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怎樣和孩子說話?
語言是既交流的工具,更是溝通的藝術。作為父母,即使用心良苦地說話也要講究方法,即使為孩子著想,說話也要有理有度。親子溝通主要是靠語言進行交流,掌握了說話的技巧,父母所說的每句話,孩子都會願聽、都愛聽。下面,我們找到一些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經驗,在這裡分享給准媽咪們。
不要故意在孩子面前顯得很熱情很開心說違心話,或者故意顯得很嚴肅很憤怒說氣話等等,應該在孩子面前自然表露自己,說話大方得體,和藹可親,最好是緩言緩語。特別是做母親的,做了母親後,就盡量改掉自己的急躁脾氣,不要太容易生氣也不輕易發火,平心靜氣對待生活和工作,安詳和緩的母親對孩子就如一捧甘泉,他會學會細細品味,他會學習你的處事方式和方法。要想讓孩子成為怎麼樣的人,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夫妻之間盡量不要吵架,盡量做到相敬如賓。
孩子早上一睜開眼,看到的一定是我的笑容,不用造作,看到孩子甜美的可愛,微笑是從心裡散發出來的。跟孩子說「早上好,**」,他一定會回報燦爛的笑容和滿是口水的香吻。當孩子看到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是帶著笑容。如果孩子讓我們生氣,可以把他一個人放下,讓他哭一陣,家長走開。過一會回來,微笑著對他說,媽媽剛才很生氣,但是媽媽也有不對的地方,剛才不應該這樣對你,但是以後你也不要。。。好嗎?來,抱抱。孩子一般都會很快樂的接受。
3歲前的孩子是聽不懂反話偽話的,比如「你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把你送給叔叔阿姨咯」「你是媽媽路邊撿來的」「不聽話,讓大灰狼把你吃掉」。孩子是無法分辨這些話的真假的,會十分相信大人的話,以為媽媽真的會把自己送給別人,以為真的自己是撿來的,以為真的會被大灰狼吃掉,等等,這並不會讓孩子更聽話,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恐懼心理,缺乏安全感,會死死纏住母親,寸步不離,會有自卑感,不敢也不願同生人說話等。類似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不安感覺的話,最好不要說。如果有朋友開玩笑的說,阿姨把你帶回家吧。你要趕緊說,寶寶放心,媽媽不會離開你的,媽媽愛寶寶,永遠和寶寶再一起。
盡量少評價孩子的缺點,尤其不要在外人面前說孩子的壞話。這點是很多父母都會犯的錯誤。
比如我們經常聽父母說「我的孩子很調皮」「他經常搞破壞」「他很不聽話」,如果這個時候你的孩子很不幸正好聽到,就對他(她)產生了潛意識,孩子潛意識裡就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孩子往往就會按照你說的話更變本加厲的去做。
比如,一個孩子老去翻抽屜,母親一看到孩子就對別人說,「你看著,等一下他就跑去亂翻抽屜了,煩死人的,一點也不聽話」,試想想,孩子聽到這個話,也許本來還沒注意到抽屜,就會轉而到抽屜那裡,亂翻起來。
還有平時一些細節我們也要注意。比如一次,外婆在家,丁丁也在,桌子上放了刀和杯子。外婆看到了,就大叫「丁丁不要拿刀喲」,外婆錯誤的提醒了丁丁的無意識,我只能想辦法補救了,如果是你怎麼做呢?結果丁丁發現新大陸似的,抓住刀不放,我看到了,用眼神制止了(外婆準備繼續說),然後開心的對丁丁說「哇,丁丁好乖,知道這個是刀喲,來媽媽教你怎麼用。趁機抓住丁丁的手,保護他不受傷害,但動作不要太明顯,要適度就好,順勢教他刀的正確用法和危險性,恩,丁丁的手還不能很好的控制刀,要再長大點才能用喲,讓外婆去取個好玩的玩具來轉移他的注意力,記住以後拿到刀,就給媽媽,丁丁真乖,丁丁長大了,知道刀是危險的。恩,謝謝,媽媽愛丁丁,丁丁真懂事」。從那以後,丁丁拿到刀,只要我說「丁丁,刀給媽媽,真乖,謝謝丁丁」他就會主動把刀給我,有時候甚至拿到刀,就直接交到我手裡,或者就不會去碰刀了。
我們盡量少對孩子說「不要」「不行」,要把這個「NO」,放在最關鍵的原則上,比如電,火等。然後把家裡收拾一個可以讓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間,比如他自己的房間,就讓他自由的瘋。等他稍微大一點就教他,玩完了要收拾乾淨。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快,很快就會收拾東西的。
我們在孩子面前不說「小心,不要把杯子打翻了」而要說「小心點拿,要把杯子拿好」;
我們在孩子面前不說「不要把飯撒的到處都是」而要說「吃飯慢慢吃,保持飯桌的乾淨」;
我們在孩子面前不說「不準亂扔東西」而要說「來,我們一起把這裡收拾好」;
我們在孩子面前不說「不要打弟弟」而要說「弟弟還小,我們要好好保護他,對待弟弟,要輕一點」;
父母對孩子說話應遵循五個基本原則:
補充
建議常用的詞
訣竅
提醒
推薦閱讀:
※佛能不能跟眾生說話?我們眾生到底能不能看見佛?
※怎樣「說話」會導致吵架?
※優秀領導者說話要把握的分寸
※鼓勵寶寶說話
※你不是說話直,你就是沒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