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怎麼越拍越難看了?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劇照圖)
近段時間,電視台又被古裝劇霸屏了。《錦繡未央》、《孤芳不自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輪流登上收視榜首。縱然這些古裝劇收視率不錯,網路點擊率也動輒幾十億,但它們的口碑卻幾乎跌到谷底,《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陷入抄襲醜聞,《孤芳不自賞》的「摳圖演出」令人瞠目。再回顧下2016年的各大古裝劇,《青雲志》《幻城》《九州天空城》《青丘狐傳說》等同樣備受詬病……這些劇集給觀眾這樣一個感覺:古裝劇真的是越來越難看了。
劇本:是IP還是垃圾?
古裝劇是華語電視最重要的類型之一,指的是那些時代背景設定為古代的電視劇,亦包括架空歷史但穿著古裝並模仿古人習慣的電視劇。古裝劇按題材類型大致可分為武俠劇、歷史劇、神話劇、魔幻劇、宮斗劇、穿越劇、宮廷戲、傳記題材等。曾幾何時,古裝劇是華語電視最拿得出手的類型劇,《西遊記》每年春節必定重播,小朋友百看不厭;《還珠格格》系列紅遍亞洲;金庸小說貢獻出一系列改編經典……而回顧下近年來令人印象深刻的古裝劇,真是少之又少。怎麼古裝劇越拍越難看了呢?不難發現一個重要特徵:近年來大投資、大製作的古裝劇,均改編自熱門網路小說,如近期熱播的《錦繡未央》《孤芳不自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均是如此。這些網路小說有另外一個稱呼,叫IP。
《錦繡未央》(劇照圖)
選擇IP為劇本,並非不可理喻。畢竟影視投資動輒數億,風險不小,選擇IP可以有效削弱這種風險,因為IP的核心特徵就是自帶粉絲基礎。許多網路小說本身就有百萬量級的讀者群,而CNNIC調研數據顯示,網路文學用戶中有79.2%的人願意觀看網路文學改編的電影電視,資本看重的就是這份潛在的「讀者力量」。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IP並不等同於優秀,受歡迎的網路小說,並不意味著它適合改編成影視劇。一個好劇本是一部電視劇成功的一半,優秀的劇本並不必然催生出優秀的作品,但糟糕的劇本必然不可能產生優秀的作品。開篇所列舉的優秀古裝劇,同樣是改編自小說作品(按照當下的說法,它們也是IP了),但這些小說都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無論是在嚴肅小說領域還是通俗小說領域,它們已經經典化了。相反,許多所謂的IP,只是浮起的泡沫,根本經不起推敲。但如今的古裝劇改編,並不注重IP本身的質量,只要你是IP,只要你有粉絲基礎,無論你多糟糕多爛,都可以開拍。像《錦繡未央》爛就算了,可這麼爛靠的還是抄襲。目前已經有11位網路小說原創作家將《錦繡未央》作者告上法院,但《錦繡未央》抄襲的作品遠不止這11位作家的作品,很可能涉及到200多部。而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涉嫌抄襲《桃花債》。另一方面,如今的IP非常雷同,一部網路小說紅了,同類型的網路小說扎推出現。其結果是,改編成的古裝劇也是千劇一面。幾乎都是玄幻,架空的背景,高能的主人公,大紅大紫的布景,五毛特效,要是把《幻城》《九州天空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剪輯在一起,還真分不清誰是誰,因為爛得太過一致了。
《九州天空城》(劇照圖)
工匠精神喪失
跟現代劇相比,古裝劇在視覺上可能會更好看,但拍攝難度卻高得多。比如一部戲搭上百場景,大到一座城池,小到一簾帷幔,怎麼搭建、如何擺放,全都經過工作人員的精心設計,一次轉場就得幾十輛車;再比如人物的造型,服裝和頭飾是什麼年代不能錯亂,演員的儀態舉止等的考究也必須精益求精……可現在熒屏上的古裝劇,布景粗糙,道具穿越,人物言行舉止現代化,我們壓根察覺不到古裝劇應有的歷史感。難不是借口,只是因為主創者不再用心了。現在很多人幾乎每年都要回顧一下1986年版的《西遊記》,三十年前的電視劇現在看來,甚至都不覺得過時,包括那些騰雲駕霧和真正的「五毛特效」。跟1986年相比,現在的影視製作環境好太多了,有更多的資本,更好的技術條件,更充足的製作團隊,可為什麼現在的古裝劇卻沒有更好呢?
