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29

第30章 疾病在體內的5種表現 存書籤書架管理返回目錄 中醫認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是外邪致病的因素,主要的特點為這六類病邪大多由體外侵襲人體。而在疾病的過程中,體內產生類似於「風、寒、濕、燥、火」五邪所引起的五種病證,稱為內生「五邪」。 「內生『五邪』有什麼特點呢?」歐陽先生問。 「內生的『五邪』並不是直接致病的因素,也不是由外邪所引起,而是由於體內氣血、津液和臟腑發生病變所引起的病證。與六淫所致疾病相比,六淫屬於外感的病邪,病情來得快而輕;而內生五邪所引起的癥狀,一般較為嚴重且持久。」我開始逐個講解。 01 內風 內風,即「風氣內動」,指人體陽氣逆動所形成的病證。由於陽熱亢盛,或陰液虧虛不能制約陽氣,導致陽氣升降失調,亢逆而動,因而出現動搖、震顫等病證時,稱為「風氣內動」。由於內風主要與肝功能有關,因此又稱為「肝風內動」。肝風內動又分為:1熱極生風;2肝陽化風;3陰虛風動;4血虛生風。 (1)熱極生風。通常由高燒引起,發病急劇。由於體內的熱邪熾盛,蒸灼陰液,損傷肝血對筋脈的濡養作用,並且因血虛不足以斂陽,致使陽熱因亢盛至極而化為風,且大多出現於熱病的熱盛期。 臨床癥狀為痙厥、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頭暈目眩、雙目上吊,特點是伴有高熱、昏迷、譫語。 熱極生風證多由熱引起,治療時應清熱息風,可用羚羊鉤藤湯:羚羊角5克(先煎),鉤藤9克(後下),霜桑葉6克,川貝母9克,鮮竹茹10克,生地黃15克,菊花9克,白芍12克,茯神木10克,生甘草3克。 (2)肝陽化風。此證常在肝陰不足、肝陽妄動的基礎上出現。由於情志內傷,或操勞過度耗損肝腎的陰液,使陰液虧虛不足以斂陽,肝的陽氣升降沒有制約,陽盛則化為風。 ……臨床癥狀為肢麻、顏面肌肉及手指震顫、眩暈欲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初期多有肝陰不足的癥狀,繼而出現眩暈、肢麻、顏面肌肉及手指震顫等,嚴重時血隨氣逆而猝然仆倒,引起閉厥或脫厥。 對於肝陽化風證,治標宜鎮肝息風為主,可用羚羊角湯:羚羊角6克,龜板24克,生地黃18克,白芍3克,牡丹皮4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菊花6克,夏枯草45克,蟬蛻3克,生石決明24克(打碎)。治本應該育陰潛陽,用鎮肝息風湯:懷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龜板15克,白芍15克,玄參15克,天門冬15克,川楝子6克,麥芽6克,茵陳6克,甘草5克。 (3)陰虛風動。本證多由於久病不愈或年老體衰,使得人體內的陰液枯竭,不能濡養筋脈,陰虛不足以斂陽,導致陽亢而生成內風。 臨床癥狀為痙攣、肌肉顫動、手足蠕動等症,特點為兼有五心煩熱、顴紅少津等虛熱的表現。 陰虛風動證應滋陰息風,可用基本方:山羊角30克(先煎),生石決30克(先煎),天麻10克,甘菊花10克,桑葉10克,白蒺藜12克,生地黃12克,熟女貞12克。 (4)血虛生風。一般在血虛的基礎上發生,陰血不足的癥狀常常比較明顯。血虛的原因很多,如脾胃運化不足使得氣弱血虛,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使肝血不足。血虛不能濡養筋脈,或血液不足以充盈經絡,會引起虛風內動。 臨床癥狀為肢體麻木、筋肉跳動、手足拘攣或屈伸不利、視物模糊、面色萎黃或蒼白、心悸失眠。 