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概念分析論兩種目錄形式的邏輯解析

一、慧田哲學作者給出的目錄內容先驗分析論·概念分析論[純粹的知性概念]§9.知性在判斷中的邏輯機能§10.純粹的知性概念,或範疇§範疇表§11.§12.[範疇的先驗演繹]§13.一般先驗演繹的原則§14.向範疇的先驗演繹過渡§15.一般聯結的可能性§16.統覺的本源的綜合統一§17.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運用的最高原則§18.什麼是自我意識的客觀統一性§19.一切判斷的邏輯形式在於其中所含概念的統覺的客觀統一§20.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於範疇,只有在這些範疇的條件下感性直觀的雜多才能聚集到一個意識中來§21.注釋§22.範疇在事物的知識上除了應用於經驗對象外沒有別的運用二、慧田哲學作者繪製的邏輯圖形式

由於這個邏輯圖字體較小,不便於查看,我們將它用製圖符號連線的形式展示出來。┌範疇表┌純粹的知性概念┼知性在判斷中的邏輯技能│└純粹的知性概念,或範疇│├概念分析論┌一般先驗演繹的原理│├向範疇的先驗演繹過渡│├一般聯結的可能性│├統覺的本源的綜合統一│├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原理└範疇的先驗演繹┼什麼是自我意識的客觀統一性├判斷的邏輯在於概念的統覺的統一├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於範疇└範疇在知識上只應用於經驗對象三、目錄內容與邏輯圖內容之間的差異在「純粹的知性概念」環節,排列順序出現了倒置。慧田哲學作者將排列在第三位的「範疇表」提升到第一位,其他兩項的位置順序沒有變化。在「範疇的先驗演繹」環節,雖然排序沒有變化,但是目錄內容的文字進行了壓縮,具體表現在§17.§19.§20.§22.四個小節里。分別解說如下:§17.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運用的最高原則慧田哲學作者將它縮寫為: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原理,失去了原理的本質屬性「是知性的一切運用的最高原則」,只有論述的要點,就是語言邏輯A=A的同一律。而康德給出的目錄貫穿的邏輯理念不是A=A的同一律,而是準確表述、科學表述的思維規則:兩分法——同一律。由此可見,慧田哲學作者頭腦中沒有哲學的思維規則、真理格式的制約。具體說來,沒有深究康德為什麼要採用這樣長的文字作為目錄,其內涵的邏輯結構與思維規則是怎樣的。我們通過列表的形式,將慧田哲學作者的縮寫與康德的完整表述之間的本質區別展示出來。作者縮寫後的目錄特點:抓住主要內容康德給出的目錄結構:形式和屬性一體形式: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原理屬性:是知性的一切運用的最高原則語言邏輯規則:A=A的同一律哲學邏輯規則:兩分法——同一律相當於公孫龍的類名,即「這是馬」相當於公孫龍的私名,即「這是白馬」形貌一體「白馬非馬」命題的實質,就是給出兩種表述真理的格式,抽象同一和具體同一作者採取了抽象同一的A=A真理格式,康德強調具體同一即兩分法-同一律的真理格式由此可見,經過作者對目錄的縮寫之後,內涵的邏輯結構、思維規則發生了質變§19.一切判斷的邏輯形式在於其中所含概念的統覺的客觀統一慧田哲學作者將它縮寫為:判斷的邏輯在於概念的統覺的統一經過慧田哲學作者的縮寫之後,康德創新出來的先驗邏輯理念隨之消失了。邏輯結構圖的對比是這樣的:康德原有目錄的邏輯結構:┌形式:一切判斷的——全稱命題結構┼內容:邏輯形式│┌形式:在於其中所含概念的——存在環節的包含關係└本質┤包含關係和屬性關係一體└屬性:統覺的客觀統一——認識環節的屬性關係在這裡,「邏輯形式」是作為論述的內容、論述的對象出現的,它的本質是存在環節和認識環節兩種關係的對立統一。這一表述形式完全符合認識邏輯自身在哲學圖像(三角形金字塔)中的準確位置。參見下面給出的直觀形式的邏輯圖像。慧田哲學作者縮寫之後的目錄結構是這樣的:┌形式:判斷的┌本體┤結構┤└內容:邏輯│┌屬性:在於└形態┼形式:概念的統覺的└本質:統一——關係形式在這裡,「邏輯」是作為判斷的內容,存在的本體出現的,「在於概念的統覺的統一」則是邏輯的形態,它將概念與認識形式的關係把握住了。然而,卻沒有展示出「邏輯在認識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停留在理性思辨環節的解析中,人們很難理解和把握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為此,我們需要用哲學邏輯圖像將二者的本質區別展示出來。

