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設計期待中國品牌
在國際拍賣會上受到巨額資金追捧之後,中國的創意工業已經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但中國設計卻未引發同等水平的關注。
中國人不太理解設計的概念。直到不久前,它還只是一個系統末端上的一些修飾和附加,而並非其中的一部分。關於人們如何生活、事物如何運轉的討論則被排斥在系統之外。
但情況正在改變,正如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museum)的《創意中國》(China DesignNow)展覽所展示的那樣。人們現在認為設計會為產品及廣告增添價值,而時尚與現代技術正在找到其應有的位置。不過,建築與傢具設計的發展仍然滯後。
新建築正在上海與北京拔地而起,但它們的設計師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與此同時,在一年一度米蘭國際傢具展上,大量的中國拍照者讓西方傢具製造商明顯感到緊張。
但是,得益於經濟的擴張及政府的政策轉變(從大規模的廉價商品生產轉向創新產品生產),許多中國海歸設計師紛紛回國。
郭錫恩(Lyndon Neri)就是其中一員,他是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 &Hu Design and ResearchOffice)的負責人之一,在不久前從美國回到中國。在效力於邁克·格雷夫斯設計事務研究所(MichaelGraves and Associates)期間,郭錫恩負責設計了上海的外灘三號(Three ontheBund)這個集零售、藝術及休閑於一身的時尚場所,並為此廣受讚譽。在看到了當地無數的建築工地之後,他決定回國發展。
他表示:「我無法坐在大洋彼岸對中國及其建築業現狀指手畫腳。而且不管這聽起來有多老套,我的確感覺到了一種責任感及回報感。」
2006年,另一件事情顯示情況有所改變,德國威特拉設計博物館(VitraDesign Museum)收藏了第一件來自中國大陸的傢具:薛滔的《椅子7》。
這件作品是以報紙為原料塑造而成。椅子本身是可以使用的,但報紙上的宣傳內容及歷史又能引起人們的反響。在這裡,一個問題也就隨之而來:這是藝術、設計、還是什麼新式的裝置設計藝術?
對比窗藝廊(Contrasts Gallery)創辦者林明珠(PearlLam)稱:「這裡的設計師都是雜家。」林明珠之所以將自己位於上海、北京與杭州的藝廊命名為對比窗就是為了讚美和誇大差異性。林明珠對設計是否屬於藝術的討論嗤之以鼻,她認為所以的藝術形式都具有同樣的地位。
「他們(設計師)有時是在畫畫或設計,有時則是在照相或做裝置(藝術)。這裡面不存在貴賤高低的問題。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中國設計師正在運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一種新的表達方式。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試著發現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它到底應該如何定義?我們又是誰?」
可以理解的是,在與世隔絕多年、又長期缺乏資金並且摒棄私人企業及個人主義之後,中國需要一些時間來重新發現自己的文化根基。
那麼,在那些為北京奧運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所建設的摩天大廈的未來表面之下,到底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呢?
