吳門書畫的崛起勢頭已不可逆轉。3.時代書風明朝洪武七年(1374),設承辦內閣繕寫工作的中書舍人一職,任此職者必是善書者。後來,明成祖還特在中書舍人中選拔二十八人專習王書,台閣體書法遂盛行於朝野。周憲王朱有燉在他集成的《東書堂集古法帖自序》中說「至趙宋之時,蔡襄、米芾諸人雖號為能書,其實魏晉之法蕩然不存矣。元有鮮於伯機、趙孟頫,始變其法,飄逸可愛,自此能書者亹亹而興,較之於晉唐雖有後先,而優於宋人之書遠矣」【24】。對宋人取意書風的扼制,及對元代趙孟頫書法的推重,使書法的發展朝著少意味、重功力的方向發展。到明中葉,以蘇州為中心,松江、崑山、常熟、嘉定、嘉興一帶書風大盛,吳門書派於蘇州崛起,吳寬、李應禎、沈周著稱於世,一股「清麗古雅、神韻蘊藉」的清新之風吹遍明朝的書壇。(二)主觀因素除客觀因素外,還要從道和藝兩方面分析文徵明的書風成因。1.道之方面品格。古人說「書如其人」。文徵明是非常執著的儒家思想維護者。他曾堅決反對明代黑暗的宦官政治。沈周曾藏有米友仁所作《姚江圖》,後為宦官奪去。文徵明在《題沈氏所藏石田臨小米大姚江圖》一詩指斥:「憶昔檢人賄為囿,黷財更假狂閹手。千里珍奇歸檢括,故家舊物那容守?」 【25】另一方面,文徵明又具仁愛之心。在他所作的大量墓誌、傳記、贈序中,對為政清廉仁愛的官吏,不論地位高卑,都詳加記述表彰,認為「以愛民為心,則政必出於實」【26】。文氏恪守儒者的義利操守,拒金葬父表現了他的高風亮節。從文徵明一生的行狀看,他為人處世「和而介」、「不面折人過」 【27】徴明雖「日歡然無間」,但能做到「異軌而齊尚」,「足無狹邪履」【29】徴明的品行五體投地。他曾致函文徴明「徴仲遇貴介也、飲酒也,聲色也,花鳥也,泊乎其無心,而能斷在其中,雖萬變於前而不可動者。寅長徴仲十閱月,願例孔子,以徴仲為師,非詞伏也,蓋心伏也。詩與畫,寅得與徴仲爭衡;至於學行,寅將捧面而走矣」【30】。。成全了人品與書風的完美無瑕。也正因如是,性格放蕩的唐寅對文,這是他長期受儒家傳統思想浸淫的結果。體現在書作上,則蘊藉沖和,溫文爾雅。關於其品行,朱彝尊說「先生人品第一,書畫次之」 【28】。時吳中才子風流倜儻者居多,如唐寅、祝允明、錢同愛之流,皆聲色流連,而文審美。清代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字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法透入於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參入於書,而書無不神。故曰:善書者必善畫。善畫者亦必善書。自來書畫兼擅者,有若米襄陽,有若倪雲林,有若趙松雪,有若沈石田,有若文衡山,有若董思白。其書其畫,類能運用一心,貫串道理,書中有畫,畫中有書,非若後人之拘形跡以求書,守格轍以求畫也」 【31】。文徵明的書法審美觀念很多來源於其對中國文人畫的體悟。文徵明學畫於沈周。沈周是廣泛繼承前人成就的大家,轉益多師,不局限在一家一派上。這使文徵明能夠通過觀摩學習業師的作品,進而研習前代諸大家的畫法,多方面的繼承、借鑒前人的成就,繪畫審美風格也趨於精緻秀潤。從他的《曲港歸舟圖》、《樓居圖》、《溪橋策杖圖》、《綠蔭清話圖》、《臨溪幽賞圖》等等的作品中,足以展現這種「平和溫柔」的藝術境界。吳寬評價:「文徵仲書畫為當代宗匠,用筆設色,錯綜古人,閑逸清俊,纖細奇絕,一洗丹青謬習」 【32】。這種繪畫審美思想直接影響到文徵明的書法創作,形成了用筆結字剛柔徐疾適度、章法布局精細秀美的藝術風格。學養。文徵明曾學詩於都穆,曾學文於吳寬。《文徵明年譜》記載:「文徵明16歲那年,返吳後,與唐寅、都穆訂交;從穆學詩」。文徵明26歲那年,「以父命從吳寬游,時寬居繼母憂於家,喜甚,悉以古文法授之,且為延譽於公卿間」弇州歷下諸公,每以『吳歈』日之。然獨施於登眺宴集,或稍涉輕縟流易耳。余見屠伯起所藏公書《文信公事》四首,不獨忠憤激烈,耿耿有貫虹偃日之氣,而語格亦多雄渾典碩,舍杜老未易窺者。乃知公養邃蓄深,蓋難為垂綆也」【36】。正是由於其綜合學養之深,才使得他的書作書卷氣盈紙,以至身後亦「藉甚不渝」【37】。【33】。後來通過廣覽群書,詩文名氣日益大振,文徵明的詩文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為「吳中四才子」之一。文嘉在《先君行略》中寫道:「公少時,外若不慧,然敦確內敏,雖在童稚,人不敢易視。稍長,讀書作文,即見端緒,尤好為古文詞」 【34】。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詩文作品。筆者對《文徵明集》中的詩文作了一下統計,文氏作詩,包括古詩、絕句、律詩等在內共2682首,填詞52首,作曲6套,作文包括敘、記、銘、題跋、行狀等等各種文體在內共計627篇。未必裒集無遺,而仍可說明才情之高。王世貞說:「先生好為詩,傅情而發,娟秀妍雅,出入柳柳州、白香山、蘇端明諸公。文取達意,時沿歐陽廬陵」 【35】。李日華評:「文衡老詩,清緶婉約,2.藝之方面師承。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中記述「余至姑蘇,在衡山齋中坐,清談竟日,見衡山先生常稱我家吳先生,我家李先生,我家沈先生。其平生所師者,此三人也」 【38】。