從這個邏輯圖像中人們看到,康德採取的表述規則是「兩分法——同一律」,這是科學表述真理的格式。慧田哲學作者停留在語言邏輯規則:A=A的同一律層面,其思辨深度與康德論述的內容不在同一個層次裡面。具體說來,慧田哲學作者的思辨能力停留在知性層次——以觀點理論形式出現,康德的思辨能力上升到理性層次——以認識結構和認識模型、思維規則形式出現。二者的理論根基截然不同,慧田哲學作者的理論根基是萬物變化,唯物論,康德的理論根基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這種關係就是哲學邏輯研究的對象,它與觀點理論的屬性截然不同,這是建立在矛盾論基礎上的,它需要通過哲學邏輯化解思維和存在之間屬性對立的矛盾性。§20.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於範疇,只有在這些範疇的條件下感性直觀的雜多才能聚集到一個意識中來慧田哲學作者將它縮寫為: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於範疇,失去了後半段給出的特殊條件下的具體情況,將一般和特殊二者的關係割斷了。這樣一來,就從矛盾論轉向了無矛盾關係的獨斷論。用表格形式進行對比,是這樣的:康德原來目錄的邏輯結構經過作者縮寫後的目錄內容普遍性: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於範疇只有普遍性,沒有特殊性特殊性:只有在這些範疇的條件下感性直觀的雜多才能聚集到一個意識中來規則性:條件和結論二者一體,不可分割普遍性是形式,特殊性是本質,二者構成層次關係。結論:感性直觀的雜多形式會通過認識結構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意識本質屬性:兩個層次兩種形式的邏輯結構一個意識的內涵是完整形態的認識論模型§22.範疇在事物的知識上除了應用於經驗對象外沒有別的運用慧田哲學作者將它縮寫為:範疇在知識上只應用於經驗對象邏輯圖對比是這樣的:康德原有目錄的邏輯結構:┌本體:範疇│┌範圍:在事物的知識上——「事物」是定語結構┼形式┤│└特點:除了應用於經驗對象外└屬性:沒有別的運用經過慧田哲學作者縮寫後的邏輯結構:┌本體:範疇結構┼範圍:在知識上——缺少了定語,擴大了範圍,失去了範疇與事物的關係└特點:只應用於經驗對象——從兩種形式變為單一形式現在的問題是,經過慧田哲學作者的縮寫之後,從本質屬性上看,並沒有與康德的原始含義發生對立,然而,人們只要站在哲學邏輯的高度進行分析,這種觀點理論與先驗邏輯之間的矛盾性就會顯露出來。因為觀點理論的背後是語言邏輯、形式邏輯制約作用的結果,康德的目錄內容是依據先驗邏輯理念給出的思維規則。從邏輯結構樣式上人們可以看出,康德是按照菱形結構——菱形判斷表、範疇表格式表述目錄的,它是「一、二、一」的格式。慧田哲學作者經過縮寫之後,中間環節的「二」不見了,由此變成了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三段式。這樣一來,康德的創新成果就被慧田哲學作者的縮寫揚棄了,重新回到了亞里士多德的語言邏輯規則中來。將「事物」這一定語省略之後,範圍便從有限環節擴大到無限環節,有限環節是觀點理論,無限環節是邏輯結構、思維規則、真理格式,其中思維規則與範疇不在同一個認識層次上,它是邏輯規律涵蓋的內容。規律與範疇的思辨深度不同,規律是認識的極限,是處在三角形金字塔頂點位置上,而範疇處在三角形頂點下面。可見,省略了「事物」的定語之後,認識結構自身具有的兩個層次兩種形式的矛盾關係不見了。這一後果表明,慧田哲學作者頭腦中根本沒有一個完整形態的認識論模型,而康德之所以這樣表述,就是他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認識論的三角形金字塔結構。可見,省略「事物」定語的後面,就是兩種邏輯理念的根本區別。康德頭腦中已經建立了認識論的山形結構,而作者的頭腦中卻沒有認識論的山形結構。慧田哲學作者將「除了應用於經驗對象外沒有別的運用」縮寫為「只應用於經驗對象」,從形式上看,這是兩種語句結構形式,表述形式雖然不同,但是表述的內容並沒有失真,內容環節本質同一。站在觀點理論環節,這種縮寫形式體現出言簡意賅的特點,符合漢語表述的清晰性、抓住了本質要害。