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引爆中美教育爭鋒 中國媽媽擔心被代表

「虎媽」引爆中美教育爭鋒 中國媽媽擔心被代表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7日 08:56金羊網-羊城晚報

  最新《時代》封面《虎媽的真實故事》

  大「家規」

  1.不準夜不歸宿;

  2.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

  3.不準參加校園演出;

  4.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

  5.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

  6.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

  7.不準有科目低於A;

  8.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

  9.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虎媽」檔案:蔡美兒是菲律賓華裔,自小隨父母到美國,先後在哈佛大學獲得文學學士(1984年)和法學博士(1987年),2002年出版《燃燒的世界―――自由經濟和民主的輸出如何繁衍種族仇恨和全球不安》,2007年出版《帝國時代:超級強國如何成為世界主宰及失敗的原因》,目前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她生於1962年,屬虎。蔡美兒在文章中解釋道,「虎」被認為是力量和權力的象徵,可以激起敬畏和尊重。作為「虎媽」,她認為自己應在女兒們的日常活動中掌握絕對的權力,並要求她們任何時候都要遵循嚴格的標準。

  最近,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的文章引起關注,文章作者蔡美兒(Amy Chua)迅速成為英美媒體追逐報道的焦點人物,她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目前討論隨著她登上《時代》周刊封面而達到了一個新高潮。

  當寬鬆、獨立、以鼓勵為主的「美式教育」不斷為美國社會培養出眾多青年精英,並且為全世界所學習採用時,一名華裔母親卻在美國繼續堅持「中式教育」,並且在一定意義上也取得了某種中國式的成功。這讓眾多美國媽媽紛紛把目光轉向中國,開始反省美國的家庭教育觀。

  然而,蔡美兒主張對子女高要求的中國「悍母」式教育方法,在英美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和討論。有人認為這種教育方式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孩子的成績相對來說比較優秀,但也有人認為這對孩子來說過於嚴苛甚至極端,令人難以接受。

  蔡美兒是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目前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華爾街日報》刊登蔡美兒的文章是其新作《虎媽戰歌》的節選部分。她因此獲得「虎媽」的昵稱。

  「虎媽」列出的「家規」,包括不得夜不歸宿、不得參加集體遊戲活動、不得自己選擇課外活動、不得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成績必須拿A,除體育和戲劇外其他科目的學習成績必須排第一等。當女兒沒有按照要求去做時,「虎媽」甚至直接出口罵「垃圾」。

  蔡美兒毫不避諱地倡導她那幾乎與主流「美式價值觀」背道而馳的教育理念。根據她在《華爾街日報》上的書摘,她的觀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學術成就很重要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蔡美兒認為,在大部分「中國媽媽」眼裡,孩子讀書成績如何,直接反映了父母的教育是否成功。換句話說,孩子在學校里拿「全A」不僅對孩子本身重要,孩子的學術成就對父母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承認。而在一項針對近100名美國母親的調查中,卻有接近70%的「西方媽媽」認為,「過分強調學術上的成功對孩子沒有好處」。她還引述一項研究稱,中國家長每天要花比西方家長多十倍的時間在孩子的功課上,相反,西方的小孩就只知道成天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逼迫孩子理所當然

  恨鐵不成鋼的中國家長,長久以來總給人留下「逼迫孩子」的印象。但蔡美兒認為逼迫是理所當然的。她寫道,要做好任何事情就需要努力,但孩子通常不會主動去努力,這就是為什麼家長要「凌駕於孩子的選擇之上」。她又補充,當孩子們漸漸把一件事情做好時(無論是學數學、彈鋼琴還是跳芭蕾),他們也會因獲得越來越多的讚賞和肯定而變得自信起來,並且漸漸愛上做他們從前討厭做的事,變無趣為有趣。蔡美兒解釋說,按照這種方法,慢慢地孩子們就會自覺地做某件事,而不再要依靠父母逼迫他們。

  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

  在孩子面前,中國父母的「權力」彷彿遠比西方父母大得多。相比之下,西方父母即使在批評孩子時也只能拐彎抹角,以鼓勵替代打罵。蔡美兒說,「中國媽媽」比「西方媽媽」更不能容忍孩子犯錯,並不僅僅因為她們信奉「挫折教育」,而是從根本上,兩者的思維方式就存在不同。她舉例說,當孩子考試得B的時候,「西方媽媽」不僅不會當面呵斥孩子,還會私下聯繫學校看測試、課程是否對勁,而「中國媽媽」則趕緊給孩子補課(對學校和老師的絕對信任,也是「中國媽媽」的特徵之一)。在她的文章中,蔡美兒還略帶不解地說道,「西方母親總是對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小心翼翼。但作為父母,最能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難道不是讓他們隨便放棄么?」

  為孩子做對的選擇

  在傳統中國家庭里,有一個觀念根深蒂固:父母呵護孩子的最佳辦法,就是為他們的未來做好準備。但要如何鋪設這條「通向未來之路」呢?蔡美兒的答案是,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哪怕逼迫他們學習各種樂器、上各種補習班),並讓他們擅長於這些事情,用他們由此逐漸建立起來的自信來保護自己。基於這一觀念,「中國媽媽」通常認為她們知道能為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甚至不惜不顧孩子自己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女孩通常不會在高中就找男朋友―――因為媽媽會告訴你,這麼做不對。