血虛生風證應養血培其本,息風治其標,可用阿膠雞子黃湯:阿膠9克(烊化),雞子黃2枚(沖入),生地黃12克,生白芍12克,茯神木12克,炙甘草6克,生石決明15克,生牡蠣15克,鉤藤9克,絡石藤15克。 02 內寒 內寒,指體內的陽氣虛衰,溫煦氣化的功能減退,致使陰寒從內而生的病證。 內寒的病因主要為脾腎陽氣不足。脾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脾陽能溫煦四肢肌表;腎陽為先天諸陽之本,蒸騰氣化之源。因此如果脾腎的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失職,則會導致內寒。 臨床癥狀為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蜷卧喜暖、腹瀉便溏、舌潤不渴、腰膝冷痛、腹瀉、小便清長、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等。 內寒證需要祛寒,可用大黃附子湯:大黃9克,附子12克,細辛3克。 03 內濕 內濕,指由於脾的運化水濕及輸布津液的功能減退,導致水濕停滯。 內濕的病因主要為脾腎的陽氣不足,或由於吃太多生冷肥甘的食物,損傷脾胃,使得水液不化,停聚而成為痰飲濕濁。 臨床癥狀為頭重如裹、肢體重著、關節屈伸不利、脘腹痞滿、小便不利、水腫、舌苔厚膩。 治療內濕的基本方為:蒼朮9克,厚朴6克,干藿香9克,干佩蘭9克,制半夏9克,生薏苡仁18克,蔻仁3克(後下)。 04 內燥 內燥,指津液虧損不足,不能濡潤臟腑百骸,所引起乾燥枯澀的病證。 內燥主要是久病耗傷陰液,或高熱灼傷津液,或濕邪久郁而化燥等所致。 臨床表現為形體消瘦、肌膚乾燥、口燥咽干、大便燥結不通、小便短赤不利、乾咳無痰或痰中帶血等症。 治療內燥的基本方為:淡豆豉10克,北沙參10克,桑葉10克,杏仁10克,山梔皮6克,梨皮12克,大貝母10克,甘草3克。 05 內火 內火,主要是由於實邪熾盛引起陽盛有餘的實火,或陰液虧虛引起虛陽亢盛的虛火,或由於氣滯血瘀引起的邪郁化火等因素的火熱內擾、機能亢奮的病證。 內火分為:1實火;2鬱火;3虛火。 (1)實火。實火多由於陽氣過盛化火,中醫認為「氣有餘便是火」,當陽氣過於亢盛,或情緒起伏太大、機能過於亢奮時,會導致氣血津液被大量消耗,此時陽氣偏盛,沒有陰液可以制約,則形成火。 臨床表現有頭痛頭脹、煩躁易怒、脅痛口苦、失眠等。 此症可用以下的基本方加減治療:生地黃15克,柴胡6克,黃芩9克,炒山梔9克,木通6克,甘草3克。 (2)鬱火。當外感病邪傳變入里後,或體內的痰濕、瘀血、食積等阻滯,導致氣機壅塞,血行不暢。如果實邪鬱積日久而未愈,則會化為火熱的氣。比如,寒邪入里,鬱積日久則會化熱;而濕濁停滯,日久不化,也會化為熱。 臨床表現有脅肋脹痛、口燥咽干、噁心嘔吐、頭脹、煩熱、易怒等。 治療鬱火的基本方為:柴胡9克,當歸9克,生白芍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薄荷3克(後下),甘草3克。 (3)虛火。主要病因為體內陰液虧損不足,陰虛不能斂陽,陰陽失調,導致陽氣偏亢而化為虛熱。由於病因為陰虛引起的熱象,因此稱這種熱象為虛熱。 臨床表現有面部發熱、虛煩不寐、頭脹頭暈、腰膝酸軟、耳鳴、視物模糊等。 治療虛火的基本方為:生地黃12克,熟地黃12克,知母12克,黃柏10克,龜板12克(先煎),桑寄生18克。…
推薦閱讀:

瑜伽健身:瑜伽這些入門級的體式,新手必學!
醫學入門1(12)_
喝茶入門指南|界面新聞
滑雪入門
古代詩詞曲入門

TAG:中醫 | 中醫入門 | 入門 |