然而,站在邏輯思維的高度,這種改寫導致的表述規則截然不同。康德採用「兩分法——同一律」的思維規則,屬於哲學邏輯規則,科學表述真理的格式;慧田哲學作者採用A=A的語言邏輯規則,屬於日常生活用語、觀點看法相互交流的真理格式。邏輯圖對比是這樣的:┌科學表述規則:本質環節是兩分法——同一律康德┤┌條件:除了應用於經驗對象外└內容┤隱含的內容:除了經驗對象外,還有先驗對象存在└結論:沒有別的運用┌語言表述規則:名實一體,A=A的同一律作者┤└內容:只應用於經驗對象——沒有隱含的內容通過邏輯圖對比我們看到,康德的認識視域超過了作者的狹小眼界。它將無限環節和有限環節、知性和理性兩個層次的關係全都把握住了。而慧田哲學作者頭腦中沒有無限環節理性層次裡面的內容。這就是思辨能力比康德低一個級別導致的結果。四、目錄內容是認識結構的表現形式目錄內容不屬於觀點理論,它是著作者頭腦中的邏輯理念、認識結構、世界觀形式在撰寫哲學著作中的表現形式。目錄內容就像蓋房子的腳手架,或者高層建築的樓房框架,或者電腦程序設計的模版一樣。它只有相互之間的關係、結構樣式。儘管它也要通過文本即觀點理論的形式、或者概念範疇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是,它的實質是邏輯理念支配下的論述方法、思維規則、真理格式的表現形式。因此,對於著作者給出的目錄內容,不能像分析觀點理論時那樣進行深刻的反思,在辯證分析時需要透過現象把握本質。這樣的方法是停留在觀點理論環節採取的認識方法。康德的先驗邏輯中沒有具體內容,他探討的對象是由認識形式、認識屬性搭建起來的認識結構、認識論模型。因此不能採用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和認識的辯證方法,只能採取用哲學邏輯解析的正位方法,具體說來,就是將康德給出的目錄與認識論金字塔圖像進行比較,找准它所在的位置,這種方法就是邏輯判斷法,即哲學邏輯結構的解析法。例如,我們通過康德撰寫的目錄,可以透視出他的世界觀形式具有的鮮明特徵,這是西方從種屬分類的概念形式向本質關係的概念形式過渡和轉化時期,它通過直觀描述性的語言勾畫出認識論的模型。這種描述性的語言停留在形式特點具有的多樣性環節,沒有進到本質概念的單一性高度。然而,康德創新的特點就是站在思維和存在二者屬性對立的矛盾根基上,這是與亞里士多德的「物為本體」的觀點理論截然不同的,屬於理性層次的「虛無」、「關係」、「邏輯和矛盾」為本的哲學邏輯方法、認識結構方法、邏輯圖像的模型方法。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理念中,「物為第一本體,關係是附屬的形式」。到了康德那裡,物和關係之間出現了倒置,「物」這個第一本體被揚棄了,而作為附屬形式的「關係」成了邏輯研究的本體,成為理性層次的認識論關注的對象。由此構成知性和理性兩個層次在研究對象環節出現的矛盾。通常我國的哲學教科書將「物為本體」的哲學理論稱作唯物論,將「關係為本」的哲學理論稱作唯心論。顯然,這是頭腦中沒有建立起完整形態的認識論模型導致的結果。如果頭腦中形成了完整形態的認識論模型——山形金字塔結構,此時就會將「兩種本體」的哲學理論分別用中國古代的連山法排列起來,就不會使用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兩軍對戰來解說人類認識的深化過程,就能夠準確地把握住知性和理性之間的層次關係。一旦人們將層次關係作為並列關係看待起來,就會導致學術理論上的派別爭鬥。反之,一旦按照認識深度不同將知性和理性兩種理論形態按照山形結構排列好,這種兩軍對戰、派別爭鬥的現象就會消失了,因為中國古代的連山法就是對認識結構的具體描述,就是用哲學邏輯圖像解說認識結構的科學方法。這樣說來,分析目錄結構,繪製目錄的邏輯圖,不能採用分析觀點理論時的認識方法,必須採取邏輯判斷、圖像正位的結構方法。認識方法局限在個人與對象之間的關係上面,結構方法中沒有個人的觀點認識,只有目錄結構本身與認識論模版,金字塔圖像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邏輯圖為:┌知性:觀點理論,停留在對目錄內容的理解和認識環節,本質是定性分析區別┤└理性:邏輯結構,上升到目錄屬性與認識論模版的關係環節,用認識結構定位由此可見,慧田哲學作者之所以將康德的目錄內容進行縮寫,原因很簡單,他沒有將目錄內容作為結構定位的依據,而是對目錄內容作為觀點理論進行認識,這樣一來,康德的創新形式和特點全都被慧田哲學作者的觀點解析化為烏有,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邏輯結構的解析特點是:對於康德給出的目錄內容要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就連表述的順序也不能隨意改動。