隨著經濟的迅速變化及政治束縛的放鬆,一個自由的市場體系正在逐漸形成。在以前,人們只能在國有體系內部就業,而房子也都是由國家分配的。
現在,私人住房在過去15年中以幾何級數增長,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新一代消費者渴望獲得優秀的設計及產品。
經濟繁榮已經培養出了一個實力強勁的中產階級。2005年萬事達調查(MasterCardSurvey2005)表明,中國有6400萬人的收入超過每年2500英鎊;這一數字預計將在2010年上升至1.55億人。在這種收入水平上,人們已經可以購買汽車並開始存錢購房。
在上世紀80年代,人們所嚮往的四大件是冰箱、電視、錄音機和洗衣機。在21世紀,四大件已經變身成為了汽車、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公寓。
隨著多代同堂的家庭體系漸行漸遠,人們正在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起居室現在已經成為了展示廳,小型的基本廚房也已讓位給甚少用於烹飪的寬敞生活空間。這些消費者想要展示自己的品味與地位。他們使用的顏色非常大膽,將美國、北歐及中式等不同風格交織在一起是一種廣受歡迎的做法。在很多家庭,一個寬大加厚的沙發是家中的必備傢具。
宜家(Ikea)很快就利用了這一中產階級品味潮流,並從中獲益,該公司目前在中國已具有相當規模。宜家北京店佔地4.2萬平方米,每年吸引800萬顧客。
西方商品具有一定聲譽。人們仍然認為佩戴奢侈品牌墨鏡及擁有最新款式的手機是一種時尚,即便它們可能要花去一個月的薪水。當然,國際公司也不是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
當中國寧波的波導公司開始擴大自己的電信設備市場份額,一些國際公司感到相當震驚。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但波導選擇瞄準農村、小城市及年輕人,該公司的手機是專門為中國人設計的。突然之間,波導火了起來。
在海歸設計師的幫助下,一股很強的中國力量正在成形。例如,(已故的)藝術家、導演兼攝影師陳逸飛從美國回到中國開辦了一家名為逸飛(Layefe)的時裝及傢具連鎖店。2006年,郭錫恩與自己的合伙人胡如珊(RossanaHu)在上海外灘開辦了一家名為「設計共和」(DesignRepublic)的現代傢具店。它們的目的是將一些意味深長的感覺注入到中式設計之中。
「好的設計永遠都會包含一些與當地情況有關的東西,」郭錫恩稱,「這並不意味著將中國紅或是龍加入設計之中,更多的是要去吸收一件事物的精髓與哲理,不管它是一個茶壺,還是一個傳統的四合院。」
在被指出他的店中滿是Marcel Wanders、TomDixon及Moooi等歐洲設計師的東西之後,郭錫恩笑了。
「我的想法是,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帶到中國來。因為贗品太多,年輕的設計師往往只能在雜誌中看到照片,而沒有機會看到真東西。沒有什麼能夠比得上坐在MarcelWanders的椅子里的感覺。通過感知和親眼看到它,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理念與目的。」
為了以身作則,它們的設計品牌如恩(Neri &Hu)在保持一件物品含義的同時,將傳統設計及工藝品的理念擴大化。他們的桌子非常簡約,但桌子的尺度與纖細似乎反映出中國的精神。從紫砂(一種可以隔熱的粘土)精心雕刻而來的傳統茶壺被簡化了,變得好像更具現代感與簡約主義風格,但與此同時仍然能反映出它們的傳統。
林明珠的藝廊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東西方之間的關係。一把XYZ座椅將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路易十五的風格與中國傳統風格相碰撞並加入了一些現代元素——用名牌手包仿品的皮面作為椅座與椅背的面料。其他展品還包括張清方(音譯)的湯匙椅及設計師邵帆對明代傢具的美麗現代演繹。這裡的大部分作品通過運用新材料顛覆了傳統傢具的概念。
西方人很難理解這個文化,但中國人也並不能完全理解它。雖然西方人也有著自身的文化斷層,但西方並未像中國那樣在文革期間及前後幾十年中完全靜止不動(與傳統文化相隔絕)。在這個時代,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人們在撿起從前的線索,這也是中國人重新發現自己的傳統並將其予以改造的時代。正如林明珠所言:「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很自豪。但回歸自我是需要時間的。」
郭錫恩對於未來也相當樂觀。「中國問題具有全球意義,這是一個中國可以向世界回饋什麼的問題。很多年輕的設計師正在國外的院校中嶄露頭角,他們將在未來10年產生影響。那時,我希望中國將能把自己的一些東西貢獻給這個世界。」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創意中國》展覽將持續至7月13日
推薦閱讀:
※易百科:老齡化的中國
※中國人買了太多澳洲奶粉 當地限購正越來越嚴格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從落魄流浪到統一蒙古--軍事頻道-中華網-中國最大軍事網站
※中國最冷小鎮
※【述學】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已往成績之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