《西遊記》(劇照圖)
重新回顧一下1986年版的《西遊記》的拍攝過程我們就可以發現差距了。《西遊記》從1982年開始建組,到最後拍出25集,一共拍了整整六年,直到1988年前25集才全部播出。這幾乎是兩三個月拍一集的節奏。一方面是當時條件太困難了,整個劇組只有一台攝像機和一台特技機;另一方面則是當時的電視人是真真正正的認真,他們身上有著我們這個時代在反覆提倡的「工匠精神」。比如不像現在大部分古裝劇棚內拍攝,假山假水甚至連人都是假的,《西遊記》全部是實景拍攝,一整個劇組(演員攝像道具服裝化妝),在全國各地遷徙。不像現在的大部分小鮮肉,拍戲都用替身、倒模甚至摳圖演出,《西遊記》中所有高難度的動作戲,全部是演員親自上陣,而且當時技術條件相對落後,幾個主演都曾吊著鋼絲斷了從高處摔下的經歷,但他們堅持住了。也不像現在古裝劇都趕周期、大注水,《西遊記》為了達到良好效果,不少內容經歷了重拍、刪減……換句話說,《西遊記》的所有主創者都把《西遊記》當做一件作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做到最好;但現在的古裝劇拍攝,只是把它當做一個圈錢的項目,趕緊完成以便到下一個項目撈錢。如此心態下,做工怎麼可能精細?
《還珠格格》(劇照圖)
資本詛咒
無論是「IP迷信」上的急功近利,還是製作過程中的浮躁倉促,其共同點是:古裝劇製作上的快餐化。這很大程度上是資本湧入的結果。近些年來,中國影視行業發展迎來了一個黃金期,許多影視公司很輕鬆地賺到了快錢,傳統產業的衰退讓熱錢湧入電影市場。這本是一件好事,它能為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更為優越和充足的創作條件。但資本是一把雙刃劍。經濟學上有一個「資源詛咒」理論可以用來說明這一點。所謂「資源詛咒」,是指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或地區,由於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其經濟體制容易失去變革、創新的動力,導致經濟的平庸化。把資源換成資本也是合適的。當資本越多,當影視生產的命脈全部由資本方掌控,影視劇製作就只是一個賺快錢的項目,製作方壓根就不管電視劇拍得好不好,這不是他們追求的標準,他們的標準是好不好賣,能不能賺快錢。
《孤芳不自賞》(劇照圖)
這必然會嚴重損害影視創作的基本規律。以前是慢工出細活,現在是快餐化、流水線化,「短平快」地掙錢。你別跟我談什麼導演技巧、演員演技、影片質量,什麼好賣,你就拍什麼,哪個演員更火,你就選哪個,誰能更快把劇拍完,就請誰拍。古裝劇很火,IP很火,那我們就拍IP改編的古裝劇。編劇史建全話糙理不糙地說,資本進來就是一條狗,專門找屎吃。哪個小鮮肉很火,只要有他出演,電視劇就能夠輕輕鬆鬆賣到電視台和視頻網站,那就趕緊請小鮮肉出演。可小鮮肉終究是有限的,他們分身乏術,水漲船高,天價片酬、替身演出等問題就接踵而至了。哪個導演能夠縮短項目周期,那就請哪個導演。南方周末近期關於電視劇行業的一個訪談中,編劇宋方金也談到這一個案例:製片方問導演,這個演員只有20天,能拍完嗎?能。後來演員說只有18天,這個導演拍不了。找另一個導演,他說我15天就能拍完。在如此語境下,不僅僅是古裝劇,而是整個電視行業都陷入了「暫時性休克」,古裝劇的今不如昔,不過是影視行業江河日下的一個縮影。只是,如果這種「暫時性休克」不能引起電視人的足夠警覺,那隨之而來的結局就是「永久性死亡」。到時候沒有人是受益者,觀眾無劇可看,演員沒有好作品可拍,資本無錢可賺。
推薦閱讀:
※天地良心!本月最棒古裝劇必須是它!
※古裝劇何以又扎堆
※古裝劇中那些美得讓人心顫的面孔
※王艷最美九部古裝劇,第一絕對經典第二第九令人心疼
※因古裝劇大紅大紫的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