在尊重原著者給出的目錄形式基礎上,對他表述目錄的語句結構進行邏輯分析,看看裡面的思維規則是怎樣的。具體方法是與我們撰寫的《思維工具論》進行比對,看看它的論述方法與《思維工具論》給出的哪條思維規則相吻合,由此解析出康德哲學在認識論模版中的準確位置。五、依據康德的邏輯理念給出的邏輯圖概念分析論這一部分慧田哲學作者使用的目錄結構與鄧曉芒從德文直接翻譯過來的目錄內容不同。鄧曉芒給出的目錄是這樣的:第一編先驗分析論第一卷概念分析論第一章發現一切純粹知性概念的線索第一節知性在邏輯上的一般運用第二節§9.知性在判斷中的邏輯機能第三節§10.純粹的知性概念,或範疇§11.§12.第二章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第一節§13.一般先驗演繹的原則§14.向範疇的先驗演繹過渡第二節純粹知性概念的先驗演繹[依照第二版]§15.一般聯結的可能性§16.統覺的本源的綜合統一§17.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運用的最高原則§18.什麼是自我意識的客觀統一性§19.一切判斷的邏輯形式在於其中所含概念的統覺的客觀統一§20.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於範疇,只有在這些範疇的條件下感性直觀的雜多才能聚集到一個意識中來§21.注釋(邏輯分析時缺少的環節)§22.範疇在事物的知識上除了應用於經驗對象外沒有別的運用§23.§24.範疇在一般感官對象上的應用(目錄內容缺少的環節)§25.§26.純粹知性概念的普遍可能的經驗運用的先驗演繹(目錄內容缺少的環節)§27.知性概念的這一演繹的結果(目錄內容缺少的環節)這個演繹的要義(目錄內容缺少的環節)注釋:添加了紅色字元的部分,是慧田哲學在繪製邏輯結構圖時忽視了或缺失了的目錄內容。將上述目錄結構轉化為邏輯圖,是這樣的:先驗分析論下面的第一卷,概念分析論[依照第二版]┌第一節:知性在邏輯上的一般運用┐┌發現一切純粹知性概念的線索┼第二節:知性在判斷中的邏輯機能┴分立形式│└第三節:純粹的知性概念、或範疇—綜合形式├概念分析論┌一般先驗演繹的原則:靜態本質│┌第一節┤兩種形式對立統一││└向範疇的先驗演繹過渡:動態形式└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15~§17.(三一體形式)│├§18~§20.(三一體形式)└第二節┤兩個層次兩種形式├§21~§24.(三一體形式)└§26、§27.這個演繹的要義(三一體形式)第二節目錄結構內部的邏輯圖┌§15一般聯結的可能性(同一)┼§16.統覺的本源的綜合統一(同一)└§17.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運用的最高原則(同一到差異)┌§18.什麼是自我意識的客觀統一性(同一)┼§19.一切判斷四邏輯形式在於其中所含概念的統覺的客觀統一(對立統一)└§20.一切感性直觀都從屬於範疇,只有在這些範疇的條件下┐感性直觀的雜多才能聚集到一個意識中來┘(同一到差異)┌§21.注釋(邏輯分析時缺少的環節)┼§22.範疇在事物的知識上除了應用於經驗對象外沒有別的運用(譯文形式有所不同)└§24.範疇在一般感官對象上的應用(目錄內容缺少的環節)┌§26.純粹知性概念的普遍可能的經驗運用的先驗演繹(目錄內容缺少的環節)┼§27.知性概念的這一演繹的結果(目錄內容缺少的環節)└這個演繹的要義(目錄內容缺少的環節)顯然,鄧曉芒給出的第二節目錄結構與康德的判斷表、範疇表的邏輯結構完全一致。可見,這樣的目錄結構比慧田哲學作者使用的目錄結構更加符合康德先驗邏輯的理念和邏輯結構的形式特點。從兩種形式的目錄結構對比中人們可以看到,與康德邏輯理念、邏輯結構、思維規則一致的譯文,是鄧曉芒依據德文直接翻譯成漢字的《純粹理性批判》,而慧田哲學作者依據的文本在目錄結構上偏離了康德的先驗邏輯理念,因此給出的邏輯圖與康德的先驗邏輯、菱形判斷表、範疇表不一致。這就是我們對兩種目錄結構進行邏輯解析得出的結論。
推薦閱讀:

八字命例分析
《說文解字》漢字結構分析和漢字含義
身旺正印格男命的財運分析
本命分析二:宮位介紹

TAG:邏輯 | 概念 | 目錄 | 解析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