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達或將破產:被數字化浪潮淹沒的創新圖騰

翻開每個人的相簿,都有一些泛黃的照片記錄著我們成長的歲月。在那些照片的背面,也許能看到一排字母,承載著KODAK當年的輝煌。伊士曼-柯達公司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巨變,書寫和見證了個人影像發展的全部歷史,卻因無法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巨變而瀕臨破產。它的創始人喬治?伊士曼畢生的夢想就是「讓相機像鉛筆一樣好用」,這樣的時代真的到來了,人們舉著各種數碼產品記錄著每一個瞬間,這個世界卻已經沒有柯達的立足之地。

柯達或將破產——被數字化浪潮淹沒的創新圖騰

撰文:Daniel Gross 美東時間 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 16:25

數字化革命又添一起「命案」: 本周三有報道稱伊士曼-柯達公司,作為曾經在消費類膠片和相機市場中叱吒風雲的市場先驅,如果不能在未來的幾周內成功出售其有價值的數字專利,將有可能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章將是這家老牌公司要面對的新課題,也許是最後一課。該公司於19世紀後期創建於紐約州羅契斯特市,在20世紀中期成為家喻戶曉的全球性品牌,進入21世紀後開始陷入轉型困境。

該公司的 歷史 始於一位我行我素的修補匠 喬治·伊士曼,他看到了當時膠片影像技術的巨大潛力。 他開發出了更便於使用的設備和膠片,並相信照相機可以從攝影師手中的專業工具成為普羅大眾都能使用的玩意兒。 「我漸漸明白,」 他後來說,「我們所做的不僅僅是製造乾片,我們是在將攝影變成一件更容易的事。」 正如他後來所描述的,他的目標是「將相機變得像鉛筆一樣好用」。

伊士曼-柯達開發了易於使用的相機和與之配套的用以沖印照片的膠捲。 就像吉列公司後來所做的,他們同時銷售剃鬚刀(硬體)和剃鬚刀片(與硬體配套的耗材),並從這兩方面同時獲利。

攝影業的巨變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 伊士曼-柯達順利的完成了幾次華麗的轉身——從機械相機到電子相機,從平面攝影到視頻攝像,從黑白到彩色。 在每一階段,伊士曼-柯達都能開發出新的產品,繼續保持它在老式平面攝影市場中建立的領導地位。 在1962年,該公司的銷售額高達10億美元。它的高速發展使得羅契斯特(同時也是施樂的發源地)成為了一個高新技術中心。 正如施樂之於複印技術,谷歌之於搜索引擎,柯達這一產品名稱已經融入了當時的普世應用和流行文化。 ( 聽聽保羅西蒙的 Kodachrome吧。)

在過去的15年中,許多曾經走過大風大浪的行業都難逃數字化革命的洗禮——不只是報紙、雜誌,還包括錄影帶租賃和所有零售業以及模擬產品製造業。

柯達並未向數字化革命俯首稱臣。 但現在看來,它幾乎是在劫難逃。 伊士曼-柯達在過去十年中在數字影印和照相機的研發和生產上砸下重金,早在1995年就將此類產品推向市場,當時還是成功的。 但在很多強大的對手面前,他們並不具有競爭優勢。 很多人都想在數碼相機市場中分一杯羹——索尼、松下、甚至戴爾和惠普也不例外。 而且,電子設備的利潤空間遠遠小於傳統膠片生意。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相機和膠片的定義已經開始向著不利於伊士曼-柯達的方向發展。 相機漸漸與計算機、平板電腦和行動電話等電子產品歸於一類,而在這類市場中伊士曼-柯達很難找到立足點,遑論競爭。 當你的 iPhone 或者聯想筆記本已經具備了數碼攝像功能,誰還會單獨購買一台數碼相機呢?

更糟的是,傳統相機市場的萎縮同時帶來了膠片需求的銳減。 伊士曼-柯達經歷著數字化帶來的雙重災難。 大家都在使用數字設備拍攝和保存照片,在線分享,並能在家裡或辦公室把他們列印出來。可想而知,以銷售膠片為生的公司面臨的困境與激光唱盤出現之後的黑膠唱片生產商沒什麼分別。

一些大的製造商嘗試做出重大轉變,從商品化硬體產業轉向高利潤的服務領域。 IBM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 IBM 發現從 PC 業務中獲利將越來越難,他們選擇將這部分業務出售給了聯想。 近年來,他們專註於向企業和政府提供技術服務。 伊士曼-柯達或許也能通過向攝影技術服務領域轉型而求得生機。 但實現起來困難重重。 軟體公司、創業者、或互聯網世界中的任何人都可能創造出新的手段來管理、分享和在線處理圖像,並不是位於紐約州北部的某家推崇科研文化的公司才能做到。 Flickr 和 Shutterfly 這類服務的迅速崛起說明了對圖片處理來說,社交媒體和互聯網業務比傳統的硬體公司更具優勢。 伊士曼-柯達所能提供的服務在這個市場中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伊士曼-柯達,只剩下一個知名的品牌。 說唱組合Pit Bull在去年大熱的歌曲 「Give Me Everything」中唱到: 「或者,用柯達相機拍下來...」 可惜的是,現在絕大多數人不需要柯達的任何產品就能拍照,他們需要的是智能手機和數碼相機。 而且他們也不需要柯達的膠片,只要通過社交媒體或是在線服務就能分享這些照片。

從某種意義上說,喬治伊士曼也許會為現在攝影的普及程度而欣喜若狂。 如今的相機確實像鉛筆一樣好用。 每個人都是攝影師,買得起他們需要的設備和工具,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記錄生活。 但諷刺的是, 在這樣一個所有生活瞬間都能夠輕易被拍攝成照片的文化之中,卻再也沒有柯達的立足之地。

作者 Daniel Gross 是雅虎財經的一位經濟學編輯。

可通過以下方式與他互動:Twitter @grossdm 或電郵 grossdaniel11@yahoo.com.

譯者註:KodakChrome 是柯達公司生產的最著名的反轉片,常見的是35mm膠捲(有36張的和24張得),也有120,110規格,以及8mm,16mm等電影膠片。 KodakChrome 是柯達公司生產的最著名的反轉片,常見的是35mm膠捲(有36張的和24張得),也有120,110規格,以及8mm,16mm等電影膠片。


推薦閱讀:

大佬都在說數字化轉型,但你真正理解什麼是數字化嗎?
Digital Platform與生態系統創新
案例:西門子的數字化魔力
星巴克數字忠誠十五年
中企高呈攜手江銅集團創新可持續發展 提升綠色競爭力

TAG:創新 | 圖騰 | 破產 | 數字 | 柯達 | 數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