沈周,字啟南,號石田,一生布衣,工畫善書,為「吳門畫派」的奠基人。沈周書學黃庭堅,點畫勁健,體勢開張。一般的書作均能得山谷之貌。文徵明一生的作品中有許多仿黃山谷的字體或筆意,均受其影響。李應禎,初名甡,字應禎,後以字行,官至南京太僕少卿。博學好古,尤善書法,早年書學二沈台閣體,後逐漸脫離時風,鑽研古法,由宋及唐而溯源晉人,風格清潤端莊,雍容儒雅。他認為學書者的大忌是「聰達者病於新巧」和「篤古者泥於規模」【39】。文徵明在《跋李少卿帖》中記載:「公既多閱古帖,又深詣三昧,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嘗一日,閱某書有涉玉局筆意,因大吒曰:『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踵?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40】。李應禎主張學書勿趨時人,力追高古,無異於給文徴明的學書道路上放置了一盞指路明燈。吳寬,字原博,號匏庵、玉延亭主,曾官吏部右侍郎、禮部尚書。能詩工書,善楷、行,書學蘇東坡,在明代前中期頗擅書名。正如邢侗所言:「匏翁書法法蘇學士,濃顏厚面,祛去吳習,亦畢竟趙宋本色耳。超著實難」【41】。與沈周一樣,吳寬的書法直接宋人,為當時吳中書壇吹入一股清新之風。文徵明許多書作中所流露的蘇體風貌,應源於此。交遊。如前所述,文徵明曾學文於吳寬,學詩於都穆,學畫於沈周,學書於李應禎,並從游於王鏊、史鑒等人。這些前輩的耳濡目染,對文徴明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觀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後來曾赴京師任職三年,擴大了交遊,開闊了視野,也有機會接觸了更多的公私收藏,可謂書藝方進大雅之始。文徴明的交遊相當廣泛,特別是與祝允明、唐寅、王寵等人的緊密過游,相互間的書畫技藝切磋,不僅使他們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書學思想的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審美情趣的相似性,書風的趨同性。更主要的是形成整體的崛起,從而成為吳門書派的中堅力量。雖然都是書法大家,但也各自有所側重,文徴明與祝允明談論書法的話題較多,與唐寅談繪畫的題材較多,而與王寵則側重於交流詩詞。收藏。文徵明精鑒賞,富收藏,稱著一時。明代蔣一葵在《堯山堂外紀》記載「文衡山最喜評校書畫,每客至,輒入書房中捧卷出,展過,復捧入,數反不倦」對文徵明的書風的形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42】。文徴明經常與吳中友人一道藻鑒、題跋、臨摩了諸多名家真跡,不僅如此,文徵明還從晉、唐、宋、元、明書家作品中彙集甄選精品,輯成《停雲館帖》。其帖成書於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至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歷時二十三年。由其子文彭、文嘉摹勒,溫恕、章簡甫鐫刊。初為木刻,僅四卷,不久即為火焚,故四卷本極為難得。漸次增至十卷,毀於火,後仍重刻於石。文徵明生前共刻成十一卷。文徵明卒後一年,第十二捲成,刻有文徵明楷書《黃庭經》和行書《西苑詩十首》。《停雲館帖》全帖共百二一石。此帖除了可供研究文字學和書法藝術外,還提供了許多關於古代歷史、文學史和工藝美術方面的研究資料。世人對此帖評價甚高。近人張伯英《法帖提要》:「此刻偽書獨少……《閑者軒帖考》謂《停雲》清勁不俗,為近世諸刻第一,此論甚公」【43】。張庭濟《清儀閣金石題識》曰:「文待詔父子經營數十年,成十二卷,又有章簡甫細意摹勒,故有明數十匯刻,惟無錫華中甫真賞齋刻出其右,余若郁岡、余清、快雪,具遜一籌。用功深者收名遠,天下事類如是也」 【44】。從《停雲館帖》中,還可以考察到文徵明書風的所自和文氏父子對中國書法的巨大貢獻。注釋:【1】《文徵明集》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出版,第1622頁【2】(明)文徵明.《甫田集》上海千頃堂書庄, 清宣統3年(1911)【3】《文徵明集》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出版,第1622頁【4】(明)王世貞.《王世貞文選》(明清八大家文選叢書),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9年3月【5】(明)文徵明.《甫田集》 上海千頃堂書庄, 清宣統3年(1911)【6】(明)豐坊.《書訣》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4【7】周道振、張月尊《文徴明年譜》,百花出版社,1998年第1版【8】 (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9】周道振、張月尊《文徴明年譜》,百花出版社,1998年第1版【10】周道振、張月尊《文徴明年譜》,百花出版社,1998年第1版【11】(清)梁章鉅.