  美國媽媽的中國教育方式

  雖然蔡美兒的兩個女兒是美國人,但她一直秉承著「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對待她們。對於如此嚴格要求的母親,蔡美兒的女兒璐璐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有一次在俄羅斯度假時,璐璐因為不滿母親逼迫自己學習小提琴而跟她發脾氣。蔡美兒讓她嘗一下魚子醬的味道,她生氣地將瓶子摔在地上。結果,蔡美兒屈服了:「你贏了。結束了。我們放棄小提琴好了。」回到家裡之後,璐璐真的放棄了小提琴的學習,轉而開始練習打網球。蔡美兒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她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在中國和美國式教育方式上取得平衡。她開始默默關心孩子打網球的進展,在合適的時候開始給予孩子指點,比如:「轉球還不夠轉!應該如何如何……」而璐璐對於母親的這些建議,都非常樂於接受。

  蔡美兒總結道,「中國母親」有著跟西方社會中上等階層母親完全不一樣的教育方式。西方社會的父母更加關注孩子的自尊心,往往用非常含蓄的方式來批評孩子,而大多數時候則是給予孩子正面的鼓勵。而中國的父母則默認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因而傾向於給孩子更多壓力和指責。

  蔡美兒的教育模式完全效仿她的父親。蔡美兒出生於菲律賓的華人家庭,後來移民到了美國。父親是數學研究領域的知名人士,一直想把女兒培養成完美的人。蔡美兒回憶說,有一次在歷史知識競賽中得了第二名,而把家長請去學校參加頒獎典禮,但父親卻對她說,「以後,永遠永遠不要再這樣羞辱我了。」

  觀點PK

  蔡美兒的觀點,在《華爾街日報》上吸引了4000多條網友評論,對「中國媽媽」的評價好壞參半。然而,接近2萬名讀者參加的調查結果卻顯示,在嚴格的東方教育和鼓勵性的西式教育之間,(截至當地時間1月14日下午)高達62.5%的讀者認為前者對孩子更有利。

  以下網友的觀點,能從側面觀察到這場「洋媽媽」與「虎媽媽」的「對決」。

  正方:一味的懲罰(好比體罰)當然不好,可若是鼓勵過了頭,那一樣也會養成小孩盲目自大,不知道自己弱點的毛病。蔡美兒的方案對於抵消這種美國教育體制里的漏洞是相當有針對性的。(網友vieplivee) 「用了她的方法後,我的女兒現在自己立志要當第一。」

  我試著將蔡女士的方法應用在我10歲的女兒身上,眼淚、反抗可想而知。一周後我放棄了這套方法,因為我發現她能做得更好。一輪抵制之後,正當我此時用電腦寫下我的意見時,她突然跑過來要求我把電腦讓給她練習數學。她還為自己定了新的目標,要成為樂隊里最好的低音單簧管手!(網友denise newnan)

  「父母批評我時尖酸刻薄,如今我進入了一所常春藤大學。」

  我正是在蔡美兒所形容的那種環境下長大的,在美國進入高中時,我驚訝地發現其他同學從來未被父母打過。我認為教育孩子的奧妙在於,即使在懲罰孩子時,也要讓他們知道你是愛他們的。整個高中階段,我的父母既扮演了最尖酸刻薄的批評者、也扮演了最忠實的支持者的角色。(網友Cho Kendra Hwang)

  反方:「這位「虎媽媽」是在以責任和傳統之名系統地摧毀孩子。」

  蔡美兒憑什麼將她的孩子定義為成功的?就憑她為孩子制定的標準嗎?西方精英應該集體反駁這名「虎媽媽」。否則蔡女士只能繼續驕傲地、系統地摧毀她孩子的個人身份―――以責任和傳統之名。(網友Kyle Steele)

  「孩子根本沒有義務為父母的面子負責。」

  在蔡女士的世界裡,最重要的價值恐怕是「孩子一生都服從於父母乃至他們的祖先」。但是孩子們根本沒有任何義務去為他們的長輩「長臉」,即使在他們死後。   (網友Gary Sweeten) 「請問,「虎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有朋友嗎?」

  除了體育和戲劇外,蔡美兒不允許孩子達不到每科拿第一名。讀到這裡,我不禁想,此人是完全放棄了孩子的德育了。這就好比讓孩子把誰都當成自己的敵人。請問她的孩子有任何朋友嗎? (網友CharmaineAnne Sharkbait)

  中國媽媽擔心「被代表」

  不過「虎媽」的言論並沒有得到中國媽媽的認可,著名海歸洪晃直斥蔡美兒的行為簡直就像「地獄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身為法學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賞了。」的確,在中國大陸這個本應是「虎媽」聚居的「野蠻王國」里,很多媽媽卻根本不買蔡美兒的賬。

  反思:教育子女應中西合璧

  針對美國媒體一窩蜂似的指責,《新聞周刊》則著力安撫美國母親們。報道稱,即便虎媽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分數高,也並不意味著這個國家經濟更強大、國民更有創造性、社會更勝一籌。中國出不了比爾蓋茨,而且,如果有條件,虎媽們還是會把孩子送到美國讀哈佛。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陳凱認為,由於在中國「贏者通吃」,所以父母把太多的壓力放在了子女身上。而美國教育卻更關注孩子的品質、創新和獨立,小孩可以很自由,而這也因此造成了小孩學習太放鬆,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中美教育可以說是兩個極端的教育,一個是「批評太多」,一個是「表揚太多」,陳凱認為真正正確的應該是兩者的綜合體。


推薦閱讀:

屬馬的屬相婚配表--中國殯葬網|生肖星座|十二生肖|十二星座|星座運程|愛情測試
振波浪清中國詩聯論壇對句專題  (10901...11000)立地頂天峰似旗
中國最後的「士」走了
實用收藏貼: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能幫你干點啥
美國大片像快餐:中國觀眾膩煩就會看國產電影嗎

TAG:教育 | 中國 | 媽媽 | 代表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