《退庵隨筆》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 1995【12】明謝在杭:《五雜俎·卷七》。明刻本【13】《甫田集》三十五卷本,文嘉《先君行略》【14】(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15】清方薰《山靜居畫論》。民國二十五年(1936)商務印書館鉛印本。【16】馬宗霍《書林澡鑒》卷十一,陶宗儀《書史會要》。民國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17】王澍《虛舟題跋》見《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版,第664頁【18】項穆《書法雅言》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第520頁【19】見丁文雋《書法精論》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90頁【20】梁巘《評書帖》,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76頁【21】《同治蘇州府志》卷九,見《蘇州史綱》第658頁【22】文徴明《記震澤鍾靈壽崦西徐公》,見《文徴明集》第1263頁【23】明顧炎武《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自黃惇《中國書法史 元明卷》第176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25】(明)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6】(明)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 (清)張廷玉等.《明史》 中華書局 , 2008【28】(清)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0【29】明王世貞《文先生傳》。見《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三【30】見清人輯《六如居士全集》中《又與徴仲書》【31】 (清)吳升:《大觀錄二十卷》,縮微複製中心2001年版【32】 周道振,張月尊: 《文徵明年譜·卷一》,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版【33】(明)王世貞《文先生傳》,轉引自《文徵明集·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34】 (明)文嘉:《先君行略》,轉引自《文徵明集·附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35】明王世貞《文先生傳》。見《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三【36】自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鳳凰出版社,1997年【37】(唐)孫過庭:《孫過庭書譜》,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38】(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中華書局,1959年版【39】(明)文徵明《甫田集·跋李少卿帖》,《文徵明集·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40】(明)文徵明《甫田集·跋李少卿帖》,《文徵明集·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41】(明)邢侗《來禽館帖本別冊譯註》(書道名跡基本叢書,藤原楚水監修.)東京三省堂, 1984.【42】(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43】張伯英.《張伯英碑帖論稿》(第3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44】(清)張庭濟.《清儀閣金石題識》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4(孫哲,大連市土地儲備中心辦公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推薦閱讀:

明 文徵明《層巒消夏圖》
文徵明大器晚成,89歲臨《蘭亭序》出神入化,不服不行!
文徵明和仇英用39幅畫摘要了孔子的一生
集文徵明行書對聯31幅(讀聖賢書 行仁義事)
漂亮!文徵明行書《且適園後記》

TAG:文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